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收入上亿的黄渤把生病父亲送去养老院,黄渤:我也无能为力
一次,记者问黄渤:“你年收入上亿,都上了福布斯名人榜了,为什么会把生病的父亲送到养老院?你难道就不怕别人骂你不孝吗?”此话一出,场下观众指责声一片,黄渤泪流满面地说:“我真的无能为力。”
原来,他的父亲是阿尔茨海默患者,行动无法自理,必须要有人照顾。
他在一期《忘不了餐厅》中曾讲述过:他的父亲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经常会走失,为此他觉得压力特别大,因为把父亲送去养老院会被亲戚朋友说不孝,而自己的工作又很忙,根本就不能两边兼顾,他曾一度想过放弃工作回家陪伴老人。
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父亲,一边是奋斗半生的事业,如此两难的选择,让黄渤痛苦万分。所以他才想到将父亲送去配套设施完善的养老院,可他也知道,这个选择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因此颇感无奈。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予盾的心理,很想好好陪伴在年迈父母的身边,让他们有儿孙绕膝,可以安享晚年 。可事实上看到日渐老去的双亲,更多人感到的是愧疚和心累。
愧疚的是自己没有能力给父母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心累的是虽然自己有孝心,可却没有办法顺从老人的意愿,有时候亲戚好友无法理解,一顶“不孝”的帽子就这样被扣上。
那句“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有孝心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顺从老人的意愿又是另一回事!
有时候,真的不是子女不想为父母养老,而是他们没有办法为父母养老。
主要有两种情况,黄渤只是其中之一。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像黄渤父亲一样,需要时时刻刻陪伴在身旁,可他们毕竟老了,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子女赡养。
如果这时,子女有着充足的经济实力,那么双方都可以安心生活。但事实上,如今这个 社会 中,很大一部分人根本无力负担父母的开销。
压力不断的当下,很多年轻人要面临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费用,自己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想要给父母好的养老环境,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时,独自哀叹。也有些人具备养老的经济实力,可以为父母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但偏偏父母的生活无法自理,除了需要钱,还需要子女贴身照顾。这样的情况,也足以让人为难。
可是如今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时时刻刻都要忙碌,难道要为了照顾父亲,停止所有的人生进程吗?
不得不说,这样的问题太难回答了。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养育我们这么多年,几乎付出一生的心血,现在他们需要照顾,我们本该没有任何理由地陪伴在旁。
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这一切又并非那么容易。父母很重要,但自己一点点奋斗的生活、妻子、儿女、也无法随意割舍。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着自己的人生,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可以停下,以后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呢?
所以在这样两难的抉择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如此,他们可以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还可以尽量抽出时间来照顾父母。
然而,就是这样的选择,也有其弊端。比如,养老院始终不是自己的家,即便是再高档的养老院,也会让一些老人感觉到孤独和不舒服。并且,养老院的护工虽然更专业,但他们和老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很难保证能够给予老人最贴心的照顾。
只能说,遇到这种情况,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各有利弊。至于最终到底该如何抉择,只能取决于自己。
黄渤想要将父母送进养老院的想法,反映了 社会 现状,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困难。
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养老已经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和老人不得不提前考虑的问题。
如果父母生活能够自理,且子女经济实力尚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安心为父母养老。
但现实中,很多子女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养老已成问题。还有些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在父母身边,贴身照顾父母更是奢望。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知乎上有个问题 :失能老人最好结局是什么?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 老人能够有尊严、有品质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如何让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安度晚年?
答案是: 引进人工智能养老。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大部分都会出现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问题,需要家人密切关注或陪护,但是大部分亲人子女因工作原因,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尤其是无法护理卧床老人。这导致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而且,家庭照护较多依赖老人的配偶和子女,这既影响了老年照护者的身心 健康 ,也加剧了成年子女的角色冲突,以至他们的感受较为消极。
而人工智能养老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老人不想去养老院,也可以在家安心的养老。
2. 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儿子刷爆全网:顽强才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
最近一篇由杭州日报刊登的《我们的天才儿子》引发无数网友热议,有网友称看文前请备好纸巾。
我经常在想人类有无数高贵的品质,善良、真诚、而那些让经受苦难却熠熠生光的是人的顽强。
作家徐晓说:
老人金性勇同老伴曹美藻算是青梅竹马的结合,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家庭,毕业后他们二人同时被分配到天津工作。
先后生了大儿子金晓天和小儿子金晓宇,原本一位一家人可以安稳度日。
在金晓宇六岁时,和邻居孩子一起玩,那孩子手里有一把玩具手枪,可以放小纸球射出来。万没想到那天他放了一根针,一枪打到小宇眼睛里,左眼晶体碎了。
一直眼睛看不见了,从此以后金晓宇只能斜眼看物,母亲抱着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他反而安慰说:没关系,习惯了。
在金晓宇十二岁那年,全家搬往了杭州定居,离开了那个伤心之地。
全文,老人没有提过一句埋怨和对命运的质问,他们一家人只是努力的生活着。
记得之前看王小帅导演关于拍摄电影《地久天长》时说过一段话:
同样也是一个遭受苦难的家庭,一切悲剧的发生皆因意外。无力又哀痛,可他们依旧保持着一个人最本真的善良,没有诋毁和谴责,只是平静的离开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选择,是发自内心的仁慈。
回杭州后,大儿子考进复旦大学,后来考托福去了澳大利亚。金晓宇高一分在了尖子班,当时老师说考大学完全没问题。
但有一天,金晓宇和老两口说:“我不上大学了,也不要读高中了。”
原本以为只是孩子叛逆,老人给他找了好多工作,想着工作一阵就会重回学校。
没想到金晓宇不但没有回学校,反而性情大变,变得情绪异常不稳定,摔完了家里很多家具家电。
老人不知道金晓宇是病了,在这期间他也提出过重回学校,可是因为控制不住情绪,辗转了很多学校。
最终金晓宇用两年时间自考,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
紧接着出现了更可怕的现象,金晓宇想要自杀,被救下之后老人开始觉得儿子不是性格问题,是生病了,最后经过查资料,看医生金晓宇确诊为躁狂抑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通过《躁狂抑郁多才俊》这本书,里面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他们终其一生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
但是夫妻俩忽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读书不上大学不工作不成家,他们都能接受,只要金晓宇活着。
在之后的十年里,夫妻俩给金晓宇卖了很多书,英语、日语、古文、围棋、音乐、绘画、地理等,虽然治病给人赔钱家中已经家徒四壁,但是老人还是冒着被砸的危险画了一万多给金晓宇买了一台电脑。
他用了六年时间自学了德语、日语,巩固英语。这期间他砸过很多东西,唯独没有砸过那台电脑和他妈妈的缝纫机。
十年之后,老人的老伴去南大开开50周年同学会,听说她的孩子因为生病没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学就问她:能不能请你儿子在家做翻译?
金晓宇从此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翻译了多本有关英文、日文作品,其中包括安德烈娅·巴雷特《船热》、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的英文小说《诱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的小说《狗女婿上门》等22部作品,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南大同学打电话祝贺老人的老伴,“你们养了一个天才!”
苦难本没有意义,命运附赠给你的一切皆有意义,左边疯子,右边天才。而爱是金晓宇天赋浇筑的唯一源泉,老人俩一直用无私的爱唤醒着金晓宇内心世界最纯真的本质,如果没有老人俩的帮助和无私的支持,都不敢想象金晓宇的命运会被推向哪里。
老人的老伴在晚年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行动开始不便,大小便都需要有人照料。
老人和金晓宇各自分工照看,金晓宇没有一点怨言和不耐烦。
三年后老板还是撒手人寰,老人并没有觉得是解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金晓宇也因为疾病再次发作,被送进医院。
老伴走了,在杭州殡仪馆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老人打给《杭州日报》 说,
最近
总是想起一句诗: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人生不会因为某一场灾难,就把苦难的岁月从你的命运里剔除掉。但是在命运面前,家人的爱足以成为一个改造命运的港湾。
就像是老人金性勇对家人的爱,那永久的没有尽头的爱。
就是因为爱,创造了一个金晓宇那样顽强生命力的天才儿子,他也用顽强证明,活着这件事,本就是意义,无关于物质和价值。
3. 跳广场舞能提高老年人的智商
李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其实在北欧国家,痴呆的发生率已经开始下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北欧人民生活越来越健康了。所以如果从现在开始,在座的各位生活方式改变一点点,比如更规律地吃饭、更规律地睡觉、运动,更有营养地进食,那么很可能等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痴呆的发生率也就会开始下降了。
痴呆离我们有多远
李娟
大家好,我叫李娟,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痴呆离我们有多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问我们在座的有50后、60后吗?看起来很少,所以痴呆好像离我们大家还很远。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大家希望自己能活到多少岁?我都听到100岁了,非常好,大多数人对健康长寿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期待。
我估计咱们在座的大概有500人吧,设想如果我们都能活到60岁——不出意外应该没有问题,到60岁的时候,咱们当中可能有20个人就痴呆了。大家知道咱们现在人均寿命是多少岁吗?70到80?没错,更准确地说是76.3岁。所以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活到平均寿命七十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当中患痴呆的人数就翻番了,变成40个人。
我看在座的各位都蛮健康的,精神状态也不错,所以很可能咱们能活到85岁,到85岁的时候,我们当中每三个人可能就有一个人痴呆了。如果非常有幸我们能活到95岁,那么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所以如果大家活得足够长,那么最终的结局可能只有一个,我们大家殊路同归。
Kobilo et al.,Learning & Memory2011
我们可以看到,在有滚轮可以运动的这个条件下面,齿状回里面有很多红点,也就是有神经细胞的新生。在我们大脑当中,可能只有两个地方神经细胞能够新生,一个是齿状回,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嗅球。
但是第二个条件,就是只有丰富刺激的话,其实没有神经细胞可以新生。那我们看最后综合组这个条件。其实红点好像看起来更多,因为丰富刺激虽然不能导致神经细胞新生,但是它可以使神经细胞更好维持现有的功能,凋亡得更慢。所以最后一个条件下看起来里面的神经细胞是最多的。
这个动物的研究其实就启发了我的课题组,我们做了一个以人类为被试的研究。我们在单位旁边北京朝阳区奥运村街道选取了四个社区,每个社区邀请了一些老年人来参加我们的研究,把这四个社区的老人随机地分配到四个条件下面。
一个是对照组,就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是让他做认知的训练。还有一个除了认知训练,还打太极拳。最后一个是综合干预组,在前三个基础上,我们还做社会心理的辅导。
我们可以看看结果。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在综合组都是提升最多的。而且三个月之后我们做了追踪,发现这些效果仍然保留。在人身上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神经细胞的新生,但是我们可以采用无创的神经成像技术,比如核磁共振,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来扫描老人的大脑。
结果我们发现,海马和前额叶这两个跟记忆和执行控制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区域,也是受老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它们之间的功能连接在训练之后会显著地提升。
而且更为有趣的是下面这个柱状图。柱状图的纵坐标是老人大脑跟年轻人大脑的相似程度,粉色的柱子代表我们训练之后的老年人,蓝色是没有训练过的。我们可以看到,训练之后老年人的大脑,在下面这五个脑网络上面,它跟年轻人的大脑都越来越相似了。换句话说,老年人变得越来越像年轻人了。
我想咱们过了30岁的朋友们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想变得年轻啊。难道你们大家都不想吗?所以从这儿看是不是有梦想实现得太突然的感觉。你做训练,你的大脑就能够变得年轻,它就看起来更像年轻人了。
综合干预除了做认知的训练、多做运动之外,还可以营养膳食。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管控。
目前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就是把这些风险的因素和保护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做综合的干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样本量最大、报告了阳性结果的这样的研究计划,应该就是FINGER研究计划了。它其实是芬兰预防痴呆项目的一个简称,F其实是Finnish的缩写。因为项目最初是始于芬兰的,尽管这个研究的领导人是在瑞典的卡洛琳斯卡工作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一系列的国家其实都有采用类似研究方案的研究计划和研究项目。我的课题组也是CHINA-FINGER的一个成员。
我们其实现在正在和全球各个地方的科学家一起在这条路上努力地探索。尽管我们还不确切地知道痴呆发病的机制,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针对已经知道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做综合的干预。我也特别希望在座的有感兴趣的青年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里来。
我们说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是没有办法逆转的,但是并不是说痴呆的发生率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就一定会上升的。其实在北欧国家,痴呆的发生率已经开始下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北欧人民生活越来越健康了。
所以如果从现在开始,在座的各位生活方式改变一点点,比如我们更规律地吃饭、更规律地睡觉、更规律地运动、更有营养地进食,那么很可能等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痴呆的发生率也就会开始下降了。
最后我还想分享几个最近发表的有趣的研究结果。第一个是麻省理工的一个研究团队,他们研制了一种功能饮料,可以营养神经突触。
你咋不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