导航:首页 > 退休保障 > 关于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的论文

关于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17 20:18:22

❶ 求中国养老基金现状与改革的论文

不甚明了,但说说出分力!

养老基金的全称为养老保险基金.

它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称养老保险制度.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来看,它是在劳动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体系.如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后,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了.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由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筹集并管理.

所以养老基金的风险不大~~

另附资料!:
一、养老保险基金运用现状分析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比重上来看,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占社会保险基金的90%以上,如1996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达610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为578亿元。据统计,1995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950.06亿元,支出836.47亿元,当年结余113.59亿元,历年滚动结余429.8亿元。从基金的运用来看,银行存款251.6亿元,占58.54%;购买国家债券90。5亿元,占16.58%,动用59.4亿元,占 13.83%。1996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171.76多亿元,支出1031.87多亿元,历年滚动结余578.56亿元。1997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337.9亿元,支出1251.3亿元,当年结余86.6亿元,历年滚动结余675.25亿元。从对社会保障实行部分积累的基金模式改革以来,资金积累逐年增多,养老保险基金如今已成为一笔巨大的资金,它的投资运用状况不仅决定社会养老保险能否进行下去,而且可以影响我国的基本建设及资本市场。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者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铺张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由以上可以看出,根据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保值增值。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无力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首先从银行存款来看,在1985— 1995年的11年间,银行存款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加权利率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率的就有7年 (1985,1987,1988,1989,1993,1994,1995,详见表1),保值都谈不上,更无法增值。然后再看国债,由于国家债券品种较少,收益率虽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约一个百分点,但因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反而不如银行存款有吸引力。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用现状也说明了这一点。如 1994年养老与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76.99亿元,其中购买国债仅81.98亿元,占结余额的21.74%;1995年我国国债年末余额 3300.3亿元,而当年购买国债仅90.5亿元,仅占当年基金结余额的16.58%。国债品种偏少,收益偏低是其主要原因。而且相对通货膨胀,国债的保值能力令人怀疑。以国库券为例,在1985—1995年的11年间,国库券收益率超过当年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的只有5年,其他6年 (1985,1988,1989,1993,1994,1995)国库券的收益率均低于物价上涨率(详见表1),可见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购买国债也难以保值增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得出;银行存款利率数据来自(1)周忠明,戴文桂.实用利率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利率实用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P41—42。
注:①为消除复利与单利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取一年期数据,而不是看上去更高的较长期限的以单利计的数据(一年期利率复利计算后实际收益率不低于相同期限的较大数据的单利的实际收益率)。
②1990年1月1日至4月15日,年利率为11.34%,4月16日至8月21日,年利率为10.08%,8月22日至12月31日,年利率为8.64%,9.99%为其加权(以天数为其权效)平均年利率,本表括号内数据均为加权平均年利率。
②一年期利率按复利计算得出,其中1979年取3.96%,1981年为5.04%,1982年为5.58%,1983,1984年均为5.76%。

总体分析,目前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用的途径所限,基金的收益率偏低,这一方面使基金呈逐渐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使得目标替代率(我国目标替代率的确定以养老基金收益率等于工资增长率为假设前提)无法实现,从而动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表1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远低于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实际积累额达不到目标积累额,如不及时调整养者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提高收益率,我国的养老保险在不久后将陷入“被迫提高缴费率——企业不堪重负,个人无力投保——养老保险制度崩溃”的危机之中。

二、调整机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前提

1.调整机构的总体构想

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用现状可知,其运用途径仅限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收益率低而且由基金所有者直接运用养老保险基金,在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生产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已经力不从心。故基金所有者委托基金运营者代理基金投资运营业务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引入委托一代理关系来分忻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的切实途径。

以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用仅限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根本不需要专门的投资机构。而将委托一代理关系引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首先应从调整机构入手。

鉴于我国尚不具备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机构,而且资本市场合适的投资工具的数量有限,养老保险基金营运增值的渠道亦受到限制。调整机构不应是局部的修补,而应是全局性的变革(参见图1)”

首先我们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一简要历史回顾。我国是从1984年国有企业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开始的。近年来这千变革取得了三次重大进展。一是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负担,基金实行部分积累。二是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知》,明确基年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逐步形成包括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三是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有效地解决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和管理的分散化等问题,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保险走向法制化相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

1997年的这次统一改变了养老保险群龙治水的混乱局面,有效地解决了政了多门、管理费用高等问题。新成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劳社部)作为全国性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行使着养老保险基金所有人的职能,亦即担负着基金法人主体的角色。劳社部作为社会保障的最高权力机关,肩负着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和事业管理的双重责任。前已述及,劳社部缺少投资专家和系统的投资学知识,直接投资必然要成立自己的投资机构,加大基金的管理成本。而直接利用资本市场中的专门投资机构,既能有效地转移风险,也有别于节省成本。委托专门机构投资可以增加服务的竞争性,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这样,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投资人。可供养老保险基金法人选择的投资机构主要是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经纪公司等。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为有效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宜运用大的银行,保险公司等合资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ocial Security Funds/ABSSF)(以下简称为社基局)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专门投资者,该局可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与光大、中信集团并列的单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社基局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可以根据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在全国经济活跃、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协调该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经济欠活跃、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较小的西部地区,可以考虑在西安、成都等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文机构,负责几个省的基金运作,以节省不必要的设立新机构的开支。同时,在社基局内设立监事会。作为社基局的监督机构,监督资金使用状况和资金经营状况,但不干涉社基局的具体业务。当然因社基局的股东系大的银行及保险公司等,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经验丰富,一般不会有因营运不善而破产之虞。

此外,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及养老保险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可以考虑成立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行监会)和社会保障社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监会)。行监会由政府审计、监察部门牵头,有财政、银行、劳社部等机构的人员参加,挂靠于审计部门。社监会由人大、工会牵头,吸收企业代表、职工代表、民主人士和专家参加,挂靠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两大监督机构的职责都是负责监督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定、执行和基金的运营。两个监督委员会与社基局的监事会从内外监督社基局,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和社会保障事业顺利进行。

养老保险基金事关全国企业职工衣食住行,国家政策理当扶植,可以考虑效仿农业发展银行的操作,成为社会保险银行(Bank of Social Security/BOSS)(以下简称社保行),作为支撑全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门性政策银行,并按照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在上海、广州、西安、南京、天津、成都、武汉、济南、沈阳等地设立分行。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存款的部分可存入该银行,并给予养老保险基金较优惠的利率,并按复利计息,对养老保险基金存款给予保值贴补,社保行在无力支付贴补额时可由财政弥补亏损。养者保险基金收益率较高时,可从其超过当年通货膨胀率的部分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养老保险投资风险准备金,该准备金存入社保行并享有优惠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社保行运用养老保险基金存款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应该减免营业税,为社保行给予养老保险基金优惠利率提供实际支持。用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债,虽然其回报率一般高于银行存款,但在通货膨胀盛行的今天,至少应对这一部分国债给予保值贴补。可以考虑由社保行发行特种国债,专门由社基局用养老保险基金认购,并给予较高收益率。出现意料之外的高通货膨胀时,给予保值贴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社保行的利润可用于支持与养老保险密切相关的事业,如社基局的办公设备的添置等。

2.委托一代理的博弈分析

基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投资机构能够按照基金所有人的投资意愿或策略行事,这里牵涉到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般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要达成对双方有约束力且有效的合同,需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所谓激励相容条件;(2)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与条件;(3)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化,采用其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是为收益最大化条件。

但是,在委托一代理合同不完善时,有四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劳社部与社基局的委托一代理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是利益不相同。社基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会采取短期行为或过于冒险的行为。二是责任不对等。代理人掌握着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权,但只承担有限盈亏责任,作为委托人的劳社部失去了基金的经营权,却最终承担盈亏责任。这种责任的不对等,使得代理人可能不负责任地决策。第三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代理人的信息优势,以及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掌握基金经营权的社基局既有动机又有可能欺骗委托人(劳社部),而且委托人还很难监督和约束代理人。第四是契约不完全。在不完全的合同下,代理人总有空子可钻。强化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将使代理人经过收益成本比较后,自觉地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假设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为Y=Y(x);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为:X=X(a,W),a为代理人的决策变量,可代表他的努力程度。W为不受委托人、代理人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这意味着代理人的经营好坏由其努力程度和外界不确定因素共同决定。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Mirrless)指出:如果W具有一定的边界,即W对x的影响是在一个可观测的区间里,即便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可以通过事前的警告或鼓励,使代理人不会选择较低的努力水平,并且使委托人、代理人均获得满意的收益水平。

资本市场不发达时,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少,而且风险不易分散和转移,此时政府多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用规定途径及比例。如果资本市场是发达的,代理人主要将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三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某些形式的延期年金政策向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即将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购买寿险保单。二是把基金会成员的缴费转移进某种资产的组合,这叫做“分离基金”。三是与其他的基金结合投资于一个单独的资产组合,这叫作“共同基金”。事实上,成功的代理人会寻求以上三种投资形式的一定比例的组合。

假定社基局通过权衡比较,能够选择其中最为有利的一种投资方式,又假设养老保险基金仅存入银行和购买国馈会贬值,净收益为-10,设自然的状态有好与不好两种,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定势良好,好的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8;设社基局在经营养老保险基金以外,无论如何努力工作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40、而努力工作需要支付20的成本,其净收益为20。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基金所有人与运营人有比例分成(为分析方便,本文暂以五五分成为例)和固定收益两种利益分配方式。其支付矩阵如图2:
比例(五五)分成

注:①运营人的收益分布是努力程度与自然的函数。为分析方便,本文忽赂了努力程度一般的情形,假设运营人只有努力和不努力两种策略,努力指运营人殚思竭虑,并总能实现最优投资组合策赂;不努力指运营人仍将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情况下,运营人付出的劳动分别为20和5。为简化问题,设基金收益在“ 好,努力”的搭配下为100,“不好,不努力”时为-50,其他两种情形(好,不努力;不好,努力)时均为0。并假设所有人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代理人后,不从事盈利性的活动,基金收益来自于运营人投资所得。运营人不努力时因合同约束,无暇从事其他盈利活动。
②30=50-20,20为运营人努力工作的成本。
③-15=(-10)+(-5),其中-10表示养老保险基金仅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时的实际收益,因本文主要研究委托代理的情形,故在基金不委托专门机构投资而仅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时,省略了“自然”好与不好的差异。5表示运用养老保险基金于以上两种方式时所进行管理等付出的劳动。
④40=60-20,经济环境好时努力工作收益为100,运营人支付给所有人40以外的60扣除努力工作的成本20即得到40。
⑤-60=0-40-20,40为运营人支付给所有人的固定额,20为运营人努力工作的成本。

可以看出,在图2中的比例分成或固定收益的利益分配方式下,无论自然出现好或不好的情形,只要运营人接受了委托一代理合同,运营人努力总是好于不努力,即不努力战略相对于努力而言是可剔除的严格劣战略。在固定收益方式下,所有人的收益40大于-15,故“委托,努力”是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点。在比例分成方式下,由于运营人会选择努力工作,所有人的预期收益=0.8*50+O.2*0=40。而且50,0也都大于-15,我们可以做以下结论:无论采取何冲利益分配方式,“委托,努力”是所有人和运营人的必然选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在以上两钟情形下,运营人的预期收益(指净收益)均为20。然而运营人从事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以外的工作最多也能获得20的净收益,理性的运营人不一定会接受委托一代理合同。而且越是风险厌恶的运营人更可能拒绝这一合同。

明智的所有人可以将五五比例分成改为四六比例分成,以提高运营人的预期收益,而所有人仍将获得远远高于自己经营(不委托)时的收益。可以考虑将所有人的固定收益下调为35,使运营人预期收益增加为25。理论上可以进行—九比例分成或将所有人固定收益下调为5或更低,也可以五五比例分成或将所有人固定收益定为40。

到底选择何种利益分配方式,比例或固定收益的确定为多少取决于二者的博弈过程、供求状况以及代理人的类型。在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所有人是惟一确定的,如果引入竞争机制,产生较多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人,则最终的委托一代理合同的制定会有利于所有人,会形成接近五五比例分成或固定收益为40的合同。在代理人财务公开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比例分成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分享剩余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但是如果社基局(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无论劳社部(委托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固定收益是有效的办法。在商业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过程中,企业也是接受了固定收益的办法,商业银行的固定收益表现为事先约定的贷款利息。通过固定收益的委托一代理后,基金所有人成功地转嫁了风险,代理人获得了剩余索取权,此时代理人极其努力地工作是最优的。对于委托人,尽管由于剩余索取权的分割和部分转让从静态上看使其利益受损,但这较之委托人自理基金的经营业务,仍是帕累托改进。因为,从动态上看,由于代理人获得了部分剩余索取权,其积极性提高了,运用其专业投资技术,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使委托人获得高于自理时的收益。

当然,由于社基局在运用养者保险基金进行投资时,也需要对巨大风险进行控制和转嫁,保险市场,尤其是长期寿险市场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社基局可以通过购买再保险或购买长期寿险保单的办法向商业保险市场转嫁风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基本管理结构如图3。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机构,赋予关键的机构如社基局以相应的权利,仍是基本前提。试想,如果作为代理人的社基局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干预力量,其目标函数中W对X的影响太大,以致于随机变量无法被界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满足英里斯(Mirrless)的基本前提,使得社基局的努力与收益x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滑,有效的约束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按照图1的要求设置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并按图3的要求运行,可以给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及组织和人员准备。然而要想确实提高基金的收益率,还应从立法、控制通货膨胀和发展资本市场三个方面下功夫。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三方面不做论述。

❷ 求养老保险的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养老保险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基金又是养老保险中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当前,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征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养老保险基金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对策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养老保险应运而生。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不发达,所以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但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狭窄,大多由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缴纳,一些民营单位、私人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拖欠甚至脱逃缴纳的范围,许多亏损企业也无力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重重。通过筹集原则可以看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三方共同负担,但是从中受益的却是个人,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缴纳基金的积极性,目前尚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缴纳基金,再加上一些新建立的企业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难上加难。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表现出的“工作的一代”供养“退休的一代”的代际赡养原则,又加重了个人与企业的缴费负担。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体制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养老保险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防止外地人员的流入,各地普遍严格限制跨地区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基金转移。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格局,使得各统筹地区的社保经办机构,只能管理本地区参保人员的有关情况,而对参保人员在异地是否曾参保则无过问。再加上冒领保险和提前退休现象的与日剧增,更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层层迷雾。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

退休金的发放方面,受职务高低和退休时间的影响。职务高的缴费数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职位低的则反之。退休早的职工缴费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则反之。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养老金发放中的一些不平等与失衡现象。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在养老保险保值方面,虽然我国规定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费大都被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对于剩余资金,政府规定除保留两个月支付款外,其余金额的80%必须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利息用于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受通货膨胀影响,这些收入极少,因而出现养老保险金结余不断贬值,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这必然会对未来养老保险带来沉重负担。

二、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对现行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基金征集同待遇支付相配套、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的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参保人员退休时只能在某一地区享受养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区享受。对于无法转移或不愿转移到其他统筹地区的养老保险,在当事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户口迁移出本地区时,也应允许其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金。同时还要健全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的有关机构体系,采取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养老基金的挪用与拖欠。

(三)养老保险基金发放

首先,对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不允许采取差额拨付的办法。对有能力而不按时缴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催缴,除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还要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确无能力缴纳的困难企业,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要及时办理缓缴手续,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发、停发或缓发。其次,应以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为准。加大基金的调剂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悬殊,充分地体现保障制度带给人们的优越性。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首先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建立一种能对风险与投资实施有效控制的养老资金投资体制,投资于那些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增加资金来源。国务院体改办宏观经济体制司司长宋晓梧建议,成立专门的、相互竞争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营运个人账户,以达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自1999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整顿规范阶段,但是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做出适当的回应,在基金筹集、管理与发放上均不规范。首先,在基金的筹集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多没有企业的缴纳,只有本人自愿缴纳,这就违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性质,而这种单方的缴纳方式更偏向于商业保险。而农民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拖欠,逃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严重,这样不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还造成养老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即使农民按时按量缴纳了保险,但是地方政府的挪用情况又十分猖獗。所以,首先要减轻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其次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再次养老基金要一直保持在最初规定的利率下,防止因利率下调带来的损失,只要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农民缴纳养老基金。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自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❸ 中国应如何根据国情选择养老保险的发展道路论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或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下,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日渐加深。如不加以化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后,潜在危机极有可能酿成现实风险。有鉴于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了解这些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创新养老模式、制订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因特殊的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老基金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本课题就是要认真总结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论文充分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险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制度,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多角度审视了我国养老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建议。全文由导论、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现行制度的政策建议等部分构成,共九章,约13万字。
第一部分导论。介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研究范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结论。
第二部分运行机制由《全球养老保险制度综述》、《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模式转轨的路径选择》、《转轨成本与筹资分析》等四章组成。侧重于养老模式的经济学描述,运行机制比较,模式选择引发的问题及其争议,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转轨模式的路径选择及其筹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制度选择与政策建议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模式、问题及政策选择》、《国家储备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等五章组成。本部分重点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历程与成就、“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评价、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力求在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家储备基金的投资运营、企业年金以及个人账户基金的制度安排与模式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本文对于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研究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相结合,鼓励自愿性的职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方向。这种模式实现了管理多样化(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筹资多渠道(劳动力和资本)和投资分散化(股权和债券,国际和国内),有利于化解养老金的管理、筹资与投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论文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模式运行面临的问题,提出任何单一的养老模式都存在较大的风险,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是最稳妥的制度安排。
2、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多支柱模式转轨是大势所趋。论文对典型国家的不同转轨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制度转轨有高度的路径依赖,转轨成本是制约一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并对各种化解转轨成本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一国公共养老金规模相对较小,制度的转轨成本问题并不突出。如果采用NDC模式,基本体系仍然是现收现付制,不存在转轨成本问题。相反,如果采用拉美模式,在改革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转型成本问题,或一个稳妥的过渡方案如何设计的问题。养老金隐性债务较为沉重的国家正面临从现收现付体系向多支柱或积累制体系转轨的困难。一些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养老体系的模式转换有高度路径依赖,一旦一国已经实行现收现付制体系,体系已趋于成熟,要完全转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改革面临大量的隐性养老金债务、转轨成本,以及围绕旧体系发展起来的各种政治阻力。从各国实践情况看,无论是隐性债务,还是转轨成本,都可以通过提高缴费率,推迟退休年龄、调整养老金替代率、严格领取条件等技术手段适度缩减。尽管如此,转轨成本毕竟是一笔很大的公共债务,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筹集资金,以确保制度转轨的顺利实施。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论文提出,值得中国借鉴的国际经验是:最好在覆盖面、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上升到难以解决之前选择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只有这样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引起的,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有些是当初时机不成熟,使某些项目,如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等改革相对滞后,现在应组织力量加强研究;也有些是由于我们工作或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必须着力加以改进。论文指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一步的改革应重点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二是管理体制。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养老保险的重点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步伐,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同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基金管理与投资运营体系。
4、个人账户“做小做实”,有利于明晰个人账户所有权。个人账户基金经过历年积累和投资运营,其储存额成为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一定的替代率水平,为个人退休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论文指出,个人账户制度的完善面临两个基本问题:首先,做实个人账户是“钱”的问题;其次,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是“体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能否实现其初衷:既发挥社会统筹的共济功能,又实现个人对其养老承担责任。
5、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问题出现已久。试行国家储备基金之前,各国政府曾经多方寻求缓解之法,这些办法包括:提高缴费率,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严格领取措施,降低养老金水平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对维持现收现付制的运转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无望从根本上化解未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储备基金,成为一些国家新的选择。就其性质而言,国家储备基金与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极为相似,其改革经验颇有借鉴价值。论文指出,完善储备基金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法制环境,修订投资办法,放宽管制,由严格限量监管逐步过渡到谨慎人规则;二是资金来源,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预算拨款应逐年增加,启动国有资产的划拨工作,补充全国社保基金;三是机构定位,人事薪酬等问题应根据社保基金的实际情况以及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❹ 论文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怎么写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目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各地也对一些失地农民杜会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探索,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可街接性。政府要承担制度建设的责任,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2006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及2007年4月28日(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指导下,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不断显露弊端。如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使其今后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并顺利地被城市化,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确保城市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
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轰轰烈烈的圈地浪潮,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工业园侵蚀了大量的耕地。据资料显示,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529万亩,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少3806万亩。截至2004年底,全国开发区占地3.54万平方公里以上,已经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这场运动正在制造着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izl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失地农民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对他们的土地征用过程当中,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办法,试图在短期内解决征地所带来的问题。由于该办法简单易行并给有关部门带来较大收益,所以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但最近两年这种办法的弊端不断显露,在国务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一些地区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具体的做法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全面负责的社会养老制度;中等发达水平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或者其中两方缴费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可利用失地补偿金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例如:
(1)大连模式。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凡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范畴,完全由政府或集体出资,个人不必交纳任何费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2)青岛模式。青岛市唠山区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充分体现三方共担的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费的筹集,以青岛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缴费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区政府按照缴费基数的6%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个人和集体按照缴费基数的1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3)重庆模式。政府依托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失地农民商业保险的社会养老保障。重庆市探索出“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的补偿金发放新模式。政府把原打算直接补偿给农民的钱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进行资本管理及运作,每月固定发给失地农民180多元钱。
(4)四川模式。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社会养老保障。2004年初,四川省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规定,从政府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2004年起,对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全部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探索出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这些制度只能是在一些地区推行,并不具有广泛性,还有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无所依靠。
1.2目前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针对失地农民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尝试,所以这些新生的制度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认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1.2.1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性指导文件,对全体失地农民而言,缺乏国家法律规定和政府权威文件的支持。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瘴工作的开展,完全依靠各级政府领导自身的认识,“肯定”则全面推动,“否定”则否定一切。
1.2.2阻碍失地农民的正常流动。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必然要走出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各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政策不统一,一旦发生社会养老保障的纠纷,就会由于缺乏通畅、公正的解决纠纷的机制,而导致失地农民流动困难,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流动。
1.2.3制度缺乏前瞻性。各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运行了一段时间以来,已经逐渐表现出了某些落后性。制度设计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各地政府大都从目前的经济状况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采取政府保障、商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模式,而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早晚要被城镇化,其社会养老保障也势必要与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
1.2.4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缺乏强制性。调查显示,在目前各地实行的各种社会养老保障中,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仅占8.3%参保人数过少,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大部分失地农民都存在着短视行为,他们更注重即时消费,而忽视未来消费。另外,由于他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等影响,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如果政府不强制他们现在就为其老年生活作出理性安排,那么他们进人老年,生活水平将无法保障。
1.2.5基金增值渠道不畅,运营风险较大。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持续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壮大和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根据现行的政策,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样,其增值渠道被限制在存银行、买国债的范围内,基金增值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定的增值标准。再者,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物价指数波动较大,银行利率的变化也较为频繁。在年利率较低、投资渠道单一的现实情况下,要想使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效增值很困难。
2为失地农民建立与城镇职工相对接的社会养老保障
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最初的国家保障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与;从各地政策不统一,到全国政策统一等,这些使得我国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被纳人到城市人口中,那么在为他们建立社会养老保障的时候,就必然要借鉴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避免走弯路。我国应建立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的、水平略低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与失地农民情况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负担很重,完全靠国家出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势必要从土地收益中来考虑如何解决。有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结构中,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得到大部分,失地农民获得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要由地方政府、集体及个人三方负担。有地方政府和集体参与的缴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就有了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将更高,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前途将更加乐观,我国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完善制度,加大推进力度。
2.1社会养老保障对象的选择
社会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来区别对待。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他们达到就业年龄以后,按照城市新生劳动力,进人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年龄在巧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没有就业的,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就业的强制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年龄在劳动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一次性交足养老保险费用,从交足费用的次月起领取社会养老金。社会养老金的水平不能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2.2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失地农民本身并没有多余的资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可支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的补偿费。如果把土地的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民,那么有的农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把它用光。另外,集体和地方政府部分的补偿费和收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有可能被挪作他用。为了保证征地补偿款不被挪用,实现专款专用的目的,资金应直接从国土资源部门划拨。
资金的筹集模式应借鉴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三位一体”的部分积累制,即由三方缴费“统账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这部分资金全部进人统筹账户;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和个人的缴费以个人的名义存人个人账户。考虑到失地农民收人不稳定的特殊性,缴费时间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他们可以按月缴纳、按季度缴纳、按年缴纳,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收人情况,决定缴纳时间。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必须在个人账户中交费,够巧年以上的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2.3社会养老保险墓金的管理
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对失地农民的负债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是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基石,其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在管理上,政府要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首先必须由政府专职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财政专户,单独建账,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其次,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风险基金,用于应对紧急情况或根据物价涨幅适时调整保障水平,确保失地农民领取的社会养老金不“贬值”。同时,对基金的正常运行要执行严格的监管,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等,而且必须保障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开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2.4社会养老保津基金的运营
基金的运营要设法把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投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增值。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我们未必要将全部社会养老基金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在引进投资机构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这些公司的资质、经营状况和信誉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认真地考察,同时引进多家投资公司,并引人竟争机制,通过多元经营,分散经营风险。要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保值、增值,不能仅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必须实现投资方式多样化,应适当涉足实物投资、银行存款、国债及其他各种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和国际投资等,但是这些投资领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加强投资的监管。
基金运营的监管要采取“社会监管”的形式,也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管,最大可能地降低运营风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监管主体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加强对经营机构的监督,重点应集中于金融、财务和业务方面,督促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为了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人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二是设立由投保人代表、村组集体代表和代表村组与个人利益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监管理事会,理事会既监管经营机构的运作,又对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保证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有利于防止政府监管机构的失职行为。
2.5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
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采用了“统账结合”的模式。养老金的支付也应分为两个部分。养老金二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部分。社会统筹部分按照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计算公式计算,养老金的水平经常根据物价指数和工资指数定期调整,与当地的生活水平相适应。个人账户部分失地农民能够领取多少养老金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基金的缴纳水平和增值状况。缴费达到15年以上,年龄达到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失地农民可以领取养老金。
养老金的发放,由社会保障部门委托指定商业银行按月将养老金直接存人受益人的银行账户,此账户的设立和更改完全与受益人的身份证信息挂钩。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只要达到法定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即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障机构登记开这一收益账户。同时,由于银行联网制度的存在,受益人不管在何处居住,都可通过居住地的银行取得这笔养老金。

❺ 求论文资料

聚焦农村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来源为资源网

你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农村的养老问题。从1990年至今,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4000万人。这些“失地农民”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土地保障,因此,他们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是,又没有享受市民待遇,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而以养老保障最为紧迫。(据2008年8月25日大河网报道)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向城市以及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对农村传统的土地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而这些加入到城市化行列的农民以及家庭成员的养老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以及拿出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这是他们的民生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的养老一直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推进,促使城乡的社会流动空前加快,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庭来到城市从事非农职业。由于市场和政策的原因,进城的农民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体现在: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和农村子女进城务工“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首先,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土地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传统社会,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也是农民的养老保障。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由此而生。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农村“空巢家庭”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3 亿人。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其经济来源、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心理慰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截至2006年末,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44%。中国在本世纪50年代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将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我国城市化率将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将有1300万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考虑农村的养老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显然不能以土地养老的方式来解决,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各地在这方面都有了一些经验:完善“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我国城市化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是被动的,政府有责任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资金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行不通的,因此,应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集体出资部分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征地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部分土地补偿费。二是乡村集体资产的收益, 包括集体资产改制中收回的价值形态的资产及股权收益、租赁收益等。个人出资部分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助费等征地补偿所得和农民的日常经济积累。这种筹资模式符合当前实际,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因而成为许多地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普遍采用的模式。

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失地农民是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群体。他们已经不再享有土地保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在农民失去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之后,就应该将其转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城市化阻力。同时,“失地农民”最终要纳入城市居民范畴,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 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障的顺利接轨, 铺通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道路。

继续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部分农村地区,如果其养老保险条件比较完善,该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前,已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失地农民的同意,可以将其继续纳入原来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无论从传统还是现行的法律规定, 在中国农村, 家庭养老仍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要依靠子女。但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中遭到了挑战。城市化给我国农村带来的“空巢家庭”在养老方面已经不能援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从长远来看,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空巢”老人不能再依赖家庭养老,必须更多地借助于国家、社区的力量。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十多年来,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不少困难,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将是一个有效的制度保证。

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与网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在我国目前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政府一时难以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庞大费用, 而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形势下,社区养老服务是可能推行的较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形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家庭保障功能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能够作为“ 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整合”的桥梁, 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莫定基础。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对社区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并有心理上的认同 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日常衣、食、住、行等生活料理、定期体检、医疗保健服务、健身娱乐活动、精神心理健康活动、应急服务等各种养老服务。这些都可以在广大农村推广。

挖掘农村社区的互助潜力。中国的农村社区正如费孝通所言,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同村的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够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所以在空巢老人的经济互助、生活照料和减少孤独感方面均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我国城市化的继续推进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民失去土地、离开农村的速度还会加快,农村“空巢家庭”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多,帮助失地农民和农村空巢老人解决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尽管自1990 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采取了农民自愿缴纳养老保险费进入个人养老账户这一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的模式,不过,由于长期未能解决养老保险费保值增值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统筹层次的问题,因而一直未能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规模。到2006 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 万人。据2000 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只有1.5%的农村老人享受了社会保险养老金。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是由五保户制度、特殊困难户救济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成的。

正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今年山东省将全面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二季度前,各市至少要在一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年底全面铺开。据悉,列入保障范围的对象包括在城区规划内,经依法批准实行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城市规划区外的独立工矿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区等列入保障范围。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符合要求的失地农民,按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或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账户。交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齐鲁晚报》3月19日报道)

山东省出台的失地农民领养老金的规定,不仅体现了政府一种应有的善意,它还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这样的制度规定是广大农民期盼已久的“福音”。

失地农民领养老金,这样的新闻过去闻所未闻。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市政建设的需要,国家征用土地的传统做法往往是给一次性补偿,补偿过后从此不再过问补助和救助,致使失地农民从此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所得到的补偿被七扣八扣,到了农民手里已是很少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感到了生活的压力,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很多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始上访,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失地农民领养老金,无疑是化解这种社会风险的有效手段。这样做是一种“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是“情为民所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政府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政府,是“亲民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困难,漠视群众利益不是一个责任政府所取的态度。正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建立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其次,建立失地农民领养老金制度,无疑给广大失地农民吃了颗“定心丸”,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过去,很多地方在市政建设、拆迁问题上与农民利益的冲突较为明显,并屡屡受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讲与农民养老金制度不健全颇有干系。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农民们心存后顾之忧合情合理,在这方面不去正视农民的养老问题,征用土地时必然受挫。建立失地农民养老金制度,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的生活问题有了可靠的保障,在今后推行政策时就会顺利许多。

第三,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及时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及时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各种社会保障十分健全的社会,不仅城里人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就是农村人同样也要享受社会保障,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金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保障各种人权的社会,今后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会越来越少,给失地农民建立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农民人权状况得到改善的有力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省的做法颇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农民工养老问题值得关注

38岁的张建国是来自神池县东湖村的农民工,在太原一建筑公司当“小工”已经7年了。虽然每月收入仅800元,但他还是觉得城市比农村好,在农村也许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身体吃饭的他唯一担心的是:现在年轻有力气,但老了怎么办?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回农村,但城市没有他养老的可能。

张建国的担心是眼下农民工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隐忧———农村无法养老、城市拒绝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农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子女赡养,或依靠土地收入。然而这两种传统的方法难让农民工养老,由于几十年实行计划生育,“四二一”家庭格局加上抚育子女,实在难以承受。农村人多地少,即使是壮劳力,完全依靠土地也难维持温饱,老年人想依靠土地养老更加困难。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承包地,依靠土地养老也不现实。

近年来,我省一些市县相继制定政策,对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出要求,但制度设计上存在缴费门槛高、异地接续困难等。多数企业主能躲掉不买就不买,实在躲不掉就少买一些。现阶段推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存在较大矛盾。有的市社保部门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后,城市居民可以个人名义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保持养老保险关系,农村居民则不行。有的农民工不断地变换工作地点、单位,只有不断地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即使务工期间月月缴费不止,也很难跨越累计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这道门槛,晚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

外出务工的农民年老生活得不到保障,可能成为城市流浪者,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05万。全省目前46岁以上的农民工约占总数的35%,他们因年老逐渐返回农村,人数上百万,如果现在不解决养老问题,到那时采用发放农村低保形式,将成为未来财政不能承受之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建议,我省应尽快建立农民工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制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工的特点和利益,积极探索,制定灵活政策。让农民工在一个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能顺利方便地把关系转移到新的工作单位,使养老保险得以延续。并适当降低参与养老保险的门槛,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应遵循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政策统一,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等原则,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省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市县转移机制,如实行全省电脑联网,像银行卡一样,发放全省流通的养老保险卡,农民工不论转移到啥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保险费,凭卡领取养老金,让农民工真正老有所养。

谁来关心农民的养老问题?
“终于进了看守所:我在这儿挺好的,已经胖了10斤。”
法制晚报12月22日报道的一篇题为<69岁老人为进监狱养老抢劫>的文章广为流传,同时也颇引起社会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
69岁的付达信在北京站广场持刀连抢两名旅客。
与其他抢劫犯不同的是,他抢劫完了不逃跑,反而在等待被抢者喊叫,以便引警察来抓。接受审讯时,付达信要求办案民警把罪行写重些;当法官宣布因犯抢劫罪付达信被判决2年有期徒刑时,他竟认为判得太轻了,要求法官再好好审审。
之所以想让法官多判几年竟然就是为了在监狱养老!
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镇养老保险的新政策,使得城镇居民的在养老保险问题上有减轻了负担,养老保险随人异地使用更增加了灵活性,方便了城镇居民。但是我们在千方百计通过政策解决城镇居民的同时,谁来关心农民的养老问题呢?
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多数比例。农民问题仍然是基础性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本届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在农村保障性社会体系上的突入还是远远不高。就拿现如今的政策来讲,农民和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是不平等的。
一、城镇居民在养老问题上可以退休,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退休金,但是作为农民就没有社会保障。他们只能靠儿女和自己的积蓄来度过晚年。有人说农民不是有地吗,可是当农民面临养老问题是有几个人还有能力种地呢,再说城里人在60以后就可以退休了,而农民呢,在60岁之后还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这也是不公平的?这也不难理解农民在传宗接代非要男孩这个思想难以转变的原因了。
二、政府对城镇低保居民有低保救助,按现在的标准每月最低也在500元左右,一年也有几千元的生活保障。但是农民确基本是属于空白的,就是有极个别的有低保的,也是受益于政府做做样子的偶然行为。就像此事件中的当事人一样,申请了救助但是一年才600元钱,一年哪,一天平均下来还不到1.6元,怎么能够生活下去呢
三、之所以有此事件的发生,再次说明政府的信访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有数据显示基本90%以上的民生问题无法通过信访反馈,就是反馈了也因为政府的不作为或作为不及时也最终导致这类问题的激化。长期以来使得人们知道不通过一种过激的方式不会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就像现在我们经常在各类媒体上看到的农民工只要一跳楼才能要回工钱一样,这也是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也会导致出现这样那样极端的社会问题。此事件当事人在会打击这是就明确想通过此事让政府知道向他这类目前农民的处境并得到重视。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过着很容易满足的生活,就是丰衣足食。生存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解决农民的问题是一个体系的问题,单纯的提高农民的收益或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不能只画饼给农民兄弟,更要把这些惠农措施落到实处,确实让农民受益。
要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才是根本的之路。

❻ 求一篇关于养老保险的论文大纲

这么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怎么才悬赏10分?那我就简要了。
概述:保险的起源。(最早的人寿保险雏形是源自于公元一世纪时罗马的一个宗教团体组织),西方国家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有其深刻的制度文化根源并植根于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条件。当前世界各国都养老保险做为社会保险最重要的险种...(可以调阅相关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相关内容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分析表明,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深深植根于特定制度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养老保险的管理,并结合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以支定收,略有积累)阐述。
1、分析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与世界发达国家养老保险的根本差距;
2、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例:东西、南北地区差异,利率、替代率等方面);
3、养老保险延伸出的其他问题(如:扩面与征缴,社会发展与社平等)。
二、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我国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
1、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涵盖范围和我国的商业保险;
2、我国的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的补充;
3、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几大差异(渠道、来源、作用、功能、对象等)。相关材料比较多。
三、现阶段发达国家与我国在目的的不同。
1、保障能力(以高福利国家为例,参保职工在缴纳时往往由国家提供,参保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选择不同的缴费额能够在领取不低于某一待遇);
2、保障对象(以我国为例,企业在传制时期的特殊政策,这是与西方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典型差异的地方);
3、政策不同(这个你可以在上条的内容扩展,并发挥)
四、我国在现阶段,政府在政策方面对养老保险的不足。
(可以结合不同地区对此问题展开说明,这方面东西很多,就不列举了)
五、收尾并对社保基金的运行作阐述。
综上,可以作为论文的大纲,细节可以调整。养老保险的东西很多,其实以上的小点中,都可以拿出完成一个独立的论文。希望能帮到你。最后,说一句,你太小气了。才10分,不过,我觉得你若按我说得写,以上这些够你完成一个好论文的了。

❼ 求关于社会老年人福利的论文

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摘要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吉登斯的老年人福
利主张启示我们要积极利用老年人自身的力量,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吉登斯老龄化老年人力资源弹性退休制度
一、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到来,福利国家面临新旧双重危机,传
统的左派与右派都无法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英国学者安东尼
·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积极福利思想。在其福利思想的框架下,他特
别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主张的核心就是把老年人
当成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并且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
在解决老龄问题上,吉登斯认为必须发挥老年人自己的力量,要
把老年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随着寿命不断延长和出生率的
下降,很多学者预测老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吉登斯认为这种老龄问
题是一种貌似旧风险的新风险。“在达到退休年龄时才开始发放的养
老金,以及‘养老金领取者’的概念,都是福利国家的发明。但是,这些
概念不仅与新的老龄化现实难以合拍,而且很明显地表现出依赖福利
的色彩。它们表现出能力的丧失,而且,从这些概念可以顺理成章地
推演出许多退休人士为什么感到失去自尊的原因。”“老年人必须由
国家照料的期望创造了一种同样有害的依赖文化(culture of depend-
ency)。”人到退休年龄便成为养老金的领取者,这种人为划定退休年
龄的办法具有两个弊端:首先,老年人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并被视
为负担,而且也确实成为了负担。其次,这种做法不能区别对待不同
的老年人,如有的老人身体状况好,到了退休年龄以后可以继续工作
而且愿意工作,在划定了退休年龄的情况下他只能退休。而如果有的
老人身体状况不行,他也必须工作到退休年龄。所以吉登斯主张要把
老年人自身看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力量,老年不应当被看成是一个只
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的阶段,这样就必须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
龄。他还指出“规定必须到达‘有资格领退休金的年龄’才能享受养老
金福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们应当可以自行选择使用这笔资金的
时间,这不仅使他们可以在任何年龄上停止工作,而且可以为他们提
供教育经费,或者在需要抚育幼儿时减少工作时间。如果个人既可以
选择提早停止工作,也可以选择多工作一段时间,那么废除强制性退
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将是中性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
自1999年来,我国便进入老龄社会。2006年2月中国人口老龄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
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前20年将成为“快
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
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
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
为:第一,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居世界之首。我国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这就决定着我国老龄人数的庞大。虽然计划生育使我国
的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我国
老龄人口仍将是庞大的。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
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
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第
二,我国老龄化速度快。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不断降低,底
部人口萎缩,总体人口增长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这使得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要快于他国。相关研究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占
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
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而中国
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
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第三,老龄化
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一般来讲,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
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
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老年人福利等方面都与
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养老的负担更重。除以上三点外,还
存在着地区间老龄化水平差异大等特点。
我国老龄化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老龄化导致社会负担加大。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
右,即大约9个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而根据中死亡率
计算,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7,根据低死亡率计算,
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9。届时,个人、企业、社会
都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其次,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相对不足。虽然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随着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的消
失,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引起生产人口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减少,
从而带来劳动人口的相对不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
人口的减少又必然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障碍,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滞
后又会使解决老龄化问题更加困难。总之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严峻的
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老龄化是我国重要的课题。
三、吉登斯老年人福利主张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告诉我们要会运用老年人自身来解决
老龄化问题,要将他们视为人力资源,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意愿,而要
做到这些改革退休制度是必须的选择。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
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
退休又放宽五年期限。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
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
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
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我国建国
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当时的全国人口平均寿
命只有50多岁,而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寿
命也提高到了72岁。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退休制度主要存在以
下弊端:首先,退休年龄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的是劳
动者知识层次越高,所耗用的成本越高,而且参加工作的时间会略迟。
而在我国,目前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可以推迟退休外,大部分人的退
休年龄是偏低的,尤其是女性,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当
“人口红利”过后,劳动力资源减少的时候这种情况的影响会更大。其
次,造成社会负担过重,老龄人的过早退休必然加重养老保险支付的
负担,同时也加重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负担,在我国目前养老
保险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的养老负担就会更重。最后,固定的退
休年龄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权利的充分体现。现行的退休年龄
没有体现老年人自身的意愿,有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愿退
休但必须退休,甚至因此患上退休综合症,有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不
愿继续工作,却不能提前退休,或者提前退休则面临退休待遇的减少。
另外男女退休年龄上的不平等,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
因此综合上述因素的考虑,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调动老年人
的力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实行弹性退休制
目前我国政府正有准备提高退休年龄意向,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
大的反响,持反对意见的很多。他们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对于目前我国
国情来说不合适,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会加重当前年轻人就业困难,对
于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和工作比较辛苦的老年人来说不公平等等,
可以说意见很难得到大致的统一。既然提高退休年龄争议很大,那么
实行弹性退休制会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不
能跟吉登斯所讲的那样完全取消退休年龄的规定,我们可以实行符合
我国国情的弹性退休制。就我国而言过早的退休必然会加重各方面
的负担,因此可以在最低工作年限(根据不同情况设定)的基础上实施
自愿选择的弹性退休制。同时还可以根据退休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
的待遇水平,这样就可以做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人们推迟
退休年龄。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这样:女性选取55岁作为最低退休年
龄,在55周岁至65周岁之间,她们可以任意选择何时退休。男性可
选择60岁作为最低退休年龄,在60周岁至65周岁之间,他们可以任
意选择何时退休。当然根据行业的区别可以再继续细分。事实上弹
性退休制度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
政策主张,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采取其它各种手段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老年人自己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各种兴趣爱
好组织、互帮互助组织等;鼓励健康低龄的老年人再就业,如设立专门
的机构帮助老年人才就业,积极搭建老年人信息平台等;鼓励老年人
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当环保志愿者等。同时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和
再就业权利方面的法律规定。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既可以有效地避免
退休给老年人带来的孤独与失落等消极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又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让他们自立、自主、共同劳动,互相帮
助。总之,要利用多种手段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活动性,让他们在
体验自身价值的同时减轻社会负担。
注释: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www.china.com.cn.
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

阅读全文

与关于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的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金是年金吗 浏览:547
日本剧情片网站大全 浏览:730
外语老师电影韩剧 浏览:919
电影院下架了怎么看 浏览:119
民心网60农村老复员兵养老 浏览:943
吉林市老年大学收费 浏览:678
老年大学模特队心得 浏览:37
退休职工死亡后丧葬费是单位领取吗 浏览:645
老年人脓毒血症如何治疗 浏览:998
孝顺不等于愚孝 浏览:673
福州体检哪里最全 浏览:358
爱听妻子出轨的电影 浏览:733
提前到电影院找位置英文翻译 浏览:770
海绵宝宝大电影免费完整版国语版 浏览:762
老鸭电影院 浏览:100
老人看电影免票吗 浏览:259
男人不上班没工作怎么养老 浏览:243
秦皇岛老年公寓培护招聘 浏览:18
重阳节为老人免费义诊报道 浏览:169
本人在私营企业月薪8000养老金能拿多少 浏览: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