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为什么说父母是一个心灵守护者

为什么说父母是一个心灵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4-11-23 12:13:37

① 真正的孝顺必须破除三种无知

第一种无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创造。

第二种无知,对父母养儿的艰辛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第三种无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与痛苦。

第一种无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创造。

第一种无知,由于我们不知道有轮回,我们不知道自己来到人类的世界,并不是被动的被父母生出来的,而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我们以为是父母把我带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父母应该对我的一切负责。而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源自于你对轮回的真相的无知。

你不知道是你自己无始以来的心所不断造下的业,推动着你这一世投生为人。在父亲和母亲相交的那一刹那,你被自己的业力推动着投胎进入这个身体,因而有了这个人身。父母只是给了你身体,而你的心,或者说你的灵魂,并不是父母生出来的。所以实际上是你选择了父母,并不是父母创造了你。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来到人类的世界,是你主动的选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业力,你来不了。而且如果没有父母给予这个身体作为你投胎的载体,那你有可能得到畜生的身体,你有可能成为其它的生命形态,但绝对不是人类。

而中国的孩子经常会发生的状况,孩子伤害父母,叛逆父母,攻击父母,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无知。孩子应该知道,是你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你要对你自己的一切独立负责。在这个方面,中国孩子在世界观上有着最大的错乱。

因为对轮回的无知,我们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自己作为人的这一世是怎样开始的。因为这种无知,我们不了解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的不容易。父母给予了我身体,让我能够具有瑕满人身,能够象人道众生一样感知这个世界,这是何等的难得,在过去千生万劫的轮回中你都不曾有过这样的一次机会。此生能够得遇父母给予你身体,给予你这个瑕满人身,父母的恩德无比深厚,你应该怀有报恩心。

第二种无知,对父母养儿的艰辛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人们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而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后知后觉,它意味着人生已经错过了很多,走过了很多的错路才有的感悟。

从母亲的怀孕开始,养育孩子最初的三年内,父母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不知道的,没有感受的。父母所承担的艰难和痛苦,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家庭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对所有这些,孩子都是无知的。

所以我们提倡要破除这种无知,不要等到养儿才知父母恩,不要等到父母老了,孩子才后知后觉。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先知先觉呢?就是要让孩子了解到,在你人生最初三年里,父母所给予的无比艰辛的付出和所承担的痛苦,那是对你最深的爱护。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这种无知,了解父母所承担的痛苦与艰难,并且学会去接受父母的一切。

虽然现在很多家庭不是父母在带孩子,而是老人或保姆在带孩子,但是父母为了老人带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条件等等,这一切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清醒的了解到父母为自己所承担的付出,而不是一种几十年后才后知后觉的方式,造成很多的人生遗憾。

第三种无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与痛苦。

当我们长大一点,稍稍知人事以后,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孤独感和自己的需要,父母是否给予了我安全感,是否给予了我想要的一切。我们对父母更多的是索取,是自己的需要,而忘记了父母作为一个人,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的痛苦。

你不知道,父母也是轮回中无明的众生,他们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痛苦,自己人生的局限。而当你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时,对父母就只会感受到不满。

当你看到父母的任何的缺憾和短处时,这实际上是你对他们的艰难的无知,对他们整个生命的局限性的无知。你应当看到,你所有对父母的成见,都是因为你对父母的人生没有了解,也没有体谅

三种无知如同连环扣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你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合谐,是因为你对父母存在着这三种无知:

第一种无知,因为不知道轮回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的,这种无知让你把自己的一切状况都归因于父母。破除了这种无知,你就了解生命与生命之间不是依赖关系,而学会独立。

第二种无知,你不知道在你人生最初的三年中,父母对你的恩德非常大,对你的爱非常深,你不能感受到父母曾经如此辛苦、如此艰难的爱护你。然后由于你对父母的付出缺乏深切的体会,所以就容易产生挑剔和叛逆,并且会夸大自己的不安全感。

而第二种无知又造成了第三种无知,就是你对父母一味的只想索取,索取不到就会失望。你只想让父母成为给予者,守护者,而从来没有站在他们的人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局限。

这三个环节就象连环扣,一环扣一环。梳理好这三个环节,就破除了三种无知。第一个环节就是孩子要先知先觉的独立,第二种方式就是要先知先觉的感恩,第三种方式就是先知先觉的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当孩子在这三个方面能够梳理清楚,从三种无知转变为三种接受,就能够独立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独立的学会理解、包容和给予,形成健康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方向。

我们对父母的孝顺,通常是三种假孝顺。

我们中国人很讲孝顺,但通常我们都没有真孝顺,而是三种假孝顺。

第一是因为道德而孝顺,第二是因为贪欲而孝顺,第三因为恐惧而孝顺。这三种孝顺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三种无知所造成的。三种孝顺都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责任,也不是因为感恩。这三种孝顺本身都是人性的扭曲,是人伦的不正常造成的。

第一种,因为道德而孝顺。我们说道德式的孝顺不是真孝顺。我们是为了平衡与父母的关系,而不是真正对这段关系有一种深刻的认知,不是出于我们对于父母的恩德有深切的体会而愿意去承担。道德式的孝顺就是,我的尊严、我的价值感要求我必须要孝顺,我不可以做一个不孝顺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是拿一个道德的标准在要求自己而孝顺,并不是我自然的就想去爱父母。

所以说道德这个东西,它只是一种平衡系统,一种行为规范,而与真心无关。真心是什么,是你真的想爱他,真的想了解他,真的要去利益到他。出于道德感而孝顺,是没有这些感受的。

第二种,因为贪欲而孝顺。也就是说,我们是出于物质上或精神上对父母的依赖而去孝顺。如果我不孝顺,我可能得不到父母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关爱。不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我们对父母的这种想要索取的欲望,本身就是我们的贪欲。

第三种,因为恐惧而孝顺。因为我们不能正视和接纳父母的痛苦,而变成因为恐惧而唯唯诺诺的孝顺,这种情况是因为自己完全陷入了情绪,没有在爱的世界去理解和尊重父母,没有完全的去接受父母。

真正的孝顺,必须是破除了三种无知。

真孝顺必须是感受到父母的爱。由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孩子对父母的三种无知,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与爱,我们无知。我们失去了和父母之间用真心编织成的那个纽带,而只剩下道德感的、自我索取与自我满足的,用非爱的元素来维系的平衡感和安全感,我们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爱,而只感受到一种关系的平衡。

真正的孝顺,首先应该是从感知力开始的。感知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感知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什么,父母付出的背后,他们的心灵状态又是什么,这样你才能感受到一个人爱的价值和力量。第二应该有着感恩心,感恩心后面带着的是责任,然后我们会有一种自发的对父母的爱护。第三应该是带着轮回的世界观,关心的是父母永恒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此生的利益,我们的心中是永恒的祝福。

所以说要做到真正的孝顺父母,你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一生,这非常重要。当你客观的、清晰的了解了父母的一生,你才知道在他的一生当中,处在那么多的痛苦纠结和迷乱的状态中,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缺憾、不足。而他在那么艰难的状态中还能为你付出和给予了这么多,你就知道那些给予有多难,有多珍贵!你能够真正的理解父母了。

当我们和父母之间,不出于自我的视角,而是站在客观的视角上,看到对方的人生,看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与父母交流的基础、互动的基础、爱的基础、责任的基础、感恩心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生命的升华的基础,让我们世界观真正转变的基础。

能够客观,你就看清楚了你自己以前那个主观视角所带来的错误,带来的情绪化,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伤害,都是来自于你自己心中的业力,而并不是父母。父母只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人,他们有自己人生的悲伤、痛苦、绝望、不足、缺憾、恐惧。因为所有的凡夫众生都是这样,人生充满了局限和不足,情绪和痛苦。因为他们是这样,所以他们不可能完全的满足你;同时即使他们是这样,他们依然非常艰难的给了你那么多的爱护,给了你那么多的满足。当你人格清醒,你就一定会看到这些。

如果没有这种客观的深入的了解,我们都是在做标签化的自我加工。标签化的意思就是,你看待父母时,永远把他们当成是“我的”父母,而从来都忽略了他作为他自己,一个独立的人,他所具有的局限、他的无奈、他的伤痛,你永远都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我的XX”的感受。我们只活在自我的视角,从自我出发去看待关系。其实不仅对父母,通常我们对待一切关系都是这样做的,这是非常不好的。

结语

我们讲了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种伤害,孩子对父母的三种无知。在这样相互错误的方式当中,我们不懂爱。而我们中国人的孝顺,通常都是在这三种无知的状态下做出的假孝顺。

这些就是从大的生命格局方面,我们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梳理。因为现在中国的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饱受相互关系的痛苦,而产生很多问题,对彼此的心灵形成很深的伤害。通过我们这样的梳理,大家就能够回归到对生命的敬重、对亲人的感恩,体会到更深刻的无常,启发智慧的生命观。

② 对待孩子不应该过度溺爱

对待孩子不应该过度溺爱

在对孩子的养育方面,你会过于溺爱吗?其实对待孩子不应该过度溺爱啊!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这种理解会令人头晕,一些父母则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学说,孩子越小的时候,照料越少就伤害越大,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那到底该怎么办?

原来,我也以为,溺爱是过度的爱,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爱的案例后,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

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

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

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

③ 人生三字箴言,明白了你就会活得更高级

人生智慧的三字箴言


男人的责任与成就


1. 荣耀父母: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依靠,展现高尚品质。


2. 妻子的幸福守护者:激发她的潜力,共享幸福时光。


3. 灵魂的高贵: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心灵的纯净与高雅。


女性的力量与魅力


1. 激励伴侣飞翔:为他提供精神动力,成为他的灵魂伴侣。


2. 家族的守护者:细心照顾,维系和谐的家族纽带。


3. 独特气质的塑造:展现独一无二的风采,绽放个人魅力。


父母的引导与传承


1. 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2. 内在与外在的塑造:培养孩子的强大内心和良好习惯。


3. 梦想的助航者:支持他们实现人生抱负,点亮未来的希望。


人生的三要素与挑战


1. 毁人三板斧: 怒气、傲气、小气,须以智慧克制。


2. 永不放弃的三宝: 童真、理想、希望,永葆初心与梦想。


3. 无价的三要素: 健康、善良、真情,构筑幸福生活的基石。


人生中的平衡与选择


1. 三样助力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人生舞台。


2. 珍视的三要素: 父母、家庭、健康,价值不可估量。


3. 成就人生的三要素: 目标、方法、改进,持续提升自我。


人生智慧的展现


1. 人生智慧的三个启示: 阴晴圆缺的洞察,心灵成长的药方。


2. 人生三步成长曲: 从挫折中学习,从实践中提升,志向坚定前行。


3. 人生处世的三原则: 理智分析,权衡利弊,有序行动。


人生转折与成长


1. 三变人生体验: 从悲喜交加到绝处逢生,磨砺生命韧性。


2. 三立人生追求: 道德、功业、智慧,塑造完整人格。


3. 求学与成长三要: 学识谦逊、包容开放、毅力恒久。


为官与幸福的真谛


1. 为官的三重思考: 责任、短暂与人民,保持初心与公正。


2. 幸福的三个标志: 安居乐业、身心健康、亲情温暖。


人生,如同三字箴言,用智慧与行动书写,才能活得更高级,更丰富。在理解与实践这些原则中,我们不断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说父母是一个心灵守护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什么系统中查询养老保险金 浏览:6
公检体检都考哪些 浏览:317
河北高考体检怎么查 浏览:559
应该怎么谈养生 浏览:601
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些什么 浏览:850
安徽养老金涨 浏览:511
长沙养老保险照相在宁乡可以照吗 浏览:946
台式中喝什么养生粥 浏览:717
陕煤集团体检完什么时候上班 浏览:115
玩70岁妇女 浏览:195
如何看待足疗养生 浏览:214
四川19年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政策 浏览:134
如何面对老人天天诉苦的人 浏览:260
重阳节孩子赞美老人 浏览:977
中秋有多少人回家陪父母 浏览:720
退休人员欢送仪式PPT 浏览:733
社保上多少年退休有医疗保险 浏览:290
买了养老保险和农村医保怎么办理手续 浏览:930
古田县养老保险怎么下载领取 浏览:711
父母退休转社保 浏览: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