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办丧事的十大忌讳
办丧事的十大忌讳如下:
逝者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寿衣的质地多选用绸子,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使用缎子面料,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寓意不好。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柳树不结籽,使用柳木做棺木担心会绝后。
葬礼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重丧日意味着可能不止一起丧事发生,被认为不吉利。
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避免外出旅游、探亲访友,尤其是不要参加婚礼、开业等喜事。
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守孝期间,子女应穿白色或暗色衣服,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守孝方式变化,但仍不可穿红带绿:现代社会,虽然守孝方式有所变化,很多朋友不再长时间穿孝服,但佩戴“孝”字代替期间,仍不可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期间不得举行婚嫁、吉庆之事。现代社会虽然守孝时间缩短,但仍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官员守孝期间有特定忌讳: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需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会受到处分。
现代社会守孝期间仍忌讳不适当行为:虽然现代社会守孝时间缩短,但子女在守孝期间仍应避免不适当的行为,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是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不好的寓意。
❷ 家里老人走了要忌讳什么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
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守丧期间棺材忌直接放在地上,在农村的同学基本都知道棺材要么架在板凳上,要么垫在砖头上
❸ 父亲下葬女儿注意事项
第一:下葬时间
农村老人去世的时间是有着很多的讲究的,必须在太阳落山前,棺木也必须下葬,否则逝者会不安。落土的时候必须是八个抬棺人用棕绳慢慢的放下,这个时候,亲属必须用泥土盖上,这叫做添土。棺木放下之后,需要在上面放一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以后发生情况,迁坟的时候,避免惊动逝者,招来不干净的东西。第二:下葬前
老人在下葬的时候必须有老人的儿子把提前编制好的五谷囤放到墓穴里面,同时在五谷囤上面要盖上烙的大饼。有的地方还会防止陶瓷罐,罐子上面放置一个豆油灯,这是为了让逝者在漆黑的道路上有灯光。在棺木放进墓穴的时候,需要放鞭炮,在全程中都会烧纸。这是为了给逝者饯行去阴间。第三:下葬后
老人去世为老人下葬,丧礼是非常晦气的,所以在一切结束的时候要在坟墓的边上进行洗手的仪式,有的地方是用酒洗手。这样可以防止以后家族再有逝者,也是为了除去晦气。送丧的人在举行完仪式后,需要回来吃长寿豆或者喝长寿汤,寓意着添福添寿。记得一定要喝寿汤,吃寿豆。第四:下葬完回去的路上
在给老人下葬完后,所有的人在回去的时候,不能回头看,因为这个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回头望,更是大忌,容易被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