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如何跟父母沟通问题

如何跟父母沟通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30 16:21:54

1. 如何跟父母沟通

一、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长。心理学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我们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长接触的短短时间内让家长喜欢自己,但我们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谈方式,使家长产生一种愿意跟你沟通的的欲望。因此再跟家长沟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备好学生的材料,诸如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老师近段时间的评语等。同时在脑海里预想一下家长可能遇到的问题,力求自己在回应家长的问题时做到准确无误,以增强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感。而对于少数文化程度较高或教育孩子经验丰富的家长我们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跟她们交流和请教管理孩子的方法,这样既便利我们工作,同时也让家长觉得我们比较民主随和、诚实可信,从而更愿意跟班主任联系沟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一些过失或者为了孩子与老师发生的矛盾等问题。事实上,我们从家长那里会得到学生的各种信息,同时老师还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如果教师与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会把孩子引向好的发展。
二、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
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班主任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在充分肯定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的同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溺爱型的家长,班主任一般在交谈时先肯定孩子的长处,然后用恳切委婉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溺爱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得这类家长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并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因离异而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劝他们不要因个人恩怨而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到自己的义务。其实无论与何种类型的家长沟通,最关键的还是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建立家校联系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的联系途径是家访。通过家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从而对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访中,班主任宜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任。由于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通讯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优点,使得电话或短信沟通成为一种新的方式。班主任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既便捷,又宜于与家长的情感维系。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电话交流时,语气要和蔼,要亲切。对学生的近期表现,要多肯定,多鼓励;对于不足,要委婉表述。随着现代网络事业的发展,网络平台也日益成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过Email、网络博客等方式与家长在网上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联系途径是定期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中占主导、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家长会的定义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交流、互动,介绍性的会议或活动。通俗讲,就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召开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长与老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家长会却存在形式单调、内容雷同、方法陈旧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型的家长会模式。首先,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时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体会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其次,家长会的内容应具有丰富性。家长会上除了传统上的汇报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最后,家长会的形式应多元化,且要具有研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形式,变为研讨交流式,使它成为老师与家长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讨论会和交流会。
四、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教师与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班主任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发展性评价学生,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进步,是否一天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发展。以此来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走出分数的怪圈,从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三是讲究方式。在共同语言上多交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因为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假如,我们教师在家长面前尽说学生这不好那也不好,把学生看扁了,会严重地挫伤家长的自尊心,毕竟最差的学生也还有他的闪光之处。
五、让家长感受到你是一个认真负责师德高尚的教师
班主任在与家长的谈话中,始终能反映或体现老师对学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现出他把孩子交给你放心,家长非常信任你!
总而言之,班主任和家长的交往非常重要,班主任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老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而它又建立在对学生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班主任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2. 怎样与父母沟通

1、要有子女应有的态度,尊重父母

我们跟父母沟通时,首先必须要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孝顺,这样话题才好展开。即使谈话时他们的意见有错也不要公开顶撞,而要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在得到尊重和心理满足的同时,平心静气地分析并最终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

2、多倾听

父母给的建议或者引导,绝对是为了我们自己好,没有任何的恶意。可能当时跟咱们的理念不合,或者跟自己的追求不符,而导致让你不想听那些建议或者劝告。那你也没必要当面的跟他们争吵,稍微陈述一下自己的理念,让他听听你的想法。如果他们不认同,他们会给出理由。我们要将他们的理由记下来,然后好好思考。毕竟那是二十来年经验的积淀。

3、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都包装起来

父母比我们多活了几十年,通常都会因为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而不愿意听别人的劝告。更何况是比自己小了二三十岁的后辈。想象一下一个小学生跑出来对你说,叔叔/姐姐,我来教你一些人生道理,是不是很想抽他。想要与父母沟通,就先要让父母愿意与你沟通。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要表达的包装起来,引诱你的父母来听。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先把父母夸一顿,例如您的人生经验丰富,对我帮助很大云云;然后在告诉他们,“美中不足的是......”,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4、多理解

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就跟母亲唠唠叨叨的嘱咐我们多穿衣服多盖被子一样,父亲会不停的嘱咐不吃亏,别上当,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他们眼里,这些事情我们永远不懂,尽管我们已经懂得。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他们是看不得自己这个艺术品收到半点损伤的,所以他们想小心呵护,但他们比较不能天天围绕在身边,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所以,这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那份呵护的心。不要嫌他们唠叨,多肯定他们。说句,老妈老爸你们真好。

5、做子女要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

不要让父母把你当成一个小孩,需要与父母建立一个平起平坐的地位。谁都不愿意跟一个小自己二三十岁的后辈交流。除非你在某方面让父母折服,让父母明白你是一个大人,有自己正确和独立的思考。这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多与父母聊天,和他们聊他们关心的话题,并且多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任何可能的机会展示自己靠自己能力取得的成绩,让他们对你感到信任和自豪。

6、多鼓励父母

子女要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尤其是劝解和鼓励。这一类老人的特点是缺乏信心,一直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子女在热情鼓励老人的同时,要给老人具体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忌没有耐心敷衍塞责,因为此类老人多数比较敏感,子女的消极应对会让他们进一步沮丧忧郁。

3. 如何跟自己的父母沟通

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事,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事情可以向父母请教,静下心来哦和父母谈一谈心里的想法 让父母帮你出出主意。

4. 怎样和家人沟通

想要和家人有更好的沟通,那就要做到如下:

1、沟通从心开始。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用心去和家人沟通,少埋怨,少敷衍,少争吵,把话说开,说清楚明白,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6、言语得当,不冲动。

这是沟通中最忌讳的。人往往会在冲动时丧失理智,说话时便容易激怒对方,引起双方的不满,所以,在沟通当中,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尽量避开中伤他人的话语。

5. 该如何去跟父母沟通

如果你能解释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那么这就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没有原因,你爱他,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的爱情,一个你,一颗心,一心一意,一辈子。如此而已。

6. 要怎么与父母沟通

父母是需要调教的。这句话说出来或许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但这的确是达到最佳沟通效果的路。

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亲25岁,母亲才20岁。他们很年轻,除了一腔发自血缘的爱之外,完全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当然,也没有为人夫或者为人妻的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之中,爆发了多次战争。我对五岁之前的记忆比较模糊,隐约记得两个场景:一个是我入学之前,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和简单的算数,写的好了,他便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什么重担;还有一个场景是父亲和母亲吵架,母亲赤脚站在新买的沙发上,将手中的碗高高举起然后摔到地上,父亲坐在门口骂骂咧咧。这之后,便是长达六年的分离。


我从五岁到十一岁的这段时间,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如果认真分析的话,这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我外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虽不算读过万卷书,但也行过万里路,极有才能,又生性淡泊。外婆则是那一代典型的贤妻,温柔和顺,最擅长用各种或丰或简的美味佳肴将饭桌摆满。虽有错位,但我外公外婆的确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长”角色。


正因为如此,我和父母的矛盾,是从十一岁开始的。


初中时期我和父母相处的第一个阶段:毫无任何沟通。一个被老人带着在农村半散养长大的孩子,在十一岁那年突然被父母带回家开始管教。也许是半散养的成长氛围,亦或是时常和老人讨论历史时政的原因,总之我成了一个早熟的孩子。面对突然出现的父母,我并没有天然的亲近和亲昵。仔细回想当时的表现,大致是恭顺、疏离、警惕的。父亲对此非常满意,我的好成绩和顺从的态度满足了他内心对后代的期望,于是他主动许下很多自己不会兑现的承诺。而母亲则更加敏感一些,她意识到了这种疏离,试图做一些什么拉近与我的距离。但她似乎并不太擅长这件事,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强势在逐渐消磨我对他们的恭顺。我因为好奇而去早恋,因为觉得有趣而宣誓保护某个被排挤的女孩子,并为此带头煽动全班男生去和别的班打群架,因为想维护自己班的人而找去校长办公室对着校长面不改色的撒谎并且成功让参与群架的孩子逃过惩罚……这一切,我的父母毫不知情。在他们眼里,初中的我是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但成绩很好的乖孩子,仅此而已。 这个阶段的主题是“面具”,我和父母是没有任何实质沟通的。


高中时期以及大学的前两年,我和父母的沟通进去了另外一个阶段:各执己见的争吵。若说小学时期的好成绩是为了外公奖励的零食、玩具和好故事的话,初中的好成绩就是一种继成的习惯,而高中则是用来和父母讨价还价的底气。前文也有说到,我的父母并不是很成熟的父母,我也不是擅长和他们沟通的孩子。疏离恭顺的面具在父亲持续的主动承诺然后毁诺以及母亲强烈的控制欲下瓦解,我对父母缺乏情感基础的一面终于暴露。每次父亲习惯性的做出承诺时,我会嗤之以鼻;母亲给我灌输她的价值观时,我会嘲笑她价值观的落后和迂腐。我尽可能保持冷静,但很可惜经常失败,和他们的交流过程总是硝烟弥漫。那时候的我是多么矛盾和自大啊!我看不到父亲的毁诺背后,是他想要拉近父女关系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不知所措;看不到母亲的强势和控制欲,是她固有价值观和对女儿的爱的混合产物。我的经济来源,是他们唯一能让我低头的手段;我的学习成绩,是我质疑和责怪他们的底气。他们不知道我和他们争吵只是想要沟通,不知道我高考前的漫不经心是伪装,不知道我报考远离家乡的大学不是赌气而是理性考虑后的结果。因此,这个阶段的我在父母眼中,是阴晴不定、聪明但不努力、爱钻牛角尖的孩子,也许在争吵中说过一些好像有些道理的话,但那都是小孩子的气话,做不得准的。 这个阶段,主题是“战争”,沟通效率和初中阶段一样,几乎为零。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大二以后到现在的阶段:平和沟通。大二之前的暴躁易怒实际上并不是我的本性,与此相反,我其实是一个温和理智的人。上一个阶段战争的原因,除却对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怨念和不知如何沟通的茫然之外,还夹杂着我一些三观未成熟时期的混乱、自身人格认知的障碍等等一系列复杂的东西。当自身的三观建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连与自身人格都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何谈与父母沟通? 而在第三个阶段,我能够说出“调教父母”这样看起来儿戏又大逆不道的话,正是因为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父母沟通。调教父母的前提是,你自身是可靠可信的。如果你在父母面前总是表现为任性、冲动的小孩子形象,那接下来的东西就不用说了,没用。我们需要在父母那里塑造一个成年人形象,冷静、理智、自持,以这样的姿态去沟通,比发脾气的效果好太多。如果自身经济独立,那更是加分项。


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凡人,凡人注定不完美。而父母和孩子这种亲缘关系注定他们会试图把自己认为对你好的东西强加给你,即使你不想要 (也有一部分父母会先从自身利益而非孩子的利益出发,不过极少)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说“不”。不管这件事是小到让你多穿一条秋裤,还是大到让你和谁结婚,都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否则小事不拒绝,大事就轮不到你拒绝的份了。但怎么说“不”,这才是重点。我认为,分析父母强迫你的动机,从这里下手,才是正解。


逼你穿秋裤,动机是什么?怕你冷,怕你生病。这个时候,你如果说“我不冷”,他们信吗?恐怕得到的回应是“不冷才怪,穿上!”但如果换个方式,拿他们信奉的某中医或者某长辈的话来说“谁谁说秋冻春捂才养生呢,对身体好处很多的,要是真的太冷我会加衣服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原则是,只要确认自己的做法没错,那就分析父母的动机从他们能接受的立场拒绝被干涉,如果此方法失败,就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不做无谓的争吵,但也不做妥协。


其他所有的事都是同理。比如我和母亲说这辈子不结婚的时候,初期她是“小孩子家家懂什么”的态度,觉得我幼稚,后面再次提起时她仍老神在在“到了年纪你自己就想结了”,这是第一个阶段:否认。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说起这个话题,她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愤怒。“别人都结你不结,你就那么特殊吗?”这个时候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她让我结婚,是因为世俗大众都如此,于是我和她探讨了“和世俗大众一样比较重要还是自己幸福更重要”,她依然愤怒,但我坚持阐述自己观点的效果在过了两年之后体现出来了。大约大二,也就是我和父母的沟通方式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母亲又提起了结婚这个话题。她说:“你可以不结婚,但必须要生孩子,不然老了怎么办?”这是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说实话这个时候我是很开心的,能让我的母亲做出这样的让步,已经是沟通的一个重大成果了。但这不够啊,结婚和生孩子,这是我绝对不会做的事,我没打算妥协。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和母亲讨论“在如今的形势下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多么难”以及“阶层的跨越难以实现,我自己只能终生做一颗螺丝钉,那么有没有必要明明不愿意的情况下还要生一个孩子让ta继续作为一颗螺丝钉活一辈子”这样的话题。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却不低,当我用身边的例子来解释这些理论时,她很清楚地接收到了我想传达的讯息(当然为此我也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去解释)。这时候,母亲迎来了第四个阶段:抑郁,或者说低落期。她意识到了我的想法不会改变,而她什么都做不了,这时候她开始自责。她认为如果自己能在我小时候给我一个普通的快乐的童年,也许我就不会成为如今这样“不正常”的人了。我和她的沟通自然还在持续,我告诉她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童年本身就是快乐的,告诉她我是一个正常人,只是对于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思考的比较深入而已。我告诉她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件事可以为我减轻多少负担、可以让我多么快乐,告诉她我对自己年老后无子女的生活有什么实际可行的计划。她提出的所有疑问,我都以她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她关心的所有细节,我都告诉她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式;她的吵闹和蛮不讲理,我用理智和平静来应对。终于,我等到了她的那句“要不要结婚生子随你吧,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后悔就行”。


在这样的“调教”下,他们逐渐意识到和我沟通只有一种方式,就是讲道理。除此之外所有的威逼利诱、所有的胡搅蛮缠,除了开启我的“非暴力不合作”模式之外没有任何效果。


如今,我经济和人格都很独立,与父母能够平和、平等且有效地沟通。我可以告诉母亲她的强势对妹妹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可以和父亲讨论他的中年危机甚至提出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来缓解危机感,他们对我提出的合理建议我也会认真思考改进。我为了获得这种良性沟通付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它也的确极大地增进了我和家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值得。

7. 与父母沟通的问题

国外的教育注重素质,善于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内的注重应试,能够培养人的记忆和学习习惯,中国的应试教育现阶段无法改变,也不能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只不过它不够“与时俱进”而已,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这是不够有说服力的的,也许你说的那个分数很低的美国人,他的创造力足以改变微软,他有充足的想象力去发明新的操作系统,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差,物理化学一窍不通,难道这个人也是所谓的“不济”么?
如果你想说服你的妈妈,不应该用不同教育体制下的人来做比较,国外的父母教育孩子是积极的鼓励的,国内的就希望孩子能和其他人一样,和其他“好”的人一样,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国外注重个人英雄文化,中国孔、孟当道,讲究中庸善其究。
国外教育孩子善于发掘他的不同点,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总有优点,父母从来不会“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跟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很多有名的学术伟人,都是大智若愚的典型。
孩子,我觉得如果你没有改变社会的抱负,无法改变倒不如去接受,在不丢失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学会去适应周遭,也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

8. 如何与父母沟通

1、首先在和父母的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摆出一种你们什么都不懂的姿态。

父母在你生命的大半部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你的老师,一直是他们教自己的孩子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技巧,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很厉害的代名词,父母对于这种角色也是非常高兴的。

9. 如何解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

长辈与来晚辈,生长的年代.所处的环境源.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里活动,接触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为形成一定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修补肆意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将愈积愈厚,误会也越发容易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代沟”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时间上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事件,同时它又是一个生物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老一辈人和咱们这些新兴人类有着不尽相同的社会经历,历史发展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任务必然有所不同;一个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作为子女,你了解这些以后,也应为父母想一想。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你就得多体谅他们。人那,特别是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唠叨.你是她的儿女,他们就会操心一辈子.有些根本不用交待的事.他们会一遍又又一遍的给你讲.而你呢,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用父母再操心了.父母的嘱咐你觉得多余.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我劝你呀,学会容忍爸爸妈妈的唠叨.或者是你们认为的罗嗦.再不爱听你也装作认真的听.他们乐意了.吵嘴也会少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全文

与如何跟父母沟通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看望敬老院老人活动方案 浏览:203
父母回国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浏览:731
深圳退休人员返聘工资如何发放 浏览:652
重阳节二年级作文250字 浏览:342
云南曲靖沾益老年大学 浏览:630
沈阳大学老年大学如何报名 浏览:934
牛虎宝宝和什么属相的父母相克 浏览:985
余姚市老年大学文艺节目 浏览:935
太仓叉车证体检在哪里 浏览:280
地藏经中关于孝顺 浏览:686
养老金断交可补交吗 浏览:479
老人经济宽裕怎么办 浏览:686
天津2018年社保退休涨工资6 浏览:197
许昌女职工退休年龄 浏览:940
电气运行人员多少岁退休 浏览:476
退休社保领取地点 浏览:143
体检物理检测包括哪些内容 浏览:326
海宁退休人员人均多少 浏览:1
再障做供者体检需要体检些什么 浏览:51
老年人消化不良怎么办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