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离婚后该怎么样疏导孩子心理
首先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的原因是,是父母感情不和,如果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就会经常吵架,那样生活不止让父母两个人相互伤害,相互受伤,也会由于父母吵架,心情不好,不更给孩子安静环境,而会让孩子痛苦。 其次,父母离婚让孩子承受了很多痛苦,这是父母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父母离婚并不是父母不再爱孩子,而仍然会爱孩子;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苦衷。 不管孩子跟谁一起生活,父母都要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比讲什么大道理都管用,但是,对孩子的爱,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前提的,不以为了弥补心中的歉疚而溺爱孩子。 此外,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夫妻两人既然已经离婚,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是非曲直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㈡ 父母感情不好,家庭不和睦,会影响到孩子的个人问题
家庭的组成就是相互磨合的过程,想必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争吵,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绪是否得到宣泄。
可能有些家长对此毫不在意,但却不知道,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会对父母之间的争执有激烈的负面感应。
在父母吵架期间,孩子并不是在事情之外的,在心里孩子甚至会想要试图自己介入,来分解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张女士就深受童年父母关系不和谐的负面影响,即使在自己成年后,也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她内心感到彷徨与焦虑,既想像他人一样亲密自在,又不知如何处理。
后来经过咨询与深入交流,才了解到,张女士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吵架,她的父亲脾气十分暴躁,有时甚至会对她的母亲进行暴力行为。
张女士觉得他的母亲很可怜,想帮助他,但是却无能为力,十分害怕她的父亲也会像对待她的母亲一样对他使用暴力,因此幼时总是会躲起来独自哭泣。
张女士同时还担任着父母间传话筒的功能,她只能尽力的过滤父母之间的话,让他们的表达看起来不那么尖锐。
张女士时常感到伤心难过,并且内心十分疲惫,她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没有调节好父之间的母关系,都是自己的问题。
01
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孩子在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首先会先接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因此父母吵架并不仅仅只是彼此之间的事情,也关乎着孩子,他们也会感到焦虑不安。
孩子们会从外界或同伴处得知其他父母相处的情形与结果,因而产生许多的臆想和猜测,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的影响。
1)孩子性格形成缺陷,对人生充满悲观
在充满矛盾与戾气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自卑,敏感怯弱,容易愤怒,甚至会有暴力倾向,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在发生一些意料状况之外的事情的时候,首先产生的也是很多负面情绪,看不到正能量的那一面,易对与外界事物接触丧失兴趣。
孩子会将父母之间的行为和相处方式,延伸至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遇到事情时,也用肢体冲突等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同伴的排斥与厌恶。
这些性格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与交流的能力,阻碍孩子各个方面的长远良好发展。
2) 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负罪感
父母之间的吵闹与暴力行为是每一个孩子都害怕发生的事情,父母如果经常使用这种不温柔的手段,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形成父母随时会离开,不要自己的心理暗示。
而且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懂得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会将错误的根源归结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强烈的难过感和无助感。
父母这样将孩子过早的强行的拉入成人的世界,承担他们本不该承担的心理负担,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3)孩子的婚姻和择偶产生影响
从小目睹父母的争执,会导致孩子对伴侣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影响孩子的恋爱观与择偶标准,形成对婚姻的恐惧,因此很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无法顺利的成就一段圆满的婚姻关系。
专家表明父母吵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能延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看到自己最依赖和亲密的人互相伤害,这完全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和承受能力,心中的对家的安全感也将不复存在。
02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他们独自的秩序,这些秩序是一种能量。父母用顺应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在传递教育的力量,当家庭秩序正常时 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获得这种力量,而正能量往往是能够传递的。
①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榜样
孩子最初的行为方式就是模仿,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可以接触的模仿者,孩子就是映照着父母言行的镜子,能够反映出家长之间的点滴细节,因此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和谐与责任。
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子女走向成熟,家长们的良好沟通,无形当中就会告诉孩子们,沟通交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是能够增进彼此感情的事情,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安全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②给予彼此足够的尊重
在家庭关系中,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给彼此足够的空间。自由的空间减少,会使人感到压抑,引起不必要的争吵,尊重他人隐私也是信任对方的一种表达形式。
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会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孩子形成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来自父母的尊重,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③遇到事情,及时沟通
在生活中有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平时做事不能一时冲动。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会不对等,父母经常会将自己安排在掌控者的角色,而将子女放在被照顾,被掌控的角色,独断型的家庭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要讲究平等的观念,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要定时交流,及时交流,正确交流。
03
如果已经有了吵架行为,该如何处理?
孩子会在不经意间将父母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并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成为他们日后判断是非和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因此在父母做了不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应及时将孩子的观念扭转过来,消除这些行为带来的影响。
Ⅰ不要将孩子拉入阵营,向孩子诉苦
强行将孩子拉入成人的世界,让孩子选择阵营是非常不理智的选择,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非常残忍的迫害,因为在孩子心里对父母的爱是同样看重的。
父母若是一味的对孩子诉苦,或者数落另一方的错误和缺点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不知所措。
对孩子来说,父母在心中的分量各占一半,让孩子在烦恼中纠结,甚至不得不站队,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和分裂
㈢ 父母无荫,亲友少助,夫妻不和睦子女不敬,精神生活很不安定,心情苦闷一生劳碌不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父母无荫,亲友少助,意思就是你的父母活在世上没有积下多少阴德,尖酸刻薄,不懂得珍惜亲友之间的感情,把自己的亲人都得罪遍了,所以才会遇到困难的时候,连一个出来帮助的亲友都没有。
后面夫妻不和睦子女不敬就很好理解了,你父母经常吵架,闹矛盾,把家庭搞得鸡犬不宁。导致子女长大后也见样学样,或者父母的一些作为让子女厌烦,导致基本的孝敬都做不到。
精神生活很不安定,心情苦闷一生劳碌不安,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精神生活不安定,那么你的心情也苦闷,长期精神生活的不到满足,就会长期心神不宁,郁郁寡欢,最终什么也做不成,一世碌碌无为,也就是劳碌命。
㈣ 为何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
不随意从困境中帮孩子解脱。父母要给孩子有益的帮助,但不要替孩子生活。最重要的是不随时随地从困境中解救孩子、开脱孩子。智慧的做法是放手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行为后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孩子身处困境、感到痛苦的时候,正是磨练自己的极好机会。家长心疼孩子,替孩子做了,孩子很快得到解救、得到开脱,孩子当时会感激家长,但损失最大的还是孩子。因为孩子失去了提高自制力、培养责任心、历练意志、自我成长的宝贵机会,这样的机会失去得多了,孩子很多不良品质也养成了。家长朋友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是位伟大的老师,任何人都要经过生活的历练,你的孩子也不例外。历练是造就成功者的最高学府,在这所学府毕业的人无一不是生活的强者。要约束好自己,克服“心疼”孩子、替孩子解脱的冲动,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对孩子负责任。
实践证明,一个缺乏约束力的孩子背后必然站着缺乏约束力的家长。不要被孩子情绪支配。让孩子承担责任,意味着让孩子承受痛苦。孩子以前轻飘飘惯了,现在让他承担责任,承担后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阶段。家长朋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阵痛期。在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孩子难免表现出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沮丧,烦恼,痛苦,愤怒等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健康的,都是孩子必须经历的。父母要平静地接受孩子的现状,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绪,认可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充分的理解。聪明的父母不但会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也允许孩子宣泄负面情绪。这样做,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帮助,孩子才能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