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怎样称呼父母
古代爸爸的称呼:家翁、家君、阿公、老子、家公、阿爹、阿爷。
1、家翁
家翁是称自己的父亲。出自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山简传》:“简曰:‘家翁乘鹤业三载。
意思:不经意间,父亲已离我而去三年了。
2、家君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用称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
“家”的本义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为“家庭”、“家族”。古汉语中称自家的都说“家”,“家君”是向别人自称其父。
3、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4、老子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鲁迅《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5、家公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出处: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王丹传》。
如:《水浒传》第二十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个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
6、阿爹
父亲。
如: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回:“(太公)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爷
出自于《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
8、哥
《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 ’”。四哥,即玄宗之父睿宗。也有父亲和儿子交谈时自己称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这一称呼或是用来表示亲切。
9、爷
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乐府诗集·木兰辞》,其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征兵的军书有很多,每一本都有父亲的名字。
10、爹
北宋书籍《广韵·哿韵》:“爹,北方人呼父。”可见,“爹”的称呼有很强的地域性。
译文:爹,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
⑵ 古代人怎么称呼自己父亲的呢,有几种称呼
一、对自己的父亲称呼
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除了常见的家父之外,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严君”、“爹”、“老子”等称谓。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古人对自己父亲的尊称,总括起来,有这么几类,一般在前面用“家“、“老” “先”等之类来称呼父亲。
“家“类父亲称呼,如:家父、家君、家严、家翁、家公;“老”类父亲称呼,如:老爷子、老爷、老爹、老大人、老公公、老父、老尊等,这些都较为常见。
其实,古人也还挺喜欢用“老什么”来称呼自己父亲的,比如说“老公”,这可不是媳妇对丈夫的称呼,宋代陆游曾称自己父亲为:“老子”。
一般尊称自己死去的父亲,会用“先父”、“先君子”、“先夫子”等,如果是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则用“先子”,还有用“先舅”。
“先”类父亲称呼,如:先父、先人、先考、先舅,还有先严、先卿等。先严(死去父亲的敬称)。先卿(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
另外口语中,以“阿”开头的父亲称呼,有阿父、阿公、阿伯、阿耶、阿翁、阿爹。舅曾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父亲的称呼。现在某些地方,还有以相、管称呼父亲的。
据史料记载,“爸爸”一词最早起源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中《释亲》篇已有云:“爸,父也。”可见,爸也是古代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二、如何称呼别人的父亲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辞有令父、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辞有家父、家严、家翁等。
“令”来开头的称呼,该种称呼用于和别人说话时称呼别人的父亲。令尊和别人交谈时,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以“令”字为前缀称呼,也是一种固定的结构。
还有就是前缀用尊的称呼,如尊大君、尊公、尊府、尊侯、尊翁、尊君,还有尊大人,也是对父亲的一种称呼方式。尊人,古代指称父母,近代多用做对方父亲的专用敬称。
所以古人称别人父亲,一般有尊父、令父、令尊、尊翁、尊公、尊甫、尊君、乃尊、尊大人。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⑶ 大人在宋朝不是专指父母吗
《古人称谓漫谈》:
在古代,官场中下级当面称上级为“大人”,老百姓在官员面前称官员为“大人”的情况在宋代才开始出现,明清才被普遍使用。
唐以前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觌面相呼也。觌面称大人,则始于元、明耳。
宋朝“大人”,主要是称呼“父母”。时至今日,保存大量古汉语的福建闽南语中,“大人”一样是作为“父母”一种表述方式。
⑷ 在古代皇室中,儿女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最好每个朝代都写到,谢谢!)
其实,古代皇室成员彼此间的称呼并不一定很强调皇家身份,很多时候就跟平民用的没多大区别,“父皇”、“母后”等一般只用在书面语中或在正式场合提及时,起码在宋朝是这样。以下就此话题写点我所知的内容,如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一、父亲
宋代皇子皇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不是“父皇”,而与寻常百姓一样,是“爹爹”。
例:
上(高宗赵构)至,奉卮,白太后(韦氏)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吴后)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
二、母亲
在平时口语中,宋代皇子皇女称嫡母(皇后)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献(刘太后),而亲章惠(杨太后),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小娘。
——《涑水纪闻》
章献既没,或疑章懿之丧。仁宗遣李用和发其丧,视之容貌如生,使者驰入奏,仁皇于章献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
——《龙川别志》
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慈圣(曹太后)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后)不乐曰:‘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铁围山丛谈》
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铁围山丛谈》
皇子皇女称身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语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你立取十二哥即稳便。”(当时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传位于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简王似。结果引起向太后强烈不满,不顾宰相章敦的反对坚持立了端王赵佶。)
——《曾公遗录》
上(高宗)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原注:谓太后),尔其选已。”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臣妾诚梦不到此。”
——《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为“公公”,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
例:
宪圣叱王立侍,因责王以“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又却见你。”言讫,泣数行下。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庙白德寿(高宗)立光宗。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燕宿于禁内。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魏邸复入见高庙曰:“翁翁留恺,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抚之曰:“儿谓官家好做?做时烦恼去。”(魏王恺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恺次当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说爷爷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
四、祖母
曾祖母为“大妈妈”。
例: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原注:宪圣),臣做不得,做不得。”宪圣命侂胄:“取黄袍来,我自与他着。”王遂掣侂胄肘环殿柱。(嘉王是光宗之子,宪圣吴后的曾孙。)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祖母为“娘娘”。
例:
神庙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后迎笑曰:“汝被甲甚好,虽然,使汝衣此等物,则国家何堪矣。”神庙默然,遂卸金甲。
——《铁围山丛谈》
另,既然神宗称曹太皇太后为娘娘,高太后称其为娘娘,想来皇子皇女称嫡母为“娘娘”的几率应该比“娘娘”大。
在两宋民间,对祖母的称呼除娘娘外,还有婆婆、太婆、妈妈等。“妈妈”也可以用来称呼母亲。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间皆以“哥”称呼,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赵顼比岐王颢大,但他也是称颢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样如此称皇子,如赵佶称赵构为九哥,赵构称赵瑗为大哥。
公主之间称“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对父辈的自称
皇帝和宗室在身为帝后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称为“臣”,而不是“儿臣”。
公主平时没很多限制,口语可以称“我”,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在神宗朝之前,长公主本来有表章不称妾的特权,但后来礼院议谓:“男子、妇人,凡于所尊称臣若妾,义实相对。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称臣,即公主理宜称妾。况家人之礼,难施于朝廷。请自大长公主而下,凡上笺表,各据国封称妾。”神宗从所请。
七、嫔妃自称
嫔妃对帝后自称为“臣妾”或“妾”。也有称“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阶不高的情况下。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自称为“臣妾”。
嫔妃平时自称也可称“本位”,但不是“本宫”,因为在宋代,嫔妃居处不能称宫,只称阁、阁分或位。
例:
奏曲罢,婉容(高宗大刘妃)进茶讫,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就纳与官家则剧。”遂令各呈伎艺,并自进自制阮谱三十曲。
——《武林旧事》
八、太后自称
皇太后、太皇太后自称为“老身”。
例:
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敦厉声曰:“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后(高氏)谕曰:“今病势有加,与公等必不相见,且善辅佐官家。”又曰:“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乃呼左右赐社饭,曰:“明年社饭,当思老身也。”
——《续资治通鉴》
九、皇帝自称
朕。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实皇帝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这样自称,用“朕”是在朝堂之上、与大臣议事,或在较正式的场合对宫眷谈正事时。平时回到宫里与家人轻松闲谈,大多时候还是用最简单的字自称——我。
十、对皇帝的称呼
除皇子皇女外,无论是太后、皇后、妃嫔、大臣、宦官、宫女还是平民,平时都称皇帝为“官家”,也可称“大家”,禁中人私下议及时也称“官里”。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时,要称之为“陛下”。大臣与皇帝议事时一般也是称陛下。
总之,相较于“官家”,“陛下”是种更正式、慎重的称谓。皇后一般称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场合或谈很严肃的事时也会称其陛下。
⑸ 请问宋代儿子如何称呼父亲、母亲
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
宋代的称谓习俗中,流行以贤否为标准再准而不再以贵贱尊卑为标准的称谓习俗,对尊贵者称为“公”,对贤者称为“君”,对老人或者父辈称为“公”、“丈”表示尊敬,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为“尊甫(父)”、“令尊”、“令堂”、“北堂”、“高堂”等,书信往来中常使用“尊履”来称谓对方。对家庭成员的称谓上,宋代称祖父为“祖翁”,祖母为“婆婆”,称父亲为“父翁”,叔父为“叔翁”。岳父为“妇翁”、称庶母为“叔婆”,称父妾为“妾母”、“少母”,称妻子为“内馈”、“儿母”,称妾为“小妇”、“次妻”、“小妻”等,称子侄、婿为“郎”,称女儿、侄女为“姐”、“娘”,称长女为“大娘”、“大姐”。
再补充一些: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