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长怎样指导孩子修德做人求答案
指导家长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把‘修德做人’放在首位,强化儿童的伦理道德意识”。那么,家长该怎样指导孩子修德做人呢? 自古百育德为首 据说,不论是东方的女娲在捏人时,还是西方的上帝在造人时,他们都没有任何偏爱,只是平等给予每个“物体”以人的生命。而在今后的旅途上,有的人出类拔萃,有的人一生平庸,有的人违法犯罪。究其原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他的人生轨迹有着决定性影响。 谈到德的特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任宝菊教授认为,其实,德这一概念并不空泛。我国文化沧桑几千年,历久而弥新。它所提倡的日用伦常,是人们在讲礼仪、崇规范、重人伦中,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逐渐固化而来,最能反映人类的普遍性、根基性、共同性,最具有调适人日常生活方式的适切性。 关于修德与做人,远在2500年前,先贤就有这样的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德育,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拿生儿育女来说,首先,生子离不开德。一个人如果有德,讲“仁义礼志信”,则能时时保养五脏,而五脏调和了才能生子。如果不能生子女,要看自己行为举止是否不当。如果缺少德,自己又不改正错误的行为,无子必然是一种报应。除生子外,教子更离不开德。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身比单纯生育一个孩子难很多。如果孩子和父母都讲“仁义礼志信”,孩子才能贤良,今后才能成为栋梁。如果孩子都贤良了,那么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才能存德存仁,呈现祥和之象。 古人还认为,修德与做人是一个春风化雨、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代,在人格素养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够接受最有价值的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记永恒的真理,必将受益终身。 如何修德呢?古人看来,首先一定时时关照内心,不断提升素养。善恶就在一念间,心里想着善,行为才会善;如果想着恶,即使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也并非真心。所以一定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任何事情,要内观自己的起心动念,问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自己是如何想的?发现不好的念头,一定及时改正。其次,还要时时悔过并悔而改之,处处小心谨慎,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是好事、善事,不能认为事小就不做。而对于坏事、恶事,也不能认为事小就可以做。
㈡ 父母怎么做才能提高家庭的教育层面
一、尊重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
允许孩子说“不”,不代表父母每次都让步,而是让孩子学会一种生活态度,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逆来顺受,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从小教孩子学会接受拒绝,孩子才会习惯被拒绝。懂得拒绝的孩子,性格更加开朗豁达,不仅过得开心,还不会刻板,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强!
㈢ 家长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
现代育人更强调依靠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改善,与家长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现代育人更加强调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这个核心位置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在家长身上。但有关研究进展说明:90%左右的家长培养孩子是失败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弄清孩子的遗传天赋,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大人的心愿去培养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最后花了很多钱,收效却甚微,甚至培养失败。最可怕的是浪费了孩子的本应有的天赋,这不只是学校教育的损失,也更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损失。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戴维斯教授曾对近千名成功人士和失败者进行跟踪研究,他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人生成功与失败都直接与家庭教育相关。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广大父母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子方法,孩子才能得到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家长,无论学历高低,都普遍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但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需要我们广大家长拿起家庭教育这个武器来武装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因为,家庭教育会有效提升我们家长自身的生命质量,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之基础。当我们少了这个基础后,我们会走许多弯路甚至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就是关注民生,就是造福我们百姓自己。
家庭教育是专业的,可以提升我们育人素养;家庭教育是朴素的,可以服务于每一位家长;家庭教育是实用的,可以解决身边具体问题;家庭教育是科学的,可以改变我们生存现状-爱通天下。
㈣ 如何做个好家长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至今日,这项倡仪已经过了十几年,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为关注,迫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在家长积极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 1996年《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中小学生八大烦恼”的社会调查,其中“我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说出我的想法?”占“家长不能理解我”这一项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长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父母不相信我”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家长们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已经是个好家长了,但是孩子们对爱的要求却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美国学者尼赫茨曾就此调查了十万个孩子,他们对家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十条: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随意发脾气。东西方国家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对孩子的爱心是一样的。这两项倡议,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教育专家关鸿羽为家长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三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述要求,有没有达到孩子提出的标准。家长也要会学习,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家长,做一个能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家长。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长跟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更长,跟孩子更为贴近,对孩子影响力更大。因而,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时时刻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幼儿时期,这一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做一个好家长尤为重要。怎样才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呢?我认为起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尊重孩子。家长要摆正看待孩子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个基本正确的估量,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做国家领导人、科学家、文学家等大人物的潜力和素质,孩子要向哪个方面发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物?要看其个性、爱好、兴趣等方面的潜质,家长应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其次,要相信孩子。在孩子出现问题或困惑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地去帮助孩子查找和分析问题及困惑产生的原因,而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排除困惑的出路,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扶”着孩子走,不要“抱”着孩子走。这样有利于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第三,要教育孩子。不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正人先正己”。只有家长自己做好了,自己有规范的言行,良好的素养,才能给孩子以好的影响,好的学习榜样,才会使我们的“家教”收到理想的效果,才会有益于孩子健康地成长、成才家长无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孩子的成长有赖于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如何才能做个好家长,教育好子女呢?有些家长认为,家庭只管孩子的生活,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放松了教育,这也是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有极少数家长只管“抓钱”,根本不抓孩子的教育,完全放弃了家长应尽的天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曾经举办了“教子有方”十佳家长评选活动,这10位教子有方的家长所以能取得很出色的教子效果,共有特点之一便是对教育子女都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一位名叫卞丽训的母亲,当她得知孩子因视网膜先天发育异常将终生失明时,这位母亲下定决心,要把她的儿子教育好。在她的精心教育下,儿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健全,曾被评为“第三届百名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并获得多种奖励。提高自身素质,作孩子的榜样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够准确,但却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模仿性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家长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诚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出口就说脏话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文明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培养不出大公无私的孩子。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很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说:“为了培养孩子诚实,我在孩子面前从来是说话算数的。”这位母亲就是用身教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育儿知识,提高家教水平现在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方法不当,以致在教育子女上效果不好,甚至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有人说,家长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没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方法,其后果是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精神环境的创设: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感到温馨和幸福。如果夫妻不和,家庭中经常吵吵闹闹,孩子的心理就会感到很不安全、压抑和焦虑。孩子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由于缺少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母亲不良的教养态度。其次,家长要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中经常充满笑语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如利用假日开展家庭娱乐活动,利用双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游玩等等。孩子生活在充满欢乐和谐的家庭中,身心就能健康成长。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亲子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充满亲情的关系,这也需要家长作出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仅有爱心不够,还必须有一颗童心,即能站在儿童角度去体察童心的需要,并能怀着一颗童心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间能做一些情感交融,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不仅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怀和爱,而且受到尊重。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就有了比较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情绪就会平和、愉快,有话愿意和父母说,会更懂道理,管教起来也更容易,也更有利于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批评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敌人。尽量强调孩子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孩子的自信心才会提高。这点中国父母要好好向美国父母学习。中国父母以批评为主,美国父母以表扬为主。因此美国孩子自信心比中国孩子强。对于小孩子必须鼓励他们才会进步才会做得更好。在鼓励声中成长的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歩我们要学会做给孩子鼓掌的父母。无论成绩好坏不要督促。鼓励和信任孩子会做好,孩子就会做好的。要让孩子知道读好书是他的责任不是家长的责任。前途和生活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父母如何爱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告诉他读书好和不好的人将来到社会上的等级差别。告诉他你对他百分百有信心只要他努力一点一定有 优异成绩。不要具体督促让 他自己安排如果你具体督促就喧宾夺主了。孩子会认为学习是你的事。即使是在你督促下做了但是是认为为你学习而不是为他自己学习.那么一旦失去你的督促他就不学习了.你能督促他一辈子吗?相信孩子,不断表扬,常对孩子说:“孩子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你已经在努力学习了。希望再接再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有很大的潜力,要充分发挥。你是好样的。”社交方面:让孩子参加群体活动如球类运动。先让他看球类比𡧳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参加兴趣班慢慢溶入群体互动的活动中。欢迎孩子的朋友。 搞一些家庭活动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们参加。孩子自己想去闯应该鼓励忚。不要用你们的思想去束缚他。你们认为好的方面也许只适合你的一代.因此你们的想法是很局限的。很多中国家长喜欢给孩子指定路线,定好方向,把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强加给孩子。在压力下,孩子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只有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取得成功。如果要孩子听你们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很难超䞲你们。鼓励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多了理解力才能提高。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可终生受益。方法如下:第一,婴儿期就让孩子接触书本。把书籍放在孩子生活的所有范围,给孩子读书。让孩子天天耳闻目睹书籍形成生活与书籍密 不可分的 认识。第二,把书籍作为出门的必备行李。每次出门无论去什么地方,给婴幼儿带书籍。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提醒他们带书籍形成一种习惯。第三,父母做好榜样常常在孩子面前读书。加强孩子读书重要性的认识。我的小女儿因为我坚持这样做了她阅读能力很强。老师说她二年级阅读水平己超过五年级学生的一般水平。按照不同年龄段分配责任给孩子。责任感必须在执行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如果你从来不让孩子负责任责任感就无从培养。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他们的责任。比如:小孩子,把你鞋子放到指定地方,大一点的,负责打扫卫生多久一次,诜碗筷,等等。对于上学的孩子我是这样对驰说的:妈妈有工作的责任要按公司的要求把 工作做好 ,做母亲我的责任是赚钱养家,保证你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你是学生。学习好,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是你的责任不是妈妈的责任。在家里帮助做家务保持你自己房间的整洁是你的责任。你应该尽你的责任做个好学生。中国父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孩子代劳负孩子该负的责任。孩子变得没有责任心,没有独立性,没有自觉性。因为他们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父母做的。不是他们需要做而是父母要他们做。在父母意志的压力下孩子往往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有自信心,孩子可以创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