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的父母官老百姓怎么会不需要
“父母官”三个字,是几千年 来,淳朴憨厚的老百姓,对他们的好官,锤炼出来的最朴实,最精华,最美丽的语言。说老百姓不需要父母官,只是因当官的愧对“父母官”三个字而已! 在远代,既是奴隶时期最昏的昏君都知道老百姓是衣食父母。在近代,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更是把老百姓当作生命的源泉。他们有一个共同永远不变的观点,当干部的穿着老百姓的,吃着老百姓的,对待老百姓就要象孝敬亲身父母一样,让老百姓这个父母过上好日子。因此说,干部就是老百姓这个父母的官。 把干群关系比作父母与儿子关系,与比作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是一个意思,都是想把官与民关系拉近,建立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深关系。世界上有几个“父母”不痛爱“儿子”的?又有几个“儿子”不孝敬“父母”的呢?无论是把当官的比作是老百姓的“父母”,还是把老百姓比作是当官的“父母”,都不为错,人的良苦用心不就是想让当官的与老百姓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吗!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父母官”理解为“百姓的父母官”,处处以官老爷的身价出现,骑在老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吃拿卡要,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象这样的父母官,老百姓确实不需要。 但是,有的称领导干部“父母官”有喝领导干部的成分,有的把称“父母官”称的很烂,不管见到那个领导干部都称“父母官”。当今也有一些人,动不动称他们单位的领导,你就是我们“父母官”。而有一些领导干部当别人称他“父母官”时,他也不知道“父母官”的份量,也不知到是尊称他呢?还是在贬低他,他还美滋滋的,自认为自己就是“父母官”。 殊不知;当面奉承就等于半个辱骂,称你“父母官”,你凭什么让人家称你“父母官”?你佩不佩让人家称你“父母官”?你做的象不象“父母官”?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把老百姓当作衣食父母,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儿子。而是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常批评的一种人,他们当干部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要革命,而是当官做老爷。 要不要把老百姓当作父母?为什么要把老百姓当作父母?能不能把老百姓当作父母?把老百姓当做衣食父母是高贵品德的体现,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当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领导干部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把老百姓视作父母,这就摆对了我们党要求的主仆关系,领导干部不仅是人的儿子,而且永远是人民公仆。为老百姓当好“父母的官”这个优良传统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父母官”这个称呼不仅不错,而且是完全正确的。 真正把老百姓看成是衣食父母,甘愿为百姓这个父母而做官的太少了。所以,佩称得上“父母的官”也就太少了。只有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才佩称得上百姓父母的官――“父母官”。当好“父母官”必须象焦裕禄那样有崇高思想品质,他是真正具有先进性共产党员的榜样,他的先进性很具体,就是具体到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妻子、面子、公子上。 兰考人说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在许楼,大雪天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里,里面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象这样才是真正人民的儿子,他把党的温暖象人民的亲儿子一样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只有焦裕禄这样的领导干部才是当之无愧的“父母官”,他这样把百姓视为父母的官,老百姓又怎么能不崇敬他呢?谁又怎么能阻挡得住人们发自内心的喊他“父母官”呢? 话又说回来,焦裕禄到了老大爷家也可以这样说;“我是县委书记,我来看看你们。”可是他没有这样说,而是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这就是他一个共产党员典型的先进性崇高思想境界。然而,有的基层干部办点小事,总有些人出来为其个人吹嘘,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说成是个人的恩惠,会上吹、报纸登、广播叫,象这样的领导干部与焦裕禄说的“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崇高思想境界相比不是天壤之别吗?象焦裕禄这样把造福人民作为基本原则,把真抓实干作为基本准则,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守则,努力成为党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的“父母官”老百姓能不需要?需要只是因太少!
㈡ 长辈可以把晚辈叫父母官吗
长辈可以叫晚辈父母官的,父母官是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特殊尊称,是因为这些官员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所以称他们为父母官的。
㈢ 古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此为何意
在中国古代,百姓们将许多地方官员称作“父母官”,这种说法出自《礼记·大学》:“《诗》云:‘乐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民间有句俗话叫做:“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话便将父母与孩子、百姓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
这句俗话前半句是在告诫人们,父母与孩子要相互尊重个人空间。而后半句的含义则更为深刻,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同样适用。我们先来看看前半句“父不入子房”的具体含义。
▲古代捕快剧照
从“官”的角度来看,随意进入民宅,这种行为也十分不可取。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必要去无端骚扰平民。就礼仪制度上来看,他们也需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而且随意进入民宅,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流言蜚语。官场如战场,如果有心之人,将这种事大做文章,那么对于官员自己来说也是得不偿失。
结语
俗谚大多是古人经验的总结,细细琢磨颇有道理。就本文这句话来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依然十分重要,放在如今也十分适用。而官员要洁身自好,不能随意骚扰百姓,更是从古到今的官员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行。
㈣ 古代的地方官,为何又称“父母官”
父母官是古时对地方官的称呼。这个词显示出着浓浓的封建社会阶级观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父母官在先秦时期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直到汉朝的时候才被正式说明指的是地方的官员。
而且在封建社会,特别重视孝道。就可以这样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父母也是最疼爱自己子女的。所以父母官就具有了领导与关爱百姓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当百姓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地方官员就应该进行公正的判决和维护。
㈤ 谁是父母官
没办法,现在在中国办事就这样。别谈什么“父母官”,纯属扯淡。还是前年,我嫂子他们添了个孩子(第一个小孩),当时没去医院,直接在家生的,最后因为一个生育证的问题找尽麻烦。他们有结婚证,但医院说“不是在我们这生的,我们不能办证”,但派出所说“没有医院开的出生证明我们不给办,有结婚证也没用”。没办法啊,最后我哥请我们区医院的院长吃了顿饭,送了点礼,这事才算了结。我就想啊,难道生孩子只能去医院生么,家里就不能生?再说我们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生,何况我家离镇上又很远。什么世道阿?
(哎!没有帮你解决问题,反倒把自己的事情说了几大段,真是抱歉)。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的烦恼各有不同,但又那么相似。没办法!
㈥ 什么叫做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等等。这种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㈦ 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7)为什么老百姓不能选父母官扩展阅读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