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哪些行为容易激发孩子的超限效应
在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引申到家庭教育上,体现在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指出来后,不依不饶地对孩子进行重复的批评,孩子很容易从最初的认错和愧疚心理变得不耐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很快孩子就忍不住了,丢下作业去厨房,质问父母:“你做着饭还唠叨,怎么就没完没了?”父母大怒,揍了孩子一顿,两败俱伤。
些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缺点,恨不得马上盯着孩子改掉,不然的话,就要一直提下去。他们的行为既仔细又琐碎,有时是提醒或批评,有时是自言自语。但对孩子来说,各种没完没了的唠叨其实是一种打扰,可能孩子已经下定决心要改正了,但是父母的行为让他们焦躁。
不分场合
孩子犯了错,批评是应当的,但是也要注意场合, 给孩子留点尊严。
『贰』 超限效应教育应用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超限效应。当孩子因学业不佳而受到反复批评时,如父母一再强调,可能会从最初的内疚不安转变为不耐烦,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家长应该明白,对孩子的批评应适度,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若有必要再次指出,也需变换角度和措辞,避免孩子觉得被“揪住不放”,从而降低厌烦和逆反情绪。
同样,在学校教育中,拖堂是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内容过量或重复同样的话题也会造成学生神经抑制,降低学习效率。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避免重复,一次批评即可,如需再提,需换个角度,以防止厌烦感升级。表扬也同样需要注意度,过多的表扬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被过度关注,从而产生反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人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比如讲解内容和布置作业时,应控制在学生能有效吸收的范围内,避免超限效应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或效果适得其反。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把握好“度”是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避免“物极必反”和“欲速则不达”。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叁』 为什么父母越催孩子,反而越“懒”呢
“超限效应”踩坑误区
1. 反复催促孩子做事情
孩子放学回家后,妈妈的工作开始了......
妈妈:
“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
“你到底要玩到什么时候才肯去写作业?”
“能不能给我快点去写作业,等下又写不完?”等等。那有父母就会说了,我不催促他,他就不去写作业,不催促他,他那里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妈妈们这样做不但没效果,还会起反作用。
那如何在不引发“超前效应”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去做好他做该做的事呢?
第一点:提醒1-2次。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还有事情没做”。
比如孩子学习、写作业、睡觉、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过度替代,当我们为他的事情着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他作业写不完,父母会比他更着急;他晚上再晚睡,会有父母陪着他;早上起床起不来,父母就会催他,如果还是起不来,父母也不得不帮他请假......
当有一天孩子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 健康 毫不在乎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因为孩子这个模样,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划勾出来的。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替代、停止包办。
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主动学习怎么办?提醒他一次:“孩子,我觉得你现在可以去写会作业,早点完成的话,你就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戚纯当然,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这个提醒不单是“这个时间你该写作业”,更是“你有权利决定你的事情”。
那如果提醒一次孩子还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该怎么办?提醒第二次:“孩子,现在X点钟了,你是不是应神慧该去写作业了呢?”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没有被过度替代和包办教育,那么提醒两次足矣。如果提醒2次之后孩子依旧没有去做,那么父母就不要再提醒了,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孩子想要去写作业,提醒2次他就早该去写了;如果他不想做,父母还继续提醒催促,孩子则会心生烦躁,更加不愿意去写作业,高瞎咐或者在父母的压迫下不情不愿地敷衍了事。
后者这种情况,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不再怕父母的压迫了,到时候无论父母怎么说,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说破了,孩子也不会去做;等孩子考上大学,他就开始放飞自己了,在大学里面挂科甚至留级,最后连毕业证都拿不了。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去正确塑造孩子的思维。
第二点: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由点到面”把话题不断扩散开来。比如说有个家长看到孩子衣服没叠好,便开始说,从衣服没叠好,不爱干净,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一直说到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佳。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没有叠好,那么父母就引导孩子将衣服收拾干净即可,但是这个妈妈却不断将事情扩大化,说了一大堆,结果引发了“超限效应”,最后孩子门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学习。”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极度不耐烦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间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时,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父母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从今天起,学会放手,放下对孩子的掌控,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