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福建养老院基督教

福建养老院基督教

发布时间:2025-01-13 03:01:07

Ⅰ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历史、现状)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破除封建恶习

⑴阻止杀婴 中国自古就有杀婴的恶习,尤其对女婴更是如此。基督教关于生命神圣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大加快了社会陈旧观念的改变,今天这种恶习已经很少看见了。

⑵废除缠足 缠足这一恶习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一千年,在这一千年中,妇女将脚趾(除大脚趾)用布紧紧裹起来,使每只脚上的四个小脚趾向下折曲,抵住脚底的肉,阻止脚趾长大。慢慢地,脚后跟被迫向下,脚背隆起,看上去像一个握紧的拳头。裹足会导致脚肉腐烂,脚底大面积坏死,严重的时候脚趾会一个个掉下来。中国妇女如此摧残自己的目的只有一个:取悦男人。今天世人都知道这种行为的愚昧无知,可是在当时这一残酷的恶习深受欢迎,甚至那些受害者也盲目赞同。19世纪一些传道士努力想解开女孩脚上的布,但当他们转身刚走,那些中国母亲们立刻又给缠上。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缠足这一恶习终于被中国政府废除。基督教文化对这一恶习的废除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林语堂所说,“基督教传道士用十字架废除了裹小脚”。1912年后,这一恶习仍苟延残喘了至少十年,格蕾蒂斯·艾伟德(详见下文)在山西传教时就曾担任过“缠足督查”。

⑶创办女校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家长很少同意女孩识字读书。这一恶习导致聪颖善良的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过着目不识丁、地位低下的生活。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禁锢,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此后,随着传教士的增多及向中国内地不断传教,越来越多的女童接受启蒙教育,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

廿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此后,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学),该校于1913年由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联合创办。大学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包括中文、英语、历史、社会、音乐、体育、化学、生物、家政以及医学专科等,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

⑷禁包办婚姻 中国古代盛行包办婚姻的恶习,正如俗语所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孩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没有任何选择权,完全是封建恶习的牺牲品。随着基督教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文化的传播,包办婚姻的恶习已经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今天,在中国《婚姻法》中已经明确禁止了包办婚姻。

⑸破除崇拜偶像 偶像崇拜在中国古代相当盛行,由于文化水平低下,认知能力的有限,加之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民众只有将希望寄托给泥塑木雕的偶像上。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其禁拜偶像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祭祖祭孔以及其他宗教的仪式发生了重大冲突,甚至因此被禁教。但是基督文化不单是一种宗教文化,它与近现代文明的传播相伴而行。随着普及科学文化,开启民智,倡导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破除偶像崇拜也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接受。尤其是一些历史伟人(如孙中山、洪秀全等人)公开反对偶像崇拜,使破除偶像崇拜的观念在主流意识领域为民众接纳。

⑹废除一夫多妻 在中华民国以前,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婚姻观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妇女终于摆脱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羁绊,开启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30年民国政府公布《民法》,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除上述的各种封建恶习外,其他还有如算命、烧纸、欺负孤儿寡妇等恶习都在基督教影响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树立科学与民主观念

明末清初,中国还沉睡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近代科学无疑是最先敲醒中国这头沉睡狮子的砖头。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天文、数学、物理、哲学以及历史等学科进行了详细介绍和传播。

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近代科学。利玛窦作为来华的第一位西学代表人物,他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601年他向明神宗献报时自鸣钟、雅琴、万国图志等礼物获得在京永居权,此后大量著书介绍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理化等方面知识,如他与中国人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勾股义》,与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等,他的《山海舆地图》经校阅增补后,以《坤舆万国全图》之名多次刊印。他还著有《交友论》,在书中介绍了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塞捏卡、奥古斯丁等西方哲圣,他还做《西国记法》、《西字奇迹》、《西琴曲意》等书传授西方的其他知识。

紧接其后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人,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以及医学等部门科学都做了大量介绍。比如汤若望在其所著《历法西传》2卷中介绍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以及伽利略的新发现等。其编制的《西洋新法历书》100卷,直到今天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南怀仁曾编撰了数种地理学著作、绘制了数种地图,如《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坤舆外纪》等,它们成为17世纪地理学和地图学在中国发展的标志。南怀仁在《仪象志》和《穷理学》两部著作中,介绍了力学基础知识,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强度、单摆、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同时还介绍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的知识。今天在北京古观象台还陈列着他设计监制的仪器。

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为方便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他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开办第一家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又与人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并使中国第一次认识到国际法的重要性。该书受到恭亲王奕䜣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

与此同时,以奕䜣、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的科学确实先进,认清历史发展潮流,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现代化企业,总局下设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并聘请了许多外国人才进行翻译和教学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如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详见下文)。在1868年-1907年之间,总局译书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所翻译书籍的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其他翻译书籍的质量。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传教士大量普及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气息。他们宣讲基督的福音,强调人人平等的关系,启蒙民主政治理念,开展教育和慈善事业,这一切都给封闭许久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和决心。受基督教中文传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科举失败的洪秀全加入明室后代朱九畴所创立的上帝会。1850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摧枯拉朽般将本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眼见清政府已无出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希望中国效仿英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20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介绍了19世纪欧美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影响很大,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的孙中山、宋教仁等人领导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此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和科学(也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其根源还要追溯到基督教传教士的思想文化启蒙。

3、培养现代人才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教士就开始为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最早应从明末利玛窦培养徐光启开始。清初汤若望等人培养的一批中国科技人才在鳌拜大兴“历狱”中惨遭杀害。

1818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英华书院”,该校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校内以中英文施教,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1847年4月,马礼逊学堂的3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带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黄宽于1857年毕业回国,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回国。其归国前即产生了选派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数年后由其提出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传教士的教育无疑给容闳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容闳日后的教育活动延续下去。中国近代最早的女留学生是一位叫金雅妹的孤儿,她由美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188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1862年清政府为培养外交人员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最先设英文馆,次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再后又增设德文、日文。馆中教习均聘外国人,其中大部分外国人是传教士。1867年增天文算学馆。1869年聘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总管校务近三十年。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898年,丁韪良又担任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1901年,在庚子事变之后,李提摩太请求各国政府把一部分中国赔款,拿出来在山西等地设立大学。他认为庚子事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教育没有普及,如果教育普及的话就可以减少类似这样的排外事件。1902年,清政府同意开办山西大学堂。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面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下,罗斯福总统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1908年7月11日,美国正式决定将偿付美国庚子赔款所得的半数,共计1160余万美元,退还给中国,作为遣送留学生赴美之用。清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所学校从开办到1929年结束,共计派遣留美生1279人。

几百年来,外国传教士为中国培养近现代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漂洋过海、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呕心沥血,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其行为和精神可敬可佩,真正彰显了基督的博爱精神。今天的人们可能不知道或不理解他们的无私行为,或总是企图附加一些自私的念头给他们,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叫基督精神。中国能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开化,中华民族能得以复兴,基督教传教士之功不可磨灭。

(三)基督教在中国创办的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

1、学校

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的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学校约有350所,学生有6000人,仍以小学为主,但教会中学也开始出现。到1899年,教会学校达到约1766所,学生人数增加到三万多人。1882年由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登州文会馆。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庚子事变后,在苏州、南京、广州、福州、成都、武汉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1901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开设了东吴大学。1905年,在华的两家美国宣教差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浸礼会合作在上海开办了浸会大学,该校于1909年正式开学。1929年浸会大学改名为沪江大学。美国卫理公会、北长老会和基督会于1910年在南京创办了南京金陵大学。1915年在福州,六个基督教差会: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归正教会和英国公理会、长老会、圣公会联合开办了福建协和大学。1916年美国长老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准备,在广州开始了岭南大学。在华中地区,美国圣公会、归正教会、英国伦敦会和卫理公会于1924年在武昌创办了华中大学,1910年,在西南地区,四个基督教差会:美国美以美会、浸信会、加拿大卫理公和英国公理会在成都联合开办了华西协和大学。1919年美国和英国四个教会创办了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为美国南北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到1910年时,教会大学的人数为1000人,1920年时,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600多人,教会大学也达到了16所。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等。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几百年,这一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医院

基督教会从马礼逊开始就一直采取医学传教,他们对贫民免费看诊及赠药外,并在各传道据点建立医院或诊所,其中亦不乏医术高明的宣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主持的广州眼科医院开业,可视作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的起点。该医局一直为广州及其附近的老百姓免费治病,赢得了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好感。1859年1月,美国传教医生嘉约翰在广州创办博济医院,并担任院长达44年之久。他曾声称:“为了基督,要爱病人如同爱弟兄。”他不辞辛劳地为人治病和传播西方医学科学,一生共诊治病人74万人次,施行手术4.9万人次,培训西医150 人,编译西医、西药书籍34种,为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美国喜嘉理牧师于1883年到香港,常往广东恩平、开平、新宁、阳江等地乡村传教。他“曾习医学,每下乡时,必俱备药料,救人疾危急,施药传道,两尽所能。”教会医院一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医生、较好的设备、药物和护理条件,受到中国富有居民的青睐。医院则采取以盈补亏的办法,对富有者收取高额费用,但对贫苦的教徒,则减免其医药费用,以博取他们的好感方便传教。1903年加拿大传教士在河南汲县创办的“博济医院”落成。该医院为扩大影响,宣布“贫困病人免费医疗”,前来就诊的病人逐渐增多。1920年新医院竣工,博济医院迁此,改名惠民医院。1920年,河南彰德一代发生特大旱灾,灾后人穷病多,加拿大差会办的广生医院为群众减免费用,治疗疾病,优待产妇,设澡堂让妇女洗澡。1938年,广生医院门诊治疗病人11316人次,其中4776人为初诊,2645人接收免费治疗。截止1937年,中国一共有254家宣教医院,现存比较有名的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即美国传教医生伯驾于1835年创办的眼科医局)、武汉协和医院(溯源于1866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汉口建立的“仁济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前身为美国基督教美部会出资创办的圣教医院)等。

基督教在华举办的医疗事业,其作用和影响实际上超出了宗教和治病的范围,对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社会风俗的改良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3、慈善机构

早期基督教在中国曾创建各种辅助弱势机构,如孤儿院、盲哑学院、养老院等。由于历史原因,具体数字已不可考,个别散见于名人传记中。基督教早期在中国曾建立多家教堂,因为反对弃婴,珍视生命的教义,许多教堂都设有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如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修建了教堂和耶稣医院,还设立了小学和孤儿院。1896年,英美会为纪念女医生福吉丽,在成都四圣祠创办了第一家育婴堂。1910年美部会传教士夏呤美女士在福州岭下里创办福建基督教孤儿院等。有的传教士开设盲哑学院,如傅兰雅在上海开办的上海盲童学堂。

除基督教传教士分散的慈善行为外,遇有重大自然灾害时,基督教差会会联合起来,以传教士为主体,共同从事募集捐款、发放赈款及食品和搜集宣传灾区情况等活动。如1876年至1879年,华北的山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五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天主教各修会先后派到灾区的传教士有六七十人,基督教差会先后派到灾区的传教士有三十余人。1878年1月26日,由传教士、外交官和外国商人联合组成“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总部设在上海。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华传教士和其他外籍人士在北京、天津、济南、开封、太原、汉口和上海等地分别成立了救济团体。1920年这些团体在北京共同决定成立全国性的国际救济团体,正式组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慈善事业为饱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同时也为中国本土的慈善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Ⅱ 养老院里信徒们一起过礼拜可以吗

说的是,基督教天主教那种信徒的过礼拜吗?我记得西方礼拜都是去教堂做,如果不是很讲究的话,养老院应该也是可以的呀

Ⅲ 福州那里有老人院

福州老人院很多:

在福州市搜索福州那里老人院_网络地图

A 福清市基督教老人院

地址: 福州市福清市马山村黄塘山

B 台江老人公寓

地址: 福州市台江区宁化支路39号

C 金秋老人院

地址:建新镇洪塘里47号国防学校内

D 上洋埔老人会

地址:音西镇洋埔村

E 五福缘老人养护中心(养老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528

Ⅳ 绂忓窞鑰佷汉闄㈠湪鍝閲

1. 绂忔竻甯傚熀鐫f暀鑰佷汉灞鐭ラ櫌
鍦板潃锛氱忓窞甯傜忔竻甯傞┈灞辨潙榛勫樺北
2. 鍙版睙鑰佷汉鍏瀵
鍦板潃锛氱忓窞甯傚彴姹熷尯瀹佸寲鏀璺39鍙
3. 閲戠嬭佷汉闄
鍦板潃锛氬缓鏂伴晣娲濉橀噷47鍙峰浗闃插︽牎鍐
4. 涓婃磱鍩旇佷汉浼
鍦板潃锛氶煶瑗块晣娲嬪煍鏉
5. 浜旂忕紭鑰佷汉鍏绘姢涓蹇(鍏昏侀櫌)
鍦板潃锛氱忓缓鐪佺忓窞甯傞紦妤煎尯瑗挎椽璺528鍙

Ⅳ 全国最顶级的养老院

1. 爱德敬老院是经查询,根据网络的信息,被认为是全国最大的基督教养老院。
2. 该养老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管理。
3. 爱德敬老院提供集养老、休闲、健身、文体娱乐、宗教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是一个非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4. 敬老院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通常被称为养老院。

Ⅵ 养老院教唆老人信基督教违法吗

养老院不是公益慈善事业的话,一般性的传教不违法,组织举行活动开展宗教教育培训不行。养老院是公益慈善事业的话,那么传教都不行
宗教事务条例
第四十一条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动场所、非指定的临时活动地点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赠。
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不得组织公民出境参加宗教方面的培训、会议、活动等。
第五十六条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动传教。

Ⅶ 福建莆田有儿童福利院吗

有的。

莆田市社会福利中心地址:荔城区新度镇白云路999号。联系电话:0594-2197213。

莆田市社会福利中心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社会福利和收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法律,收养社会“三无”人员及社会弃婴,承办老人托养,执行《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

建立健全收托对象生活、康复医疗、护理等各项制度,推行岗位责任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拓宽社会化服务,积极扩大对自费收养业务,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为收托养对象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行岗位责任制,规范树立文明窗口的形象;

制定贯彻社会福利事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7)福建养老院基督教扩展阅读

莆田市社会福利中心医院简介

莆田市社会福利中心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西班牙籍天主教徒在涵江塘北设“仁慈堂”,收容婴幼儿约100人,经费由国外教会津贴。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美基督教会在黄石(原在涵江埔尾)建“善育堂”,收容16名孤儿(后增加到250人)。 民国31年(1942),莆田县政府在城内(荔城河边翁祠)创建莆田县救济院,收容本地乞丐、孤老残疾人,每人每餐供应米二两。至民国38年,全院有100多人。

1949年解放后,莆田县政府把莆田县救济院改为莆田县养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老人45人(后增加到102人);

1950年8月,接办善育堂,改名福建省儿童教养院,收容孤残儿童95人(后增加到400多人)。

1952年9月,接办西班牙籍天主教徒创办的仁慈堂,改名为莆田县残老教养院,收容残老人员41人(后增加到117人)。 1959——1965年,莆田县人民委员会先后创办老烈属养老院、精神病人收容所和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等福利事业单位。

1966年3月,福建省儿童教养院迁往建宁县。同年11月,莆田县养老院、县精神病院、县残老院等合并为莆田县社会综合福利院,设在黄石桂岭(原省儿童教养院旧址)。

1970年,原养老院、残老院合并,改为莆田县福利院,收容对象是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孤儿和弃婴。院民生活由县革命委员会拨款供给,每人每月生活费43元,被服费6元。

1985——1990年,莆田县人民政府先后拨给县福利院修缮费24.5万元,修建院民食堂、院民宿舍、综合楼各一座。

1980——1989年,该院先后被省、市、县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2002年5月,莆田县福利院上划由市民政局主管,升格为莆田市福利院。

现在莆田市福利院拥有孤儿爱心楼、院民楼、综合办公楼、食堂楼、老年人公寓、残婴楼。

于2003年10月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分立残疾儿童福利院;现有成年院民及弃婴225人,干部职工52人。业务范围:除了仙游县外收养全市弃婴及“三无”对象,其退休自费托养的老年人。

Ⅷ “很多人年老了,才发现:抱团养老,根本不现实”你怎么看

阿姨跟四位姐妹结义金兰,并且相约一起来到我们村的后山上报团养老,结果才发现报团养老根本就不现实,具体是什么情况导致报团养老不现实,且听我细细道来。

阿姨34岁的时候,姨夫就因癌症晚期求救无效去世了,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她为了挣钱维持生计,于是就应聘进本地的工厂打工。当时工厂里有许多同龄人,在跟同事们相处两年之后,她跟四位同龄人并且也跟她一样失去丈夫的女人,相处得最很好。

因为她们觉得大家有同样的遭遇,都是可怜命苦的女人,有共同的话题,因此她们决定结义为姐妹并且相约,在退休之后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一起安度晚年。当时阿姨跟她们结义,论年龄排名次,阿姨排名第三,因为姐妹们相互陪伴,所以她们五个人都在工厂里工作,直到退休。

在她们结伴养老之前,她们已经有了在工厂里相处二十几年的经历,因此她们都觉得自己跟姐妹们难舍难分,在退休的时候就刻不容缓的找养老的地方。经过一个月的寻找,对比,她们最终选择在我们村的后山上搭建豪宅定居。

她们五姐妹刚居住在一起的时候,日子过得非常开心幸福,每天饲喂家禽,唱歌跳舞,一起锻炼身体,几乎一切生活都是同步的。可是在她们刚结伴居住的第一个冬天,由于天气太冷有一位姐妹感冒了,结果因为一起居住,相处的距离太近,最终导致把其他四位姐妹都传染了。

为此,她们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她们请来了建筑师傅,在豪宅旁边搭建了一个小房子,只要有姐妹生病的情况,就让生病的姐妹单独居住,防止病情传染给其他的姐妹。就这样,她们结伴养老了十三年,那个时候她们已经年迈,有个别姐妹要自理生活都困难。

于是她们请了两位保姆来负责做家务,而她们每天仅负责 娱乐 和锻炼身体。可是由于她们对子女以及亲戚们有牵挂,所以每次亲戚家或者子女有事或者设宴,她们都会赶回去参加,但是由于是居住在山上并且她们又已经年迈,行动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们买了一辆面包车并且请了一位司机,让司机负责每天进城购物以及接送她们出行。岁月不饶人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在她们相伴养老的第十七年有一位姐妹因患病抢救无效去世了,为此她们悲伤了好长时间。

自从有一位姐妹去世之后,两年之内有三位姐妹陆续离开人世,最终只剩下我阿姨和她的四妹,她们居住在山上,每天都会回忆着姐妹们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同时在晚上的时候,她们两人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所以阿姨和她的四妹选择下山回家各自养老。

如今,阿姨已经78岁了,在家里依靠自己在山上养殖以及积攒下来的养老金,聘请保姆来家里,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她说在家养老,虽然没有抱团养老的那种热闹氛围,但是事少,清净,这种方式才真正的适合养老,因为老人养老,需要的正是清净。

通过阿姨把自己跟姐妹们抱团养老的经历告诉我之后,我从中分析总结得出,抱团养老有利也有弊。抱团养老的好处,作者总结为以下三个。

抱团养老的第一个好处,是热闹开心不孤单。因为跟聊的来的人居住在一起,每天都有人跟自己聊天因此不会孤单,反而会因为人多聚在一起,所以 娱乐 的花样就会变多,因此她们会觉得热闹又开心。

抱团养老的第二个好处,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并且生活上相互也有照应。因为人多居住在一起,而且大家又都是聊的来的好朋友,所以她们家中遇到事情,她们相互会有商量,想办法去应对,同时在生活上能相互照顾。

抱团养老的第三个好处,不打扰子女们的生活而且能让子女放心。因为她们抱团养老不会选择在某个姐妹家,所以她们不会打扰到子女们的生活,同时她们几位好朋友居住在一起,相互有照应,子女们会很放心。

但是有利必有弊,作者认为抱团养老带来的弊大于利,因此抱团养老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根本就是不太符合现实,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

抱团养老不理想的第一个原因,病情会感染。我们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会不断下降,因此很容易生病,若是抱团养老,本来只有一位老人生病,弄不好就会把所有老人都传染了。

如果是小病,比如感冒这种病还能轻松的解决,若是大病被传染到,可能会危急到自己的生命,即使做了隔离,但是她们不是医生,做不出正确的隔离方式,并且有些病是突发性的,什么时候感染上都不知道。

还有,老人们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有些老人被感染上了感冒之后,她能顶得过去可是其他人未必都能顶得过去。

抱团养老不理想的第二个原因,出行不便而且麻烦事多。因为她们对子女和亲戚事有所牵挂,所以每次家里有事,她们就得从抱团居住的地方赶回家,而抱团养老的地方不可能会离每一个人的家都很近,她们已经年迈,来回赶很不方便。

同时倘若一个人的家中有大事,比如她的儿子或者孙子结婚,那么她回家去参加婚礼的时候,大家也都得去参加,来回赶路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而且倘若一个人有事,大家也会替她着急因此事情就会变多了。

而老人养老需要清净,又是经常来回赶又是经常有事发生,提心吊胆,所以作者认为抱团养老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养老方式。

抱团养老不理想的第三个原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抱团养老,总有一天会有人先离开这个世界,到时候剩下的最后一位或者最后两位老人,会触景生情,被伤过度影响身体的 健康 。

也可能会每天都想到,已经离开人世的伙伴而感到恐惧。因为她们活着的时候每天都结伴在一起生活,活下来的人心理会觉得已经离开的人,会不会回来找自己下去陪伴她们,所以心生恐惧。

作者认为,如果综合分析,抱团养老是有利但是也有弊,并且是弊大于利,因此抱团养老根本就不现实。如果要抱团养老还不如去养老院养老呢,养老院里至少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而且还能节约开支。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老了之后要抱团儿取暖养老的问题。曾经好像是在一览电视节目当中看到这种现象。记得好像是一对老夫妻。在某一个地方买了一个独栋的别墅。因为房间很多,自己又住不了。这样就考虑就招募一些老人到一起抱团儿养老。在实际运作当中。也结识了许多的老人。参加了他们抱团儿养老的行动当中。但时间过了不久。一些老人纷纷的退出。紧接着又开始招募一些老人。但是最终还都是以不欢而散结束了他们活动

抱团儿养老的初衷是好的。因为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儿女们结婚成家之后,负担比较重,而且都有自己的小家庭。照顾四个老人确实是有些难处。那么依靠抱团养老可以在老人之间 形成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氛围。 好人们既有互相的帮助和照顾,又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还可以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什么这些抱团养老的最终都走向了散火的局面。

因为每一个老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接触人当中也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向。采用抱团儿取暖的方法就是把另一个 性格,脾气 性格和生活习惯等都不相符的人, 撮合到一起。这样长时间以来,很可能就有矛盾的产生。而且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都形成了自己个性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说老年人 抱团养老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 终究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多样红。心相近,情相远,性各异,趣不同。俗话又说,老还小,时而和,时而闹,呕心斗气多烦恼。这应该就是题主说的“抱团养老,根本不现实”的内在原因吧。

现实生活中,能一辈子相敬如宾、恩爱好初,不吵不闹不斗气和眭相处的夫妻伴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几十年吵吵闹闹、磕磕绊绊,共枕夫妻尚且如此,你能奢望一群性格脾气早己定型各异而又不可改变的群团耄耋一团和气、相处无纷争、情暖如阳春?即使存在有,也可遇不可求不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户户均存道不出的情。受自身家景、身体、经济条件的限制,受本人生活习性、儿女赡养观点的左右,很难有标准统一又称心如意的养老方式方法,只能因人因时而宜,毕竟想法与现实存在差距,有时还不可调和。我身边一位友邻就存在这样困惑。兄弟俩,家景都不错,但事业都很忙,没时间照料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兄弟俩数次将母亲送养老院,其母都强烈返回。单独租房请人侍候,母亲脾气怪,几次将保姆赶走,非要在两儿间来回居住供养。老人丢不下面子,与养老院人不对付,又与俩儿媳性格严重不相容,乍整?

随着咱们国家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临近,探讨多种养老途径迫在眉睫。无论居家独自养老,还是社区团体、养老机构...都只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老年朋友们也要立足现实,放弃幻想,体谅儿女、家庭、 社会 。喜欢清静的,就自个养老,喜欢热闹的,就到养老院,选准性格、志趣、各方面条件相当的,就抱团养老也不差。开心、大度、乐观过好每一天,就0K。

当前空巢、独居老人的规模很大,相反养老院的数量难以满足需求,于是抱团养老便应运而生了。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养老方式,到底靠不靠谱?我们通过相关资料分析一下。有一家报纸发起了“要不要抱团养老”的调查,结果显示:结果是近九成的市民对此感兴趣并表示支持,想尝试。但是大家也知道失败的比例也很大,有70%以上的老人担心抱团养老中的问题不好解决,干不长。

一,抱团养老的好处。老人参与互助,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充实,心情较好。最大的好处是降低疾病风险,尤其是夜间,遇到紧急情况时身边有人。

二,抱团养老存在的问题在哪里?有参加讨抱团养老的市民总结出以下几点:1.人们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容易产生矛盾;2.经济条件不同引起心理失衡,条件好的有人炫耀,差的出于自尊心而退出;3.有的人计较吃亏占便宜这类小账,久而久之难以共处。

总的看来,抱团养老看上去很美,正如人们所说的:理想很幸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人们对此兴趣很大,但很多人下不了最后去行动的决心,生活习惯不同成了最大的障碍。我们试想一下,一对夫妻组成家庭尚有诸多矛盾,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老人临时组合,俗话说“老小老小”,谁都不愿意在这个年龄“委屈”自己,可见难度之大。

对于养老,个人认为,国家除了养老金、医保政策以外,在养老机构的建设方面还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庞大的而艰巨的养老事业,没有“国家队”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了“国家队”的主力军作用,再辅之以其他 社会 力量,养老事业才有希望。如若如此,则是养老事业之幸,老人之幸!



抱团养老,美好的愿景,在现实面前,自然是不堪一击。

人老了,即使可以自理,性格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曾经在一起玩玩的亲戚、朋友或同学,玩玩也还会产生些矛盾,况且要一锅搅马勺,谈何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老去,有人生病不能自理,谁来照顾,一起抱团养老的老人吗?一日两日,天长日久,不是说说就可以过来的,久病床前尚无孝子。

人老了,麻烦就多,如今儿女指望不上,只能是靠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可以自理,社区养老是最好的选择,希望政府能发展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业,设立监管机构,让老人诉求有出口,让服务机抅有章可循。

当不能自理时,医养服务是最好的选择,建立安宁医疗服务制度,让老人尽可能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

我认为抱团养老不现实,在一起 旅游 几天还行,一起过日子真不行。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消费习惯、作息时间都不同,短时间在一起还能互相包容、互相体谅,长时间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谁也受不了。

能参加这些活动的老人都是有独立的经济收入,有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有主见的、遇事善于做主的人。大家都善于做主,听谁的?

所以,我认为报团养老不现实。


抱团养老也不能说不现实,最起码比孤独地一个人呆在家里强。抱团养老,主要是针对收入不高,进不起养老院低收入群体。倒是一种有效的好办法。不过这群体都是能自已自理的。大家玩得好,脾气相投,租一套农舍,自已种菜养鸡,欢聚在一起打打牌,跳跳老年舞,拉拉家常,交流交流,对身心 健康 是有益。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散,好聚好散,行动自由,何乐而不为!

有不少人迈出第一步,寻找抱团取暖养老的对象,在我们家乡就好几位这样的老人,她们原来就是很好的朋友,认识已经有很多年了,有些是同事,有些是一起长大的姐妹,还有一些是在网络上认识的好朋友。


她们每年都相约一起 旅游 ,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拍下自己最美丽的画面,她们有退休金不用工作,也不想给儿女当免费的保姆,更不想二婚找一个老而无用的男人,为自己带来烦恼。

她们几个姐妹在一起,每天都非常快乐,一起干活,一起玩乐,一起跳舞,一起锻炼身体。

她们朝夕相处,每个人的优缺点时间长了全部爆露出来,生活习惯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样。

比如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人喜欢吃大鱼大肉,有的人喜欢吃素菜素餐,性格不同,信仰不同。

有些人急性子,有些人慢性子,有些人每天吃斋念佛,有些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想法不同。


卫生习惯不一样,有些人房间整理的井井有条,每天换洗衣服,有些人却比较懒惰,动都不想动。

生活观念不一样,有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买些好吃的,有些生活条件比较差,比较节省,而有些人总喜欢占便宜,白吃白拿,甚至偷吃对方的零食。

有的人花钱比较大方,有的人比较节省,比如生活费、水电费支岀就不均衡,有的自己很省,有的人很浪费,而实行AA制,有些人就不平衡。

众口难调,比如养小动物、种花,有的人说会过敏,不喜欢。有的人却把小猫抱在床上睡觉,开始还能忍耐,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


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有的姐妹看到异性产生好感,喜欢和他交朋友,把他带到房间,甚至偷偷出去约会。

而有些人对这些事情很厌恶,不能接受,农村比较偏僻,如果万一遇到生病很麻烦的。她们也很难照顾,自己的家人,都不愿意照顾,她们作为朋友的姐妹,谁想照顾一个病人呢?


抱团养老是60后70后的热门话题,现实中远没你想的那么美好,因为我有切身体会。

我退休快10年了,身边有一大堆各种类型养老的朋友,打一个简单比喻来讲好了,就像大伙年轻时刚怀小宝宝时一样,免不了和要好的闺蜜或朋友指腹为婚,可事实上未来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样的道理,许多人在没退休前也常常和要好的朋友谈起抱团养老计划,但临到退休后大部分人都不了了之,就算很少一部分能凑到一块养老也不尽人意,细说起来其中的原因太多了。

抱团养老想法很好,谁牵头,谁组织?

既然要抱团养老,必须要有一个组织者,不然就是一盘散沙,这个组织者还必须具有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朋友圈中有绝对的权威性,试想一下,大家同是退休人员,就算你在职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可退休后大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啊,上班时你可以一呼百应,退休后凭什么还要听从你的号令,除非你全身心的付出,包括时间,金钱,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等等,服务大众的同时换来的也许是风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谁愿意干?
大家也许会说,商量着来呗,那好,我告诉你,我老公的朋友中就有这么六七家人,从2013年就开始谋划抱团养老,现在7年过去了还在商量,其中有一位朋友等得不耐烦,去年夏天先到马克斯那报到去了。

抱团养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一个抱团养老的例子,说起来已经是8年以前的事了,刚好那两年我们家外孙需要人照顾,好多次邀我加入都被我推辞了,没想到两年后等我回过头来想加入的时候,她们那个群体在半年前就一地鸡毛,由于各种原因己经各奔东西,当初美好的愿望已化作乌有,后来我从朋友中打听,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我那个抱团养老的同学圈子有七个人,其中有一个女同学中年丧夫,但经济条件是这个圈子里最好的,很久以前她就在离市区不远的老家开了一个农庄,为此她关掉生意把几个要好的朋友拉到一起,牵头组建了这个抱团养老圈子。

1、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
这个圈子里有六对夫妻,13个年龄差不多的男女,大家平常走得都很亲近,可真正开始在一个小范围内生活就开始感觉很不协调,同样是一年退休的,退休金差距很大,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有区别,特别是身体条件也有差异,身体条件好的人在这个小环境下,永远都是付出最多的人,久而久之必然会逐渐加深积怨,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啊,这么说大家都懂的。

2、兴趣爱好并不完全一致

能聚集在一起抱团养老,最大的共识是互相之间对人品的信赖,可长期在一起生活没有共同的爱好就很难持久,她们圈子里有一个居士,还有一个每天发十多条朋友圈喜欢唱歌跳舞的人,从第三个月开始就磕磕碰碰,直到后来互相之间看谁都不顺眼。

3、受儿女的牵制,走着走着就散伙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子女家庭条件都各有不同,由此引发的羡慕随着时间的增长,也许会变为嫉妒,抱团养老的新鲜感退去后,越来越多的人隔三差五地去子女家小住,不到一年这个小圈子就走到了尽头。

4、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时候,弄不好就一地鸡毛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那位发起人,那个开过农庄的女强人,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时候啊,大家长期在一个小圈子里同吃,同住同 娱乐 ,也不知从那个时候开始,另一个女同学感觉她老公和她之间似乎有点暧昧,这还了得啊,大家试想一下,弄不好就是一地鸡毛……

什么样的人适合抱团养老?

提出抱团养老这种模式并不是完全不合理,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关键是这种模式适不适合自己,当今我们这代50后60后也将面临如何养老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自发组织的抱团养老有一定的局限性,抱团养老并非人人适合,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抱团养老?

1、抱团养老不是养老的终极目标,只能是从退休到养老的过渡期

如果把抱团养老作为养老的过渡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谓抱团的概念应该是取长补短,相互之间有能力付出,这就需要您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无重大疾病,至少是在能生活自理的状态下实现的,如果这一条不能确定的话,谁又能心甘情愿地单方面为您付出呢,所以我认为首先是年龄界限不能超过75岁。

2、组建团队时,人数以三五个家庭为宜

可以肯定地来讲,超过十个人的抱团养老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试想一下,哪怕是一个体量超大的旅行团,无论是吃住行等各方面的管理,都与小团在管理上有天壤之别,何况是风险较大的老年人,人的基数越大产生的蝴蝶效应就越大。

3、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最适合抱团养老
俗话讲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姊妹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让抱团养老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谓血浓于水,年轻的照顾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天经地义,年长的帮弟弟妹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也理所当然。

写在最后:

趁现在还能动 还有点能力 赶紧为自已养老做准备 不是说咱们这一代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 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吗 养老真的只能靠自己 没进墓地之前 钱和资产绝对不能先分给子孙 切记

阅读全文

与福建养老院基督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生馆项目多少钱 浏览:812
石家庄长安区哪个养老院比较好 浏览:719
深圳湛江退休工资差别 浏览:924
18岁开始交养老金能拿多少年 浏览:656
老人骨裂吃什么营养品 浏览:160
长寿花用什么样的肥料好 浏览:585
春季高血压如何养生 浏览:72
娶老婆长寿 浏览:708
老人家因炎症发烧不退怎么办 浏览:516
村支委退休年龄 浏览:932
如何让父母挣钱给你 浏览:636
法令纹长寿吗 浏览:296
父母把房卖给子女卖多少钱合适 浏览:270
孝顺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浏览:67
老年人护理伦理要求 浏览:4
关于部队职工退休的请示 浏览:206
长寿基本动作 浏览:432
长寿花长虫子了用什么 浏览:488
养生堂属于什么类型 浏览:977
体检唇腭是怎么检查的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