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父母为什么不让子女上大学
并没有这个说法呀,可能是没钱
Ⅱ 为什么有些农村父母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现在的大学生不吃香了吗
大部分毕业生对好工作的定义应该都是相同的,例如大公司、国企、福利待遇好,还有发展前途。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得是专业对口。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很简单。但抱着“我都读过大学了”这样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我都读过大学了,怎么能去送外卖?怎么能去开网约车?我还这么年轻,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去当保安进厂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金融行业为例。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909万,其中就有超过10%的金融、财经类毕业生。10%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在这909万毕业生中,有100万的人都是学金融、财经专业的。而根据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到2019年这9年时间,金融三大行业新增了大约有118万就业人员,平均下来,每年也就是13万的新增就业人数,即便我们考虑到退休人口,这个数字也不会超过15万人。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100万金融类毕业生中,在毕业后要去争夺极其有限的15万个工作岗位,这大致相当于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六个人注定会被淘汰。而这余下被淘汰的六个人,要么选择啃老等待机会,要么选择转行。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大学毕业生人真的太多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多有时候会成为一个优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其实就是靠着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价格低廉的商品,从而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包括生活成本和物质成本的进一步上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反过来成了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另一道屏障。从有害的角度来讲,人太多,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廉价。大学毕业生太多,人们因为收入不高,消费水平有限,反过来又导致了我们的就业市场难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
而大学毕业生又受制于高昂的学费,通常会选择一些比较“高精尖”的专业,例如计算机编程、金融类专业等等。但也因为消费水平的不足,制造业工资的低廉,导致了金融类和计算机编程又并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就业人口,于是差距就出来了。
人多,能够成为人口红利,让制造业和互联网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体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撑起了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有时候,人多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人口在早期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到今天的制胜法宝。但在经济总量到达某个瓶颈时,人口又成为了我们的掣肘,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内卷、恶性竞争之中。因此,尽量均衡学习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办法。
Ⅲ 为什么有的家长不让孩子上大学,是上不起大学吗
网友一:
其实不支持的真正原因是源于家长们对大学的不认同,认为上大学也没有什么用。当然,这种想法也是基于经济能力不理想的情况下。然而,他们并不真正清楚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的区别。因为他们总被身边那些片面的例子所蒙蔽,从而导致他们认为即使上了大学以后也只能过买猪肉之类的生活,这样的话还不如早一年出社会赚钱。
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上了大学以后就会有好的生活。但是,你如果不上大学以后也很难有好的生活,这就是现实。你若想取要好的生活,就必须得不懈努力,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
但这些都是少数,没上过大学能赚很多钱的人可能是自身很聪明,又遇到了好的机遇,能吃苦。但是绝大数的农村的孩子如果不读大学,基本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在家辛苦的种地,赚取微薄的收入,要么外出打工,从事低端的工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逆袭到社会中高层的希望非常渺茫。
网友六:
读书是寒门学习改变命运的方式,我不敢想象要是没有高考,没有上大学,现在20岁的我,估计早嫁做人妇为人母在哪个地方打工养家,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过得一点都不幸福,现实真的是这样。在农村,不读书的初中同学很多已结婚生子,但是没多少个人能幸福。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上大学,去到城市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之前在农村读书的我以为小县城就很大,上了县里的高中,去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小县城是那么的小。
感谢读书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虽然说正在读大学的我花钱,不读大学能挣钱,但是,我还是觉得读大学好,我不希望我的后代永远的被捆绑在农村,我希望孩子以后有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教育。我也不希望我一辈子在流水线里打工,我希望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希望我有更多选择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所以我想读大学,我很庆幸能够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