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父不慈子不孝这句话呢
这个应该是来源于《论语》中的“父慈子孝”了吧。
意思是说,严父对于孩子不能过于严格,要注意与孩子慈爱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后面“孝”,“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做儿女的,在长大成人以后不能忘本,应该时刻记挂着父亲母亲。
所谓的“父不慈子不孝”也就是说,父亲对儿子或许严格死板,甚至不太好,然后儿女也不孝敬的现象吧。
其实它表示的不是一种先后关系,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不管父亲慈还严,儿女都要记得孝顺,毕竟没有几个父亲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有时候,这个也是会受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的。比如说一个父亲不善于表达,为了教育孩子,经常是又打又骂,久而久之,孩子见父亲不和自己说什么话,就知道打自己。会变得和父亲疏远不少吧,甚至也可能不愿意赡养父亲,很难去理解来自父亲的那份爱。
我觉得吧,不要去太在意父亲到底和不和蔼,慈不慈祥,你要用心去感受,去观察,总能感觉到父亲对你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沉稳又沉重,从不表达却又一点也不少。有的人,从小记恨着父亲,直到长大了也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自己认为自己从来不存在父爱,也不曾对父亲有一丝一毫的理解和宽容,更不愿意去让父亲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就明白了很多,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啊,那天看极限挑战,心里真的是被触动了。有个接受采访的东北姑娘吧,也是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可是她后来终于明白了什么的时候,她却早已经失去了这份亲情,不管她心里如何愧疚。如何想说我爱你,父亲。都成了遗憾。还有黄勃也自己亲口说过,小时候不理解父亲,后来到了一定的年纪才渐渐的明白,等到他想和父亲好好谈一谈自己的时候。父亲已经听不懂了,得了老年痴呆了。
所以说,不要因为父不慈,就不孝。哪怕为了自己以后不要后悔,也要去爱自己的父母。
2. “抱怨儿女不孝的人,这辈子可能白活了”古稀老人的话,值得深思
养儿育女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一件事情,不论我们自己此生成功与否,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都希望他们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人生。
为此,我们情愿牺牲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
在孩子生命的前阶段,我们更是毫无保留地付出,并且完全不求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伟大”。
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又会发现,自己并没那么“无私”。
孩子没本事,赖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会嫌弃;孩子有本事,远走高飞了,我们又可能觉得儿女不贴心。
很无奈,我始终还是生活在 社会 最底层,所以我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子女也多为平庸之辈。
多年下来,我发现:至少90%以上的父母,都曾抱怨过“儿女不孝顺”。
我自然是不信这种单方面言论的,所以,了解多了也发现:70%以上的子女并非“不孝”,很可能是他们的父母活得不够通透。
田大爷今年76岁,老伴儿7年前去世后,他就一直独居。
他有一儿一女,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出息的那种,反正我自己是感觉可望而不可即。
儿子读博后在太阳国定居,育有两个女儿。
女儿更是厉害,学历不详,说是在漂亮国某科研机构做“大腿”,现在在那边定居,只不过她是个“不婚族”,至今单身。
两个孩子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远走高飞”了,很少有回国看望田大爷。
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田大爷挺“悲催”的,常常为田大爷“鸣不平”,说你把儿女都培养成才了,自己现在老了却只能“独守空巢”。
田大爷其实是很看得开的,我以前曾试探性地问过他对此事的看法。
他说:“我跟他们不一样,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们过得好,我是最开心的,把孩子“绑”身边让他们围在膝边尽孝太自私了!”
“那些整天抱怨子女不孝的人,这辈子可能都白活了!”
“觉得孩子不孝,首先要看你自己是个什么德行,你做得不让人待见的事情多了,子女都不尊重你,如何发自内心地孝顺你?然后就是你的教育没做好,什么叫言传身教?自己没教好,然后全怪孩子?而且你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没搞清楚,老想着孩子都‘顺’着你,不顺着你就觉得人家不孝,是不是贻笑大方了?再说了,人老了早就该有忍受孤独的心理准备。人活了几十岁,如果这些都还没想明白,不就是白活一世?”
如果说父母为子女付出是无私且伟大的,那么子女以“不孝”的方式回报父母就是人之常情了。
从一定意义上讲,逃避责任是所有人的本性。
只不过,父母尽职尽责是避无所避,而子女们总能找到逃避责任而不受谴责的方式和方法。
在养儿育女的某一个阶段,父母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太过怜悯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往往在不经意间以孩子为中心,不仅要让孩子事事顺利,还要让他们顺心顺意。
殊不知如此以来,一旦孩子稍微不如意,他便不堪忍受了。
这还是其次,另外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父母们都特别擅长赞誉孩子,唯恐孩子不优于自己。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比父母强,然后积下了一些骄纵的习气,变得“外柔内刚”窝里横。
对外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在家里“老子天下第一”,顶撞父母也就不出奇了。
另外,《弟子规》里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说得也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人之常情。
在父母眼里,可能父母之恩大过天,但在孩子眼里,可能只认为那是你的责任,毕竟他从未要求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毕竟真正“养儿方知父母恩”还是需要时间的。
人生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以恩获怨的事情,而以恩获怨最多的“执行者”也恰好是天下的父母们。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因为我的教子无方,我的儿子也因我的终止恩养而心生怨念,我也会非常伤心。
在现代 社会 ,父母们还会有另外一个思维局限:总以为老了有钱就万事妥当,认为有足够多的钱财在手上,就不怕子女不孝顺。
这符合人性,但问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办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而且就算实现了,子女的“孝顺”也可能不是出于本心。
做父母的,其实都该有这样的认知,并且有对“儿女不孝”的心理准备,因为这都是人之常情。
很多时候,并非子女们的性子里就不孝顺,而是他们积习太久,难以转过弯来。
“父母那么爱我,总会原谅我的!””世态炎凉,我做的还算是比别人好的“这样的想法,在很多子女心中都有存在。
宋宰相韩琦(韩魏公)说:“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独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称大舜也。”
父慈子孝在以前或许是人之常情,但到现在,遍地的慈父慈母,却养出了遍地的“不孝子”。
为何?
或许并非子女真的不孝,很大可能是父母的养育方式有问题或者认知水平到上限——他们可能白活了大半辈子。
何解?
在我看来无解!
因为我说什么都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们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先自己 克尽人子之道,然后在 育儿 路上,时时的思量、早早克治。
如果孩子大了真的不孝,那就尽可能离他们远远的,尽可能少地“触犯”到他们。
——END——
3. 偷偷补贴娘家三年,婆家待我一如往常,为何我妈却嫌我不孝呢
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是因为“孝道”,女儿们在嫁出去后还是补贴娘家,有位女儿偷偷补贴娘家三年了,婆家待她是一如往常,但是她妈妈却嫌弃她不孝,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
当女人嫁人之后,会和丈夫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要开始为自己这个家庭考虑,偶尔补贴娘家是尽孝,娘家会珍惜,经常补贴娘家是应该做的事,娘家不会感激只会觉得给得不多,所以婚后不要经常补贴娘家。你们觉得是要经常补贴娘家,还是偶尔补贴娘家呢?
4. 为什么有人非常反感和厌恶孝道它们是不孝子女还是有自己的苦衷
因为他们觉得孝道要去做到实际,不要光嘴巴上说无用,还有他们不喜欢被道德绑架,不是他们都是不孝子女,而是他们孝道不是做些表面文章,要去行动,不必口上说,要去做才不反感以及厌恶那些假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