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三岁前为什么要父母亲自带错过这几年时光,很难挽回
曾经刷过一个视频,幼儿园的午休房间里面,两个刚睡醒的男孩子。一个男孩子呼喊着:“找爸爸!”旁边一个男孩子反驳道:“找奶奶!”但是那个男孩子未能认同,依然喊着:“找爸爸!”依然反驳:“找奶奶!”
底下很多网友评论道:一看便能知道哪个娃是奶奶带大的,哪个是父母带大的。
每一个孩子一经出生,都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虽然会有一些父母因为经济压力而渗喊悔选择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意识之后,父母们会发现孩子慢慢跟自己不亲近了,这时候才会想到这个问题:孩子三岁之前为什么要父母亲自带?
在交给老人带的时候,或许也有了解过这个问题,或者听过类似的说教,但是当时内心有无数个理由反驳,但是现在看来,当时反驳的理由都显得很苍白无力,因为与孩子错过的那几年时光,以后的日子里面都很难挽回。
一、0-1岁 亲子关系的建立
我是一位二胎宝妈,写这篇文章的我还在坐月子,二宝还有十天就满月了。为了孩子辞去教师工作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这三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十月怀胎、两次生产以及一次陪着大宝到现在的20个月。
在养育大宝最初的一年时间里面,每天晚上都是带着大宝睡觉的,晚上哭醒也只有我才能靠近,他爸都不能接近。如果他爸接近他哭得更厉害,甚至还会挥动自己的小手小脚进行反抗。
在母乳之前,大宝对于我身上的气味是很依恋的,睡觉不管翻动去哪里,总是能循着我的身上的味道找渗局到我,身体也是倾向于我。他爸半夜经常发现不断朝我倾斜的大宝,经常酸酸地说:“我就像是你们之间的第三者一样!”
与我同时间段生娃的大学同学的情况就跟我不一样,她也是一名教师,生娃请了半年的产假,差不多就能喂母乳到六个月,由于有房贷的压力,只能选择将六个月大的孩子交由自己的母亲带。但是寒假回家之后,发现已经十一个月的孩子跟自己不亲了,晚上不愿意跟自己睡觉。
孩子在一岁之前是亲子关系建立的最关键的时间,错过这个时间,如果不能在三岁之前挽回的话,以后想要挽回可能会很难。
二、1-3岁 1对1玩伴关系的建立
我是在今年3月初才知道有二宝的存在,当初的想法是不想留下来,但是医生却一直鼓励生下来,说反正都是要二胎的,早点生完对自己身体也好,并且各项检查宝宝的状况也很不错,加上自己内心不舍得这个小生命,于是就留了下来。
接丛正下来孕育二宝的时间里,总是感觉亏欠大宝很多,因为孕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己又忙于其他的事情,导致没有做到一对一玩伴的关系,不过好在这段时间有老公来做孩子一对一的玩伴。
白天孩子只要他爸在,基本缠着他爸跟他玩,不过好在晚上睡觉还是粘着我,甚至半夜哭醒也只有我才能哄好,这也说明一岁之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好了。
三、3岁后 群体玩伴关系的建立
孩子到了三岁以后,是需要进入到幼儿园,对于群体玩伴就会有需求,不在满足爸妈的陪伴,并且也得慢慢试着去接受在幼儿园大寝室睡觉。其实,现在大宝出门,看到其他小朋友会很兴奋,还会挥动小手臂想要去拉住其他孩子,并且特别渴望出门玩,所以三岁以后不要忘记让孩子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中。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在孩子最初的几年,谁养的就跟谁亲,对谁的心理依赖就会更大。所以孩子三岁之前还是需要父母亲自带,不然错过了最佳亲子关系建立时间以及一对一玩伴建立时间,对于孩子的成长就是一种缺失,以后也是很难挽回的。
②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段,很多家长在工作和孩子之间,还是选择了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赚了足够多的钱,就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如果错过了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段,就再也弥补不回来了。那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段是什么时候呢?
在孩子还没去幼儿园这段时间里,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的陪伴对每一位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陪伴,更是情感上的陪伴,精神上的陪伴。
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型、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孩子三岁之前的时候,父母的陪伴会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认真的学习的前提应该是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其次,父母的陪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到爱与被爱,只有孩子体会到了这些、学会了这些,才有能力去学习其他东西。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很有可能会造成下面的这些影响。
1、一直不去亲近孩子的家长,在孩子上了幼儿园、接触了新的事物之后,再想去亲近孩子,孩子会显得非常的抗拒。
有非常多的孩子,到三岁的时候都会产生自我意识,喜欢将自己的东西,自己独自分享,或者跟对自己亲切的人分享
如果,孩子将东西一直跟别人分享,而并非是跟自己的父母分享,那么就意味着,家长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2、我们一直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那么如果这个第一任老师都不教育他什么人可以接触、什么事情可以做,那么孩子一旦受到蛊惑,就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歪路。
并且,两三岁孩子的独立意识还比较模糊,会开始自己学事情,但是又做得不好,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很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惯,以至于对将来的生活也造成影响。
3、两三岁的孩子是非常粘人的,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就会非常害怕,可能还会哭闹不止。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往往是很羡慕别人有爸爸妈妈的,时间久了很有可能会形成不自信、自卑、胆小的心理,做什么事都唯唯诺诺的,而且内心会变得很脆弱,还会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没有遇到他的第二任、第三任老师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们可要好好的负起责任呀!
在父母们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不要牺牲孩子的成长,获得自己个人事业的成长;不要舍弃陪伴孩子,将自己置身于无谓的社交聚会;
不要牺牲孩子的幸福快乐,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手机电视中。所以父母们应该在童年有限的时间里,把他们带在身边,才是最大的珍惜。
能否跟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关乎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儿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是2~7岁。
调查发现,儿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是2~7岁。然而,现实中不少父母认为整天被孩子缠着很烦、亲子活动很无聊等,把对孩子的陪伴当成一种负担。
其实,父母与孩子真正亲近的阶段只有孩子的胎儿时期,当孩子开始学走路、说话时,就是为了能离开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交流;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离别,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当作一种任务、一种付出,而是一种福利,且这个福利是有期限的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会一次次挣脱,去寻找他想要的'世界,变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对父母都要争取的权利。
(2)孩子一岁半之前为什么要父母带扩展阅读
第一就是平等和尊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一直比较缺失,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总是帮孩子做主。中国家长为什么敢这样不尊重、不平等呢?
有一个前提叫:我是为你好!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第二是快乐陪伴。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代入自己的价值观,认为不管是报补习班还是学才艺都是为了计划好孩子的未来,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而是陪着孩子奔走于各种不同的兴趣班、补习班,这种陪伴孩子真的快乐吗?
他需要这种陪伴吗?陪伴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亲子互动时间。
第三是要互动、要参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陪伴是孩子在公园里玩,父母却在一边玩手机。陪伴应该要亲子双方全身心地参与进行,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交互作用孩子才会产生动力,他需要有刺激会能产生神经链接。
阅读、亲子游戏、聊天等都是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方式。
孩子3岁之前的婴儿时期,父母最好陪在孩子身边。
心理学家们认为,孩子在婴儿期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因为在婴儿时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对父母也会产生最强烈的依赖。
所以,我们和孩子培养感情,不是说等孩子长大了,我们再对他好,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感情,而是在孩子的婴儿时期,父母就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依赖关系。
父母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的陪伴,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一点点长大,熟悉了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气味,所以妈妈对孩子的拥抱、哺乳、说话的声音,对孩子来说,都能让他产生安全感。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虽然宝宝没有记忆力,但是却让他成为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养成阳光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孩子小学开始的前两年,父母最好陪伴孩子度过。
6岁以后,孩子进入小学阶段,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崭新的里程。孩子从这时候开始,就要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的阶段。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有一段时间不在家,我的学习成绩就下滑得特别厉害。
我特别害怕开家长会,不是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别人都是爸爸妈妈去参加家长会,而我是爷爷奶奶去的。
孩子在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困难的适应阶段的。很多孩子在这时候不适应小学学习的节奏,可能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成绩不好变得自卑内向。
所以,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父母最好和孩子在一起。
我们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和父母三句话不到就要争吵。
其实,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的。因为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会给心理上造成困扰和压力。
孩子在这个阶段,情绪上也会有比较大的波动,需要父母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在这个时候对待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多和他们聊聊天,多和孩子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一起听听音乐或者看一场电影。
父母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理解,孩子就能更加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这个重要的阶段。
这三个时期,如果父母都耐心陪伴在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足够的爱和信任,相信孩子成长得会更健康,情商也会比其他孩子更高一些。
时光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一去不复返。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的,珍惜当下,真情陪伴,亲情永恒。父母的陪伴不会浪费,会让孩子将来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好!
③ 宝宝头三年为什么要待在父母身边
宝宝人生的头三年,是人格健全发展、完善免疫系统、发展情商智商的关键阶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三年的每一天对宝宝来讲都很重要,有条件的,可以辞职全职带孩子,没条件的,需要多多去关注孩子。 一个孩子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突然来到人世间,他会有多少的不适应。 很多妈妈可以看到,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习惯在说明他有多想回到妈妈肚子里,那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比如,BB的腿睡觉的时候依然是蜷着的。这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 比如,BB哭的时候如果妈妈紧紧的抱着他他就会安静一些,这是和妈妈肚子里拥挤的环境也相似,被包裹的感觉。 比如,母乳喂养的孩子相对安静一些,因为吃母乳的时候贴近妈妈的乳房,心脏方向,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和肚子里的感觉也会相似。 孩子出生以后很多的不适应就开始了,想想如果我们在自己家待的舒舒服服的,突然因为一些原因要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去住,你觉得舒服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舒服,BB一样觉得不舒服。 三岁之前孩子都是和妈妈一起去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适应种种的不适。 三岁前是宝宝出生以后和自己的妈妈,从有形的脐带开始内心无形的脐带的一个开始,这种链接如果健康,正常,不纠结,不扭曲, 他和妈妈之间的这个链接是正常的,健康的,那么妈妈牵着手带他进入的那个世界也是安全的,阳光的,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每个人看问题不同,见仁见智。应该说,这个不同的态度后面站着一个不同的妈妈和不同的家庭。 宝宝,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和外界的人建立联系,这个任务从妈妈开始,如果从妈妈就开始有问题,那么这个宝宝长大以后对别人的态度也是和对妈妈一样的。如果他觉得妈妈对他来说是安全的,他从不担心妈妈会离开他,不害怕妈妈离开他,他觉得妈妈如果暂时消失了,那只是妈妈有自己的问题要处理,而不是妈妈抛弃了他。 比如,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恋人,无论女孩还是男孩,经常会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电,没有及时回信息,而直接认为对方有可能不爱自己了,对自己怠慢了。 这个互动的反应其实来自于童年,比如孩子的一些简单的欲求,父母没有及时的回应,比如父母可能会欺骗孩子一会回来但是后来其实是很晚回来或者说自己就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回来。 那么这种孩子长大了以后,当他无论从谁那里没有及时的得到回应,只要是他在意的人际关系,他都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或者他表面上装硬,会说:“切有什么了不起,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其实他说类似的话时恰恰说明了他在意,也说明了他因为不舒服要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掩饰自己的难受。 其实,没回电话,没回信息,这种事情的发生,人家就是有事儿,或者人家就是说,给你回电,回信息没有当前做的那个事情重要。这人就受不了了。 恋人之间的吵架有时为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却影射出当事人很大很大的一个心理创伤。 因此,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了在未来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请最好头三年呆在孩子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