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时期父母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里有20课的阅读哦。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 父母怎样培养23岁幼儿良好思维习惯
1、故事熏陶由于小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为此我经常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对她进行教育。如《手捧花盆的孩子》、《孔融让梨》、《七色花》等等经典故事,还教她一些儿、曲,如《互相帮助》、《有玩具大家玩》、《弟弟摔倒我扶起》,《让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2、身体力行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品质的形成、行为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们3口人去动物园。坐车的时候,我抱着孩子坐一个座位,她爸爸坐一个座位。车到了某站上来一位老人,她爸爸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我利用这个好时机给孩子讲:“要照顾老人,因为她年岁大了,站着累,车晃也容易摔倒。你今后看到有老人没有座位也要象爸爸一样啊!”后来在我们又出去的时候,她会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和抱小孩子的人。每当遇到这种事情,我都会及时表扬她是最棒的!3、从点滴小事做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对孩子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孩子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记置之不理。孩子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3. 父母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这就强调了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但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养成不良习惯等长大了再想改掉就难了。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中曾报道过一名五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对于幼小儿童应使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比如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时,父母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去吧!”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后,下次一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3、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父母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前,对父母说来最难做到的是严格要求,是将爱与严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不少父母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上是常见的情况。也有不少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训练的结果。
4. 父母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婴幼儿阶段,也就是牙牙学语或是刚要说话的阶段;0~2岁时期,即为幼儿阶段:喜欢说话并且也有了一定的语言词汇积累;3~4岁时期,即为儿童阶段,此时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形成了较强的表达能力。
婴幼儿时期,有强烈的说话欲望,但是还不会说,看到有人逗他,就会兴奋地“呀呀”没完。再大一点,五六个月或八九个月,看见人就“说”个没完,有的孩子甚至一边说一边打着手势,虽然大人还听不懂孩子在说什么。
这一时期大人也要经常跟孩子说话,尽管孩子还听不懂你说什么,但他会用眼睛看着你认真地听,他会“啊啊、嗯嗯”地回应你。所以大人要不停地对孩子说话,即与孩子“对话”,这样有助于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孩子说话,有几种方法:
3.说话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天生具备的听觉能力,能使他们感知到来自大人的语言。因此妈妈们每次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时,都要利用好这个时机,与孩子多说话,多发儿声,给他唱儿歌,和他嬉戏等,以此种方式来传递妈妈的声音,同时增进与孩子间的感情交流,从而给孩子创造一个感情丰富的语言环境。当爸爸妈妈用满怀关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时,孩子会看着你“啊啊啊”地说话,而且会笑得很开心。当你对他笑时,他也会咯咯地冲你发笑,有时甚至会乐得手舞足蹈,小手一抓一放,憨态可掬。
爸爸妈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发现孩子很专注地看着某样物体时,应该告诉孩子那叫什么,如果可以,也让孩子摸一摸,感觉一下。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和声音,或是给孩子读故事书、唱儿歌等,播放的音乐最好是轻柔悦耳的,这对宝宝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开发都大有裨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你自己正在做什么,妈妈正在做什么,这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很有好处。对于孩子发出的每一个声音,甚至只是简单的眼神和微笑,家长都要给予热情、及时的回应,这一点会让孩子更加兴奋,从而表现得愈加活跃,从而也就更愿意表达自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对话”能力,还能促使孩子了解和熟悉与别人对话的语音、语调以及节奏等。
5.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的一个难题,而关于教育,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只能靠着自己的摸索去教育小孩,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呢?相信很多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觉得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一些拙见,也欢迎大家们一起分享交流。
一 孩子要有正确的三观对于我而言,孩子的成绩和爱好都没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三观,成为一个争执善良的人,因此一定要以身作则,耐心的教导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随便责骂,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只要孩子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就可以了。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觉得应该培养孩子的方式,但是做母亲最大的愿望还是孩子身体健康,无病无灾的过生活,普通一些也没有关系。
6.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家长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培养者,是幼儿各种言行的参照物。所以,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就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父母对长辈很孝敬,吃饭时先把饭端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对长辈尊敬孝顺。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在家长行动的熏陶、影响和引导下成长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2.防微杜渐,及时矫正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的思想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独立性开始增强,但判断是非能力弱,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他们解读别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还不具备足够的把别人的言行经过头脑加工取其精华的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放任自流,必将害了孩子。有一位幼儿家长经常跟我抱怨说,他的儿子粗话连篇,令他头疼不已。后来经过了解我才得知,这名幼儿是因为看了电视里的古惑片学来的。也许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人说这话时很威风,于是就学着说。开头家长也发现了,但没在意,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讲粗话就成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言行,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自流,这样容易把孩子带进误区。当然,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掐掉”。当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决不可“一刀切”,既有“收”,又有“放”——“收”其不正,“放”其所爱(好的爱好),让孩子沿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轨道健康成长。
7. 简述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性格意识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定型化的独特个性特征,它是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性格各人不同,孩子也是如此。有的孩子见了陌生人也不畏缩,能大方活泼地和叔叔、阿姨交谈,而有的孩子却是和对方见了多次面,仍吓得躲在妈妈身后,一语不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孩子受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取决于他自己,即他的性格。
性格不是天生的。它的发展和形成是由后天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决定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由于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行为从小就摹仿父母。如果父母是性急的,孩子也会性急;母亲是神经质的,孩子也会神经质。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一位谨小慎微的母亲,常常对自己孩子的许多行为加以限制,不准爬树,不许打秋千,那么,这位母亲所培育出的就会是缺乏勇气和冒险精神、软弱怯懦的孩子。
每个家庭与社会都有联系,社会的文化特征也会通过家庭传给孩子。这种传播是通过父母进行的。因此,父母的教养和经验、性格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即使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和意识,也会影响孩子。观察一下周围的孪生儿(双胞胎)就不难发现,如果将一对孪生儿中的一个当作哥哥,另一个看作弟弟,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哥哥的性格(谨慎、亲切、责任心强等);另一个具有弟弟的性格(活泼、社交性强、依赖性强等)。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打骂,闹家庭纠纷,为了一点小事就打骂孩子来发泄私愤,在这样恶劣环境影响下,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急躁、暴戾的性格,或者是自卑、畏缩的性格。还有的父母溺爱孩子,以生活享受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百依百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开始滋生优越感和自私自利的观念,养成任性、娇气、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性格。
8. 父母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主要是父母坚持,孩子自己的自律性是比较差的,父母可以当孩子的榜样,跟孩子一起玩,一起起床,刷牙,收拾家务,让孩子也参与进去,慢慢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行程一个好习惯了。
9.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思维
孩子在接受知识时表现出来的学习力的差异,很大程度受到思维能力的影响。思维能力能帮助孩子有效地认识事物,综合分析并高效解决问题。能力的差距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思维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在孩子最佳的思维锻炼期,家长的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让广大家长们头疼的是,“思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帮孩子去培养。艾叔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对迷茫的父母们有所启发。
1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孩子一问就给答案
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然而这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只有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遇到困难时,给与正确的引导,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和知识去寻找答案,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玩具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创造力
你可知道,玩具不仅仅只是为了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系统性思维。从整体出发,再到各个局部,如何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搭积木中,也是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也会让学习事半功倍。
3
多问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些孩子可能得到了答案就此结束。你要问他为什么是这样,他可能就答不出来了。其实,这是对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导致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如果碰到只知其然的孩子,不妨引导他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追根究底,不管孩子的回答有多么啼笑皆非,也不要嘲笑或者打击他,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会让他更积极的去探索,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4
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练习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题,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性,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才能在解决其他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
5
循序渐进,调整节奏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也要注意,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切忌“冒进”,当孩子已经表现出很反感的情绪时,不妨慢下来,调整节奏,循序渐进。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想着一天两天孩子就能变聪明。当我们持之以恒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时,早晚一定会见到功效。
无论是孩子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作为家长,我们要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他们成为聪明的人,拥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