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都有哪些不错的养老院
天津的养老院有很多,其中天津市养老院、天津杨兆兰养老院、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天鹅湖自在城养老中心、天津美福安老中心等这几家养老院都是非常不错的,收费的事宜也是按照每个老人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收费。
1、天津市养老院
天津市养老院(民政局老年病医院、第二老年公寓)是天津市民政局所属的市级国办养老福利机构(市一级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35亩,是一所集养老、护理、医疗、营养、康复、教育、培训、科研、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福利单位。
5、天鹅湖自在城养老中心
天鹅湖·自在城颐养中心构建多种户型精品公寓,为每一位会员提供个性化居住需求;娱乐健康宜老设施、健康管理、24小时管家式服务、养生温泉、高尔夫、兴趣小组、老年大学、私家菜园、定期旅游等为居住者提供高端养老服务。
㈡ 裘英俊的个人资料
裘英俊:天津相声广播著名80后主持人、天津南开经管学院高材生、年轻一代相声演员
一个姑娘来津实习,打车去电台。司机师傅问:“你去电台啊?认识裘英俊(zùn)吗?”姑娘挠头,师傅纳闷:“你连他都不认识啊?”于是姑娘见天津朋友就问:“你认识什么英俊吗?”朋友逗乐:“我看你介(这)闺女奏(就)够俊(zùn)的。”姑娘抓狂,俊个球(裘)啊!后来这姑娘听广播知道了裘英俊,天津相声广播主持人,哈哈笑相声艺术团演员,说话倍哏儿。
锐族摘要:
2003年高考后,裘英俊开始在茶馆说相声,给他捧哏的就是现在德云社的高峰。
2004年,在庆祝天津建卫600周年相声大赛中,裘英俊以传统相声《白事会》夺得成人组一等奖。
同年8月,获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金牌擂主”称号。
2005年,他在薛宝琨的指导下创作相声《你得考学》,广受好评。
转年,裘英俊拜相声名家姜宝林为师,踏进了“相声门”。
朋友说裘英俊
二哥,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主持人
我在电视台用天津话主持节目,裘英俊节目里的相声总是放片段,我见他就说:“我要听整段的。”裘英俊马上就来一句:“我想听普通话的。”您说多气人。
白羊,文艺广播主持人
我们见面都是老板相称,他管我叫白老板,我喊他裘老板。裘老板去茶馆说相声特别有派头,提一个绿色旅行箱,里面装着大褂,还有演出时候的道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出差呢。裘英俊不好喏喏,话不多,但一张嘴就得甩包袱。
高峰,德云社演员
我们俩第一次合作的节目是《拴娃娃》,那天临时缺场,团长把我俩叫到一起,“《拴娃娃》都有吗?”“有。”“接场!”我刚知道他叫什么,现在就要接场了,真是紧张,好在是熟段子,也根本没时间对活儿,他逗我捧,轻车熟路,圆满解决。
“金牌擂主”没想把相声当职业
裘英俊五六岁时,就爱抱着半导体听相声。“一万多苍蝇,大苍蝇、小苍蝇、麻子苍蝇、绿豆蝇……拧成一股绳,跟龙卷风一样,局长一进门这苍蝇往身上撞啊,愣把局长给推出来了。”裘英俊现在还清楚记得刚上小学那会儿在班上表演马三立的单口相声《查卫生》。
裘英俊从小学习好,白纸黑字为证。2003年《每日新报》“招考在线”对他的采访:“初步估分成绩为550多分(理科),这个成绩已经远远高出了往年的重点本科线,我对实现我的大学梦很有信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徐德亮进小剧场说相声一夜间成了新闻,天津人不服:“我们有南开大学裘英俊和天津农学院高峰”,他俩一时间成为了天津卫茶馆、小剧场里最被寄予厚望的相声坯子,在“网络”中搜索“裘英俊”,文字、音频都有了,北京《新京报》策划专题“天津会不会再出一个郭德纲”,候选人里就列入了裘英俊。
高峰大学毕业顺理成章进了郭德纲的德云社,可裘英俊没有。“我就没想过把说相声当职业。”这句话裘英俊向亲朋好友解释过上百遍。获得“金牌擂主”称号后,大三学生裘英俊进入了哈哈笑相声艺术团青年队,“我就是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时,为裘英俊捧哏的演员换成了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于丹。“高峰非常棒,不然他也进不了德云社,他捧哏时垫得特别舒服。于丹属于出其不意那种,在舞台上能激发我,能和我针锋相对的演员,现挂很多,感觉像于谦。”
晚上,裘英俊穿上大褂说相声,白天,他捯饬成白领开始跑会展中心找工作。
我和相声广播有缘
“我来相声广播纯属杠着的。”裘英俊觉得找工作和买彩票似的,得有运气,也得有缘分。“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应聘进了一家银行。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文艺台王晓彤主任给我打了个电话。”在文艺台有个典故叫“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说是平时大伙一念叨谁谁就立马出现。文艺台的编辑还记得裘英俊来电台那天的情景,“相声广播刚成立,大家聊天时就提起要不然让裘英俊那小子来主持试试。就那么寸,说裘英俊到裘英俊就到了。”就这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毕业生裘英俊摇身一变成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相声广播主持人,天津相声迷在论坛上发帖子:“谁能告诉我,茶馆里说相声的大学生裘英俊和电台主持人裘英俊是一个人吗?”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主持风格。”裘英俊说他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能当主持人,忽然当了主持人也真不明白自己应该是什么风格。天津相声广播是中国第一个相声广播,前不久刚刚被评为“中国特色广播”,正因为这个“特色”曾一度为难裘英俊,“别的主持类型、主持风格都有个借鉴,相声广播太有‘特色’了,史无前例啊!爱听相声不一定能说相声,我会说相声,不见得就能主持相声节目啊。相声是一个人使一个人量,播音好像也是一人一句,但要跟说相声似的还不得把听众听烦了。”裘英俊开始苦思冥想怎么转变角色,“进了电台,我只在每周休息的时候去说相声。有一段时间我在台上说相声,老想着跟台下观众公布我们的短信互动平台,还有一次,我把‘后台的演员’说成了‘电台的演员’,观众以为我抖包袱呢。”
静下心来,裘英俊开始跟研究论文似的,把相声和主持做对比,找规律。“郭德纲最大的特点就是包袱如果抖不响,他就不等了,抄着就走,接着下一个,等到节骨眼上他又能寸住了,让观众爆发;我主持节目,其实也等不了,听众的反响我当时听不到,那就按自己的感觉走,说不好抄着就走,进入下一个,把每一段主持都当成一段作品完成,把每一个关键的表达都当包袱抖起来。再有一点就是,舞台上我是一个表演者,观众看的是我,电台里我是一个主持人,观众听的是相声,我表现欲要少一点,有点像电视体育解说,先伴随,再锦上添花。”裘英俊总算是硬着头皮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点门道来。
听众是我的唯一选择
裘英俊说无论是主持相声节目,还是创作相声,都离不开听众,离不开生活。裘英俊每天必看财经新闻,自己也做理财投资,有一天他在台上表演,说到口袋里没钱了,就来了句:“今天大盘都跌到XXXX点了。”下面观众使劲鼓掌,找到共鸣了。“我让他们笑,激活他们的幽默因子,反过来他们也让我笑,给我创作灵感,幽默来自生活,回到生活。”
裘英俊说能从听众那得到快乐,尤其是自己最忠实的粉丝——奶奶。一天中午,裘英俊回家吃饭,发现阴天,就问奶奶今天会不会下雨,奶奶说今天多云。下午,裘英俊刚出家门就下雨了,被浇了个透心凉。“晚上下班回家,我问奶奶,中午您告诉我多云,害得我半路让雨淋了。我奶奶说:‘不是早晨你在节目里报的多云吗?’”裘英俊哭笑不得,虽然淋了雨,但由衷感动有奶奶这样的忠实听众。“我一直觉得听相声广播的年轻人多,没想到老年人也爱听。”重阳节,裘英俊第一次去了养老院说相声,他乐和地说“请爷爷奶奶们审审我的活儿”。
㈢ 为何90岁高龄的鲁园依旧在拍戏你觉得她的演技如何
娱乐 圈中,有那么一批演员,他们一生都在为演艺事业默默的奉献。最为典型的就是演员鲁园了,1928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经90岁了,却仍然活跃于荧屏之中。
如此年纪还在拍戏的演员实属少见,我想90岁高龄的她,依旧在拍戏并不是为了钱,那是真心的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贡献。
说起老戏骨鲁园,或许很多人对她的最初印象还是荧屏中的那位老奶奶的形象。确实,她所饰演的那些“老奶奶”、“老太太”角色确实太深入人心。
想来这位老演员,她还并不是科班出身,1950年她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然而,她并没有从事经济学相关的工作,而是到了天津广播电台做起了主播工作。
因为对戏剧的热爱,在她主播节目期间,开始播一些广播剧,进而也担任了编导的工作,渐渐的也就与戏剧慢慢接轨。
在70年代,鲁园还在天津电视台担任制片导演,《红旗谱》、《舒拉与卓娅》等作品都是鲁园的导演作品,可见她在戏剧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
在1998年,因为丈夫的不幸离世,她停掉了所有的工作,直到2000后,才开始复出她的演艺工作。那时的她,还主持了一些节目,具导演、演员、主持人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她,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
虽然,鲁园很早就出道了,但是多数人对的她的认识,或许还是在2005年后。因为那时她出演了一部热播剧《守望幸福》,在剧中饰演一位“失智老人”,凭借出色的演绎,而颇受观众的喜爱,从此这位老奶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
鲁园的走红,并不是什么偶然,不仅是因为的演技实力已经够强,而且还特别的敬业,这才是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
据说,拍这部剧时,鲁园还专门前往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的状态、表现与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演艺的更加相像。从这就可以看出热爱演艺的演员,都是用心在演绎,以为做到最好,鲁园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演员。
鲁
园在演《守望幸福》时,已经77岁了。如果说真的为了生活,她大可不必如此卖命。纵观她的前半生,主播、导演、演戏,我想生活是不必担忧的。
而且,在这之后,鲁园的拍戏频率好像比之前还更高了。基本每年她都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之中, 90岁的她,依旧还在拍戏,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对演艺事业的热爱。
对演艺事业热爱的演员,是不会去计较年龄的,成龙曾经就说,现在能多拍一部戏剧是一部,像他这样的年纪,哪天或许想拍也拍不动了。
确实如此,很多演员都非常热爱演艺事业,他们都在用一生的心血为此默默付出,就是希望可以多为中国的演艺界多贡献一份力量。
另外,拍戏虽然比较辛苦,但也能从中找到乐趣,鲁园应该就是如此,70岁丧夫的她,也是希望可以从拍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她在拍戏中却也是非常的投入,每次在荧屏中,看到她的欢笑,也让人很欣慰。
其实,说到此,与鲁园的身体素质还是有莫大的关系的,90岁高龄的她,身体硬朗,乐观开朗,这也许就是最大的资本。
在2017年,鲁园在《情满四合院》中,饰演的老奶奶一角,演技可是相当出色,那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在去年,鲁园也出演了一部叫《大寒》的作品,演技也是有目共睹。
所以,鲁园90岁高龄还在拍戏,更多的还是因为她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从拍戏中找到乐趣,以及她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对于这么一位优秀、敬业的演员,一位兼备主持、导演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艺人,确实为演艺事业贡献了太多。
最后,还是祝愿这位善良、慈祥的老奶奶鲁园身体 健康 ,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演绎!
鲁园老人已经90岁高龄了?从面相上看,还真的看不出来,一搜索她的个人资料,果真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戏骨了。
鲁园,1928年9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电视台演员。还是咱天津人啊!
最早在荧幕上看见鲁园老师是在电视剧《守望幸福》里面,她在剧中饰演母亲,此剧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老年痴呆症病人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鲁园凭借在剧中对失智老人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以78岁的年纪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成为该奖项最年长的获奖者!
此后,她就经常在电视剧中饰演姥姥、奶奶这类的慈祥形象。她的面相真的很和蔼可亲,让人一下就有想要亲近的感觉。去年还参加了电影《妖猫传》的拍摄,是真真正正的老戏骨啊!
在演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那就是“戏大于天”,我觉得他们就是因为热爱,才会喜欢自己在角色中感觉吧!有很多老艺术家们,也都是从年轻一直演成老年人,这就是他们热爱的事业,像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一样。
最后希望鲁园老人身体 健康 !呈现出更多的慈爱形象给我们!
1928年出生的鲁园,确实已经90多岁了,而且她仍然在演戏,接戏之后从未有过怠慢。
早年间鲁园在天津卫视广播电视台,担任播音员、编导,这一待就是二十年,之后才被调入天津台做起了演员,虽然前后出演了上百部影视剧,但都没让鲁园“火”起来,直到05年和如萍、刘之冰搭档出演了《守望幸福》这部电视剧,才让鲁园正真进入大众视野。
《守望幸福》作为“关爱老年人”题材的剧集,一经播出就被观众所喜爱,而鲁园在剧中饰演的“老年痴呆”的病人,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内心。
当时鲁园已经77岁,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跑到养老院去和患病的人一起同吃同住,就是为了观察“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状态,还和剧组人员一起探讨“老年痴呆”人物的状态,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喜欢。
除了《守望幸福》《情满四合院》《暖春》《晚情》《一仆二主》等作品,记忆深刻之外,还有一部电影也值得一看。
《大寒》:一部以战争题材为背景而真实改编的,鲁园在片中饰演老年“崔大妮”,可以说鲁园把片中那个坚强、勇敢、善良的waf演绎的很出神,让我们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鲁园老奶奶虽说有点“大器晚成”,但她丝毫不在乎“名利”,用她自己的话说,演戏只是单纯的喜欢,而演好每一部戏才是她所追求的。 (影控传媒编辑部 昕昕)
鲁园,原名梁鲁园,是真正的老戏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表演事业,即使如今已经90,却依然活跃在 娱乐 圈,片约不断。如此高龄却依然在拍戏的演员实属罕见,如今的她早已超脱了为名为利的阶段,对她而言,现在不停的拍戏,更多的是在享受表演的乐趣,而非为了其他。
尽管演技精湛,尽管已经在影视圈默默耕耘多年,但是鲁园一直秉承着艺术家的本质,始终坚持在表演第一线,从第一次拍戏到现在,已经整整50年。尽管年岁已高,但是她对表演的热忱却从未改变,其敬业程度和专业程度绝非现在的演员能比……
大家都知道,鲁园奶奶的走红是因为2005年《守望幸福》中的疯妈一角。那年所有的剧组成员都知道,导演曾经和所有人打过招呼,说拍摄进度可能会慢可能会延后,因为主角鲁园已经77岁高龄。然后正式开机之后鲁园却让所有人员都惊叹不已,她的工作状态完全不输年轻人,台词功底超好,几乎都是一条过,所以最后她非但没有拖累进度,反而让剧组提前了数天完成了拍摄计划!
谁又能想到,实力如此强悍的鲁园并非科班出身!
鲁园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是真正的学霸!那个年代大学的含金量有多高不用多少,何况南开又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名校,鲁园的学识水平、文化修养由此可见绝非一般。虽然是学士学位,但是这个学位的含金量比现在大多数博士学位还要高。
因为热爱广播,毕业分配是鲁园主动要求去了天津广播电台,从此成为了一名新闻播音主持。当时因为文化水平的问题,传统的播报形式大部分民众听不进去。为了提高民众的接受度,鲁园和同事甚至请来了马三立先生教她们“拉洋片”,用唱的形式播报新闻,这种形式放到现在也是非常的大胆,由此可见鲁园的创新能力!
随着广播剧的兴起,鲁园开始用声音演绎各种角色,播出了《地道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等多部经典作品。因为要适应广播特点经常需要对剧情就进行改编,鲁园渐渐成为了天津有名的编导行家。因为编导能力的出众,1970年鲁园被调到天津电视台担任演员和译制片导演。
这期间鲁园保持了高产的节奏,出演了多部电视剧,译制过田中裕子的《廿四支眼睛》、高仓健先生唯一一部电视剧《家兄》等多部海外经典电视剧。
鲁园从未停止在事业上的脚步,直到1998年丈夫的去世才彻底停止工作,歇了两年。两年后鲁园复出,开始主持儿童节目《故事奶奶》,也同时继续参与电视剧表演。
这个时候的鲁园虽然已经出演过很多电视剧,但是真正的全国成名还在于2005年的热播电视剧《守望幸福》,这是全国第一部描写主角为老年痴呆症病人的电视剧,鲁园一剧成名,获得了“飞天奖”优秀女演员,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第二年在韩国换号协会主办的首尔电视剧盛典中以众望所归的姿态独自抵御 娱乐 圈的“韩流”,获得最佳女演员!
这部戏足以证明鲁园奶奶的演技无人能超越。为了演好老年痴呆症,鲁园特意去敬老院住了一段时间,近距离观察患者,边观察边揣摩,最后达到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经典形象让人感动到流泪!
《守望幸福》之后的鲁园成了家喻户晓的“奶奶专业户”,接戏甚至越来越多,《暖春》中小花的奶奶、《大寒》中崔奶奶、《大女当嫁》中小宋佳的奶奶、《情满四合院》中的聋老太太……
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戏就是《别让我看见》,鲁园饰演的任秀英奶奶因为三个儿子不赡养她,她声泪俱下的向法庭控诉问儿子们讨要9个月房租,在律师、法官和儿子们的不解之中她指了指自己肚子,儿子们醒悟过来,最终痛哭流涕跪下认错请求奶奶原谅……
声泪俱下的表情、无尽哀伤的眼神、儿子们悔悟之后的欣慰,经由鲁园的演绎,感动了无数观众!那些瞬间,真以为鲁园是被儿子抛弃的老人,而不是在演戏!由此可见,鲁园的演技已经到了顶尖、完美的地步!
如今的鲁园依然坚持在表演第一线,身体还不错,她曾说每天演戏的活动量就相当于锻炼,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表演,又怎么会达到这种境界?
衷心希望鲁园身体 健康 !像这种级别的演员,是 娱乐 圈的瑰宝,是真正的国宝级演员!她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态度值得任何人学习!
鲁园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过播音员,后来到天津台担任演员,77岁的时候在《守望幸福》中饰演母亲,一下子有了名气,也许她是出名最晚的女演员,但她出色的演技值得每一名年轻演员去学习。
现在的 社会 ,年轻演员越来越浮躁,已经没有当年老一辈演员的那种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了,不踏实去完成学业,有很多人靠弄虚作假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比如最近比较火的那个博士,应该说博士后。他们真的应该去学习老一辈演员的品格,比如鲁园老奶奶的这种敬业的精神,而不是盲目去攀比谁谁的身价高,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后,而是要踏实的,沉下身去做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戏用心演好。这个演艺圈缺少老一辈有资历的演员给这些小鲜肉们讲讲课,让他们明白真正做一名演员需要的是什么。
我第一次认识鲁园奶奶不是因为她演的《守望幸福》,而是她在五年后,在《大女当嫁》中饰演的姜大雁的奶奶,虽然戏份不是特别多,但那个时候让我看了,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奶奶演的角色非常到位,可爱都带着些许顽皮,跟姜大雁对戏,每个点都很到位,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候鲁园奶奶已经82岁高龄了。
如今鲁园奶奶90岁高龄了,还在拍戏,可以看出她对演员这个职业的热爱,也许是她老人家的追求,但她的这份执着和敬业的品格值得每个年轻演员去学习。
最后祝鲁园奶奶 健康 长寿。
看到题目中的“90岁高领”有点不相信,查了一下个人资料,果真如此,可谓是90岁高领的老戏骨了。
鲁园,1928年出生,天津人,55岁进入 娱乐 圈,成为了一名演员,演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演技一流。是演艺圈名副其实的老戏骨。
鲁园老师的第一部剧是《流泪的红蜡烛》,那是的鲁园55岁。她的演技为0,凭借自己的努力饰演母亲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鲁园老师在《守望幸福》中饰演疯妈角色,也因这部戏鲁园火了起来,并拿下了第25界飞天奖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当时的她77岁从这部戏中可以看出鲁园老师的演技水平相当高,为了演好这部剧鲁园老师还亲自去敬老院住过一段时间,演出了最真实的剧中的自己。
鲁园老师的作品还有《暖春》《大寒》《女大当家》《情满四合院》等,每一部作品都深入人心。
90高领的鲁园还在拍戏,老人家的身体还是非常硬朗的,心态也是很开朗的,也可以看出鲁园老师对拍戏的热爱,把拍戏事业放在首位。
对于鲁园老师,我最后衷心祝福老人家身体 健康 ,并期待鲁园很多的精彩作品。
因为热爱,所以今年已经91岁的鲁园依旧在拍戏。
1928年出生于天津的鲁园,毕业于南开大学,之后在天津广播电视台做一名播音员,在这期间她曾经做过编导,之后被调入天津电视台,开始了她漫长的演绎生涯。
可能很多观众对于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印象很深,她演绎法角色都深入人心,有时候甚至记不得剧名,但是却记得那个演什么像什么的老奶奶鲁园。
在天津台做演员这期间,鲁园拍摄了上百部影视剧,但都不曾让这个老奶奶走红,而05年首部关于关爱老人题材的《守望幸福》让这个77岁的老奶奶逐渐被观众所熟知。
据悉鲁园为了拍好剧中患“老年痴呆”的病人,她多次进出养老院向患病的人“学习”,而且还在家里不断揣摩“老年痴呆”人的病症,也因为此举动让家里人以为鲁园也患上了“老年痴呆”,好在鲁园的“学习”没有白费,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强大的反响,而鲁园在这部剧也收获满满幸福感。
随着奶奶形象的定义,让鲁园的演绎生涯有了“局限”,不断接演类似的角色,从《大女当嫁》《暖春》《一仆二主》到后来的《情满四合院》,都是难脸慈爱的形象,只是偶尔会“调皮”一下,演绎的老奶奶会很“鬼马”,但这也是人物性格的增彩之处。
现在的鲁园老奶奶身体 健康 ,还在不断地接戏、拍戏,从中享受表演带来的乐趣。
(迷影生活编辑部 昕昕)
娱乐 圈有些人演戏为了圈钱,有些人演戏是为了火,有些人是为演艺事业,一生都奉献给了演艺事业。他们虽然老了,但是精神依旧,依旧活跃在演艺圈里,在剧中甘心为后备当配角,当绿叶。说了这么多,我这就给大家介绍高达90岁仍然在演艺圈的鲁园老奶奶。
鲁园个人经历
鲁园老奶奶1928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电视台演员。要说鲁园老师的第一部戏就要说到《守望幸福》了,
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母亲,这部剧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老年痴呆症病人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鲁园老师也凭借着此剧中对失智老人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以78岁的年纪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也因此成为了该奖最为年长的获奖者。在此之后,鲁园老师就经常在电视剧中饰演姥姥、奶奶之类的慈祥形象,特别的和蔼可亲。不由自主的就会让人去联想自己有这样的一位奶奶。
对鲁园老奶奶的祝福
现如今的鲁园老奶奶已经90岁的高龄了,满头银丝,身体看上去也特别的硬朗。我希望鲁园老奶奶在坚持自己演艺事业的同时,也要多注意身体。我认为老奶奶长期和年轻人演戏,从而形成了现在90岁了还依旧活的年轻有精神。最后,祝福老奶奶安享晚年,身体 健康 !
最后,你们对鲁园老奶奶有什么想夸的呢?欢迎在下方夸起来哦。
如今鲁园老师已经90多岁的高龄了,却依旧活跃在荧屏上。其实就是因为她骨子里对演戏的热爱。演了一辈子戏,好多人说她是在70多岁的时候才火起来,但试想一下,不管她70多岁,还是如今90多岁高龄,能依然活跃在荧幕上,是多么的让人佩服与尊重。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到了这个年龄,都应该是安享天命的年纪了。
甚至好多对一辈子追求的职业、爱好,也会随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增长而慢慢看淡。因为不管是做什么,这么大年纪,首先得有个好的身体来支撑。不得不说鲁园奶奶真的很厉害。其实更多的还有一份信念与热爱。一辈子从事的一项职业,真正的应了那句:活到老,演到老”。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怎么会如此坚持一件事情一辈子呢?对吧?
再来说下,鲁园奶奶的演技,我相信知道鲁园老师的人,都会被她的角色出演所吸引吧?从《守望幸福》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年痴呆妈妈”,出色的表演把“失智老人”这个角色定位演的那么真切,生活化。真的很棒。她也凭着这一角色 获得了飞天奖最年长的优秀女演员。不得不令人喜欢与佩服她的演技。之后又参演了多部影视剧……每一部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总的来说鲁园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演员。更是一位敬业,优秀的老艺术家。她的慈祥和蔼是印在脑子里的。最后希望鲁园老师身体 健康 ,越来越年轻,更希望能多看到鲁园老师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下次我请您,一生只求您一次!
㈣ 天津河东区唐口附近的养老院叫什么名字有没有一家叫第三养老院的电话是多少呢
地址:河东区新开路英禧公寓对面(马三立老年公寓)
㈤ 马三立的人物经历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 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职业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争过,甚至跳过楼,但毫无用处。一次批判会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声:“你们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旧友冷笑两声,啪地推开窗户:“哟嗬,你还拿死吓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二话没说,猛地站起来跳向窗外,大半个身子已经悬在窗外了,桌边一个弹单弦的艺人赶紧一伸胳膊,夹住了马三立的一只脚,保住了马三立一命。
这个时候的马三立,40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马志明在回忆北闸口生活时说:“当时一起下放六家,后来落实政策,我们是最后一家走的。房子坏了,下大雨,里外屋没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个伞坐着,爸妈在门槛上坐着。不下雨了,我到市里找曲艺团革委会,不同意回来,把我们调到已经空下来的一处空房子,又住了两年。后来,家里养了四十只鸡,两只鹅,一条狗,院子里所有边边沿沿都种上向日葵、茄子、黄瓜、豆角,满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几麻袋,鸡蛋多得连洗澡盆都盛不了。我们在那儿小康啊,落实政策时,老爷子都不想回来了。”
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马三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农村,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因此,一经推出,历久不衰,形成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
也许是看淡了,也许是更清醒了,即便总是要被掌声包围,总是要被前呼后拥,历经磨难的马三立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总是要保持距离。在掌声中,在人群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在传统相声的精髓未被充分汲取即被曲解以及业内风气已经日趋庸俗的背景下,这位老艺人的节操不能不令人感喟再三: “几年以来,我在剧场、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处演出,都是通过咨询委员会领导下达的任务或义务演出。得到的礼品有相册、花瓶、镜子、钢笔架等等。有的演出,什么也没有。给民警、武警、政协、人代会、车站、外环、平房改建、居委会、焊条厂、油墨厂等单位演出,没有礼品报酬,一分钱也没给。北京笑星约我一星期,没经过组织联系,我婉言谢绝。打来长途,约我去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报酬给港币,我回答暂时不去。他们又来挂号信,提些待遇,我没给回信。贵州某单位组台演出,约我坐飞机去,寄来一千元演出费。邮递员让我盖章取款,钱我不收,请邮递员按地址退回。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是五个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儿童节我必须赶场,最少要去三个学校讲话、说故事,报酬是戴红领巾。 我去八里台南边的养老院,慰问演出。我连说四段小笑话,老爷子、老奶奶们乐的高兴极了。爱听,不让我说了,怕我累着。我回答,不累,只要你们高兴,心情愉快,我可以多来几次。有一个姓朱的老头子,称我三哥。他说,您也到这地方来吧,这里的孤老户、老大娘很多,能搞个对象。想用美人计骗我。 我参加居民委员会的义务值班巡逻,戴红袖箍儿,在楼群、路口转一转,防匪防盗,维护治安。每月我轮班两次。不管是风雨冬夏,我决不缺勤。查一查各户的门锁,还有门前的自行车上锁没有。监督路口的车辆停车,交警就不敢让我在路口值班,因为有我,堵塞交通。”
在一份大概写于八十年代初的思想汇报中,马三立十分细致地描述过多年来自己的真实一面:“二十年来,我是见人不主动说话,见人不主动握手。事事寡言,不闻不问。内心总有自卑感,一直不肯去亲友家、同行家串门聊天,也不参加任何人的合影照相,避免人家小看我,歧视我。”
这当然又是一段令人心酸的描述。但是,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天津市民投票推选出10个地方名人,要在海河边上为他们树立雕像,供后人瞻仰,最后,他们把最多的票投给了这位为他们说了一辈子相声的老人——马三立。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马老当时87岁高寿,仰慕者遍布四面八方。为马老办好告别舞台演出,也成为文化界特别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当时,全国文化界多位著名人士和相声界众多名家云集天津,参演人员当中有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倪萍;演艺界名流有马季、姜昆、冯巩、黄宏、李光曦、马玉涛、郭颂等,马三立在节目进行当中也登台为观众献艺。
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马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了他的观众,享年89岁。其葬礼在天津依照穆斯林风俗进行。 遗嘱
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天津的父老乡亲,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关爱。 我也曾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我心里的感谢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人总是要死的。我有一个最后的请求,就是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2003年1月10日
遗笔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