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国人为什么不养父母
你所说的“养”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提供给父母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另一层就是与父母住一起照应他们。
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第一点:西方社会(也包括日本)的社会保障健全,老人不需要担心钱不够花,所以你才看到很多欧美老人经常去国外旅游,相信很少有中国的老年人会不在子女陪同下去旅游,而且花自己的钱。
针对第二点:西方社会比较讲究独立性和隐私性,即使父母和子女,也有独立和隐私。因此,绝大多数人成年后都会搬出父母家独自居住或与朋友合住。西方人的观念也与中国人不同,老年人需要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会去影响子女,也不希望子女去影响他们;但在中国老年人喜欢子女多陪自己,我们没有隐私的观念。
『贰』 我想当个白种人可是我是黄种人怎么办啊
白种人有体臭 你也当吗 黄种人世界智商最高 黄种人有几千年的历史 🙂🙂🙂
『叁』 美国人怎么看待“虎妈”
可是昨天我发了博文《虎妈让美国的中国父母形象扫地》之后,后面的评论让人吃惊,很多网友竟然认为虎妈是对的,要向她学习和看齐。
其实如果你看了虎妈的书,就会知道,虎妈那些苛刻的办法都是她以前使用的。一年半以前,她的小女儿开始了对母亲的激烈的反叛:尖叫、当众摔杯子、和她公开对骂,经过无数次堪比“核战争”的母女斗争,虎妈最后妥协了,她说:“你赢了,露露。”
她允许小女儿放弃了她和女儿都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小提琴,她允许女儿去打自己喜欢的网球,她甚至允许上高中的大女儿谈恋爱,每天练琴时间由原来的六个小时降至一个半小时……
我觉得这是虎妈值得学习之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办法在小女儿身上行不通的时候,她让步了,没有继续把孩子往死角里逼。她反思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得失和她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下了《虎妈战歌》这本书。
很多美国人都把眼睛盯在虎妈小时候对孩子的苛刻上,津津乐道于此,而忽略虎妈后来的转变,而中国父母,只把眼光放在虎妈孩子的成绩上,没有看到虎妈后来融合了中西方教育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做法。
国内有编辑跟我说,《时代周刊》刊载了虎妈的故事,国内人认为这说明美国主流社会认可虎妈的教育方式,这种理解很片面。《时代周刊》的那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虎妈造成热议的深层原因,因为它触动了美国人的两个神经:对美国衰败的恐惧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全面地阐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虎妈的前后观点,包括心理学家的支持与否定意见,他们是把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更深入全面地去看待这个现象,去进一步的思考反思。
曾有一个美国人在论坛上发评论说:请不要用老虎这个词去形容你自己吧,老虎会让它的虎崽子做它自己,就当一个虎崽子,而你不让你的孩子成为她自己,你没法和老虎比。
实在说,虎妈不会影响到美国的孩子多少,美国的中产阶级管教孩子都是很严格的----用他们的方式:既激励孩子上进又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他们抓孩子的体育、学习、社交、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等都非常投入,很多受过最好教育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人做了母亲之后会辞职回家带孩子,他们怎么可能对孩子放任自流!美国名校白人孩子占了大多数,他们可都是美国父母用美国方式培养出来的。不能用一些底层人对孩子的放任自流、管生不管教来和中国父母比,其实中国人口里农民占了大多数,但是我们不觉的那些留守儿童代表了中国的孩子的状况,而是把城市中父母进行早教的那些孩子当成中国儿童的代表,美国也是一样。中产阶级的孩子都被赋予了要当精英的期望。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缺虎妈狼父,很多人相对于虎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虎妈至少不打孩子,我们甚至都出现过几百个耳光将女儿推上钢琴领奖台的父亲。
如果国内的父母因为虎妈事件认为严苛的对待孩子,剥夺孩子一切选择的权利是正确的做法,变本加厉地以教育为由行虐待之实,那必将是孩子们的灾难。
说到孩子的成功,标准在哪里呢?在美国,无数的孩子都拿全A,每年都有上百个孩子去卡耐基表演,这些就能定义为孩子的成功吗?我周围的中国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全A生,这个在美国实在是不难做到的,上天才班的、弹琴得奖的、每年自己开演奏会的、在青少年交响乐团当首席的、业余时间自组乐队的、考上常春藤大学最好的专业的比比皆是,这些孩子的中国父母,付出很多心血陪伴孩子成长,却没有像虎妈那么极端,孩子们做到了虎妈孩子并没有做到的事情。
像虎妈那样考上一流大学当上教授就叫成功吗?应该说,那只是成功的一种。美国有成千上万的教授,他们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养育方式。
而虎妈原先的方式,却可能给孩子带来终生的伤痕。
很多心理学家分析虎妈心灵深处是有伤痕的,至少她的自我是不完整的,她或许也认识到了,但是不肯面对或者当众承认罢了,她对待孩子的方式反映了这一点。
我翻译了两篇被“虎妈“式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在虎妈出来后写的文章,在北美,这两篇文章流传很广,希望对国内的父母也有些借鉴意义。
『肆』 外国弃婴李忆祖在中国被收养,成为中国科学家,称自己是中国人,现在如何
导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感恩之心永远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我们感谢教导养育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二次生命。
作为一名老师,李忆祖偶尔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他仍忍不住心情激动,觉得十分幸福,他出生时有爱他的养父母,他工作时有包容他成长的祖国,他很开心。
面对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李忆祖觉得被祖国希望的种子包围了,他觉得自己的使命非常神圣,他的使命关系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虽然自己的相貌与国人格格不入,曾经受到过异样的眼光,但是他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他有着一颗热爱中国的“中国心”。
『伍』 急!求关于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议论文
据中国侨网援引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这里是一个论据,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白人女孩和亚洲男孩结合的极少 倒是很多亚洲的女孩很喜欢白人男孩
有多少人打心眼里喜欢洋妞的? 我看很少吧~~~
喜欢洋妞, 除了考虑到其外表, 还的顾虑结婚之后的生活. 很明显, 你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最起码这个吧里的贴没有这一方面的话题.
要知道, 男人的担子比女人的重. 所以女人嫁一老外, 只要顺从就行. 男人则不, 男人除了要养老婆, 还要养父母, 养小孩, 维持家庭的开支等等...
洋人的世界都是各自顾各自的. 父母老了, 要么就和老伴相依为命, 要么就把自己送进老人院. 子女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
如果你是个孝子, 你怎么说服你的洋老婆和你一起去孝敬老人?
如果你更重视夫妻生活, 那你怎么对得起你的父母养育之恩?
还有....
自己问一下自己, 要是结婚之后有外国第三者来破坏你们的婚姻, 那你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赢吗?
这个世界上有媚外女, 有媚外男, 但却没有媚中女, 媚中男. 要知道, 洋妞们大多是在喜欢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国男人的兴趣. 这样的感情能稳固吗?
外国男人无论是身型, 样貌, 见识, 思想都超越中国男. 就算你们成功赢得美人归, 又有能力维持吗?
倒是中国男人去沟引一老外的中国妻子成功率低~~ 呵呵, 世界就是不公平.
在文化上的差别就更加不用谈了.
还是那句, 趁早打消这种念头. 现实就是现实.
『柒』 美籍华裔,在美国,不赡养父母,中国的法律管得了他们吗
华人移民美国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从早期卖猪仔式的劳工移民,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型新移民,华人在美国的待遇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由不平等的、敌对的,逐渐转变为比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看待这200多年的华人移民史,如何评价伴随着华人移民而出现的美华文学?这始终是众多海内外专家和学者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著名华人作家黄运基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奔流》(沈阳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阳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后,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为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一、以个人经历印证历史发展文学与历史都要求叙写生活的真实与本质。历史的写作不能虚构,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基础,作者个人的经历在写作中不是特别重要;文学的写作不排斥虚构,但个人的经历、尤其是生活细节的真实,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从个人经历来看,黄运基无疑在美华文学创作中占有先机:祖孙三代华侨,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在《唐人街》中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以个人(包括家族)经历印证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使这部散文集具有特别真实和厚重的品质。黄运基在书中自叙:“我的爷爷在他17岁那年当‘契约劳工’,既是我们所理解的‘卖猪仔’来到新大陆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17年后他回国结婚,由于‘排华法案’的执行,使他回不了美国。”(《话说“华侨文学”》)这里的“排华法案”指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法案。该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订,条款增加到17项,扩大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范围;1888年再次升级为《斯克特法案》,禁止暂时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2万多名回中国探亲的华工拒之门外。黄运基的爷爷大概就在这2万名之列。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当苦力,开矿山、修铁路、垦荒地,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当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以后,这些华工却成了白人排斥和攻击的对象。由于美国限制华人入境,华人不得不采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项是“冒籍”。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火灾,移民局的档案全部被烧毁,很多华人趁机冒认是在美国出生,领得美籍证件。在“法官确定了土生儿孙国籍权利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冒籍手段。美籍华人到中国探亲回来,就向移民局报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这样制造了一个移民空额。几年后,居美华人可以转让或出售这些空额及有关口供资料,让其他华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请移民,就不能再姓原来的姓,必须改姓移民纸上的姓。黄运基的父亲于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国,1948年黄运基也同样以卓姓移民美国,所以黄运基中文名姓黄,英文名却姓卓。合法的姓变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变成合法的,这种现象在美籍华人中相当普遍。到了60年代,美国移民局发起所谓“坦白运动”,要求冒籍的华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后根据情况由移民局重新登记移民手续,借机打击迫害华人社会的进步人士和异见分子。1962年,黄运基的父亲迫于压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黄运基则拒绝“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着,他父亲被迫在法庭上指证亲生儿子是“非法移民”,结果黄运基被判入狱三个月,监守行为五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公民权,他跟美国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终于在1974年才获准重新申请加入美国国籍。读着《唐人街》第一辑“岁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仿佛跟著作者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而作者的“美国梦”确实是跟中美关系的风雨阴晴连在一起的。黄运基为了寻梦,“15岁随父亲来到‘自由乐土’的美国,却还未踏足这片‘乐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虏似的被送进移民局关押起来,等候审问。就像父亲少年时来美国,被关在没有天使的天使岛上一样”(《失而复得的日记》)。50年代的美国,是极端排华反共的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黄运基在军队服役期间,因为主张美中关系正常化、反对韩战,而被认为是从事“非美”活动,被军事法庭判处“不荣誉退伍”,勒令逐出军队,所有书籍、日记和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都被没收。他顶着巨大压力,长期为中美两国建交而奔走呼吁,与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他以一人之力创了名震一时的《时代报》,在创刊号上报道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邓小平访美时,他以《时代报》记者的身份追踪采访,写下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里根总统访华时,他作为美国记者团的成员一起随行采访;1974年他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25周年庆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国华文报纸中首先独家报道:美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鉴于黄运基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创作
『捌』 被外国夫妇领养的中国孤儿如今都过的怎么样了
首先我觉得出现这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面积很大人口很多,所以导致有一些父母生的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抚养,你要送去孤儿院,其实如果我们经济许可的话,其实是没有任何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前往孤儿院的吧。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会希望每一个孤儿在长大以后得到自己的幸福,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希望在外国生活的中国人能更加美好的活下去,这也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毕竟我们这个社会也是残酷的。『玖』 24年前,被中国父母遗弃,美国养母是如何教育不要忘国的
倪春美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春美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中国父母遗弃了,春美是幸运的,她被好心人捡到送往了福利院。而更加幸运的是,在福利院呆了六个月之后,春美就被一位美国人收养了。而春美从此也远渡重洋,开启了她在大洋彼岸的生活。
虽然春美的家人现在还没有找到,但我们都相信这位善良的女孩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春美表示希望自己能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接纳,其实这么多年,她一直很想念他们。最后,希望这位女孩最后能够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