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吧
1、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2、教育学生倾注情感与父母交流,激发其内心的亲情。
3、教育学生继承孝、敬的优良传统,让其最终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实践强化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在常规训练中,每月安排孝敬方面的主题,进行集中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好学习,让父母开心等。在过程中,做到有指导,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将这些内容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定期评选孝敬之星,予以表彰。“
B. 学生和家长闹矛盾,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该怎么办
学生和家长闹矛盾,作为学生的老师,正确做法:
首先,我会立即制止两人的争吵,安抚两人的情绪让学生先去上学,家长先去上班。
其次,在合适的时间分别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对于学生,了解学生与家长发生冲突的原因,倾听学生的想法,解开学生心结。
同时教导学生要对父母保有敬爱之心,学会与父母沟通,用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家长,倾听家长的想法,让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家长更了解学生,帮助家长找到更适合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和谐地解决问题。最后,我会在平时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当老师的注意事项:
1、不要和学生和家长走得太近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不是朋友关系。和学生保持合适的距离是老师需要做的,这个距离体现在你的专业知识上,也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
也就是说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那的话,管不住学生也教不好学生更让人头疼。
不和家长走得太近,一方面是人前人后都会有人议论,难免瓜田李下。另一方面太熟悉的人不好翻脸,不是指那种翻脸。
因为在处理一些特殊事情的时候,老师是需要铁面无私的,而不是瞻前顾后要看某个家长的脸色,也不用顾及和某个家长处得好而特殊对待。
上述两个禁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影响了教育的公平。作为老师要把这个尺度给拎清楚。
2、不要收礼
相信很多老师都是有原则的,尤其是对待收礼这个方面。对于家长的送礼的行为,老师也要有所把握,果断地拒绝好过慢性的折磨。
而现在送礼的成本变低了,微信聊天就可以直接发红包,做老师的要注意留个心眼。
在和家长电话交流的时候可以录音,自己把握好尺度就行了。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不要想当然地把每个人都想得很好,更不要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底线全盘托出。
3、不要体罚
我们一直在重复的话就是不要体罚学生。尽管很多老师认为体罚有用,但很大程度上体罚是因为冲动导致的泄愤行为,会给学生留下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最重要的是体罚违法。
老师是需要惩戒权,但我们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C. 如何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呢
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需要家长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孩子。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让孩子参与家务:让孩子参与家务,如打扫房间、洗碗、洗衣等。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他们明白家庭的财务状况需要父母共同努力来维持。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性。
给孩子讲述父母的工作:向孩子介绍父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让他们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辛苦程度。可以带孩子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让孩子亲身体验父母的工作环境。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辛苦: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例如,在父母疲劳或生病时,让孩子帮忙照顾家庭或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培养感恩心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和珍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辛勤付出。可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总之,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需要家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孩子。通过参与家务、了解家庭收支、了解父母的工作、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培养感恩心态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感恩心态。
D. 教师应如何尊重家长及其育儿方式
1.建立平等的沟系
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应该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只有平等才有沟通的可能;只有平等双方才不会落入误区,形成扯皮、推诿、渎职等状态,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
2.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首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
其次,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
再次,教师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最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放下“教育”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找出和确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家长会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威信。
3.尊重家长的人格
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之分。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尊重社会地位低和所谓“差生”的家长的人格。
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地尊重学生家长,还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父母,特别是那些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