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佛教的著作中关于知恩图报,感恩的描述
学会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感恩太重要了,就说我自己吧,我在学佛之前,心胸特别狭隘,跟周围的人斤斤计较,瞋恨心特别重,真的是睚眦必报,别人对我的好我不放在心上,别人对我的不好,我却总是耿耿于怀。《太上感应篇》中有一句话:“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用来形容我自己真是再恰当不过了。那我得到了什么果报呢?从情绪上来说,就是常常充满了怨恨和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怨气冲天,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是这种不良的情绪却严重妨碍了我心智的成长和完善,导致我的人际关系很不和谐,走到哪里,常常成为和谐气氛的破坏者,成为一个被别人讨厌的人,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啊。
从工作、事业的角度讲,由于我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别人就会认为,像我这种人,只记别人的不好,不记别人的好,根本不值得别人帮助。所以帮助我的人越来越少,给我设置障碍、在背后说我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我的工作和事业,又怎么会有成就呢?
我们的古圣先贤讲的好:命由心造,福田靠心耕。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生的福分,要靠自己的心来营造。什么心?真诚心、感恩的心。人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你对别人好不好,别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从因果律的角度讲,你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受人滴水之恩,念念放在心上,时时想着报答,那别人就会觉得,帮助你这样的人是值得的,因为你懂得知恩报恩,那别人就会越来越乐意帮助你,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和谐,你人生的助力就会越来越多,你的身心怎么会不舒畅?你的工作事业怎么会不顺利不成功?
在我学佛以后,由于明白了知恩感恩的道理,我就在生活中力行。我常常把别人的好处记在心上,把别人的不好统统放下,常常想着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结果我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心境越来越快乐轻松,得到了周围人们的肯定和称赞。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这里为你回答问题,也是因为我得到了佛法的真实利益,出于一颗感恩的心,想把这么幸福美满的佛陀教育,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我用我们的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的一段话与你共勉: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定慧功夫。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阿弥陀佛!
㈡ 老妈要生日,我想抄遍佛教经文 送给老妈 应该抄什么
抄《金刚经》最好!
《金刚经》:“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
抄写本经功德之殊胜: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指慎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唯盯敬:“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则让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㈢ 请问有哪一本正式的佛经 是强调孝道的
孝本身是儒家的概念
㈣ 《佛说孝子经》: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
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到,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纵使“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尤不足报父母恩。”《佛说孝子经》中,佛从怀胎、临生、养育、教导、与子休戚与共等方面陈述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佛问诸沙门,父母恩重,如何报答。诸沙门答以“唯当尽礼,慈心供养。”意思是极尽世俗之义务,满足父母之快乐,诸沙门的回答主要是供养父母吃穿游玩,满足其感官快乐。佛说此不为孝,真正的孝须能令父母去恶行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寿终生天,世世逢佛,闻法得道。以这种孝为本,能令沙门梵行,君主仁爱,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个人进德修业,社会和谐昌明。
《佛说孝子经》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基础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后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见佛闻法,长与苦别,究竟涅槃,对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脱涅槃为目标。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儒家传统冲突之一便是孝道问题。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礼;寿终,葬之以礼,逝后,祭之以礼。儒家特别强调子女奉养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甚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尤其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价值观自然视佛教之辞亲出家为大不孝。
“无后为大”的不孝,实际上是个宗教性问题,因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语出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记得,乡人被骂“绝户”感觉是莫大的侮辱和难堪。“踹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骂哑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人死为鬼,回归祖先那里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后能祭祀祖先,还不算最大的不孝,无后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会在另外的世界挨冻受恶,生活凄惨。祖先鬼要靠后代子孙祭祀来生活,让人联想到佛教“饿鬼”一词。饿鬼的总称为“薜荔多”(梵语preta),意为“祖先鬼”,以饥渴逼恼,从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与中文的“祖先”意义不同,私以为大概更多的是寿命很长的意思。
在佛教看来,众生福业,从布施、持戒、忍辱而来,尤其是财富,源于前世布施,若是悭吝,易堕饿鬼。中国人古来天灾人祸较多,百姓多怀生存恐惧,能够活下去,能吃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希望,无心无力行于布施,然而对于孝养父母,养育子女则有坚定的伦理信念,故生前死后之给养亦从子女获得,养儿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对列祖列宗衣食负责,故“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为大不孝。佛教以离家出家为大善,累世父母都会因此得到利益,劝导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与父母的现世安乐常常产生冲突,而现代许多寺院开始建设安养院,安养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于使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善莫大焉!
㈤ 念吉祥咒的前提是孝敬父母,哪些佛经原文讲孝敬父母
讲孝敬父母的佛经有《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经里定义孝敬父母的原专文,意思深广无有边际,属如果从现实意义来说,可以从四个层次上来说明。
1.
养父母之身:衣食良药,使之便利,无有缺失,样样具足。
2.
养父母之心:为人谨慎,爱语长存,听言顺从,为其安心。
3.
养父母之志:常行善举,当为榜样,明理于己,巧劝于人。
4.
养父母之德:所做圆融,德行满溢,父母常思,觉悟今生。
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永无止境的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境界,落实一切的责任、义务的同时,用真心去感应父母的一切作为,使之向其好的方向发展。而念吉祥咒的目的,是灭除三毒烦恼(贪嗔痴),勤修佛法三宝(戒定慧)的方法之一,我说的希望你都能体会。
阿弥陀佛
㈥ 有木有为父母祈福的佛经经文。。急需!!
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报父母恩咒:
南摩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读音:
南(na)摩(mo)密(mi)栗(li)多(o)哆(o)婆(po)曳(yì)娑(suo)诃(he)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却无以为报,则有佛教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任何佛教经典读诵 都可以回向父母增长其福慧! 多为父母供养三宝 布施众生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 专门诵经 平时做善事 都回向父母
㈦ 佛教里哪部经典可以让父母健康长寿消病祛灾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大乘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金刚经》
佛法学习
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