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秋水的父母是干什么的

秋水的父母是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2-01-30 15:01:51

A. 于文文父母是干什么的

这位知友,于文文(Kelly),加拿大籍华裔。1989年11月7日生于中国辽宁大连,华语创作型女歌手、演员。于文文父母不是公众人物,生活比较低调,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其父母情况外界一无所知!

B. 井柏然父母分别是干什么的

这个没有当事人的授权,我不能告诉你姓名,但是,可以告诉你,井柏然父母感情一直不好,井柏然出生仅仅28天,母亲就离开了他。 后来,父母离婚,他被判给父亲抚养。 但这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父亲游手好闲,并没有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 小柏然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从记事起,他最亲最近的人就是奶奶。

C. 叶良辰他家是干什么的他父母是什么工作

你这是要人肉呀

D. 迟志强的父母是干什么

迟志强离开长春,到了杭州,与池代英结了婚。

E. 秋水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从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或表现特点: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对比手法。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秋水(节选)

【思考导学】

1.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见到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见到大海后,态度变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文篇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然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3.从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或表现特点: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对比手法。

【合作讨论】

如第3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总结并借鉴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庄子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通过河伯见到海神若后望洋兴叹的故事,说明了人不能自满自大,否则只能是贻笑大方的道理。庄子其余的散文也有类似的特点。

特点之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使读者更易接受。文章不是干巴巴的说理,而是借助河伯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文中对河伯的形象描绘,也使作品显得兴味盎然、生动传神。

特点之三,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文中关于河和海的描绘,以及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等。使读者在比较中得到了更形象的感知和认识。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直不百步耳

解析:A.“知”通“智”;B.“辩”通“辨”;C.“无”通“毋”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顺流而东行”的“东”用法不同的是( )

A.秋水时至

B.东面而视

C.夜缒而出

D.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解析:例句中的“东”及A、C、D中加粗词都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3.庄子作品善于描写,文中是如何写河、海之大的?

解析: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案:“不辩牛马”、“不见水端”。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赵氏求救于齐。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是状语后置,C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的“少”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太后之色少解

B.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C.邻国之民不加少

D.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解析:例句中的“少”是“轻视,看不起”之意。A.“稍微”;B.“年纪小”;C.数目变少。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意思相同的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寇莫追

C.觉宇宙之无穷

D.不忍穷竟其事

解析:例句中的“穷”是“困窘、不得志”的意思。A是“阻塞不通,与‘通’相对。”B是“走投无路”。D是“穷究、追究到底”。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闻所未闻

解析:A、B、D是“听说、听见”之义,动词。C是“见闻”,名词。

答案:C

5.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2)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使往?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惟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驿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夏,意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

B.诚得至,反汉

C.惟王使人道送我

D.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解析:A.并,通“傍”;B.反,通“返”;C.道,通“导”。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南山 南山:指昆仑山

B.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C.蛮夷爱之蛮 夷:古代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D.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为:介词,替

解析:C.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一项是( )

A.问欲何之

B.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既臣大夏而君之

D.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解析:A.宾语前置,B.被动句,C.使动句。

答案:D

4.翻译句子。

(1)惟王使人道送我。

(2)既臣大夏而君之。

解析:准确把握句意,注意重点词及使动句式。

答案:(1)希望大王派人做向导护送我。

(2)已经使大夏臣服了,并且统治了它。

5.对以下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②又自以远远汉

A.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了单于那里

②又自以为远离汉朝

B.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

②自以为远离汉朝

C.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

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

D.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单于那里

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

解析:①句中“传诣”,意为“用传车送到”,②句中“自”,自以为;“远远”,远离。

答案:B

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第一段中“乃募能使者”及前句句意理解。

答案:联合月氏共同击败匈奴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从军政掌印。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①,比输太仓。故有鬻筹②之弊,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③,当降级,所部张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景通笑曰:“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太守都司掌印。河间治河,久未底绩。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荣惭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④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知!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绮疏⑤四户,列两楹间。工请益绮疏十二。景通曰:“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

(《续藏书》)

注:①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②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谋取私利;③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④綦履:绣花鞋。綦,鞋上的花纹;⑤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则祛积弊 祛:除去

B.事白复官 白:(查)清楚

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 使:如果

D.季年画策备胡 策:(举起)马鞭

解析:D.策,计策。

答案:D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

B.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

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

D.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

解析:却羡余:却,祛除;卒却之:却,推辞;始:才。

答案:C

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尔餍——定不能使你满足

B.此且不保——这个将要保不住

C.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我因不欺骗受罪过,反而交纳余利的银子欺骗官府吗?

D.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后,终于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再穿。

解析:C.纳,收受义,而不是交纳。

答案:C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

①至则祛积弊,却羡余

②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

③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

④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

⑤景通言“安荣可”

⑥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析:政绩及荐贤不属正直清廉类。

答案:D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戚景通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

B.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老年得子,但能严格教子。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为将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庭不衰而长住此房。

解析:文中写因父亲为官清白,不会有多余的钱财,供其奢侈的生活需要。

答案:C

【研究性学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我爱庄生

我爱孔孟,而我尤爱庄生。

孔子熟,因而雍容和顺、简约含雅;孟子生,因而锋芒毕露,感情奔放;庄子真,因而高妙奇瑰,恣肆汪洋。

庄子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遨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

庄子有维护自由之心,故向往逍遥之游。名利荣华是生命枷锁,故弃之如敝屣;意识形态是思想羁绊,故坚决予以拒斥。他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站者为友”,风流倜傥,潇洒快意,无怪乎千古文人莫不为之心醉。

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将自己对天道的体认,对天人之际的辩证,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化成先秦诸子第一流文章,中华学术第一等思想。

其文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长风鼓窍,天语纶音,令人不知所自,叹为观止。若非意气相投、才气相匹,智力相当者,不足以与之俱游于《南华》、(《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真经》)。

因此,视野之宽狭,视力之高下,视域之深浅,是决定解读《庄子》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书不过是与庄子神交已久的一个副产品。庄子要人得意忘言,不落言筌,但本书却在这里大放厥词,肢解庄子,实在惭愧。不过,如果其词可读,其解可用,读者自可读而忘之。如果能因此而去读《庄子》,那么这本书实在是尽到了一架梯子的作用。上楼拆梯,岂只是人情之固然,简直是本书之大幸。

照例序言应该讲讲庄子的生平、作品及影响。但这对庄子又似乎没有太大必要。不但因为他的生平几乎不可考,而且加上“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庄子笔法,更使之扑朔迷离,似真还假,似假还真。“恶乎可?恶乎不可?恶乎然,恶乎不然?”这莫非庄子之本意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款:《和子由渑池怀旧》

既然已经生活过,已经思想过,曾经爱过,曾经游过,又何必执著于这些陈迹呢?何不去体味一下“所以迹”的人生真谛呢?我们读着庄子苦心经营的精彩文章,那一缕回味无穷的清香,让后生学子心仪神往两千年。

那些断片式的生平故事,珠玉般的思想,不就是庄子一生的行迹吗?

大道如青天

——古人的“天论”

中国古人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这种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观念。

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因此,古往今来,多少大思想家穷尽毕生心血来破译天道的密码,他们的成果最终也成了需要人来破译的密码。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他发现世界是有,天道是无,而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进而,他把无拓展为无为、柔弱之道,试图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难。但他执著于、最终归于虚无,或流变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杀。

庄子则不然。他也不反对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层次要高。但他反对对天指手画脚,胡说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

“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说……

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之一粟,银河系在有限无边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苍茫的天空不过是环抱地球的大气层,迷人的蔚蓝色不过是太阳在大气中的折射光,连太阳也不过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依靠氢核聚变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光。

最伟大的也许是征服月球。当宇航员沉重的双脚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却发现那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广寒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的动人神话,一下子失去了美丽的主人公。

现代科技枪毙了我们对宇宙的玄想,现代哲学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使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的哲学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是非常伟大的。

人生于世,顶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你看,这不就是人头顶苍天的样子吗?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我们现在还把头盖骨叫“天灵盖”,把额上两眉间的地方称为“天庭”。“天庭饱满”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种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已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治失序,纲纪沦丧,名实相悖,道德弃野,于是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诸儒,一颗千古不磨之心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绵绵不绝的内在精神支柱,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繁荣。这种精神的确伟大,这种态度的确可敬。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生于世,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把个人的生命付诸身外的事业,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九死一生的奋斗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留下的不过是一付朽骨和依旧混乱的世界,真的那么值得吗?杀生取义,真就那么可贵吗?仁义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吗?有没有一个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术呢?进一步说,有没有个人生命完全逍遥的道术呢?

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样是个人与天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儒家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那么道家是无论穷达都兼忘天下,独善其身。

同样是道家学派中的两位宗师,如果说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时,也在讲授“君王南面之术”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则着重个人生命的张扬和逍遥。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

但天人合一是本然(原本如此),一是应然(应当如此),却不是实然(现实如此)。在现实中,儒家认为一般人放失其纯然的本心,良知不行,因而道德沦丧,社会失范;道家则认为世人以人报道,以人“遁天”(逃避天命),以知扰天,丧失了宁静纯朴的本性。因此,在现实层面上,天人是相分的。这不难理解,假如天人真的合一了,又何必讲求它呢?

我们将在后面讲到,对天道的理解的不同,表现在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上的分歧更大,这种分歧,或许是更重要的。

中国人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二者结合得是那么紧密,那么融洽,如水乳,如血肉,壮丽中有优美,沉郁中有灵动,刚健中有柔和,稳重中有潇洒。如果说中国人有宗教,那也是山水化了的宗教;如果说中国人没有宗教,那天下美景却是理念化了的风物。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超自然存在的上帝,却有跟上帝一样全知全能、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完全自然的天。在西方,上帝的神性是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因为人原有罪,注定了要忏悔,要赎罪。但对中国人来说,天之神性即是人性,人之天性即是神性,天人原本合一,只是在现世中被一分为二。所以至人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但用不着当上帝的选民,死后升入天国。

即世间出世间。人间也有天国。

天,中国古人对你那么痴情,那么神往,你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积蓄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天不言。

无语问苍天。

F. 秋水的寓意是什么

《秋水》的寓意赏析

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中,人们常常讲究窥一斑而知全豹,反对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只是截取文章其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与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错误。事实上,断章取义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反而能从悲观中看出乐观,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成分来,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秋水(节选)》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
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其实人们对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养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避开一切矛盾的养生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单独来看这则故事,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句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个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原来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去追求知识,跟我们的理解刚好的背道而驰!
总之,特殊情况下的断章取义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只要我们学会从中汲取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一样地使我们从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但要记住:这种理解文章的方式仅仅适合于个别文章,并非普遍实用。

G. 庄子《秋水》的几个故事梗概及人物

一个故事 两个人物 河伯 海神
河伯在河中自己为大 但是见到海神后 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河伯与北海
秋天里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H. 秋水是什么意思

秋水的释义: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秋水

[ qiū shuǐ ]

详细解释

1. 秋天的江湖水,雨水。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2. 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3. 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4. 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5. 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

6. 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轸成。”

拓展资料

造句

1) 小姑娘那双眼睛,如秋水一般的明澈。

2) 一海相隔四十年,姐姐望穿秋水,如今,姐弟俩终于团聚了。

3) 千里迢迢地赶来,竟看到亲人气息奄奄的样子,她一双秋水盈盈的眸子霎时间泫然欲泣。

4) 望着南飞的雁阵,俯视江面的点点归帆,叫人怎能不动秋水伊人之思呢?

5) 许久没有得到你的回信,我真是望穿秋水!

I. 春风十里不如你 中 是谁举报了秋水 谢谢各位大神

剧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可能举报秋水的有以下几位:

1号嫌疑人:肖红同学。

肖红同学在军训的时候就开始追了秋水,而且还苦苦等了他7年。在这七年当中,她可是一直都深深地爱着秋水,如果秋水同学一旦出国了,赵英男必然会跟着一起去陪读,肖红的爱也就算是彻底碎了。尽管如此,以她敢作敢当的性格来看,是她的可能性不大。

2号嫌疑人:班长--厚朴同学。

出国留学的名额只有一个。厚朴和辛夷以及赵英男三人都是秋水同学的竞争对手。赵英男同学是秋水的女朋友,又极力希望秋水去美国,双宿双栖;厚朴的嫌疑很大,而且他还暗示辛夷举报秋水的话叫上他。

3号嫌疑人:秋水的好哥们--辛夷同学。

辛夷虽然是秋水的好哥们,但是留学就一个名额,百年难得一遇。还有最终要的是,参与竞争可是老婆大人--妖刀的命令。在兄弟情义与爱情之间,这个男人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9)秋水的父母是干什么的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青年秋水遵从父母的意愿考入医学院,遇到性格截然不同却一样爱他的小红和赵英男。面对两个女孩的追求,秋水虽然选择了自己认为应该喜欢的赵英男,但心里一直住着小红;

在秋水与赵英男交往的七年里,小红也还是一直守在秋水身边。即将毕业之时,痴迷文学的秋水被赵英男批评不务正业,两人渐行渐远;但小红理解秋水,欣赏他的文学才华,是秋水的心灵伴侣。

J. 姜丰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商人。是经商的幕后大老板,从大连起家的。

出生于1970年的姜丰打小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学习期间,她凭借着聪明机智和勤学努力,一路披荆斩棘,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成年后,姜丰先后求学于山东、上海等地,最终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后同年保送到了复旦大学。

硕士毕业后,姜丰被分配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工作,并先后在节目组里担任要职,达到了其事业上的巅峰。

姜丰主要作品

1、著有散文集《温柔尘缘》、《西部故事》、《不舍的玫瑰》、《玫瑰心》。

2、小说集《爱情错觉》、《相爱到分手》,诗集《秋水伊人》。

3、长篇小说《1998年的爱情》以及作品集《情人假日酒店》,其中中篇小说《情人假日酒店》获1995年全国“新市民小说奖”。

4、其他作品有:《结婚季》(散文集2006上海文化出版社)、《飞一样飞》(散文集2006上海文化出版社)和《我的夏威夷笔记》(2009年)。

阅读全文

与秋水的父母是干什么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山东老年大学声乐一年级线上教学 浏览:271
济南居民养老保险 浏览:175
如何加强老年人药疗健康指导 浏览:924
养老金有什么待遇 浏览:760
孝敬皇帝文言文 浏览:982
曲靖市养老保险科电话 浏览:585
河北养老社保什么时候截止 浏览:68
阳新林峰哪里体检 浏览:591
体检尿液两个加号什么状况 浏览:304
怀孕后如何创意告诉父母 浏览:368
浙江省企业退休金上调 浏览:512
吃养生堂维c和维E为什么腰疼 浏览:19
武清区老年大学2018报名网 浏览:964
老年痴呆症怎样煅炼大脑 浏览:730
懂得感恩和学会孝顺 浏览:741
为什么工资条只扣养老金 浏览:98
再不上进怎么对得起父母网图 浏览:392
省公安厅三项体检是什么 浏览:673
残疾人放养老院一个月多少钱 浏览:674
东营养老医养服务费用是多少 浏览: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