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把这4句话挂在嘴边的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把这4句话挂在嘴边的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第一种:比较型
经典台词:
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你瞧人家谁谁谁的成绩,再看看你自己,怎么就不知道向人家学习呢!
爱比较是很多父母的习惯。
虽然,本意是为了鞭答孩子努力,但是在孩子听来却是!自己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没有别人优秀
潜意识有了随时要被父母抛弃的恐惧,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容易形成偏激、极端的性格。
第二种:控制型
经典台词:
我说不行就不行,我是你妈!
我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没有错
父母的初衷当然是为孩子好,想要给孩子最正确的方向但这些口头禅的核心意思都是,“你得听我的”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过度的控制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或者过分叛逆。
要么,还是什么事儿都依赖父母,要么,就是哪怕父母的选择正确,ta也要反着来。
第三种:否定型
经典台词:
哭什么哭;就知道哭,不许哭。
你怎么这么笨。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权威的象征。
长期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的性格,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好。
患上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的“习得性无助”,为人自卑胆小,时常被无助感包围。
第四种:抱怨型
经典台词: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
都怪你,我才过得这么累!
这些口头禅,可能只是父母在释放情绪压力。但是孩子未必能够清晰分辨出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的。
长期抱怨,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本不属于ta的内疚感,小小的人儿就不得不承担父母的心情压力。
甚至,还会对这些抱怨产生认同,觉得自己特别不好,生来就是累赘。
B. 郭麒麟我不够好背后,多少优秀的孩子,毁在父母的差评里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郭麒麟饰演的范思哲是一个聪明、风趣、古怪的男孩,他承包了整部剧的笑点。
这么通俗的思想,却反映了中国教育最让人心碎的一幕。
范哲是个富家子弟。按理说他家不缺钱,但他对赚钱情有独钟。当别人还在看傻的时候,他就能想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不借助任何工具,纯口算可以算出一本书的净利润可以达到96768.2
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爱钱的聪明孩子。
然而,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虽然他很优秀,但是他的父亲范健看他就像《红楼梦》年贾政看贾宝玉一样:不擅文学,不擅武功,整天游手好闲。他什么都不是。
他在父亲眼里什么都不是,但父亲是他的超级英雄。
我父亲是管钱的户部侍郎。他崇拜父亲,所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父亲,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父亲惩罚他无缘无故下跪,他想的也是:我一定又做错了什么让父亲不高兴。
一个从未被父母认可过的孩子,永远不会觉得父母有错。他们只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我不够好”的心理漩涡会伴随他们一生。
自从开始从事教育心理学工作,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一个问题:真的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家长吗?看着走在街上的行人很正常。
其实这就是教育的道理。孩子会长大,长得比我们高,长得正常。他们甚至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是,这就意味着他们生活的完美吗?
他们半夜梦回时流下的眼泪,都是对自己的怀疑,都是人生无法挽回的伤痛。
有些孩子一辈子都渴望父母的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
1.对“水滴穿石”的否定,是孩子一生的自我怀疑。
中国父母有一个“流氓”逻辑,就是激进的育儿方式。他们越是谈论自己的孩子,他们就越能迎头赶上,重新振作起来。
还有一句名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每当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千万不要把他变成骄傲的小天鹅。
“中国式”的谦虚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的确,挑战可以让人奋进,激发他们奋进。
但在家庭中,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负面评价的刺激,不断被否定,那么他内心的“定海针”就会被摧毁。直到有一天,他们失去了自信,充满了自尊和怀疑。
鼓动和打击不仅不能造就一个孩子,还可能毁掉一个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毁掉孩子有多可怕?(可点击)
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孩子长大了也要面临打击。父母的否定怎么可能是致命的?
因为外人一两句负面的话,孩子还能释怀。毕竟那种否定只是偶然,别人并不理解他们的评价。
而父母的否定会有“水滴石穿”的效果,是长期的、缓慢的、直达灵魂的。
孩子长大后,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一样,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从高处摔下来的痛苦比摔在平原上要严重百倍。
来自父母的打击,就像一种原始的负面积累。他们不敢相信爱情,也不敢相信自己。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从而获得同样的自信。
从小的心灵黑洞,一辈子都很难填满。
2.天生的自卑是孩子人生的黑洞。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天生自卑。他指的是父母在出身家庭长期否认打击或冷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自卑心理。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同学眼里,她是个“矫情”的女同学。直到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源于天生的自卑。
上学的时候,她差点排第一。不仅如此,她还远比第二名满意。
有一次她只比第二名高3分,在宿舍哭了很久。
我们都在背后议论她,她也不知道饿不饿。她完全不考虑宿舍其他人的感受。
然而,几天后,当我在家长会上无意中听到她和她妈妈的谈话时,我意识到这三点真的吓到她了。
“你就要被超越了,知道吗?”“你知道这个社会有多残酷,高考竞争有多激烈吗?”“你说你长得不好看,做事也不聪明。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以后怎么办?”
总是她妈妈在背后推她。她的心就像在荒野中。她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只能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
现在她事业有成,工作能力出众。但是我不幸福,婚姻不幸福,我和老公几乎无言以对。
她很努力,100分的成绩,给自己的自信加了1分,但也许是别人给了她一句负面的话,把她打回了原形。
每个人都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这无可厚非。在家庭的“原始积累”中,所有得不到足够营养的孩子,都只能通过拼命寻找来捕捉一点点甜蜜。
有人说,从小被否定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爱自己。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所谓“爱自己”,不是给自己买好吃的,奢侈品,习惯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是真正接纳自己。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自己,另一个自己能真诚地说“我很棒,我爱我自己”吗?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你都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生来就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不敢承认自己是好的,只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3.孩子渴望的只是情感上的认同。
我们的文化背景,赞美和肯定就像毒药,会让孩子产生好感。毕竟骄傲使人落后。
其实,孩子需要的肯定,不一定是父母华丽的辞藻或者花里胡哨的夸奖。
他们需要的只是情感上的认同。
姜文做客《十三邀》时,主持人许知远问他人生有没有什么遗憾?
他说我父母的恶评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考上中戏的时候,他和他妈分享,她妈却开启了“找茬”模式:你那盆衣服还没洗。
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们可以想象姜文的母亲当时一定是幸福的。儿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一定很开心。
但是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否定。
姜文说,我不知道怎么让她看到我做的事开心。
我们承认,以我们的文化背景,一个中年母亲说“你真棒”可能有点困难。
但孩子需要的无非是和自己的情绪产生共鸣。
56岁的姜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难以自信。
也许他渴望的只是他的真实感受,他的父母能看出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能力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喜的,什么是沮丧的。
比对错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接受。
每个人都知道表扬会令人兴奋,贬低会令人沮丧,孩子也一样。
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你要继续努力”,而是“妈妈知道你难过,我们下学期继续努力就好”;
当孩子说“妈妈,我考了第一名”,他们需要的不是“不要骄傲”,而是“妈妈真为你高兴,我就知道你能行”。
家庭真的不是一个评判对错的地方,而是一个接纳情绪,感同身受的地方。
4.父母的认可是孩子一生的心理资本。
批评和责备只能加深孩子的受害者意识。他们不仅会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还会试图认同对方的负面话语,开始攻击自己。
家长会本质上是孩子成年前的“食粮”。
这“粒”不是多少财富,而是他们面对世界和挫折的勇气。
充满爱和自信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
无论他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接纳自己的能量。
父母给孩子的“原始资本”,是孩子一生可以享用的财富。
不要给孩子差评,除非我们想让他们看起来像“差评”。
如果孩子做错了,多点耐心;如果孩子做得好,多给予鼓励。
请放心,孩子真的不会因为坏而被“表扬”。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写作的职场妈妈。她是一个认真又风趣,美丽又有才华的90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