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
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Ⅱ 老年人心理老化症的表现有哪些
心理专家认为,老年人心理出现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已经没有任何创新的企图了,而且经常感到空虚乏味。
2、对需要付出较多脑力的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3、认定自己属于时代的落伍者。
4、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在和你过不去,而想超然于众人之外。
5、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
6、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顾人家愿不愿意听。
7、当生活稍不如意时,常常会怨天尤人。
8、当面临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无措。
9、平日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围绕自己为中心进行的。
10、越来越变得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11、常常曲解别人的好心劝告,听不进别人的任何意见。
12、唠叨起来没个完,而且没有心思听别人讲话。
13、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东西,要费很大劲才能找到,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了。
14、常常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并感到不安。
15、自感办事效率明显降低了。
16、做某一件事时总是一拖再拖。
17、渐渐对那些没有用途与价值的东西产生兴趣。
18、对生活中的繁杂之事感到厌烦甚至惧怕。
19、常找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20、渐渐变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来越少。
21、经常白天也需要较多的睡眠,而且要喝浓茶提精神。
Ⅲ 老人自杀的事例 有悬赏
一个柴姓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满是疑惑的刘燕舞,
“
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
靠。
”
原标题: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林木文沐浴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个
69
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
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
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
”
刘燕舞后来听说。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在这个距湖北武汉不到
100
公里
的村庄里,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
“
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
”
一名村民对刘燕舞说,
“
这样死,还
„
体面
‟
些。
”
那是
2008
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
最多的回答竟然是:
“
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
这也成为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开端。
6
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
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
11
个省份的
40
多个村庄。他发现,林
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
“
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