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教训父母的诗句
1、《国风·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2、《别老母》
作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3、《忆父》
清代:宋凌云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亏念好风问起居。
译文:
吴地的树,燕山的云,南北相隔,隔断了音信。
两地迢迢万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让人如何去诉说。
只有在梦里,才不用担心长安的天长地远。
我的魂儿多少次乘风去看望您,问问父亲的生活身体可安好。
4、《慈乌夜啼》
唐代: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5、《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
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摇动摇篮之手,就是支配世界之手(美国)
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
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娘痛儿,
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
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想儿,
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慈母泪,
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高罩下盐好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女是娘的罗裙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销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望给你帮助并采纳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孟郊 《游子吟》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爱之深,恨之切
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 半分.——华兹华斯
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儿行千里母担忧
有狠心的儿郎,没有狠心的爷娘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爱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拥男牧榻
感恩父母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4、《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日本谚语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日本谚语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 中国谚语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竟夜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
悠忽双鬓冷霜飘,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风雨浪浇,雨霁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
1.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出处】《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2.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译文】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出处】《燕诗示刘叟》——唐代·白居易
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出处】《蓼莪》——先秦·佚名
4.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译文】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继人是最大的不孝。
【出处】《孟子离娄上》
5.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译文】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出处】《慈乌夜啼》——唐代·白居易
6.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译文】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出处】《蓼莪》——先秦·佚名
7.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译文】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
【出处】《燕诗示刘叟》——唐代·白居易
8.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出处】《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9.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译文】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出处】《蓼莪》——先秦·佚名
10.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译文】不要用不孝的罪,来枉费吃掉人间的无骨。
【出处】《劝孝歌》——清朝·王中书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2.《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4.《灵芝篇》魏晋.曹植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
百姓家肃虔。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
比屋皆仁贤。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
慈母亦复然。
㈡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卖身葬父
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2、故事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4、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5、程门立雪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㈢ 关于不孝顺父母的故事
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还有一件事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㈣ 父母做错事是不是也该惩罚
孩子犯错误,父母来教训,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反过来说,父母做错了,孩子来教训,严然这是有背于传统的美德。因为在我们的祖辈们眼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父母犯错误,做子女看到了,无权过问。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常人眼里符合常规的人性!
自然这一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总结成留传下来给我们这些后辈,如果现在天涯提出:父母做错事也应该得到惩罚严然已成为众多孝子们眼里的不孝之子,道德家眼里背传统而走的大逆不道者。我们老祖宗有一句混帐作时的古训: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君叫臣亡,臣不敢不亡。可见当时的时代,做子女的只能束手待命,唯听是从!当然,现在思想开放了,这一些基本也废除掉了。不过眼下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就是如果父母做错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得到惩罚。
平日大家注意一点就会经常看到一些贪官被抓后,说自己之所以如此做,大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子女着想;可见这其中做子女还是罪魁祸首。要是该贪官事发前还没淌这趟浑水的时候,该子女如果明智一些,知道父母做错事,加以劝解。可能会一语惊醒梦中人,悬崖勒马。这样的悲剧也可能不存在了,可是能做到这样子女的人在中国太少见了。
天涯平时常常看到一个小孩做错事的时候,其父母必定会教训:小兔崽子,连父母的话也不听了。自然,该小孩乖一点,必定会低头承认错误。反过来有一天其父母做错了事,小孩就说:爸,妈,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轻者遭之白眼挨骂:小孩子多事。重则要挨打。显然,小孩子的言语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微弱的。
天涯就碰到过一例,以前租屋住在天涯隔壁的刘姓青年,进城镇走正道打工,辛苦赚钱,可是其父亲却好赌成性,时常欠下赌债,刘年青私下里不知替他还过几次,可是其父亲依然照旧。天涯看他用血汗赚钱替父亲还赌钱,实常替他感到委屈,劝他好好跟父亲谈谈,刘姓青年却叹息道:毕竟他还是我的父亲,我们做晚辈的不好说。天涯本想再劝他一番,可看他那付表情,可能就是我们平常人常说的孝子了,也就忍住不说了。后来刘青年终于忍无可忍走到他父亲的跟前说了一句:爸,你不要再赌了。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一句话,可是其父亲瞪了他一眼,二话不说操起身旁的棍子就往刘青年身上打去。口中并骂道:臭小子,老子生你养你,现在倒好,教训起老子来了,老子跟你拼了。天涯和附近熟知刘青年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便纷纷前来拉住其父亲,才勉去这场很可能会酿成的一场悲剧。
我们的身子是授之予父母,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大家应该站在同一条线上,当他们做错事,你去劝说不听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得到一定的惩罚呢?当然这惩罚是很特别的,属于家庭内部矛盾。不过依现在的教育来看,只有父母可以教训子女,一但子女教训起父母,就成为别人眼中的不孝子。这世俗的眼光我们都知道是很具有杀伤力的。
㈤ 给出几个严厉家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的例子
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出门后自我放纵 案例一: 多年前,我有个男学生,( 我们暂叫他“小章” )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这孩子长相好,脑子接受能力也不错,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喜欢上。然而时间接触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当打上课铃后,他常常是头发湿漉漉地进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为是男孩子调皮,就多次劝告,然而收效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活动时的危险动作也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楼梯上将另一男同学推到,导致那位同学后脑有淤血。当我到他家家访时发现,他家住厂公房(平房),很小。与家长和邻居的交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在家非常听话的孩子,不高声说话,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与他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巴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一切,于是孩子到家后学习完不可以出门玩,不可以看电视。孩子的妈妈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有时暴躁的母亲甚至手边有什么,就抄起什么家伙向孩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东西是否带来危险后果,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静,很乖巧。 案例分析: 小章的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计后果的打骂,使得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因此,当他推楼梯上的同学,当时也一定不会考虑到什么后果。 二、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爱说谎 案例二: 刚刚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中,有位小徐同学,是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然而完全可以学好文化知识的他常常不做作业,常常考试成绩倒数,更为严重的是爱撒谎。只要犯了错误,在老师目前是老老实实认错,但一到家长面前,马上改口。常常让家长误认为老师错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学的一张成绩较好的试卷可以用来代替成绩差的试卷让父母签几回字,一次给父亲签,一次给妈妈签,谎言让全家皆大欢喜。一次错误之后,我要打电话戳穿他的谎言,他留着眼泪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会打死我的!”直到老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小徐写下所犯错误,他父母亲眼见到后才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才知道儿子说谎的严重程度。 案例分析: 小徐父亲以“痛打”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儿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诉家长真实的学习情况,更不敢将学校犯的错误如实的讲给父母听。于是,他开始说谎了。在初次说谎后,他发现谎言带给他不一样的结果,因而说谎的次数多了起来。他又从说谎中发现表面严厉的父母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的谎话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谎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圆滑。归根究底,是严厉而又轻信的父母给了他撒谎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 案例三: 班上有个女生,眼睛亮闪闪的,说话口齿清楚,很讨人喜欢。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她课上很少举手发言,即便想发言,也总是手时而举、时而放,还不是地用眼睛去瞟另外一位同学。做数学题时,握着的笔迟迟不写,还常常要看看身边的同学作业本。经过观察、谈话发现,她是会做数学题的,语文课上的问题也思考了,答案常常也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她的爸爸对她要求比较高,要她每次全对,不然会很不高兴。用孩子的话说;“我爸爸就喜欢我考100分。” 案例分析: 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这个女生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这位女生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见到这样的家长,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孩子讲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听,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每个家长都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