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官员多少岁才能退休,能提前退休吗
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规定,《礼记·曲礼》中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也就是退休的意思。明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都按照《礼记》行事,也就是七十岁才给官员办理退休手续。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认为七十岁太高了,所以把退休年龄定到了六十岁,也就是和现在差不多。清朝沿袭了明朝的这个退休政策。
说到退休金也就是退休之后待遇,每个朝代的规定都不大一样。汉朝的时候,要是太守以上的官员退休才能有退休金。唐朝是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有退休金,并且高等级的官员退休金和低等级的退休金是不一样的。宋朝的退休制度应该是在各个朝代里面最好的,可以带职退休,这当然也和宋朝的奇葩官员制度有关。明朝泥腿子出身的老朱在对待官员上做得特别绝,官员退休了基本上不给任何的退休金。清朝和明朝类似,也是不给退休金的。
❷ 古代官员也可以退休吗
中国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到了这个年龄,就可以回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了。
那么,古代官员们也可以退休吗?当然可以,官员退休在古代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作“致仕”,意思就是“把官职还给君王”。
《周礼》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做官的到了70岁就要告老还乡,“还禄位于君”。
周以后各朝各代基本都沿用了这个制度。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明清两代则改成了60岁退休。尤其是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是:参将54岁,游击51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
官员退休后是否依然享受国家的俸禄呢?
唐以前,官员退休后,朝廷就不再发给他们俸禄了。比如,建初六年(81年),东汉大臣郑均退休后,皇帝只赐给他一个“终身尚书”的空名,没有分毫退休金。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可拿到一半的禄米。宋代,真宗帝赵恒登基后,朝廷明文规定:文武百官退休后可按其俸禄,给予一半退休金。退休金制度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由于退休后,权力和地位都失去了,于是,有些官员便运用各种手段,尽量拖延退休时间。但也有不少贤达之士,退休年龄一到就主动退休,把事情让给年轻人来做。
有些人为此还写了退休诗以明心志。南北朝时期的梁代,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既是医学家,也是文学家,退休后便写了一首“退休诗”: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❸ 古代官员退休需满足哪些条件多少岁就到了退休年龄
我们都知道,根据国家的规定,劳动者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退出岗位,办理退休。但是在唐代之前,官员的辞职还不叫做退休,而是叫做致仕。意思也就是说将自己的职位空出来,交还给国君。
一些对朝廷贡献较大的,他们是有可能会被延迟退休的。其实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完全由皇帝决定,虽说是有规章制度,但是主要权力还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有很多官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在任上。
❹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
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并不是统一的,从周朝开始制定了七十岁退休的政策后,后面的朝代都是七十岁退休制度,到了明清时期,退休年纪从七十岁改到了六十岁。退休这个词最早是从唐朝时期出现的,这个词是指官员退出朝廷回到家乡休养晚年,但是有的官员心系朝政,而且能力强大,所以即便是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也是可以不退休的,而是继续工作,但是工作也会相比以前轻松很多。七十岁退休这个政策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被改到六十岁。明清时期,朝廷统计了人们的寿命,为了让朝廷官员更有效率,也让鞠躬尽瘁的官员能够安享晚年,于是提前了十年。后来随着朝代发展,官员制度也出现了变革。按照能力和官职等级来制定退休年纪,总的来说,能力越大官职越高的官员退休越晚,而能力小的官员则是会被提前辞退,官职小的也是会提前退休。
❺ 古代官员多少岁可以退休
古代有“士农工商”的观念,考取功名,在朝为官,为民出力,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成就。在官员年老之后,朝廷也有相应的退休制度,至于多少岁可以退休,各个朝代都有所区别。
在官员告老还乡之后,他们基本就没有任何权势了,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 就算子女任官,也需自己考取功名。正因为这样,朝廷难免出现贪官,大家为了安享晚年,大肆收揽钱财。唐朝时,针对这一现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会给致仕的官员发放粮食,也就是我们说的“退休金”,以慰他们为官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