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那父母就是折断孩子翅膀的人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很文艺的话,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很多人把这句话解读为,孩子们本来是天堂里的天使,为了和现在的父母在一起,把自己的翅膀折断了来到人间。
我不认同。
我认为如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不是孩子把自己翅膀折断了,而是孩子的父母。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知道大家认为翅膀象征什么。
在我心里,翅膀意味着可以自由翱翔,谁也不知道你能飞多远多高。
所以,我认为翅膀就象征着四个字:无限可能。
而父母永远是第一个限制了孩子无限可能的潜力的人。
比如,我小时候有很多爱好,画画、音乐、舞蹈,等等。
虽然父母尽力找了他们能力范围内能承受的最好老师教我画画、弹钢琴、练舞蹈,但他们收入有限、时间有限、见识有限,后来还是都慢慢放弃了。
但如果你们看过10年前引起轰动的那本《虎妈的战歌》,你们应该记得作者蔡美儿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钢琴教育,不惜花重金请到全国一流的钢琴专家教导女儿,令女儿索菲娅17岁就能在国际顶级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个人演奏。
同时,索菲娅的成绩也很好,前几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
别误会,我绝不是想说如果我是蔡美儿的女儿,我也能这么优秀。
但我敢确定的是,如果索菲亚不是出生在父母均为耶鲁大学教授的家庭,如果不是有蔡美儿这样的虎妈,她不会获得那样好的学习资源。
所以,我的意思是,孩子的潜力和父母的资源和能力密切相关,在阶级越来越固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父母资源和能力的边界,决定了孩子的潜力能走多远。
如果父母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孩子的翅膀就折断得晚一些、少一点。
所以父母们啊,千万别觉得孩子们飞不起来是他们的问题,先想想孩子的翅膀是不是就是自己剪掉的。
其实父母们没资源没能力,没有问题。毕竟蔡美儿那样的人是极少数情况,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
普通没什么不好,就像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说的:“根据平均数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
但怕就怕,父母自己平凡,却觉得孩子永远不够好。
可是别忘了,如果父母可以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怒其不争。
如果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出,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别忘了孩子也可以对父母说出,你看看谁谁家的老爸老妈怎么怎么样。
我从小被父母管教严格,该管的不该管的,我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评判好坏对错。
我曾经有近一年的时间在美国交流。父母给我打电话,我爸问我,美国牛肉多少钱一斤?
这本身就有问题,因为美国牛肉不论斤卖,论磅。而且美国人很少像国内那样去菜市场买肉,而是去超市买包装好的肉,价格直接贴在包装上,多少钱一磅也不太重要。
我想说,不知道,但是我在超市看到7磅的牛肉大概X美元,所以一斤大概是Y人民币。
我的“不知道”刚说出口,我爸就炸了,怎么连这都不知道,这也是身边的经济现象,经济现象你都不关心,你能干什么大事?
就这样说了我半小时。
后来挂了电话,我室友说,你父母太变态了,我要是你我可能都离家出走了。
后来我又在加拿大工作了一年,作为单位的短期外派员工过去的。根据政策,短期外派员工挣得是国内的工资,但加拿大的物价却比国内贵多了。要在那里住一年,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也还是要自己掏钱买的,所以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基本每个月都是月光。同时因为自己没关系没背景,只能好好表现,工作很努力,经常加班。
而身边的本地员工同事,大多是国内有钱人家的孩子,基本每个人在加拿大有好几套房子,对单位的工资完全不在乎。很多人一言不合就辞职,我外派的一年中,身边辞职的至少有10个人。
同样是人,怎么差别这么大呢。然后父母一打来电话,又是各种评判,你怎么能这么做,你不应该这么做,你必须怎么做。
我实在受不了了,对父母喊:“你们能不能别再干涉我的生活了!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我靠自己本事工作、还争取到了出国的机会,你们一辈子都没有过这样的成就,有什么资格说我!
你们看看我身边这些同事,哪个不是因为父母有本事才在加拿大过着这样滋润的生活,想工作就工作,干烦了就走人?就算这样,我也从来都没拿这些父母和你们比,埋怨因为你们年轻时不够上进,害得我现在辛苦打拼,但只要我不说你们就能一直这样厚着脸皮评判我!
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那么了不起,你们就让我也当上个富二代,那你们说什么我都听,否则别再管我怎么过!”
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反正我觉得自己说得挺有道理的。
但结果是什么呢?
我爸怒了,我妈哭了。说我不知好歹,没良心,没骨气。
“行,你不跟好的比,你就跟我比吧!”我爸喊。
我妈说:“你怎么能这么想呢,我为了养你付出了多少,为了你我连双鞋都舍不得买,你太让我寒心了!”
我能怎么办呢,父母把我养大确实不容易,何况现在他们都六十多岁了,和他们讲这些也没用。
但让我一个眼看就要三十五了的人一直这样被他们当没成年的小孩子教育我也是受不了的。
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和他们沟通。
比如,打电话时,他们问,你干什么呢?我只说没干什么。
因为只要我说我在干什么,肯定招来一顿评判。
如果我说我在吃饭,就会说,怎么这么晚才吃饭啊,我不是说了要早点吃饭吗,要不然胃都坏了。
如果我说我在看电视,就会说,怎么看电视啊,有这时间休息一会儿眼睛多好啊,本来在单位就老看电脑。
更可笑的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在学西班牙语,我觉得我说在学习总没事了吧,但就这,他们还说过,学习是没问题,但也要分清主次。你这个时候还是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学西班牙语可以不忙的时候学一点,但不要耽误了你的主要工作。
有人会说,至于吗,父母也是和你聊天,也是关心你,这么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说着你听着就完了呗。
对于这种反应,我想用两点回应您:一是,一次两次可以,三十五年一直这样,我不愿意。二是,如果这是您要采取的方式,我佩服您,您行您上。
所以一通电话打下来,因为我什么都不说,他们没法对我的生活给出任何建设性意见建议,感到很失落,不禁抱怨:这么不想和我聊天啊。
有人说,童年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童年不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我不能说我的童年不幸,我没饿着没冻着基本没挨过打,家里没有重男轻女,我的兴趣爱好父母都尽量花钱培养,也供我上了大学。
但我的翅膀绝对是被父母剪掉了。
不仅被剪掉了,他们还在拼命地用事无巨细的评判提醒我:你不够好,你飞不高,你就算飞起来了也飞不远。
所以我一辈子都在企图找回自己的翅膀。
希望有一天能找到。
B. 有的父亲拘泥于眼前利益,早早折断了孩子探索未来的翅膀
为人父母,要将眼光放长远。很多时候,孩子一生的幸福与成就,是由童年时期埋下的种子决定的。
父亲的远见影响孩子的未来,是孩子成就梦想的金钥匙。
林语堂先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等,也被公认为现代作家中英文水平最高者之一。他一生共出版英文著作 36 部,著名的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吾国与吾民》等。
据梁实秋说,曾担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的叶公超最佩服两位中国人的英文水平:一个是宋美龄,一个是林语堂。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对林语堂的英文水平也赞不绝口,并为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作序,认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造诣如此之高,与其父亲的远见卓识是密不可分的。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年轻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十三四岁开始自学,他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自己的孩子要上最好的大学。当时,中国正受到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威胁,林至诚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看到了西方教育的先进性。他决定,他的孩子必须接受西方教育。
作为一名乡村牧师,林至诚每月薪水只有十六至二十元,而家中有八个孩子需要养活,想要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大学接受西方先进教育,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了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长远,林至诚毅然变卖家产,甚至把祖辈留下的房屋也卖掉了,再向亲朋好友借了 100 个银圆,筹措到了孩子进入大学的最低额学费,把林语堂从福建老家送入了久负盛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林语堂进入圣约翰大学后如鱼得水。他的求知欲望异常强烈,除了学习英文外,还选修语言学作为专门课程学习,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他的阅读兴趣广泛,读达尔文、赫克尔、拉马克,读《 社会 学》《伦理学》《宇宙之谜》《十九世纪的基础》等各种著作,几乎阅读了圣约翰图书馆所有的藏书。圣约翰浓厚的西方教育氛围,西方式的为人处事和治学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林语堂。若干年后,林语堂回忆道:“我很幸运能进圣约翰大学,那时圣约翰大学是公认学英文最美好的地方。”林语堂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正在于其父亲拥有长远的目光,支持孩子的梦想,始终不懈地为孩子的未来尽其所能,这才有了孩子日后的辉煌。有的父亲拘泥于眼前利益,早早折断了孩子探索未来的翅膀;有些父亲重视启发教育,从小带着孩子看花花绿绿的世界,孩子由此感受到人生的多姿多彩。
C. 一个父亲剪断儿子的翅膀的图片的含义
在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父母便扼杀了孩子自己的思想(想象力,自由,理想等等)。
图中的翅膀就是孩子本身的思想,被父母在童年时就剪断了,
很显然孩子非常不愿意,但还是低着头接受了,
而父母却坚定的要扼杀,父亲拿一把黑色的大剪刀坚决要剪坏,
而母亲看似不太愿意,可她一定是在想也是为他好,所以并没有阻止。
黑色的大剪刀说明决心之大,但黑色表示这是残忍的,也是错误的。
现在中国家长就是这样,是该好好的改一改了!可怜的孩子呀!
D. 家长的干涉会扼杀了孩子想像的翅膀,哪些做法才正确
儿童权威专家对现如今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深感忧虑,父母太多的拘束通常会限定小孩想象力的发展趋势,一有一些动静就主要表现得十分焦虑不安,她们尝试自身的方法去限定小孩本性的随意。
而权威专家觉得这类教育方式并并不是恰当的,爸爸妈妈的干预过多会让小孩越来越平凡平淡无奇,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感过强。大家期待爸爸妈妈给孩子多一些客观的爱,立在小孩的视角上了解小孩的心理状态必须,包容的看待她们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破格录用”的个人行为,教育孩子,坚信小孩,让她们感受到造就的挑战性。
日常用具也可以激起想像力当小孩碰到令她们开心的事情时,会拥有让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的魅力,她们会要想去实践活动,而且添加自身的念头,而例如手工制作、雕塑作品等各种工艺美术式手机游戏,刚好是6岁下列的小孩最乐在其中的手机游戏方式。只需多方面正确引导,日常生活随处是激起小孩想像力的原动力,蔬菜水果、小麦面粉、细沙、报刊等,都能够变成激起小孩想象力的专用工具。
汇总:取得成功的文化教育取决于一个特性:那便是小孩非常少在爸爸妈妈那里听见强制的,没什么周璇的回绝,只是常常听见激励和表扬的话语。教育孩子有着自身的观念,多发掘,多造就。恰好是童年时的想象引起产生了之后全部的创造力主题活动,想象力丰富的小孩不容易被社会发展的市场竞争所堙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