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监视子女行为如何解脱

父母监视子女行为如何解脱

发布时间:2024-10-10 05:00:18

Ⅰ 成年了父母还干涉太多很痛苦

有些人说正常的,可能是没体会过,只听说过父母管着是爱吧?说说我自己吧,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宿舍快锁门我爸妈就会和我视频通话,只要我几个电话没接到就炸了,电话视频连环轰炸,现在我听到微信视频声音我心理直发慌,还有他们决定的事情我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考研,当然我知道为我好,但是我想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我不想大学毕业在家待着,可惜我每次一出去找工作他们就会打击我,说我找的工作对以后发展没有用,后来我也放弃了,我专心在家学习,我想一个人去考研,我想着这回考完研可以放我自由吧,是我想多了,坚决不同意我自己去,我不是在外边不敢说话的那种人,也不是因为不重要的事耽误考研这种大事的人,就是坚决不许我一个人去,我想自己去的原因很简单,等考完试我想出去放松放松,我真的压力很大,整天失眠,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只要我没有玩游戏,在学习他们就不会骂我,就算学习学到猝死也不重要,我现在已经不反抗了,他们说什么便是什么,说我现在的男朋友不行,不能在一起,那我就等到到了年龄等待他们的相亲,希望有父母的不要这样对孩子,孩子心里是绝望的,无助的。

Ⅱ 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掌控,别再让原生家庭“毒害”孩子

两个月前,曾因杀母而轰动全国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被警方逮捕,这使得该事件又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作为一个老师和邻居眼中的“完美”孩子,吴谢宇怎么会对含辛茹苦养育他成长的母亲谢天琴下得去毒手呢?按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来看,无论谢天琴做过什么,吴谢宇都不至于做出“杀母”这样大逆不道的举动来。

但如果读过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简称《原生家庭》)一书,我们应该从书中得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个极其错误的观念,孩子不良性格的养成多半来自于他们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他们的父母。

苏珊·福沃德,作为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现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得她接触到了大量相关案例,这也给了她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她带着自己的研究结论多次出现在访谈节目中,并创作了《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情感勒索》等一系列畅销心理学书籍。今天我们介绍的《原生家庭》还曾荣登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并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本书的后半部分则传授了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遭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如何教孩子用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掌控,以使得他们免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吧。

在美国,医生是受人尊敬且高收入的职业。旁人对于医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成功人士形象。然而作为整形外科医生的戈登却经历了妻子的离家出走,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脾气暴躁还有些唠叨。

在与戈登聊过之后,作者发现戈登的父亲在戈登童年时期扮演了一个“虐待者”,即便戈登并没犯太大的错误,也会招来父亲的一顿毒打。长期保持对父亲的愤怒,让戈登不得不去找寻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他下意识地将稍显弱势的妻子当作了发泄对象。妻子受不了他的脾气,才选择了同他分居。

不只是戈登的童年存在类似现象,作者接触到几乎所有案例中的咨询者的父母,在他们童年时都起到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作者对大量案例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六种“有毒父母”: “不称职型”、“操控型”、“酗酒型”、“身体虐待型”、“言语虐待型”和“性虐待型”。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所有“有毒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产生了深远且恶劣的影响,即他们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持续和反复地伤害,所谓“有毒”的意思便是如此。

作者指出,更可怕的是,“有毒父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套完整的“有毒家庭体系”代代造就形成,这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有毒父母”在应对家庭危机时,通常会采用诸如“矢口否认”、“推诿指责”、“强行阻挠”、“三角关系”和“保守秘密”等做法,来要求孩子与他们共同营造出“家庭关系平衡”的假象,这种逃避、隐瞒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为痛苦。

对于前文提到的谢天琴,从媒体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同事对她普遍的认知是“保守”和“追求完美”,想必她在抚养吴谢宇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书中阐述过的某些状况,才会使得吴谢宇用最极端的方式解决他们母子间产生的问题,这种情况显然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了解“有毒父母”和“有毒家庭体系”是有必要的,但这也只能帮助孩子理解父母有毒行为的成因,理解自身行为的成因,对于改变孩子的现状远远不够。孩子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得到应有的幸福,还需要改变他们自身的行为。

孩子想要脱离“有毒父母”的掌控,实际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从观念上解放自己。重新梳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给予自己积极正面的关注。

这时孩子需要做的是:

1.延迟甚至不再原谅父母——直到他们承认事实、承担责任并弥补过错;

2.分析自己同父母的关系——制作并填写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3.进行自我界定——表明自身立场,维护自身权利;

4.停止自我惩罚——管理自己的愤怒,将相应责任归还于父母。

真正认清父母,不再为他们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将自己的利益等同于父母的利益,而不是其之下,这些都是在为进行下一步做准备。

第二步,是要从行动上拯救自己。找寻合理的方式同父母沟通,使其认识到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介入。

同父母沟通本质上是一个“对峙”的过程,孩子需要做的是让他们从不认同自己犯错到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因此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为何、何时与如何”同父母对峙,以及针对对峙结果孩子该如何面对各种反应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可以使用“与父母对峙”的方法。面对性骚扰或性侵害时,他们则应该选择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方式,加入小组进行集体治疗,这样更有利于他们走出童年阴影。

第三步,是要从根源上阻止“毒害”的蔓延。为了打破“有毒的家庭体系”,在抚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关爱他们,不再让他们走进这种错误的模式循环之中。

前面提到“有毒的家庭体系”,即作为曾在家庭中的“受虐者”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后成为了“施虐者”的模式,使得“毒害”通过代际循环传递了下去。想要彻底根除父母的“遗毒”,打破这种有害的循环模式,孩子真正要做的是停止虐待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再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么问题将会不攻自破,不再发生。他们的孩子也将获得同他们一样的自由。

大多数孩子一旦认清了父母的错误,就会选择走反抗这条路。他们大都会选择同父母抗争到底,不和他们理清个是非对错绝不善罢甘休。不过并非所有家长都能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即便认识到,他们或许也不愿意承认。

对于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应该和父母死磕到底,而是应该放弃这样的抗争,因为是否成人、是否能够爱人和被爱的决定权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这些根本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吴绮莉在童年时从母亲郑黎明那里得到的大部分都是羞辱。有了女儿后,吴绮莉转而也变得和母亲一样的“有毒”。众所周知,“小龙女”吴卓林自小便和吴绮莉相依为命,然而两人的亲子关系却因为吴绮莉性格的关系逐渐恶化。吴卓林可以说是在吴绮莉的身体和言语双重虐待下一路成长起来的。

然而吴卓林与吴绮莉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从不屈从于母亲的淫威,在18岁时她就能够选择反抗母亲。但长期以来的对峙并没有使吴绮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仍旧期望牢牢掌控吴卓林。吴卓林意识到无法改变母亲,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摆脱母亲的掌控,并在这期间收获了真爱。

如今的吴卓林无需再和母亲争论孰是孰非,因为她收获了一个爱她的爱人,成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得自由快乐、美满幸福,这是她给吴绮莉最好的回应。

所以,“中毒”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变得自主独立,学会爱人,接受被爱,无论父母是否承认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承担曾经犯错的后果。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都不会选择和解,但至少孩子得到了应有的自由,度过了美满的人生,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就足够了。

吴卓林的醒悟使得她并未成为母亲吴绮莉那样的人,也避免了今后生活中的悲剧。而大多数孩子或许还生活在“有毒父母”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离世后仍旧被他们牢牢掌控,无法逃离。他们只能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然后再把父母错误的做法施展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让错误的观念继续蔓延发酵。

《原生家庭》则教会了那些被原生家庭束缚、长期遭受“毒害”的孩子勇敢与自信,教会他们完成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的掌控。他们最终会幡然醒悟,为了不再接受原生家庭的“毒害”,他们会走上同父母抗争的道路,找回真正的自我,拥有美好的明天。他们也会将“毒害”彻底断绝在自己这一代,使他们的后世子孙不再踏进“有毒家庭体系”的恶性循环,从而彻底更改整个家族的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评价《原生家庭》时说: “出版这样的书,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认为这句话是极为中肯的,因为如果这样都还不算功德无量的话,那么天下或许再没有可以称得上这句话的事情了。

Ⅲ 如何摆脱父母强烈的控制欲

摆脱父母控制欲是很难的事情,在于父母年龄大了,习惯于控制欲很久了,要一下子不控制,非常难做到。

首先,你能意识到父母的控制欲已经是一个进步,说明已经有了摆脱的意愿。

其实,关键在于你的改变。虽然控制欲父母会一如既往把你当小孩看待,但是你成人的表现,比如,对自己负责,自己承担,保持边界等行为,有可能促使父母慢慢改变。

如果跟父母保持一定距离,比如你在外地工作,你的独立性会更好地成长,也可能帮助你脱离父母的控制欲。

问这个问题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反抗父母的勇气的,都是爱的束缚导致的。


所以就是很多的想法和建议给到你了,你也很难做得到,也几乎很难帮到你。


对于如何摆脱父母控制的这个话题,只有你自己认识到了,并且能够挣脱这种束缚,什么方法都不是问题。(后面我会说答案)


下面这幅剧照本身就很有代表性,一个孩子的脐带被链接着,手中还有一把锁。


这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剧照,其中“茉莉的最后一天”这一集,很多人是哭着看完的,因为把控制型妈妈对女儿的一些行为很真实的表现出来了,而女儿的那种痛苦也通过影视剧传递给了观众。


纪伯伦的这首诗值得父母细细品味:



我是看了这部剧以后才去找了原著来看,因为剧中孩子的表现让我作为一个母亲太震撼了。

因为你很难想象一个母亲的爱会让孩子伤的遍体鳞伤还不自知,所以自己也在反思。


所以,想给题主几点提醒:


首先,对于控制型的父母,不要寄希望于他们改变。


因为控制型的父母自己并没觉得在控制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


在这本书的序中这样写道:书中的每个孩子,无论他们在世俗认定中是成功或失败,他们的生命,都烙印着奋战过后的伤痕。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斗,他们的奋战对象却都是至亲,特别是母亲。


我觉得这句话很真实,也可悲。


第一集中《妈妈的遥控器》当中的母亲,为了儿子好,想让他改掉不良的习惯,这都无可厚非。



但是母亲竟然把遥控器当成了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道具,因为这样的装置能够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成天补习。 最后还来了句“我是为你好!”,亲情变成了牢笼,对孩子是无穷的伤害。


为什么孩子很痛苦,很难摆脱这种境地,因为那是自己至亲的人啊,而父母对此并不能接受和理解。


直到最后,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后才明白自己行为的伤害,但那都太晚了啊。


第二,无论他们改不改,应该改的人是你自己。


当你明白了父母的固执,及他们的固化思维,接下来怎么做应该自己去思考了。


需要自己逃脱爱的禁锢和控制,俗话说,你只做自己能改变的,不去想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


而自己的改变和接受,都是可以选择的。


而你想去试图改变父母,那要看他们的态度和心情了,你能控制吗?



基本不能。


其实不用太过于纠结,有抑郁倾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优柔寡断了些。


我小时候,选专业就业都是父母的意见,那阵是因为自己不具备判断能力,也没有从小立志干什么。


但当我成年后, 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和自己要爱的人,父母一个都没拦住过。

当然,他们是那种控制欲望没那么强的,但和他们的很多想法都是背道而驰的啊,只要我拿定了主意,基本都按照自己的意见在走。


所以,决定权在自己,如果你自己瞻前顾后,没法用足够的勇气来改变这一切,那么接着痛苦的肯定只有自己。


反过来,你想好了,经过了认真的审慎后觉得自己是对的,为什么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呢? 他们用爱束缚你,难道你不能用爱来说服他们吗?


第三,只有自己改变了,才能真的解脱出来。


路,自己走过,才知道前面有哪些风景。


对和错,都不重要,都是人生的体验。


我们不就是因为这场人生旅途的不确定性才觉得充满无限可能的吗?


有医生曾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过:你得的病就像肉里的刺一样,我的药只能在这个刺的表明缓解你的疼痛,但要根治还是靠自己把刺拔出来。


对摆脱父母控制的人生而言道理趋同。


-end-

你这样的一些东东总要挑拨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是其心可杀,其人该揍。

社会 上可写的事太多,你想赚钱,就堂堂正正的,不要想动摇 社会 的根基,虽说就凭你这样的东东已劲摇不了,但看到了让人恶心。

网上有篇热文,《世上到处都是不爱子女的父母》。

谈父母通过对子女掌控寻存在感,或得到个人利益。

法国电影《钢琴教师》,说的就是一位长期被妈妈控制的钢琴女教师压抑变态的 情感 生活。

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比比皆是:不许女儿谈恋爱、不许去外地工作、不许……

日常中的干涉控制更是如此:一位父亲得意洋洋地炫耀成果,通过自己努力扳回了孩子想做什么职业的愿望;菜场那位祖母说,我大孙儿已经9岁了,我马上回家叫他们再生一个;一位爸爸出面帮女儿打女婿、帮女儿跟女婿离婚……

细微的不易觉察的控制更是多:都成人了他们还觉得你该早起、觉得你该对自己的孩子上点心、觉得你工作间隙要叩齿健身、觉得你做的饭就不好吃她做得才好吃、觉得离了他们你就过得一团糟……

很幸运,我父母没多少能力,所以对我是完全撒手的。有时候我会有没有人帮助的孤单,但更多时候,我可以做自己的主,我觉得自由自在。成年后发现:这种撒手不管真的比乱管好NNNN倍……

所以,结婚后,我特别特别不适应新的家庭。公婆属于那种细心的操持的父母,这个好处的弊端就是凡事喜欢干涉,从唠叨我们该早点生孩子开始、到干涉我们装修房子的颜色……一路磨合,终于达成了现在的不松不紧的状态。其中诀窍就是:我“辞退”了他们,不再要他们帮助带孩子烧饭,一切都是自己来,虽然辛苦,但是我的小家庭真的彻底长大了,我终于有了主人的感觉,我们在小家里获得了轻松自在。

某个博友发过这样一条博客:他千辛万苦写就一本书,兴高采烈地回家献给父母,而他爸爸只是把书丢在一边,说了一句:“与出一本书相比,我们更希望你结婚。”

这位博友由此大发雷霆,我非常能理解他:打拼很久,终于获得一点成就,兴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分享,想得到父母承认,父亲却不屑一顾:你这个不是成绩,因为你还没有结婚!

控制欲 强的父母,永远看不到孩子的成绩,永远只看到不足,他们像指挥官指着前方:“到这儿了算什么,前面才是圆满处。”而“前方”永远只在前方啊!这样的父母,他们从不赞赏孩子,他们总在不断地要求……

那位博友所发微博的后续是:他父亲气得晕倒去医院了。博友手忙脚乱地送父亲上医院,自己自责得无以复加,在微博里忏悔,说简直想把自己剁了。

控制欲 的父母第二条特征就是:无能为力的时候总是示弱来控制孩子。

这样的父母总是把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或生活的延生,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被这样的父母干涉,孩子一边反抗一边因为自己“不孝”而自责,内心扭曲彷徨,一辈子都不得幸福。

《钢琴教师》里的女教师就是这样被她母亲禁锢成囚徒。

《世上到处都是不爱子女的父母》文中说的方法我是赞同的:远离想控制你的父母——远离不是不管他们,而是不被他们干扰。

不要奢求对 控制欲 的父母“左耳朵进右耳多出”能解决问题,而是明确让他们知道:彼此的界限,并且不允许对方逾越。

甘肃那个女子简直就是被父母控制而亡的样本。控制她的是她的祖母(一个母亲替代形象)。自己孩子被祖母打、自己丈夫被祖母打,家是祖母掌权,钱在祖母那儿,电视机给祖母看。在无望的劳作中,无休止的被控制中,自己还要遵循孙女该有的形象:温顺、谦和、孝敬祖母。临死了,还对侄女说:以后有好吃的记得留给我奶奶。

她不知道她无休止的苦难是从祖母掌控她开始的,她只能对自己下手。

父母对孩子掌控往往持着一个最大的借口,那就是:“爱”以及“为你好”。

是不是真的为你好,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看阳阳的帖子,有位跟帖的姑娘一直未找到对象,她母亲有一天生气了,骂她:“你这个老处女!”这样的字眼从母亲口中说出,你认为她是真的为女儿好吗?她只是哀痛自己颜面丢尽所以才会骂出这么恶毒的话。

什么样家庭出来的孩子, 还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生活的。治愈的过程漫长而容易反复。

所以,我们既要 摆脱父母 的掌控,同时也要努力做到不对自己的孩子掌控。

文中有这么一句:“远离想控制你的父母——远离不是不管他们,而是不被他们干扰。”



我来想想怎么个“远离”法既合人伦又靠谱:

1 既然要远离,首先你得自己不对他们依赖。如果你还指着他们烧饭洗衣,那么大概只配做个“听话”的孩子。

2 父母身体好不需要你照顾的,给钱吧!离开那种忧郁的脸庞和眼神吧,不要歉疚,既然在一起是互相折磨,还不如给彼此空间。

3 身体不好的父母估计也没有 控制欲 了,他们会更多地操心自己的身体。所以,尽孝吧!

4 划清界限,告诉他们你的底线,比如婚事,不要他们插手就是不要插手,多强调几次对方自然就接受了。自己要强大,自己都嗫嗫嚅嚅不清就别指望父母能听从你的讯息。



如何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

1 你是否从来都觉得孩子不会或不对。

2 你是否一直为他担心。

3 你是否从未赞过孩子。

4 你是否喜欢为孩子代劳。

5 你是否一直帮他操心,帮他决定选择。

6 你是否不希望孩子远离自己。

7 你是否发觉自己离不开孩子。

8 你是否想他一直在你身边。

在中国,父母总会用“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干什么事不是为你好”来道德绑架孩子

超过80%的孩子应该都有这种感受:

父母觉得你该穿秋裤了

父母觉得你该学习了

父母觉得你该理发了

父母觉得你该恋爱了

父母觉得你该结婚了

他们从来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做“好好家长”


想要摆脱这样的“控制欲”我想只有一个方法:

经济独立,成立自己的家庭

坚决的说不。

比如当他们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就说不。

他们接下来就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需要告诉对方:“不,这根本不是为了我好,你们只是希望我听话而已。”

接下来他们可能会开始责备,埋怨,甚至开始骂人,他们会说这个人翅膀硬了,开始飞了,怎么这么不孝顺了?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变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坦然的说:是的,我变了。

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循环,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控制子女,于是他们又开始会耍无赖,甚至扮可怜会跟子女说各种各样的软弱的话来博取同情。

记住,在这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也千万不要被他们的软弱所蒙蔽了双眼,因为一旦开始妥协的时候,他们就又会开始侵犯。

这个时候继续坚定地做自己,他们会渐渐的接受一个现实:他们再也无法摆布别人,再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听他们的了,这时候界限就成功建立了。

当然,在开始做上面这些事情之前,请先经济独立,正所谓底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独立之前,哪来的人格独立?

首先为人父母要以德来教育孩子,同时也不能压迫孩子。孩子们都是有自尊心的,千万不能让孩子有精神压力。

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就会导致隔阂,不利于亲子关系。善待孩子是第一要义。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要听我的话,否则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被迫背负着另一个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一个总是强调牺牲,苦闷伤感的母亲面前,孩子不敢快乐,也不敢幸福。父母自认为“牺牲式的绑架”会让孩子变得更好、更孝顺,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内心最深的伤痕。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自由和独立,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财富。

不要去指责父母、仇视父母,他们当年因为知识水平、性格等,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也不知道这样是害了孩子。就像《银河补习班》里邓超说的:“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请多包容‘’。

学会成长,走出来,去慢慢修复自己,去改变命运的轨迹。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一切,原生家庭也不是我们去抱怨和停止成长的理由。

别忘了,你也会成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这个很简单 只有强大自己 然后离开他们 自己出去闯 社会 我妈妈就控制欲很强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去 然后大学毕业就去了南方 现在又出了国 距离远了 我妈妈依然用打电话和视频的方式想要继续控制我 不过鞭长莫及 我不理她 慢慢的 我习惯了自己做决定 我妈妈看到我的成长和努力 终于认可了我 现在她不再控制我了 反而有事会问我的意见

所以 父母控制你 是因为认为你不行 你做给他们看看 让他们知道你能行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放松对你的掌控

很简单,温柔点,慢慢的扩展自己的边界,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事开始对着干。

你让我不睡懒觉,我偏要睡他个桃花开,哪怕是在床上玩手机不起床都行。

你让我马上吃饭,我偏要等半个小时再吃。

下午五点必须回家,我偏要玩到7点。

...

...

反正就是,在一些很小的事上对着干,如果小事上获得了成功,再加点力度,在小事上一点点的增加,直到大事上都有自主权,直到你爹妈都觉得,管不住你了,娃长大了,那你就胜利了。

不要一来就开始流血闹革命,换来的一定是暴力的镇压,那些直接什么都对着干的,简直死的不要太愉快。爹妈都是活好几十岁的人精,要整死人、折磨人的方法起码有好几十种,所以,直接来硬的,这是很愚蠢的。

我爹妈从小就压榨我的自由空间,把我拽手里,我都喘不过气了,后来我自由意志越来越强烈,就拼命反抗闹革命,直接对着干,被打得好惨的...跪板凳,上面放满了鹅石头;打人的工具,黄金棍好几根绑一起,期间换了好多次(可能是被我丢的);和老妈吵架,我直接拿头撞玻璃,把窗户撞碎;上网吧玩通宵,半夜直接从网吧揪出来,一路打回家,那个之狠,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差不多被各种折磨了一年左右,我才慢慢的获得自由,这就是闹革命的代价——暴力镇压。

只是,我成功了,那些付出,流的血都是值得的。

问题是,你们能做到咱这程度吗?

如果被打死也要按自己想法来,那无所谓,直接硬着陆。啥你要我这么干?对不起,我做不到。

如果对自己没有把握,那还是来软的,从小事开始反抗,把战线拉长一点,慢慢的扩展边界。

嗯,方法已经告诉你们了,祝大家好运。

Ⅳ 二十岁了,老被父母管,怎么解脱

确实有这样的父母, 虽然你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还是把你当孩子看,什么事都给你做主。这是非常错误的,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保护你,其实是害了你,这样下去你永远都活在他们的翅膀下面,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处理问题,很难有所成就。这样的父母一般都比较固执死板,很难沟通,无论你怎么说他们都会按照他们想当然的思路去做。你应该去找能说服你爸妈的明白人,比如其他亲人或者你爸妈的特别好的朋友,让他们去和你父母沟通。 还有就是你做了一件你爸妈都反对的事情,最后你成功了,她们或许也会改变以往的观点。

Ⅳ 《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控制欲强,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囧妈》在网络平台免费上映。影片讲述了徐峥饰演的伊万和母亲,踏上一趟开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车上母子两人相处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在影片中,当妈妈知道儿子结婚多年却不想要孩子,就在询问时却被儿子反驳说,我俩的事不用你管!没想到,妈妈却说“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这一幕简单的对话,如此熟悉却让人想逃离。原来在妈妈的内心深处,有很深的控制欲,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始终希望能够支配孩子的生活。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控制欲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分析原有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可操作性对策,可以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拥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专业性值得信赖。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通过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得到自由和幸福,活毕册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电影《囧妈》里有这样一幕:

在吃午饭时,伊万忙着给朋友发语音,妈妈就把小番茄送他嘴边。就这样,她一颗又一颗不停地喂儿子吃,甚至将剥好的鸡蛋塞进他嘴里,差点把伊万噎着。让妈妈没想到的是,伊万根本不喜欢小番茄,结果竟然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车厢窗外。

后来伊万和母亲出现争吵,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妈妈说话?你不乖了!”原来年近40的中年儿子,在母亲眼中却始终还是长不大的孩子,母亲似乎一直沿袭着小时候的那套管教模式——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依然横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义为“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当孩子成年后,依然把他当做孩子对待,从而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甚至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这种操控却往往让人意识不到,因为父母大多是披着爱的外衣,伪装成对孩子的关心,比如“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措辞。

如果说父母早期控制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出门,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有毒的控制。那么父母的操控,有什么具体表现形式吗?

第一种是直接控制 ,就是一种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诸如“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我不理你”、“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不给你钱花”、“你这么做,简直想把父母气疯!”

第二种是巧妙的操纵 ,也即细微、隐蔽的控制,通常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诸如父母一辈子围绕孩子来生活,制造状况让孩子需要他们帮忙。或是给孩子制造内疚,诸如“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亩神形式的操控,虽是披着爱的外衣,背后却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场较量。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在焦虑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难变得成熟,从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受到影响。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是父母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顾,可这种保护一旦过度,就容易演变成操控。那么,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电影《手耐宏囧妈》里,有两段经典的对白,伊万对妈妈说“你心里住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做什么,喜欢什么,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可戏剧的是,这样的对话,同样发生在伊万和自己的老婆之间,老婆也反问伊万为什么要改造自己,并表示自己没法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万想逃离母亲的模式,却不想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对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缚。 由此可见,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选择逃离,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来取悦自己,而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到,如果父母给我们施压,通过让我们产生胆怯、内疚的情绪来控制我们,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叛逆。

从表面看来,似乎叛逆有利于心理解脱。事实上,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的解脱, 无论孩子选择投降还是叛逆,始终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 在书里就讲了一个例子:

乔纳森是50多岁的单身汉,尽管他事业有成,可每当他去相亲,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结婚,内心就觉得很害怕。因为母亲什么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热衷张罗儿子的婚事,可他却想从母亲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绝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对母亲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挣脱,通过叛逆和他们对着干,却不想由于过度反抗母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见,健康的反抗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试图通过叛逆向父母证明权利,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从大多数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几乎是孩子最初的启蒙导师,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认知体系。可如何为人父母,这一至关重要的技能,大多数人却只是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的教育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泛善可陈。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的行为产生于观念和感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就要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的行为之间的联系—— 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勇敢地和父母对峙,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容易把面对父母时产生的恐惧、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要知道,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和惩罚他们,更不是发泄愤怒,而是为了直面和解决问题。因此,与父母对峙时要保证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直面他们,二是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三是告诉他们实情,四是为了彼此往后的关系定位。

和父母对峙时,主要有写信和面谈两种常见的方式。其中,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倾述方式,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全面地展现出来,同时避免面对面可能发生的冲突。不过,面对面对峙也有一定好处,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感知对峙效果是否成功。

这两种对峙的过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同时要注意四个要点:

这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因此,在对峙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对峙什么内容,父母对自己做了什么事,当时的感受怎样,此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为了保证在对峙的过程中,控制欲强的父母无法占据对话的优势,苏珊·福沃德提出采取“非辩护性回应”方式,来化解矛盾的激发。

非辩护性回应,简单地说就是在回旋的时候,不为对方做出解释。 因为一旦试着解释和请求理解,那么就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处于弱势地位。来看书里母亲和孩子对话的两个案例:

其中案例2正是采用了非辩护性回应,在与父母对峙中,孩子没有试着解释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会因为极力辩解而让自己处于对话的弱势地位。采用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化解过激的情绪,同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对峙前,要做好预测对峙后父母的反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来只要比预期好的结果都让人欣喜。

在影片《囧妈》里,伊万和母亲对峙后,妈妈变得能够理解儿子,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再是小孩,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这就是对峙所带来的效果。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自身选择如何回应。相信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正视直面问题,认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消除父母控制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阅读全文

与父母监视子女行为如何解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原国企和私企员工退休年龄 浏览:709
河南教师退休工资新规 浏览:229
老年人长肉猴是怎么回事啊 浏览:124
去旅居养老有什么好处 浏览:960
供养和孝敬 浏览:150
父母不同意同睡怎么办 浏览:953
关于孝敬的作文450字 浏览:416
和父母观念不同如何处理 浏览:366
消防驾驶员体检有哪些项目 浏览:834
韩国没交够养老保险的人什么样的 浏览:356
女富豪50岁高龄产妇 浏览:512
老年痴呆吃饭肚难受 浏览:969
如何充分运用养生壶 浏览:947
老人女式电瓶车多少钱 浏览:347
株洲市养老保险基数 浏览:17
深圳延迟退休交社保 浏览:399
贵州哪些地方适合养老保险 浏览:563
父母监视子女行为如何解脱 浏览:715
低保送农村养老院要多少钱 浏览:945
这些养生茶饮你了解多少 浏览: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