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说话伤人为什么

父母说话伤人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13 03:23:38

① 父母用非常平和且开玩笑的方式说着非常伤人甚至让人发狂的话,我该怎么面对

你父母用非常平和且开玩笑的方式说你,肯定是你有什么没做好,即使说你应该不会很伤人,可能是你想多了,有事多与父母沟通,多听父母的,然后自己要能够独立,不依赖父母,并且做出成绩,到时候你父母就不会说你了。

② 我母亲有时说话很难听,非常伤人自尊,有事跟我沟通的时候经常把我激怒。有办法可以让她收敛一点吗

很难

你母亲应该年纪不小

他们这辈人的说话做事风格基本已经定型了

很难改变

有时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恶意

只是在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和你交流而已

你可以和她多耐心沟通

或者慢慢改变你自己

来影响她

改变她
性格使然不好改变。多多理解一下吧,当妈的也是希望子女有出息。

母亲的品性你就不要想着改变了吧,毕竟都这么多年了,不可能说改变就改变的。我母亲前一天叫我们给她提意见,第二天就翻脸,所以作为子女的就忍让一点吧。跟我性格差不多,从小被家暴,父母随时随地,打骂侮辱,讽刺,懒笨馋,下贱,没良心,她拼命干活,就是因为我,我活着就是压榨她,抱怨,她命苦啊,长年累月的家暴心理伤害,就把你骂成特别垃圾的人,所以不好的词说我,在别人面前编排你,整个是在耻辱,羞愧,羞辱,攻击中长大。我的感受就是恐惧,不安,无助,缺爱,自卑,自尊心强,敏感,脆弱,敏感,多疑,玻璃心回避型人格,不主动怕受伤,没有自我,顺从,讨好型,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个眼神就会受伤,一直被谴责,容易内疚,拼命对别人好,常常反思那做的不好,对父母特别孝顺,因为在母亲的编排中她的形象是十分负面的,就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特别容易受伤。活的非常累没有自我,谁都不信,我看有一个人说亲人不会害你的,可是导致这一切是最亲最重要的人,这个真的没经历过的是体会不到的,为什么要跟自己较劲。可这些是你白纸的时候硬塞给你的,最亲之人害我一生,还有我真的性格是倔强,被硬生生的毁了,我讨厌这些性格可又束手无策。性格正好是那段阴暗时期家庭教育慢慢形成,固化,定型了呀。一生都活在委屈不公我的天,我妈也是这样,甚至比你妈妈还严重些,她极度的敏感,自卑,总和我们说我们瞧不起她,可是她又极度的好强,自尊心太强到别人不能说只言片语质疑她的话,我们全家人说话小心翼翼,处处围着她转,太累了,结果她还是不满意,而且特别虚伪,家具啊衣服啊无论买什么都要最贵的,最重要的是!她只相信外人!宁愿相信服务员都不让我们反驳,只要是别人说好的东西,我们家里人不能做任何反驳,看别人家什么都是好的,我们做什么都是错的,明明都是按她的心意来的,而且有什么她还不直接说,就很委婉的表达,然后让我们猜,最后事情没做好全部怪我们,怎么办,真的受不了了,打算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就算更后果更严重也要勇敢去面对!

③ 我爸妈说的话都很伤人 我该怎么理解他们什么话都能说出来

理解父母并非易事,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他们的话或许有时令人心痛,但背后往往藏着对我们的爱与关怀。正如俗语所说:“三年一个隔沟”,这是提醒我们要与父母沟通,去理解他们的意图,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的语言有时看似刻薄,实则可能源于他们的担忧与期望。他们可能会因为我们的某些行为感到失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你。沟通是理解彼此的关键,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或许会发现他们的言辞并非全然恶意。

沟通并非单向的,父母也需要我们理解他们。我们不妨尝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他们的观点,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父母的话可能伤人,但请记得他们的话背后,大多是对我们的爱与期望。与其一味反感,不如试着去理解,或许你会发现,他们的话语中藏着更多关于爱的故事。

与父母沟通时,不妨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再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说:“妈妈,我理解您对我的期望,但有时候我觉得…”,这样既能传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理解与尊重。

有时候,父母的批评或许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试着将他们的建议视为良药,而非毒药,这样不仅能改善与父母的关系,还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

记住,沟通是双向的,理解是建立在尊重与倾听的基础上的。与父母沟通时,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这样能让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

父母的话或许有时令人心痛,但这背后往往藏着对我们的爱与关怀。与其一味反感,不如试着去理解,或许你会发现,他们的话语中藏着更多关于爱的故事。沟通是理解彼此的关键,让我们一起努力,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成长。

④ 妈妈老是说话很伤人,我感觉我有点想自杀的心了

我的观点是,可能是妈妈性格有缺陷,加上更年期,另外你不用经常道歉,父母有错,我们不能责怪,更不能叛逆,我们要像对待精神病人一样需要强大的耐心和爱心,你还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上多关注一下他们,再找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参考,在无声中化解这些,你千万不能明显的去想改变他们,他们比较敏感,容易激化矛盾。不知道我的建议对你是否有用?

⑤ 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用语言伤害孩子

我研究了不少心理学,儿童心理,但是具有说服力的是我亲自实践养娃,还有帮助很多父母及孩子,每天都在观察儿童和父母。

父母言语伤害孩子形成原因,我认为来自于三方面:

1、家庭环境。

一个人成年后,行为方式最主要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另外一个是父母相处的模式。孩子生下来是全能自恋,随着不断成长,遇到外在世界挫败,没有掌控感,对自己内在挫败不知道怎么处理,产生攻击性,才有可怕的两岁。对内攻击,打自己,对外攻击,孩子扔东西,打人,咬人,和父母发脾气。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这种攻击性,回馈温柔的语言,孩子会感受到,我这样父母都爱我,孩子逐渐自我修正,减少肢体的攻击,也减少语言攻击。如果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训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再这样不要你了 。孩子自身的挫败感,父母没看到,没理解。迎接的是父母的语言伤害。孩子学会语言伤害,等成年后,所以也没接纳能力,很容易语言伤人 。另外,父母家庭模式,抱怨指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学会了抱怨指责。

2、 社会 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环境, 社会 环境,大家打打闹闹,说话都是语言伤害,很容易被同化,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3、自动思维习惯。

从小形成的方式,而且已经变成惯性思维。比如孩子尿裤子了,父母也不看原因,然后就说,怎么又尿裤子,和你说多少遍了。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不问原因,怎么考的这么差,这些都是惯性思维。

4、自我保护。

脾气暴躁的人,内在脆弱,通过发火,语言暴力,外在权威,实际害怕自己的无能感暴露。

怎么减少语言伤害。

1、觉察反省。

当孩子一些行为自己不接受的时候,先叫暂停,然后深呼吸,管理自己的情绪,发火,语言伤害管用吗。然后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孩子。

2、用在日常的小事上,管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是由你对事情的内在看法引起的。比如,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考试分数一般多,别人家孩子,可能就不怎么生气,自己孩子会生气,这就是你内在期望孩子考好,孩子只是没达到期望,你是期望生气,结果把情绪让孩子承担。

3、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

父母没有智慧,应付不了孩子,启动发火,语言伤害,来掩盖自己内在的无能为力。做真实的父母,承认自己的成长跟不上孩子的脚步,遇事让自己心静,静心出智慧,教育是安心之道,语言伤害,是最没用的方式。

成年人和儿童最大的区别,是成年人应该是成年人的样子,能够自我负责,能够承担责任,能够管理情绪,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说举一个亲戚的例子,是个女孩,今年32岁,叫她小B吧。她妈妈年轻因为结婚时被知道不是处女,被婆婆和丈夫羞辱,但他们没有离婚,婆婆和丈夫对她百般刁难、折磨,结婚后第二年生了小B。妈妈的情绪无处排解,便也用恶毒的话羞辱小B。

小B十七岁那年坚决离家,她发誓如果自己有孩子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用爱对待孩子。但嘲讽的是,小B婚后也变得像她妈一样竭斯底里,毒舌在他们一带出了名。在她女儿4岁那年,丈夫忍受不了小B离开了,小B患上了抑郁,她4岁的女儿由于常年被语言暴力折磨很内向,还经常打骂孩子。后来丈夫起诉她虐待孩子,将孩子的抚养权夺走了。

现在单亲爸爸带着孩子生活,他也知道小B的痛苦,不仅没有再婚,还时常接济开解小B。小B的女儿因为离开了妈妈,性格也好了,但就是不愿再跟妈妈住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喜欢用言语伤害孩子的父母,他们在童年很可能也是被语言伤害,这是一种因果循环,是家庭里父母的性格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造成的。”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就是这样的规律。

啊,这个人高鼻梁——自己鼻梁不够挺直

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拍马屁吗?——自己不善于与人交往

老公有钱,孩子听话,还有自己的事业,赵薇真是人生赢家啊——自己还没老公,没钱或是没有孩子,或是还不那么顺利

所以如果对自己满意的话,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圆满,就不会去责怪别人,给别人的都是正能量。

又比如:

哎,工作不顺心,收入低还累——没什么,谁都会如此,坚持下去一定会转好的(自己的工作顺利如意)

孩子闹腾不听话——哈哈,小孩子不都这样吗,多难得的亲子时光呀(对自己的孩子很满意)

她年轻漂亮,又聪明,居然还是富二代!还让不让人活啦————你也挺好呀,家庭幸福,工作稳定还悠闲。(自己也过得比较好)

如此看来,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满意,就不会去怪罪别人,埋怨 社会 ,感叹不公。内心圆满美好,看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样传达给孩子的,也是美好的,最终产生的效果也是良性的。

但如果是这样:

怎么这么不听话!——控制欲强,自身存在的强烈的不安全感

你看别人谁谁,小提琴拉得多好!——自己也缺乏这方面修养,羡慕有音乐天赋的人

你不会打回去吗!别人打你你就打他!——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是不是傻,别人要你干嘛你就干嘛?——现实中自己也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抵触对抗情绪

你就不能安静会?!——自己内心有烦心事,经常焦虑,无法平静

以上几乎无一不是把自己内心的欠缺,生活的不如意,焦虑的情绪转嫁给孩子。也许有的时候大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然而在孩子幼小心灵上,会烙下深深的创伤,久久不能恢复。甚至等到长大以后也仍然觉得自己就像父母所责骂的那样不成器,不可能变好。如果是像上述所描绘的那样对待孩子,那么恭喜,您所最担忧的那些基因,就要妥妥地遗传给下一代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第一,多完善自己,少责备甚至不责备孩子。

我国古代就有教育孩子的“七不责”,很值得借鉴: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第二,一定要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明白,这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欠缺带给我们的焦虑,而不是因为孩子。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来这个世界,不是来听我们抱怨的,而是在我们的帮助和引导下认识这个世界,开创更美好的世界。

------------------------------------------------------

蓝翔小清新,带娃女超人,《史上最全囤货手册》作者 新浪微博@lunaluna008。

公众号:葫芦妈luna, 互联网/制造业/经济生活/ 育儿 /中医实践/女性话题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很情绪化,很难控制,所以才容易伤害到孩子,但是这个不是一个理由,这个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比如:1,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对比,2,不能当众羞辱孩子,3,不能不遵守自己的承诺,而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自己去遵守他们的承诺

换个角度看问题,因为他们也是孩子,曾经受过伤的孩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三四年前生的孩子。她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可以用一部日剧来形容,《交响情人梦》。她很早就开始培养孩子弹钢琴的兴趣,比如给她经常孩子播放一些钢琴曲的音乐。还专门买了一个玩具小钢琴,希望孩子能够对钢琴有兴趣。不过,孩子的表现似乎很难让她满意,听音乐的时候愣愣地发呆不知所措,把玩具钢琴捶捶踩踩甚至扔在一边。“又呆又傻”是她经常形容孩子的词语。见面时她不时地向我抱怨,询问我如何让孩子喜欢钢琴。

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钢琴呢。她说,学钢琴的孩子很聪明,长大以后会很有出息。我问,从什么地方得到这种感觉呢?她说了自己的很多见闻。给我印象深的是,她最早对钢琴有感触,是一部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电视剧里,杉菜用娴熟的钢琴技巧向道明枫示威,这让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她十分解气,感觉到了钢琴的美丽和力量。当时,她和母亲的关系有点僵。钢琴让她觉得有种放飞自由和梦想的力量。因此,她日后一直对钢琴情有独钟。

这让我觉得,她在钢琴身上寄托了很多自己的愿望,而孩子只是她承载期望的一个虚拟容器。当孩子达不到期望的时候,他们会失望、受伤和发怒。 这也是很多家长会对孩子使用言语暴力的原因。言语暴力的背后,是挫折和愤怒的情绪。从精神分析师的角度,这种愤怒的情绪里,可能隐藏着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或许基于自身的受伤。进一步说, 如果大人无法容忍孩子的“调皮”, 意味他们无法容忍内心的某种脆弱。他们可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某种阴影。

这种阴影可能也是在他们童年的时候产生的,我们咨询师有一个形象的术语叫做内在小孩。有时候,当你不由自主地愤怒时,不妨静下来想一想,这种感觉是怎么出现的。也许你一开始对自己的感受毫无头绪。但沉静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这源自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而这一段经历的场景,很多时候发生在童年。也许你会进而回想到这样的场景,你面前是你的父母,他们用怎样轻蔑的口气和你说话,让你产生深深的羞辱感。你想发泄但又不得不压抑,因为你只是一个孩子。

作为孩子时的羞辱,深深地埋在你的心里,甚至成为你成就的动力。也许你在意识中不在乎它了,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仅仅悄悄地潜伏着。在 孩子出生后,很多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无力感,因为他们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角色。这意味着他们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大人了,而他很有可能还是习惯做受伤的小孩。于是,他发现小孩无法符合自己的希望,在孩子身上无法获得自身的控制感,他们会焦虑不安,失望受挫,身上的伤口又隐隐作痛,他们言语否定孩子,也在否定自己。

孩子期望获得父母的接受和疼爱,而这个愿望如果受到了挫折,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了。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恰恰自己也未能获得这种需要,他们也无法给与孩子充分的满足。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因果循环。一个人童年时候的 情感 受到阻碍和压抑,即使在成年后他内心还是受伤的小孩。在成为父母以后,他与孩子发展 情感 纽带,内心的伤口又会不经意触摸。于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他,又会在孩子身上种下新的伤口。这样,命运循环的轮子又重新开始滚动,碾压原本该自由茁壮成长的幼苗。

如何斩断这种命运循环呢,这需要洞察、宽容和勇气。能够理解父母是不完美的,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将自己和父母的阴影剥离,成熟、自信和优雅的生活。学会宽容并不容易,它需要在宽容的环境下熏陶和练习。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是找一个心理咨询师,这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和信任,但咨询师回报的是专业、责任和精力。 你将在咨询室温暖安全的氛围内,去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同时咨询师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去引导你发现自己生命中新的可能。

其次是学会自我处理创伤。你可以告诉自己,慢慢长大的你会拥有力量,可以去自主自信情绪的创伤。 你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个人 历史 ,试着在自己创伤回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意义。这需要掌握意象对话的技术,还需要足够的力量和意志, 因为你得完成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份角色。不过,无论是寻找咨询师,还是自我处理创伤,你都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勇气,和深入 探索 自己的动力。

父母很多时候把孩子当作成了自己“财产”,对自己的东西怎么支配,怎么发泄都能理解吧。而且,有的父母在受到压力的时候,特别想让孩子替他分担,帮他减轻压力带来的痛苦,而这个时候父母本身自己的情绪就是波动而且负面的,稍有不控制就会变成责骂。而孩子再小也有自我意识,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压力,在受到父母的责怪时心里就会很不高兴,给父母拌嘴。加之父母自己糟糕的情绪,随即就能爆发一个小型战争,胜利者当然是成年人了,就造成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

另外,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太熟”了,你也有和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可以肆无忌惮,在陌生人面前就要彬彬有礼的时候吧。但是无论怎样,成年人对一个有观念判断的人施加负面攻击时都要三思,最好保持平和心态,这样世界就充满爱了。

再者,父母不用语言伤害孩子,难道直接动武么?

1. 家庭的问题。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的。孩子的父母只是学习和传递了这种对孩子恶言相向的教育方式而已。这就是家庭的传递。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结婚,生孩子,成为了孩子的父母。但是,需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一点是,成为孩子的父母,不等于就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优质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可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觉悟,想要去学习如何做一个优质的父母。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呢?最快的一条他们熟悉的,现成的,而又不需要学习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自己的方式。很多人会认为,他们就是这样被父母养大的,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那么,就继续沿用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好了。

2.期望太高

父母会把自己所未完成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情,诸如学业有成,艺术造诣,如果在孩子不遵从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就会产生于比别家的孩子对比,大多时候是不够自信的表现,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者是引导兴趣为主,而不是强加给自己喜欢的,良好的兴趣培养才是以后孩子成才适业之路。

其实妈妈们的批评的目的都是出于保护宝贝,因此重要的是传达“危险”的信号是关键。如果用很情绪化,消极的语言批评宝宝他们未必听得懂,听得懂也未必理解的了@@


在对宝宝传达“危险”的时候,比起叨叨叨说“这不行,那不行”,还不如用宝宝的语言,宝宝的方式传达给他,比如:用批评的眼光,严肃的表情告诉他“这很危险哦,不可以的”(麻麻们,此处无声胜有声!)。 不要说1岁以下的宝宝了,就是1岁多的宝宝虽然已经可以嘟囔着说几个词了,但也未必理解“危险”的真正意思。与其“对牛弹琴”(说的是事实),妈妈们不如试试分散下宝贝注意力,或是用 游戏 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宝贝。

小菜妈妈觉得身为家长最不应该做的是,

1、大声斥责?

如果凶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 恩……你有道理…… 因为生气而迁怒宝宝是完全不应该的哦,你事后肯定会后悔的。

2、“坏孩子”“笨小孩”?

虽然孩子还懵懂无知,但是你总是用否定消极的语言还是会给宝宝留下阴影哦。

3、惩罚,打骂?把你扔掉?

这年代还想着体罚孩子?你真的够了……此外,随随便便就说些抛弃孩子的话,也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啰嗦那么多?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就应该拖出去!


不同月龄宝宝的“批评”方法:

10个月前

那么小的娃,说啥都没用!年纪轻轻的有啥批评的必要?你说了他也不能理解,只会徒增不安。最好的做法就是事先排除危险,遇到事情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10-12个月

这时宝宝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遇到危险情况用严肃的表情和语气告知“不可以哦”,并用其他方式分散宝宝注意力。

12-24个月

1岁以上的宝贝已经对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遇到危险的时候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不可以”,而且要及时用缓和的语气和温柔的声音告诉他危险的原因,解释清楚,慢慢他就会明白了。

其实父母的本意并非是伤害孩子,只是有时候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满满的爱变成了伤害。他们有时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好的,那样做才是对的,但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沟通的时候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如果父母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这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很容易伤到孩子。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惭愧,也很现实,因为我有时也会这样,说完就后悔。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是亲生儿子,所以,从心里希望他能处处优秀,各方面都很出色,所以一旦现实和希望有出入,落差会让父母心里极度不平衡,一说话就有点口不择言。二,有些家长只图自己嘴痛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各种父母压力太大,有时候考虑不周就会信口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不管怎样,我觉得,父母还是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使用共情,多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不要因为爱而伤害孩子。语言上的伤害,更甚于肉体上的。

阅读全文

与父母说话伤人为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表扬孩子孝顺父母的话语 浏览:665
单县长乐异地老年公寓 浏览:871
父母为什么还要催孩子结婚 浏览:76
深圳户口的退休年龄 浏览:265
足浴保健里边的养生是什么意思 浏览:809
郑州身体全面体检要多少钱 浏览:801
公主岭市岭西养老院怎么收费 浏览:692
重庆市职工购养老保险的年龄限制 浏览:388
为什么孩子对父母很失望 浏览:711
哪家医院能看老年痴呆症 浏览:248
没有工作养老保险咋交 浏览:67
岳父母帮忙抚养孩子如何索要补偿 浏览:922
报名当兵体检不去有什么影响 浏览:839
兵检体检外科查哪些 浏览:927
体检怎么知道排除乙肝 浏览:920
北京的退休工资平均多少 浏览:880
明星父母为什么总是老赖 浏览:780
在家不上班被父母瞧不起怎么办 浏览:957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浏览:704
聊城社保2019特殊工种退休名单 浏览: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