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帮忙找些含有孝顺父母、家庭和睦的汉字
和 敬 孝 爱 慈 共 柔 婉 娣 娅 礼 睦 姻 友 恤 忠 悌 忍 祥 宜 美 顺 乖 融 满 福 欢 俪 贤 恬 娴 幸 蔼 允 平 乐 协 照 尊 韵 雅
『贰』 哪些字可以表达孝顺的意思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行佣供母、闻雷泣墓、怀橘遗亲、扇枕温衾望云之情 温清定醒 慈乌反哺 乌鸟私情 寸草春晖 顾复之恩 陆绩怀桔 扇枕温袭
『叁』 孝在古代怎么写表示什么意思
孝在古代根据字体的不同,写法也各不相同,如图所示: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表现为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3)表示父母家人的汉字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古人有言曰:“百善孝为先”(译文:所有的善事中,守孝道是最重要的),孔子的学生有若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代炎黄子孙最为认同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崇尚孝道,见贤思齐,在人民群众中历久不衰。许多诗文、戏曲、故事广为传颂,妇孺皆知。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元人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
自己吃野菜,但却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孔门弟子子路;身穿芦花做的“棉衣”,挨冻受屈,却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的闵子骞;侍病母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亲夏扇枕、冬温衾的黄香;身居高官仍奉母至孝,每晚亲为母亲洗涤便器的宋朝文人黄庭坚等等,都值得学习。
『肆』 古人用了哪12个字来形容孝道
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伍』 最早的文字记载对父母如何称呼
“爸”“妈”两字发音实为“父”“母”两字上古音的残留(上古是没有f这个声母的,一部分元音为a的字后来也高化成为u),“爸”见于南朝梁陈间成书的字典《玉篇》,音蒲可切,父也。又《集韵》(成书于北宋)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
“妈”见于北宋成书的《广韵》,清朝《康熙字典》解释:又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可见我国有些地方自古就称“父母”为“爸妈”的。但这些地方的方言在古代不是通语,也就是说古代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一般是中原官话)可能称父母为“爹娘”,因此给我们造成了“爸妈”是后起词汇的错觉。
北京话中称父母为“爸妈”,至少从清朝就开始了。满族皇室受地方影响,对父母的称呼从“阿玛”“额娘”也改称“爸爸”“妈妈”了。光绪皇帝就对慈禧称“亲爸爸”。后来北京话成了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爸妈”也就成了对“父母”的正式口语称谓了。
现在,受普通话影响,全国不少方言区对父母的称呼都改成“爸妈”了。本人家乡从70后开始就称呼父母为“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