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耳他,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国家,马耳他的社会福利政策究竟有多好
马耳他最吸引人的二项全民福利,便是其将近16年完全免费公立教育及其终身的完全免费公办健康服务了。马耳他的公立教育,从幼儿园起就是免费的,所说“完全免费”,不仅仅是学费减免,连校巴专车接送、教材内容及课后托管班都不用父母出一分钱。温馨提示:得到马耳他永居身份的外籍投资者,其子女也可享受马耳他完全免费且高质量的公立教育哦!
在育儿褔利层面,除完全免费公立教育外,马耳他政府部门更为16岁以下少年儿童,给予一年450欧元的补贴。针对年薪小于24742欧元的家庭,领补贴的年纪扩大到21岁以下,离异家庭更容易领到每星期60多欧元的家庭补贴。
马耳他政府对弱势人群也挺照料,马耳他16岁以下的遗孤,其赡养父母可委托领到孤儿补助或是生还者补贴。挑选再次受教育的16-21岁遗孤,还可领取附加助学金补贴。对于马耳他的残疾人士,马耳他政府部门也带来了对应的残废补贴,已经结婚残疾人士每星期可领近50欧元,单身男女残疾人士每星期可领40多欧元。
马耳他是世界七大养老服务圣地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国家医疗体系的排名中,马*他排行第五。欧洲各国65岁以上老年生活品质排名第四。老年人长期护理腊源是由国家、授予及其私人机构来所提供的;最大的一个敬老院为公立养老院,与此同时小区也在为老人提供帮助,保证他们能在家待最长的时间。
㈡ 二战因猫而失利的战役
二战传奇猫经历:待过的三艘军舰全部被击没
德国《世界报》网站8月29日发表题为《在“俾斯麦”号和“皇家方舟”号上都安然无恙的只有一只猫》的文章,作者为乌利·库尔克,编译如下:
在二战中,三次经历军舰被击沉、自己却毫发无损的水兵估计没几个。而在敌对双方军舰上都有这种经历的水兵就更寥寥无几了。但奥斯卡偏偏做到了。人们也叫它萨姆。奥斯卡是只猫。在二战结束后的第10年,它才在贝尔法斯特一家海员养老院中以高龄去世。
1941年5月27日,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海战中被击沉,舰上的2104名德军官兵只有116人被两艘英国军舰和当晚驶来的两艘德国军舰救起。
当英国“哥萨克”号驱逐舰于次日航行到这片海域时,海面上已经看不到幸存者了。只有一只小猫在军舰残片上随波逐流。它可能是被“俾斯麦”号
的一名水兵放到上面的。当然,没人知道小猫的名字。救起它的英国水兵叫它“奥斯卡”。报道此事的英国《航海杂志》则称之为“纳粹”。
奥斯卡在“哥萨克”号上一直待到1941年9月。它很快就熟悉了新环境,并随舰参加护卫货轮通过地中海和北大西洋的行动,直至自己从前的
“同胞”发动袭击。在西班牙海域,德国“U563”号潜艇发射鱼雷,击中了“哥萨克”号驱逐舰。英国人试图将这艘遭到重创的军舰拖拽到直布罗陀,但没有成
功。舰上发生了爆炸,159名水兵被炸死,其余人随即离舰逃生。奥斯卡也在其中。从此,它被改名叫“不沉萨姆”。
英国皇家海军的水兵或许认为这个名字很吉利。总之,1941年11月,萨姆在直布罗陀港被带上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半年前投下鱼雷
炸毁“俾斯麦”号战列舰船舵的双翼飞机正是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这是对“俾斯麦”号的致命一击——对奥斯卡则不然。此时,这只名为“不沉萨姆”的小猫的任
务是给“皇家方舟”号带来好运。可惜事与愿违。
1941年11月14日,在从马耳他航向直布罗陀的途中,这艘航母也被德国鱼雷击中。这次英国人也试图将其拖拽到直布罗陀,但同样以失败告终。“皇家方舟”号沉没了,但由于下沉缓慢,所以水兵和萨姆都及时获救。尽管这次没有死人,但萨姆充当吉祥物的生涯就此结束。再没有水兵愿意带这只猫上船了。它是个幸运儿,可它登上的军舰都沉了。
萨姆只获准再上一次船:在直布罗陀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它被带回英国,送到了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一家海员养老院。没人知道奥斯卡或者说萨姆
的早年经历和具体年龄。但1941年估计是它一生中最刺激也最危险的一年。这只小猫接下来又度过了14个平静的年头,于1955年离世。
这一切到底是真事儿还是水兵的奇谈?会不会有人把好几只小猫的经历拼凑到了一起?今天,没有人能给出确凿的答案。尤其是有些人觉得,小猫在
“俾斯麦”号沉没后获救的那段故事不大可信。他们认为,英舰“哥萨克”号的舰长大概不会为了救一只小猫而让军舰冒被德国潜艇攻击的风险。
不过,关于小猫在英国政坛充当吉祥物的事例多有记载。也有一系列文献证明这只叫奥斯卡或萨姆的小猫确有这番经历。而且位于英国格林尼治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内挂着一幅蜡笔画,画的题目就叫《奥斯卡,“俾斯麦”号之猫》
㈢ 康养观察 | 上海市长宁区医保定点养老院有哪些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上海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上海市长宁区作为核心区域,涌现出了多家以医养结合、认知症照护、医保定点为特色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经济压力较小的养老选择,还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篇将盘点上海市长宁区的医保定点养老院,以供需要的读者参考。
上海西郊协和颐养院,位于新泾镇协和路295号,占地约1.5万平方米,总面积3.3万平方米,共设825张床位。其环境布局丰富,设有多媒体活动室、书画阅览室、手工制作室、健身游戏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以及各种老年病科室,配备完善的康复设备和医疗设备。此外,还引入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微养智慧养老平台,提出“家庭式疗养”生活理念,旨在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颐养院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每位老人提供24小时健康保障。
上海人寿堂颐养院,位于虹桥路2302号,占地7475平方米,总面积3.8万平方米。作为人寿堂养老服务集团的重点项目,这里集西医疗、康复护理、现代养老于一体,设有“颐养院”和“护理院”,并提供针对老年病的临床科室服务,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团队由正高职称的专家教授和护理主任组成,提供专业级24小时全方位照护服务。颐养院还拥有2000平方米的休闲活动空间,为老人打造快乐养老生活。
长宁区逸仙第三敬老院,位于安化路299号,占地约2463平方米,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敬老院采用规范化、数字化建设理念,结合国际标准适老化设计风格,提供门诊、康复、娱乐等多功能区域,让老人享受现代化设施和贴心服务。每个房间都设有主卫浴,配备美国技术的纯净水系统、空调、中央呼叫系统、电话、网络、数字电视等,生活设施齐全。此外,院内还有多功能健身和娱乐设施,支持国内外老人在上海长期居住、短期住养或节假日临时托养。
上海祥福颐养院,位于协和路1号(东门),成立于2010年,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作为一家民建民营非盈利性养老机构,颐养院采用开放式格局,提供阅读室、多功能室、多媒体室、麻将室等休闲娱乐场所。医疗室、药房、康复室等满足老人医疗需求。颐养院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注重服务,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清洁卫生、预防保健、社交娱乐、精神支持等全方位服务。
上海金福第三养老院,位于新泾镇广顺路18号,占地面积约6552平方米。养老院设计新颖,绿化面积充足,设有中国特色的12生肖雕塑、景观假山、喷泉、草坪、亲水平台等设施。室内房间安装有便老设施,确保老人生活舒适。作为医养结合先行单位,养老院还增设了上海金之福护理院,为住养老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上海神州敬老院,位于新泾镇仙霞西路601号,毗邻上海神州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作为集养老、医疗、护老功能于一体的福利养老机构,能为生活自理及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
上海市长宁安馨敬老院,位于新泾镇林泉路157号,成立于2009年3月30日。敬老院结合现代家庭理念和标准,提高养老院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老人的安全感。院内设有护理院,距离同仁医院仅500米,医疗条件便利。
上海文杰护理院,位于茅台路616号,是集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护理医疗机构。作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医院,提供一级医院的医保待遇,设有多个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位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长宁路250号,为60岁及以上老人提供短期护理、认知专业护理和长期生活综合护理服务,是一个城市养老服务综合体。
上海金福第二养老院,位于江苏路街道愚园路1088弄22号,以强大的医疗保障能力为特色。养老院提供紧急医疗队服务,为有特殊需要的老人提供私人医生,确保老人顺利就医。
上海市长宁安馨第三敬老院,位于新泾镇新泾镇,为各类老人提供居家式的养老服务。院内设施温馨,环境优美,每张床都设有紧急按钮,确保老人安全。
上海长宁区逸仙程桥敬老院,位于程家桥街道哈密路2008号,为自理半自理和介护认知障碍的老人提供服务。院内医疗设备和医疗实力雄厚,设有专业的医疗团队负责老人的健康管理。
上海法华颐养院,位于新华路街道延安西路1652弄33号,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采用地中海风格设计。颐养院与长宁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长期医疗合作协议,为老人提供可靠医疗保障。
上海市长宁安馨第五养老院,位于新泾镇通协路288弄7号楼,地处商务区之间,环境清素、高雅。养老院设施齐全,结合现代家居与医养理念,提供全天候的护理服务。
㈣ 不知不觉已经快50岁了,面对衰老的恐惧谁与我有同感啊
面对衰老的恐惧,每个人都会有。
夕阳中,许多老人自发地聚集在公园中,议论关心的话题。上海,2017
如何变老:面对衰老的人生,你会害怕吗?
序
近来,许多媒体、新媒体在报道贾樟柯新片《时间去哪儿了》时,都截取了他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唯独衰老不可医治。尽管文章内容更多在谈电影,这一标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暗示很明确——衰老是人类最终极的疾病。
翻译家马振骋老师送给我们他翻译的《蒙田随笔》,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这位十六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写过一篇很有趣味的“论寿命”:“人在自然环境中都会遭到种种不测,使原本的期望生命嘎然中断……寿终正寝,这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非一般的死亡,不及其他死亡自然;这是排在末位的终极死亡。离我们最远,因而也是我们最难期盼的。”这是四百多年前的生死观,但随着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活到“年老力衰”至少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常态。
曾经是上海租界内最大公园的复兴公园,则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园,如今也成时髦老人们热爱的去处。上海,2017
复兴公园内的“长寿合唱团”无疑是一张名片,许多已经因拆迁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还会不惜穿越整个城市来参加合唱,他们有专职的伴奏和指挥,还有人负责手抄歌谱。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大草坪边则是萨克斯风学习者的“领地”。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练太极的老人们。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大道另一端,老人们成双成对跳着交谊舞。上海,2017
事业
“退休”对于有些老人来说大概是一个生词。今年刚步入古稀(采访时间: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最近刚参与了“两会”的报道。关于“老”,其实早在2005年时,曹景行就已经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华大学拍摄新生军训,一个小女孩见到他便以“爷爷”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这么称呼。尽管如此,曹景行对工作的热情可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般。2009年,在他62岁时,他向凤凰卫视请辞,决定“单干”:网络电台评论员、电视台特约记者、学校指导专家、一年跑15个国家拍摄电视节目……这位老年“自由职业者”的活可不少!这些还不够,每天清晨或深夜打开朋友圈,我总能看到昵称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动辄50余条甚至近百条的转发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试验——“我觉得微信也可以变成频道,也就是由我一个人主持的频道。”每天他都会把自己认为值得看的内容集中转发,这样已经实践了近两年。据他估算,用于微信的时间每天都能有5、6小时了。当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时间的人。
曹景行,拍摄时70岁。主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饭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东西。我吃很简单,衣着都很简单没什么,生活没什么累赘的,其他时间都放在这个书房,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东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郑德仁在上海音乐厅为星期广播音乐会指挥低音提琴演奏,20世纪90年代初,和平饭店酒吧重新开始接待外宾时,他参与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乐队。上海,2015
同样忙碌于前线的82岁(采访时间:2016年)的马振聘老师,他是我国重要的法语翻译家。他在退休之后还曾翻译过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书《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作为蒙田作品的译者。“蒙田曾说,人不活到最后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结束的。”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支柱,马老每天伏案,笔耕不辍。
已经92岁高龄的指挥家曹鹏(采访时间:2017年)仍然活跃在工作前线。在女儿的支持下,他创办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下称“城交”),指导非职业的音乐爱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时,我脑袋里也都是音乐。”两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体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轮椅上吊着针也要上台指挥。就在演出高潮之际,曹鹏突然激动得站了起来,一位当地摄影记者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恐怕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匹敌。有时,我也不禁会想,这些充满智慧的老人,面对工作迟迟不愿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乐趣,还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许两者皆有之?
用心
“质量不让步,作风不迁就”,这是曹鹏的人生准则。也就难怪,他所指挥的城交虽然非职业乐团,水准却并不亚于有的专业乐团。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对事事的认真态度令人感动。拜访中国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之前,当时已经71岁(采访时间:2012年)的他已经发来关于自己的文章让我们提前了解,他自己则事先仔细读了采访提纲,还把提纲都打印了出来。“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做到”,这条原则在他从未变过。而就在不久前,我还在浦东民生码头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览上,见到郑时龄院士正在听两位策展人汇报工作。那绝非“走场”,也并非为了“自拍”发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轻译者,经验丰富的马振聘教授每天却只翻译两三页,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急不来。“我做事情要有一个恒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学的严谨和工作的用心态度正是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吧。
曹鹏,拍摄时92岁。指挥家。上海,2017
“和音乐在一起,和年轻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劳累,天天在收获,也天天在享受。”
时间
联系上著名配音演员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带着相机按响她家的门铃,已经是10月底,77岁(采访时间:2017年)的曹雷老师日程之忙碌,非常人可以想象。尽管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退休,但是她还持续在为译制片配音——虽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已经习惯了观看原版片加字幕,但二三线城市还是有人在看译制片。除此之外,曹老师也重新回到话剧舞台,她扮演的宋庆龄可谓形神皆备。随着朗诵的升温,曹雷也不断接到在舞台上朗诵的邀请,她还携手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皮萨列夫(Andrey Pisarev)发展了一种朗诵与音乐合作的形式,从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组曲到《一夜肖邦》,曹雷在音乐会前通过朗诵的形式把中国的听众引导入俄罗斯的音乐世界。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曹雷用自己在某档电视节目中赢得的奖金为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买票,她说,这些盲童实际上是最好的听众。
在曹雷老师家中,她拿出日历来,可以看到10月几乎都填满了,为了让她偶尔休息一下,她的先生李德铭必须提前两个月安排好两人的旅行计划,比如刚刚过去的七月,他们就在地中海的邮轮上度过了两星期。凡是走进曹雷家的人,都首先会被玄关一面磁板所吸引,上面贴满了世界各地名胜搜罗来的的冰箱贴,这都是他们旅行时的收获。忙碌的日程背后,是曹雷老师对时间的珍惜。在许多媒体报道中,她被称为“活了两辈子”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曹雷刚刚从十年浩劫中缓过来,重新回到热爱的表演事业时,竟被查出了恶性肿瘤。接受手术和住院康复期间,曹雷努力地和病友们寻找点滴欢乐,但出院之后,她依然对生命有了紧迫感,当时单位打算照顾病退,而她却要求调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当专职配音演员,在幕后继续她热爱的事业。
对于人们想象中赚够了钱早早退休的美好愿景,曹雷老师就问一句话:“退休以后干什么呢?”——“在40多岁得了癌症时,我以为这辈子就到头了,没想到后面还能有一辈子。”对于现在这些“感觉是捡来的”时间,她认为必须花在真正想做并且有价值的事情上,“就像是失而复得的东西会感觉特别宝贵,这些时间也是如此,但宝贵的时间难道就用来整天躺着、想办法吃好的吗?——吃多了还血糖高呢。所以活着要有意思,要干点什么,才会觉得一天没白过。”
曹雷,拍摄时77岁。著名配音演员。上海,2017
“我是从事声音艺术工作的,到这个年纪,只要自己做得动,(就尽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而过去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我觉得,活着要有意思,要干点什么,才会觉得一天没白过。”
曹雷老师的日历。上海,2017
以上文字中“序”、“身体”和“时间”三部分为我撰写,中间部分均为李君撰写。对于这篇报道的形式,我们原本有着更高的目标——类似摄影师罗伯·霍恩斯特拉(Rob Hornstra)和作家兼电影制作人阿诺德·凡·布鲁根(Arnold Van Bruggen)在2009-2013年合作完成的《索契项目:高加索地区的战争和旅游地志图集》(The Sochi Project: An Atlas of War and Tourism in The Caucasus),不过遗憾的是,最终我们只能做到现在的样子,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远远不止写出来的这么几句话,希望之后还有时间沉淀,把更多有意思、有启发的内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