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出息的子女,离父母远了,父母相当于是孤人”,你怎么看
有位老年心理学老师说:父母感到最安全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娘胎里的时候,因为我们在!而我们降生了,父母的担心牵挂开始了。担心磕着碰着,担心饿着冻着… …尤其我们到了外地求学工作,父母的牵挂就会更强烈。
还记得数不清的电话叮嘱我少喝酒,少熬夜,注意身体,开车注意安全... ...
还记得打电话提醒我好好学习工作,多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 …
次数多了,习以为常了。父母的关心挂念成了我们生命中、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吃饭喝水一样,更像是我们呼吸一样,父母的挂念父母的爱就是空气,习以为常,无处不在,貌似可有可无,但却陪伴我们成长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停顿。父母的爱却不知不觉深入到了我们的骨子里,我们也越来越像父母,把爱也给了我们的孩子......
02
我们离开父母视线多少年,父母就挂念了多少年,父母就孤独了多少年... ...
大学毕业后在外努力打拼工作多年,成长较快,给父母带来了些许安慰和荣耀。某一天,回到老家看父母,无意中瞥见了母亲和母亲的花白头发,心里一惊:原来我好多年没有关注父母了,父母好多年没有在我的视线里了。他们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健康,花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为了一家老小,辛苦了一辈子,原来父母也像路边隔壁叔叔大爷一样,年纪大了。
让我愧疚的的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忙于工作而忽视了父母,很为越来越老、越来越弱的父母考虑过,用心过,从来没有像父母关心牵挂我们一样关心他们。
当我们的视界越来越宽广、脚步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越来越弱、越来越孤独的回到我们生长的老房子、我们的家园。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小到没有别的,只有孩子们、只有盼望孩子们安全幸福健康。
我家的老房子破了、旧了,本可以卖掉,任凭倒掉,但父母一直努力修复着、维护着。一次我问父母才知道,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全因老房子的存在而在,不能买,只能留着交给我们来处理。
我做到的仅仅是用钱和物质关心他们,却从来没有关心他们的感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老房子,物质上不值钱,但因为有父母、有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的家园而贵重无比!
03
为孩子倾其所有付出一辈子的父母们,年老了,我们何以为报?
回头一看,因为我们远离父母的世界(视界)很久很久了... 而且越来越远,我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世界并且习惯了没有他们唠叨的生活,直到我们习惯了、忘却了,父母也习惯了没有我们陪伴的生活但内心对孩子的牵挂却越来越多,虽然我们年纪也不小了,但在父母心里,我们依然是他们的唯一!依然是他们的孩子,依然是他们内心最最重要的。这份牵挂,从我们降生开始,直到我们也老去...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担心,一直都在...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远,远到一月只能一次电话、一年只能见一两次,远到自己对孩子的牵挂都不能达到、不能表达,这距离不是几千公里的距离,不是贫穷富足的距离,是越来越弱的父母无法表达、无法触及孩子的世界、无法像以前一样电话沟通、而孩子们对父母的这份心里的渴求无法满足带来的距离,而这距离将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
我们的眼里越来越多,心里父母越来越少... ...,而父母眼里越来越模糊,心里却从来只有我们。
揪心多日,除了给父母钱和礼物,父母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的陪伴?父母知道认可孩子外面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理解认可接纳我们不能经常陪伴。
是我们的物质?父母简朴一辈子,不需要太多的物质。
年老的父母,需要我们的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天天儿女膝下。
其实父母需要的是我们安全幸福的信息,是我们在他们的视线里、在他们的世界(视界)里... 这样,父母才因为知道我们的安全而安全,因为知道我们的信息而不孤独,因为我们有美好未来而充满希望,积极乐观,豁达向上... ...
所以,有生之年,多回家看看,常和父母通话,常陪伴父母,常给父母带去美好积极的信息,让父母不仅知道、熟悉我们的过去,更要有现在和美好的未来... ...
Ⅱ 中国到底有多少独居老人呢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有非常多的独居老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少有其余的社交活动,子女都在外地上班工作。有关中国到底有多少独居老人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
数量每天都在上升当中,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该群体是一个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群体,他们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尾声,身边却没有孩子的陪伴。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子女,要对老人的晚年生活负责。不光要给予足够的养老费用,还要经常回家看看,老人的内心都是非常孤单的。
现在的老人,他们为子女奉献了一生,几乎一辈子都在操劳。他们的青年时代远不如我们幸福,在年老的时候需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这一社会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性质都差不多,社会不能抛弃老年人,也需要让他们体会到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
1、数量每天都在上升当中,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该群体是一个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群体,他们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尾声,身边却没有孩子的陪伴。
有关中国到底有多少独居老人呢?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认可本篇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哦。
Ⅲ 为什么有的父母才50岁就开始靠子女养老
这种思想太可怕。但是身边还是有,一个朋友的公婆,某山区的,儿子上大学后一家人就跟到成都来了。现在儿子结婚生子,父母跟着儿子一起住进女方家,和女方父母哥嫂住一起。女方家里成都郊区农村的,等拆迁中,自建房很大。但是再大,亲家也住进来,总不好吧!可是住进来了以后,除了他儿子,他亲家一家都得一起伺候他们吃喝拉撒。关键是他们才50的51岁,很年轻,反而女方父母已经60岁左右了。女方父母受不了了,出钱给他们首付买了个二手房,让他们搬出去了。小两口上班,他爸妈都不得煮一下饭,几经吵闹,最后要帮忙煮饭了。但是他妈今天头痛明天脚痛,永远在罢工。这个朋友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好在他老公人勤快能干脾气好,不然这个家肯定就散了。有些父母啊,不好说!考虑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儿女的感受和难处!另外50岁又没得退休金的,真的不具备休闲养老的资格。
50岁就开始靠子女养老,这是责任感问题,也是性格问题。他们把养育子女当做投资,没有当成责任!所以,50岁就等子女回报了。
我父亲性格特别强,他把被孩子养着当成“等死”!所以一直干到离开人世。
农历6月6号还在潍坊干小买卖,7号、8号回家锄了两天地。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年轻人中午都回家休息了,他要忙着干完,尽快返回潍坊挣钱。
结果因为天热和劳累,九号早晨就倒在医生面前,昏迷24小时后与世长辞。
他临别没跟子女说一句话,因为我们工作在外。
我和哥哥多次劝他别干了,他瞪着眼说:“不干活等死啊?只要我能干动,就不用你们养老!”
父亲实现了诺言,去世时73岁。
有人勤快,就有人懒!
我邻居大爷5个儿子,不到50岁就不干了。那时候老大才结婚。
这位大哥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他带着弟弟们农闲时上山采石,然后用独轮车运回建房。最后4个弟弟都有了新房,娶了媳妇,一个也没落下。
这位大爷真是“大爷”!他的任务也很忙。每天背上背着渔网,肩上扛着猎枪,腰中插着弹弓……
一代勤快一代懒,一代聪明一代憨!50岁就养老的人,或许更能锻炼出勤奋的子女。
人不能选择父母,即使他们身体好好的,他不干我们也得养!摊上,只能忍了。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请留言讨论。
世界大了什么家庭都有,有些家庭里不到50岁的父母都病魔缠身,难道做儿女的不应该尽孝吗?做儿女的尽孝可真不是等父母老了才开始尽孝的,谁给子女规定父母必须到了60岁以上儿女才给尽孝呢?我看很多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十几岁上着学还打份工照顾父母给有病的父母尽孝呢!儿女只要有能力了就应该有孝心!怎么一说都说的是孩子给父母养老?难道说只准养老不准尽孝吗?儿女尽个孝都说成养老那还是做儿女的吗?难道说让父母老给儿女贴钱要孝敬子女一辈子就做对着呢?人老了就没多大能力挣钱了,当然在经济上自然就没有安全感,跟有高退休工资的老年人不能比!跟农民拆迁分几套房几百万的老年人更不能比!当然希望儿女能在父母跟前出些力尽点孝了有什么错?还不能给儿女要点钱了?这是什么道理?难道说父母给儿女钱是天经地义,儿女给父母钱就不是理所应该吗?都是一家人父母对儿女能无私奉献?做儿女的给父母点钱尽点孝就斤斤计较吗?难道现代 社会 的儿女都把自己父母不当一家人吗?
都是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懒惰自私,觉得把儿女生下来养大就很了不起,喜欢倚老卖老,不愿付出,只想着索取!城市的老人要60岁才退休,70岁还有在扫大街,农村人懒习惯了,光想着吃饱喝足瞎逛悠!
呵呵呵呵呵呵!50岁已经很不错了,我婆婆43岁就开始养老了。 我22岁结婚,结婚第二天早上她就找我要钱吃早点去 我说我昨天结婚没带钱出门,她说今天回门记得带钱回来,我当时心里快气炸了。从此人家是什么都问我要钱而且是给多少从来都不剩。10块钱的东西给100,剩下的钱从来都不给我,下次用钱了,再要。所以我忍她半年,之后就是天天吵架,后来差点离婚了,我老公给我发誓再也不和他妈和妹妹住了,我们出门打工去了。从那以后一个月500元的生活费,到11年涨到1000的生活费,今年快过年了,说不够用了,要涨价了,我不打算给她涨,她在农村一个人生活我觉1000一个月够用了,回家过年她肯定闹。再说一下这么多年她从来没帮过我,我做月子也没伺候过。对了我有两个小姑子,比我小一岁得,小两岁的,公公在我老公17岁那年就去世了。现在我养她13年了,从06年的500一个月到11年的1000。今年要涨价了,每天在家里玩什么也不干。唉这样的人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
有多少孝顺的儿媳,后面都被逼成了恶人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偏偏我又遇到奇葩的了。公公婆婆50多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公排行第二,老大家庭不如我们,女儿高中,自己在赚钱,老是说家里开销大 没钱,总想各种理由让我们掏钱,大约是以后多给老大留些。其实他们的开销对比收入并不大,绰绰有余的。老公没结婚之前赚的钱全都给他们了,不够还贷款回家(老公信他爸妈,一听父母缺钱了,自己没钱都贷款往家里给,还不给父母说自己贷款了)公公婆婆还以为自己儿子多能耐的,在人前显摆得不得了,开销用度比儿子儿媳好,却又掉头就在在儿子儿媳面前装穷。结婚四年老公待我一直很好,也没有长住一起,之前都由着他们,自去年怀了二宝,有大宝需要照顾,婆婆妈不来,说没时间,我娘家妈妈便来照顾我。二宝两个月时娘家妈妈回老家参加亲戚婚礼,她便来照顾一下大宝。期间说什么她很能耐,以后老了,有儿子照顾,再怎么不用女儿照顾。我爸妈是生的两个女儿,我父母向来老实,从不问我们要钱,时常叮嘱我不要和婆婆妈计较,能忍就忍。以前她说什么我都能忍就忍,逢年过节回老家,她老是一些小把戏偷懒,我又带娃娃又做不完的家务,我也忍。
曾经看在老公的面上,我敬她忍她。但现在看来,我对她的容忍,在她看来却是我的笨、傻。成为她不要脸,在我面前横着走的资本。以至于居然在我面前还不要脸的嘲讽我妈,这是我作为女儿的不孝了。和老公结婚时老公什么都没有,裸婚,婚后贷款买房,我父母又出了三分之一的首付,婆母不来带孙子孙女,我妈就来帮我带小孩,也从没问我们拿过钱,处处为我们考虑,平白让他们受这种委屈。自此以后我为我妈的好心而感到不值得,也为我以前的退让感到不值。为我们以前自己不舍得花,而给了她们的钱钱感到不值。我再不会容忍她,也不会有好言语,好脸色。
因为孩子不同意出去做事呀,我孩子都反对我出去挣钱,她们说我老了出去还得看别人脸色,让我一天把家务安排好锻炼就行,老公也一样,老公告诉我都多大年龄了还出去打工,他工资够我和他生活,出去吃苦不划算了,老公还说人一辈子钱挣不完, 健康 第一,坐家里行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种情况应该是分两种吧!一种是子女有足够的能力让父母早点过上这种晚年的幸福生活,这也是前期父母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才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让自己的父母提前过上养老生活,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儿女没有很好的经济能力,无力让父母提前过退休生活。在父母50岁的年纪,子女们正是刚成家立业需要帮衬的时候,如果父母身体状况还行的时候,就应该帮帮子女!像我们家的公公才56岁(在农村,有的老人家七八十岁还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要把所有的开支推给我们,人情他也要交权!我们家现在就我老公一个人在外面赚钱,收入还不是很稳定,两个小孩都要上学,家里的吃喝拉撒全部归我们管!其实说有条件的提前过上退休生活无可厚非,但是以中国现在的国情来说,没有能力让父母在50岁的年纪就享福的还是占绝大部分吧!所以抱着那种农村里的旧思想,认为把子女成家立业了,就可以什么都不要管了!现在 社会 不是以前那种吃饱穿暖就行了,压力真的很大,像我们现在每年都入不敷出的,所以该帮衬的还是要帮衬点吧!
子女惯的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法律是从退休年龄算起,60岁之前可以不赡养。
人说一娘养九子,九子各不同。老人也一样,50岁就开始靠子女养老,只能说,懒汉,懒婆娘们变老了。
一个现象,大凡子女懒惰的往往是父母太勤快操劳,替子女包揽的多,导致子女低能懒散。而懒汉脏婆娘的子女却大都从小被父母指使调遣习以为惯,成长为勤劳勇敢的人。正是这种互补的闭环周而复始地繁衍生存,维持着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
有个亲戚老两口,男勤女懒,女的年轻时就好吃懒做爱打扮,她男人拿她没办法就放之任之。孩子在省城上大学期间,她就反复去学校短则一周,长则半月地住,挤在儿子女同学宿舍不走。儿子工作后,她彻底放弃农村劳作,扬言儿子高薪赡养她呢。总在儿子耳边扬风,张家儿子在昆明给父母买房了,李家闺女给妈买金镯子了,王家老幺给爹过寿宴请全村了,搞得儿子总感觉没让妈扬眉吐气是自己最大的窝囊,不放过任何能挣钱的机会,去满足母亲的虚荣心。这位母亲俨然以富婆自居,跟人打麻将小的都看不上玩,一天输四五百不当回事,儿子稍没按时如数给钱就装死装病。
只能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啥鸟都有。勤劳的人,大都自强自尊,只要能动,九十岁都闲不住,干力所能及,以被人伺候吃闲饭为耻。懒惰的人,嘴奸身懒脸皮厚,不自强不自爱不拿自己当外人,别说50岁,任何时候,能偷懒就偷,不能偷,创造条件也要死皮赖脸地偷,因为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抓紧享受!
Ⅳ 中国单亲家庭占比多少
2021年单亲家庭比例占4%左右。 因为中国人数量较多,所以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是2020年的数字,大概算一下,1000万个单亲孩子的话,按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即1000万个单亲家庭,总家庭数按3.3亿个家庭算,大概3%呗,鉴于现在离婚率较高,可能中国单亲家庭人数还可能更高,大约百分之四左右。 离婚率——关于女性的价值 女性整体价值观,基本决定家庭幸福度,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女性将不再完全依附于男性,对生活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权,我国离婚率居高不下也有这一部分原因。 女人选择男人标准,要么图爱,要么图钱,两者都具备的少之又少,很多家庭男性的压力远高于女性。有数据统计,男性的寿命平均要低于女性寿命5年以上。 我国有很多男性,到了婚姻的年龄,但没有能力去承担婚后的一切开支,房车、教育三座大山,现在的物价涨幅已远超工资的涨幅,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很多家庭贫困的男人宁愿选择单身,勉强成家的,也有很多因为柴米油盐把家庭弄的支离破碎,离婚只在眼前了。 中国单亲家庭占比多少2 单亲家庭超2000万户。 我国1至2人的微型家庭大幅增加,3至4人小型家庭户明显减少。单人家庭迅速增长,2010年30岁以上未婚者中独居家庭比例达43.2%。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为2396万户,成因以离异为主,70%为单亲母亲家庭。 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也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和高效,可是有一个数据却是最近让我非常痛心的,那就是根据大数据的显示——2019年,我们国家的离婚率高居世界榜首,而且这已经是连续15年在上涨,单单就2019年的第三季度,全国登记离婚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310多万对。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和离婚的间隔周期呈现出逐年缩短的态势。离婚不只是对夫妻双方的伤害,更是对他们曾经爱的结晶,幼小的孩子的重大伤害。 孩子是无辜的,却要在本该无忧成长的年纪被迫承受这样的重压和分离,实在是让人痛心。 上海某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就曾说过,自己的班上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都是单身家庭,而且这位老师还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明显和双亲家庭的孩子不太一样,他们常常是不爱说话的很少放松地大笑,他们看起来“情商”更高,很会看人眼色。一言以蔽之,就是他们基本都无法只像一个孩子那样天真无邪,都被迫过早地长大了。 离婚不是罪过,但如果因为离婚而伤害到了无辜的孩子,父母们就真的需要反思和弥补了,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下单亲家庭下该如何与孩子健康相处。 庞大的离婚数据下,单亲家庭暗藏着对孩子不可逆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依恋模式”,指的就是孩子会与自己最稳定的主抚养人(一般多指父母、产生正性的情绪联结。 而这样的联结对他们日后的社交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缺少这种联结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1、爱情观扭曲 仔细想来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因为从小生长在离异家庭,因此对婚姻和爱情都有所忌惮,不敢轻易作出承诺更不敢轻易走入婚姻关系,又或者即便结了婚,也更倾向于“丁克”。 这正是因为从小亲身感受到了不幸婚姻的隐患和伤害,不想再重蹈父母的覆辙,也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感受这种伤害,由此形成了不够健康没有信任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2、社交恐惧频发 夫妻不和的表现形式通常就是无休止的争吵冷战,或者分居甚至背叛,这几种形式的共同点都是无法正常健康的沟通。 孩子如果经常目睹和经历这样的沟通模式,也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不知道如何和家人正常沟通,也不知道如何和朋友愉快相处。久而久之,他们在社交方面将极度缺乏自信,以致产生社交恐惧。 3、自信心严重缺乏 感受不到健康的家庭温暖和明确的亲情的孩子,会本能地觉得自己是不配被爱的,甚至会觉得父母的不和与自己有关。这就会让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缺乏,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别人困扰。 这样的孩子以后进入社会做事情也会畏手畏脚,不敢完全释放自己,总是习惯于看别人的眼色。表面上看起来“情商”很高,其实是在习惯性地讨好别人。 中国家庭的离婚率为何居高不下,这三种是主要原因 既然离婚会对孩子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父母被迫结束了婚姻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1、结婚就是草率行事 首先,现在闪结闪离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结婚本就是冲动下的产物,又或者是因为未婚先孕不得已进入婚姻。这样的婚姻本身就缺乏稳固和健康的感情基础,婚后一旦发现不合适,必然就会更容易引起争执。 2、缺乏家庭责任心 现在的人更加崇尚自我的感受,任何时候都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结婚尤其是生育子女后,每个人就拥有了多重的身份,如果只看重自我的那个身份,而忽视丈夫(妻子、和父母这两个身份,势必会思想狭隘,作出不负责任的决定。 3、盲目跟风心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离婚也变成了一种风潮,很多人觉得离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不是经常离来离去的吗,看起来很潇洒很自在啊。普通人难道不能效仿吗? 其实你只看到表面的帅气潇洒,自己的苦处只有自己知道,那些你看不到的潇洒的背后,也许充满了眼泪和悔恨。所以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轻易鼓励离婚,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慎之又慎的事情。 中国单亲家庭占比多少3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首先,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的家庭不完整,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没有完整家庭的全面,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心理会不平衡,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然意味着缺失父母一方的爱,孩子会容易叛逆,经常做出一些格格不入的事情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再次,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谐,长期吵架,甚至离婚以后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形成抑郁心理。 最后,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人可以和他沟通,一般性格比较内向,也就容易被其他孩子嘲笑和欺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心理教育不能放松 离婚是成年人做的决定,对于被动承受这一切的孩子来说,父母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正确的引导,才能避免孩子受到离异的负面影响。 1、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是不改变的 离婚必然面临分离,不论是哪一方要离开孩子,都要对孩子作出承诺,告诉孩子即使无法每天一起生活,但对孩子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亲子关系是不会因为离婚而随之破裂的。 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只是身体的离开,心灵是永远连接的。并且要在离开后依然给予孩子充足的关心和适当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阶段,不可缺席! 2、不要说另一方的坏话 很少存在和平分手,因此离婚后也请尽量保持风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的坏话。离婚是两个人一起造成的,不是一人的过错,因此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尤其是不要让孩子因此对对方产生敌意。 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双方都是他的至亲之人,孩子还需要依靠父母两个人。 3、约定双方都接受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本着不伤害孩子的原则,双方可以约定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教育和相处方式,比如离开的一方多久可以见孩子,是否可以一起给孩子过生日等。 虽然夫妻的身份不在,但父母的责任还是要尽,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任何一点小感受和小情绪,让孩子不要觉得自己是特别的是和其他小伙伴不一样的。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亲情观,让孩子建立稳定的安全感。
Ⅳ 有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而活,这样的行为真的值得吗
可以说在现在大多数家庭里面,很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着子女而存在。而且这种观念在中国家庭里面是根深蒂固的,在全世界上都找不到其他的父母如同中国父母一样。从孩子出生一直到组建家庭,都有操不完的心。尤其是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所有的心血全都扑在了孩子的出生成长上面。然而这种行为却抛弃了自我,其实是不值得的。
要知道对于这样一位母亲,她所做出来的选择是很多家庭没办法实现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知晓社会竞争的残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不管是花费多少钱都会给孩子报上名去。而等孩子在选择高校上,父母又会各种攀比,哪怕是不吃不喝,也希望能够托关系给孩子上到最好的学校,选择最好的教育条件。要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中国很多父母都是在这种任劳任怨的情况下失去了自我。就个人而言,父母可以适当的放松对孩子的管控,不管子女未来会组建什么样的家庭或者是从事什么样的行业,父母都应该让孩子去自己选择,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去把控的。与其每天操心着孩子未来该如何过,还不如将时间花费在自己的人生上面,毕竟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
Ⅵ 中国独生者有多少人
中国2亿独生子女
超千万人可能25岁前离世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1009万家庭可能面临失独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这两组数字不难算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在外租房,因为长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识者奸杀并被残忍分尸抛到小汤山。女儿去世后的四年间,这对父母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四年间,他们自虐般的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饭菜,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惨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官司四年后结束,凶手绳之以法,妈妈爬上小汤山垃圾山顶放声大哭。
“坟墓里如果是我,该多么幸福。”这位妈妈说。
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不怕死,我怕老。”一位失独父亲说。此外,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远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经济补助难解根本问题
据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
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更大的挑战还是这些父母的生活空白问题,比如未来养老怎么办?
经济、精神共慰藉
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日前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
在生活照料方面,史柏年称:“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第三个层面就是精神慰藉。”史柏年说,“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