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父母老了需要姊妹们伺候出钱的时候,往往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呢
你对生活要求太高了。
父母老了,需要伺候,需要花钱, 成为了负担,做自己的,随别人去吧。
给老人花钱,建议量力而为,不要太计较。
愿意伺候老人的,多伺候,不愿意的,就少伺候,只要和谐,老人能过的下去就好。
老人生病,不是非要进口药,护工全天候,怎么能承受怎么来,不要比较,裂薯不要摊牌,毕竟姐妹性格不同。
1、不用怀疑,这就是人性,几乎每家都这样。
2、越穷的家庭越容易在父母养老问题上出矛盾,最后导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对簿公堂。
3、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利益关系,包括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4、父母对孩子可以倾尽所有,但孩子对父母大多数不会,反而会互相推诿、扯皮。
5、子女成年,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避免更多的责任。分钱、分房比谁都积极,一提到出钱照顾,就都往后躲。
6、小时候,父母觉得多生,孩子有个伴,长大了,想让赚钱多的,帮助赚钱少的,但实际上都各怀心思、盯着爹妈那点财产,互不相让。
7、孩子大了,都各自成立家庭,关系就复杂了。尤其是有了差距,各种矛盾就出来了。都觉得自己应该少出钱,多得财产。
8、家里子女都有钱,还好,越穷的家庭,在利益面前,矛盾越多。
9、人性,不愿意看到身边的人比自己好,亲戚之间也是一样。人长大了,就有了私心,凡事平衡利弊。
10、都说养儿防老,但真到出钱、出力的时候都往后躲,分钱、分房的时候又向前冲。
11、人老了,价值降低,子女们照顾、出钱都要讲条件、盯着利益,都想从父母这多捞点好处。
12、现在的人,都看透了,所以放开二胎很多人也不生了,没劲。生这么多,到最后还是各过各的、矛盾重重。
13、养儿防老是不可能了,多存点钱是真的,到老了,自己有钱是保障,靠别人没用。
这个问题的实质,纯粹是观念在作怪。为什么这样说呢?草民写写,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一、年老观念。陈年老旧的有一种观念认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虽然现在的人们都不说了,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是存在的。比如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大多数的老年人(儿女双全的),都会把自己积攒的财产金钱给儿子,很少有平均分给各个儿女的,特别大宗房屋财产等。
二、轻年观念。在市场交易条件下,已经形成物资挂帅,金钱第一的观念。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金钱在市场经济里是万万不能的。从出生到上学要钱、生活用钱、走路过桥收钱、居民小区物业交钱、有病住院花大钱,吃穿住行都用钱,没钱寸步难行,有钱走遍天下。
金钱虽然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但是人活一天一时一刻,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撑。现在的年轻人花钱容易挣钱难,房贷、车贷、学费贷,贷贷压得他(她)们喘不过气来。一颗汗珠摔八瓣挣来的钱,多花一分,比割肉还疼。
三、攀比观念。当父母年老体弱,不能挣钱干活,特别是需要伺候的时候,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没得攀比;只要有兄弟姐妹的,就有得了攀比。要求轮流伺候、轮流赡养、共摊老人赡养费用,共同支付现金金钱,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攀比和争议。
四、假若老人没有陈旧观念,对待儿女能一碗水端平,家庭财产金钱在儿女之间平衡分配;假若年轻人挣钱容易没有太大经济压力,将金钱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假若兄弟姐锋轮妹之间没有那么些攀比,不在乎金钱现金分摊多少,经济条件实力强的主动多担些,经济条件差的多出些力,勤肆基者跑些腿。相互谅解和理解,共同赡养老人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得矛盾。
五、正是由于,陈旧观念的存在,儿女得到的老人的财产金钱不均匀,各自心里不平衡;金钱第一,把钱看作磨盘大和重,出钱好比割肉;攀比观念严重,三攀两比特别是男孩得到父母财产金钱,攀比姐妹出工出力流轮赡养老人还不算,还要要求姐妹出钱,往往就是以上三种观念造成结果的叠加,而使矛盾凸显或暴发。
不知大家怎么看?敬请参与评论。
父母关爱如潮水,
历来高处往低流。
不求感恩不图报,
春茧到死才罢休。
辛劳到老多病痛,
儿女赡养踢皮球。
生养之恩终身报,
莫将良心脑后丢。
每闻此事多义愤,
无奈只能打打油。
同事阿汤今年41岁,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但他是父亲年轻时在外潇洒的“后果”,也就是非婚生子女,直到三岁半才被父亲带回家。
这个大家庭里,他有两个哥哥,两个大姐姐。大妈看着他被亲生母亲抛弃,很可怜,心里虽然有苦楚,但为了几个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她不哭不闹,继续过着日子。时间长了培养出感情,也待他视如己出。
哥哥姐姐们都比他大得多,因为太小,长得又可爱,都喜欢抱着他玩,对他根本没有排斥。他和这家里人和睦相处了几十年,现在两个姐姐都已经退休了。
为什么父母老了需要姊妹们伺候出钱的时候,往往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呢?这个问题,以前我认为只有在农村才出现,现在因为阿汤面临着家庭矛盾,还有同事闲聊时的各种补充,我才注意到,城市里这种现象也是比较多的。
阿汤的父亲十年前去世后,没有退休金的老伴只有一些抚恤金,当时子女们决定每家每月补贴她200元生活费。前些年她行动自如时,就自己独立生活。
但如今老太太78岁了,人一老各种病就不断出现。老太太气管不太好,总是咳嗽,尤其到晚上咳得喘不过气,无法躺下睡觉。
兄弟姊妹们出钱,带着她去过几个大医院,各种仪器检查也做了,无数次住院,病情只是得到缓解,没有根治,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犯。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长了,不光因为母亲看病需要花钱,还因为护理问题,姊妹之间的矛盾也出现了。并且针对阿汤的问题最多。
两个姐姐虽然都退休了,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婆婆、孙子、以及一大堆家务事要照顾要处理。但是对自己的亲妈,她们开始也做出了长姐的表率。
姐两个开始在陪护母亲住院时,一个陪白天,一个陪晚上,擦身、喂药换洗衣裤,一天天没完没了的忙着,也很累人。
她们的子女建议请个保姆帮忙,但老太太不同意,她觉得自己养大了这么多儿女,还要让外人来照顾自己,会让别人笑话。
头几次住院,两个姐姐为几个弟弟着想,让他们安心上班,基本不要求他们做什么事情。
但后面她们感到弟弟们仿佛心安理得,不光很少来看望母亲,还觉得两个姐姐退休了,照顾老妈是理所应该的。
弟媳妇们更是把自己当外人的感觉,有时间出去 旅游 也不来替换她俩,还在朋友圈里晒各种美照,她们心里渐渐地有些不平衡。
虽然是自己的亲妈,自己应该照顾,但当年她们结婚时,家里条件不太好,基本没有什么嫁妆。
而对于娶弟媳,老观念的父母还是尽了全力的。有定金,有戒指,后来还给他们带孩子。家里有什么好的,都等着儿子儿媳们回来吃。老人心里对这些儿媳比对女儿还好。
看见两个姐姐挑理,两个大弟弟就分别做自己老婆的工作,让她们有时间去替换一下姐姐。虽然这两个媳妇对大姑姐的挑理不服气,但还是提着东西去看望了几回,并说了些好话来哄老太太和两个姐姐开心。
只是阿汤的妻子怨言太大,她认为婆婆又不是老公的亲妈,虽然有养恩,但也并没把阿汤培养进大学。再说他们结婚生孩子时,婆婆年纪大,身体不好,也没给自己带过孩子。
在媳妇的陈年旧账一件件摆出来时,阿汤也被洗脑了一般,觉得老太太年纪越大,对自己越没感情。所以他对两个大姐的要求,就没有去理会了。
另外两个妯娌看见最小的弟媳不出面,也放出话来,以后大家都一样,她不管我们也不管。两兄弟打电话把三弟骂一顿,说他是白眼狼,至此,兄弟之间加深了隔阂。
这事过去不久,对于出院后回家休养的老太太,到底要怎么样照顾、由谁来照顾的问题,几姊妹聚在一起协商。
两个姐姐提出,父亲去世群前已经把房产做了分配,归三个儿子所有。那么对于母亲的照顾也归他们三家,每家来照顾四个月。如有特殊情况,她们可以临时替补。
可阿汤的媳妇跟阿汤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是亲爹亲妈,他们有义务,可这个大妈,她应该由她的那些亲生子女照顾,为什么非要牵扯到自己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阿汤和他媳妇的想法是错误的,这并不是旁观者清,因为这是一个常识问题。
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和继子女与履行了扶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
阿汤三岁多就来到老太太身边,也跟哥哥姐姐一样,管老太太叫妈,至少也老太太的养子吧?所以他现在对老太太,不光要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他还有对老人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家有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子女该怎么办?要想让老人过个安稳的晚年,子女之间必须要搞好关系。合作共赢,不光指事业上、单位里的伙伴,也可以用在家庭事务中。
首先每个人都要重视“责任”二字,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为家庭做一点,少一些自私自利之心。
第二是懂得谦让包容。兄弟姊妹之间不要事事针尖对麦芒,多理解他人的不容易不方便,多为对方着想,少挑剔,少指责,避免话赶话引起的冲突。
第三要勤于沟通,善于沟通。有事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说话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要气人的。笑着说话,或是自我调侃,制造戏剧化效果,也许矛盾就在笑声中跑得无影无踪。
最后还要明白,人生短暂,缘分难得。能有缘当兄弟姊妹,当姑嫂妯娌,那靠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靠前世修来福分。
为了大家庭的和谐,凡事想开点,不要事事斤斤计较,不要勾心斗角,不要贪小便宜。最重要的是不要光让自己开心,让别人伤心。
这些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些难,要靠个人的修为吧。但心胸开阔一点,人就活得轻松愉快。何必把自己每天弄的苦大仇深呢?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事与自己为中心对自己要求的宽而对别人要求的严。父母年轻时都是给予子女的,当父母老了干不动了收入少了反而需要子女照顾时,姊妹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的就会来了,如果这时再需要拿钱时就等同于从自己身上割肉一般,俗话说得好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钱本身是用于商品交换的工具,可以用来购买商品,买自己需要的任何物品,也可以把自己手中的剩余商品卖出去变换成钱。自己手中钱的多少显示出这个人拥有 社会 财富的富有程度,因此人们都会积累自己手中的钱来增加财富。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要钱买玩具,买零食。钱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关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让孩子做家务,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不让孩子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是很辛苦的把他们养大成人,要让孩子懂得感恩。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把钱看的太重,更不可以偷盗父母的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从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长大成人后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父母年龄大了需要子女伺候和出钱时,姊妹们产生矛盾的尴尬事情发生。
不讲大理说实际,兄弟姐妹因赡养老父老母的问题产生予盾是常有的事,虽然血缘关系最近却都有自已的家庭,虽然都是父母亲生但性格各异,虽然都成家立业但经济能力有大有小。因而不同的个体面对相同的问题一同解决不产生矛盾那才怪呢!只是矛盾大小而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做为儿女赡养父母,养老送终,是义务,也是行天下之大孝。所以每个子女都有孝心,表达方式不同,处事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兄弟姐妹因赡养父母而产生矛盾,有大有小,有因为钱财的,也有因为日常照顾护理的。不同的家庭产生矛盾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家庭处理矛盾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有了小矛盾兄弟姐妹努力及时化解,矛盾也就凸显不出来,有的家庭有矛盾不解决,小问题变成大矛盾,最后闹得家不安宁,父母悲情离世。
为什么兄弟姐妹会在父母本应安享晚年的的时候因为出钱出人的问题产生矛盾呢?可能有几下几种情况:
一是父母因各个时间段经济能力不同,对子女扶养,教育、成家安置等方面给予的不同,子女会误解父母,对父母产生偏见,在特定的时候表现出来。
二是有些父母在对待子女之间平衡问题上确实有偏心,造成父子、母女、兄妹之间日成生活就有矛盾,关健时候矛盾暴露出来。
三是确有个别子女拿鸡毛蒜皮小事说事,不想出钱出人赡养父母。特别是一个家庭的老大出了思想问题,矛盾凸显的更快更激烈。
四是兄妹按照规各人平均一份的思维处理父母赡养费,伺候时间等问题吋,会因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经营产业性质等不同因素产生矛盾。
我讲一个例子,也是我的亲戚,兄妹五个,四男一女,父亲三年前过世,母亲健在。他们的父亲是因脑中风倒下后,间断性的在医院住了半年,兄妹四个都是做生意的,唯一的女孩在大城市做生意,只有排行老五的弟弟是打零工挣钱养家,开始也因出钱出人问题产生了矛盾,后来兄妹五个坐在一起商议解决办法,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做生意的四兄妹平摊父亲的住院治疗费后,各忙各的生意,有时间就到医院去照看护理,老五负责父亲的全天候护理,四个哥姐再每人每天出一百元,计四百元交给老五,用于日常护理用品开支,父子俩一日三餐生活费开支,余下部分是老五的护理费,半年后他们的父亲在医院安祥地走了。父亲走后,丧事办理所有费用由老大和女儿一同出,办事收到的礼金全部归母亲掌握,因为母亲生活能自理,用于母亲生活开支和小病诊治,大病住院按对待父亲的方法处理,母亲百年之后结余全归老五。不是推崇这种方法,只是赞同他们的做法,至少能让父母安渡晚年。
最近,见到一个真实的事例,让我为之唏嘘。
有一个老人,七十岁,有两个儿子,老人说自己倾其所有积蓄,为两个儿子在城里交了首付,都买了房子,两个儿子都从农村搬到城里居住,自己住在农村,种地种菜维持生活。
两个儿子的生活都很好,老大有两辆私家车,老二有一辆私家车,他们都在城里有生意做,一年的收益还算可以。最近,老人有病住院,花费三万多元(都是老人借的),出院后,给两个儿子说明情况,想让他们分摊医疗费,结果老人告诉我,从那以后,两个儿子的电话都打不通了,都停机了。
听到这里,我非常气愤,竟有如此不孝之事。究其原因,主要都是自私自利占领了他们的大脑,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的辛勤付出,都被抛弃、丢掉个净光,私字占据了灵魂, 情感 被放弃,最终才会有要出医疗费时,各打各的算盘,逃避责任,让老人伤心欲绝。
人老都会变得恓恓惶惶,在帮助儿女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积蓄花费的一文不剩,当等自己用钱的时候,再向儿女伸手要钱时,情何以堪!
因为出钱出力的事不是人人都自愿的!
家里有儿子的,经济可以的话,是没问题的,但是父母是儿子的也是女儿的,女儿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孝顺,不是等到死了才来出几千几万才叫孝顺好吗?我们这边的例俗就是女儿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是不需要出钱的,父母死了,有钱的就拿几万这样就说这女儿孝顺,呵呵。反正我不当这样的女儿,我妈现在在老家,只要她需要什么东西叫我买我马上就买,她要看病我马上就带她去,反正我不可能等她死了才来假孝顺,没任何意义。
说句公道话,毛主席时代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力度,大家的觉悟都相当高, 社会 风气也特别好!兄弟姐妹虽多,但对父母还是十分孝敬的。崇拜金钱的时代,独打鼓独划船。各自为阵,兄弟姐妹各争上游,惟恐混得不如人意,遭外人白眼,还会被家里人看不起,对于父母的赡养也就成了棘手的难题。父母是共同的,也就是“公”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家庭了,父母老了就成了他(她)们的累赘和弃子。没有巴结和奉承的价值了,把父母养育之恩视而不见成了理所当然。绝大多数有良心有孝心的儿女是懂得感恩的,那怕自己苦点累点,也不会让自己的父母晚年悲凉!但极个别子女心胸狭隘,仇恨父母对兄弟姐妹的关心照顾和财产分配不公平合理,于是以拒绝对父母的赡养侍候照料为由,以释放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不满情绪而反目成仇,矛盾就这样升级了。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所成长的时代和环境是不同的。儿女养多了,任何父母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公平。反之,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儿女,这么多儿女赡养自己的一双父母你们能公平吗?如果你们坐事不理不尽孝道法律和天理是不容的!
2. 我们结婚了,你爸妈的钱就是我的,凤凰男的这种想法你怎么看
我们身边长辈围在一起,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谁家的孩子孝顺,父母没有白养活这个孩子;谁家的孩子不孝顺,父母真的心寒。为人子女,父母养育我们长大不容易,孝顺父母人之常情。“你养我们小,我们养你老”,这句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图|网络
我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是应该的,男女都一样,但最近因为我老婆和她娘家的一些行为。我开始觉得有些人,不值得你付出。我家在农村,家里条件一般,不过我爸妈一直坚持供我上学,就是希望我以后能有好的发展。我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毕业后选择回老家。
但我老婆不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吧,你愿意自己带孩子,我也没办法。但我真的不想因为钱吵架,可现在不吵真的不行了。我也替我爸妈委屈,他们一直偷偷给我钱,帮衬我,不然我老婆每月这么贴补娘家,我们小家庭的日子早就没法过下去了,毕竟小孩子开销真的不少。我提出要回工资卡,以后只给她娘家生活费,别的就看情况,没必要就不给了。
她不肯,说:“我们结婚了,你的钱就是我的钱,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说完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我一点都没有妥协接老婆孩子回来的念头。反正我老婆和她娘家的意思是我妈妈当初没做好,现在就应该受委屈。但我觉得我妈妈没有错,我想好了,过几天和我老婆再好好说一下,要是她坚持自己没问题,那我就要提离婚了。大家觉得这段婚姻要是散了,到底是谁的问题?
3. “结婚后,我成了婆家的外人,娘家的贼”,你怎么看
一个女生,向我描述了结婚以后,她感受到的自己在婆家和娘家地位的一种尴尬。
当然,这种尴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存在。
表面上看起来,她的婚姻不错,和婆家还有娘家的关系也都蛮好。
所以,这种尴尬只是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下,偶然让她心里升起的一种难过和无奈,有可能是因为一句话,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个不经意的动作。
要是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她是这样说的:结婚后,我成了婆家的“入侵者”,娘家的贼。
入侵者应该怎么解释呢?
就是,她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婆婆这个家庭。
当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一家人,但是实际上隔阂是天然而生的,是不能强求非要婆家把她当作女儿的。
她也不认为,婆婆有多么不好。她说婆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和老伴在外打工,把两个儿子养大,供他们读书。儿子都成家立业以后,人生就已然走过55个春夏秋冬。
这种人生经历,和她的父母也差不多。
她有次回娘家玩了一周,母亲就说这一周吃饭花了多少钱,然后她给了母亲800块钱,母亲才终于没说了。
有次,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出门,有人问又抱孙子出来玩了吗?她的母亲回:“哎,也不是自己家的,野的。”
她当时在后面听到这话,都惊呆了,但还是没说什么。
走的时候,她给母亲说想带点家里的香肠和腊肉走,她的母亲下意识说:“你和你姐一样,结婚了还总回娘家偷东西。”
然后,她拿了钱,母亲才给她准备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她的母亲也还是很关心她和姐姐,经常给她们打电话,询问她们的生活。
只是这种爱,随着她们的结婚,好像被分裂了。她的母亲爱她们,同时也认为她们和自己不再是一家人。
她并不想这样,但她无可奈何,这是她父母根深蒂固的想法。
她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成长还有诸多变化,都是在结婚以后。
就像她说的一样,以前总感觉自己还小,是个孩子,思想也并不成熟,而婚姻这件事,一下子让她原先简单的生活跨度到家庭之间的柴米油盐,细枝末节。
她有时会后悔,说要是早知道,再晚两年结婚就好了。但是看着孩子的时候,她也感觉一切都值得。
我想,这种改变,是每个人面对婚姻后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