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何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从古流传下来的金玉良言。一个人是在父母的期待中生下来的,生儿方知父母恩,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这是一种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反哺,这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承。
孝代表的是一种品质孝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百善孝为先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是我们对老祖宗优良传统的继承。这也代表了我们对待过去的文化有选择性的传承,这也代表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
一个对待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根本就不配为人,父母一生为你,而需要子女做的只是晚年的陪伴,仅此而已。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孝顺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的晚年不在孤单,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看着我们的成长。
『贰』 为什么中国人,要把“孝”字放在第一位
在中国孝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孝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态,有利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动力,有利于规劝人们后代以德存心,以百善孝为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心。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以孝为先造就良好深厚道德的典范。
《弟子规》一文详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命,行勿懒”,当父母有事要求要我们去做,要起快行动,不要籍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这是讲得很好,不错。
所以,要得到孩子生活的正常化,必须以《弟子规》为教材,学好,用好。努力克服没有日夜颠倒的坏习惯,做事要有一定的规矩,要求孩子从小养成孝顺父母,疼爱家人,以正能量保持恒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事业有成,这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叁』 为什么是百善孝为先,而不是忠为先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在儒家经典中,对“孝”的诠析不仅仅是“孝顺父母”。《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等等,“孝”是百善的中心,是对天地,对父母,对朋友,对妻子的一种诚敬。
具体可以看看《孝经》。《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所以说,”孝“的范围非常广大,中心是对别人的诚敬,一种负责人的心态,一种君子之行,一种坦坦荡荡的生活态度。
『肆』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第一,父母生育了我们,给予我们生命,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
第二,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不辞辛苦的在外赚钱养育我们,还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我们在最好的状态下成长,此爱无私,不求回报,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孝敬。
第三,抛开个人感情,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其道德、法律都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孝顺父母的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人类能延顺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我们没有做好孝顺父母的榜样,怎么有说服力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孝顺我们呢?
『伍』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应把孝放在第一位,为什么
LZ的这个是个伪命题。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说法来自传统儒家思想。
这种说法是指: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应该先考虑尽忠。
儒家思想来源于宗法制。“孝”孝顺的是小家之家长(父母),“忠”忠于的是大家的家长(君皇)。当小家的利益与大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大家的利益。
『陆』 什么叫“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放在第一位。
人生在世,首先要懂得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身上流着父母的血液,从小接受父母的启蒙和家庭的教育,吃穿用度全靠父母,自己的成长,后来读书学文化,无不是父母操心劳累的结果,凝聚着父母的心血。
还是《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得最好,儿女平时在外面工作、打工、做事,不在父母身边,要多打电话问候,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父母生病了要提醒他们吃药打针,严重了需要住院,子女要赶回去在医院照顾,过节要问候父母或寄钱寄物回去,过年最好能与父母团聚,多陪父母说说话,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关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