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经济理论

老年人经济理论

发布时间:2024-10-19 09:50:28

『壹』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关理论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精神生活需求旺盛。目前我院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主要集中在户外运动、打麻将、玩纸牌等文体活动,活动内容单一,同时,各种组织开展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持续性、周期性。近年来,政府对我院实施了迁建工程,新址规模达苏北一流水平,各项硬件设施齐全,室内活动场所1200平方米,室外场所4000平方米,各类活动器材100多件,基本能满足院内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但由于我院老年人年龄偏高、身体状况偏差、文化程度偏低,对文体活动的各类需求还不够明显,可应用开展项目还需进一步拓展,大多数老人只参与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组织的活动,平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兴趣少之又少,要想方设法培养和调动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爱好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心理关爱。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志愿者服务和精神产品提供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落实“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建立健全老年心理服务组织和服务网络,积极创建老年精神关爱的运行模式。培训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在院内设立聊天、心理咨询等场所,开展心理健康和科学生命观等方面的教育。
二、发展老年教育。按照理论教学和兴趣发展两大方式,来实施老年教育。一方面开设医学保健、电影欣赏、饮食卫生、时事政策等课程,每月两次以集中形式授课,以增长知识为主。另一方面成立书画、健身、手工、花卉、戏剧等兴趣班,以学习技能、愉悦身心为主。为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三、丰富文化生活。依照老年人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引导老年人多活动、勤锻炼,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方式,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充实美好。

四、发挥优势特长。鼓励老年人参与院寓管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等活动,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

五、加大设施投入。进一步建立完善院内文体设施。这是开展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应把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单位全年工作目标,列入各项工作考核序列。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设施投入,尤其要把财力向文化活动室设施倾斜,同时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捐助各类器材,强化使用效率,造浓活动氛围,努力办好具有养老机构示范特色的老年文化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贰』 如何运用老化的理论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根据2000年11月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的话,那么早在2000年,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而且80岁以上高龄人口也以平均年百万人的速度增长。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中国老龄化进程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进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另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陕西8.0%,共14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状况。

截止2004年底,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40.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96%;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6%;上海市早在5年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1.46%。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概言之,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

另外,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发达国家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相比之下,2003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

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老年问题不容忽视

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低生育率阶段,儿童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因此,严格来讲,老龄化最早是在发达国家先出现的。

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前后不到20年,不可否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那种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寿"的现象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中,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在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说:"农村不像城镇那样,老年人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原先集体供养老人的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瓦解,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他们子女本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老年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因此出现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后看不起病的问题。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需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相关的心理、膳食和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有大约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忽视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

"活到老,学到老",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和科学发展滞后。拿美国来说,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老年学研究,40年代国际老年学学会成立,老年学很早就引起他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作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国,我国没有一所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专业人员严重不足。1998年我国医护人员比为1:1.1,远低于1952年的1:2.26,也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1:2,2000年我国护理人员与实际需求相比尚缺336万。全科/家庭医生奇缺,康复医学发展缓慢,衰老机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增长较快,老年服务和养老方式面临挑战,目前全国约有2340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调查显示,京、沪、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社会影响不是儿戏

老年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积累基金多意味着国家和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了119倍。有人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老年问题对家庭代际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家庭,由于子女多,加之那时候老年人寿命较短,家庭供养老年人的时间相对也较短,子女供养老人的负担相对来说也比较轻。而现代,特别是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而导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现,导致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限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的时间支出上。照料和护理老人需要时间,而对于劳动人口而言,时间就意味着收入的高低。久而久之,子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会增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而代际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们该如何面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

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们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困难问题必须加以关注,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社区要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逐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叁』 老年人的特征和需求

我们国家年龄60周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一、老年人的特征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九大系统都在退化:包括呼吸、神经、心血管、肌肉骨骼、呼吸消化、内分泌、生殖系统、感觉系统(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能够更好地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的隐私问题,不要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对居家环境,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要进行调整,保障他们的安全。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智力衰退,结晶智力(人生经验、智慧)增多,液态智力(记忆力等)减少,这个时候的老人大致分为两类,一个是自我完整的人格,一个是自我绝望的人格,要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过好晚年生活。

辅导老年人学习新知识一定要耐心,说话语速要慢,声音要大,每次所教的内容要简单易学,不能贪多。注重实用性,有锻炼新行为的机会,比如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微信能和家人及时沟通,老年人学习就有积极性。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主要有一些理论支持:角色理论、活动理论,撤离理论、延续理论(中年阶段的状态)、社会构建理论、现代化理论(终身学习)。

这一时期主要关注老年人的角色转变,重大的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影响,比如失独、丧偶等,对老年人的打击很大,所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危机介入。

注重个体差异,因为疫情,社会隔离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关注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的影响,推动社会政策的调整,比如这三年新冠病毒,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怎样解决和预防都是新的课题。

二、老年人的需要

经济保障:养老金,社保

健康维护:关注和渴望健康生活,生活照料、康复等

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维权。

就业休闲:丰富的晚年生活,老年大学、广场舞等。

婚姻家庭:家庭婚姻幸福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好处。

居家安全:家庭条件改善,居住环境安全。

善终安排:子女的生活、财产处置、墓地购置、后事操办。

一条龙服务:居家照顾、社区照顾、院社照顾等。

『肆』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

『伍』 老年人这一群体,想要理财要遵循哪些原理

现在为了尽量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提升生活的品质,不少拥有一定的积蓄和退休金老年人,会选择投资理财自己养老。很多老年朋友问我:作为老年人这一群体,如何进行理财呢?要保证稳健安全还要有较高的收益?老年人如何理财?这是一个特别严肃的问题。老年人理财时经常上当受骗,这也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

三、投资不能贪,稳健增值。

合伙人金融理财专家认为,老年人应该多重视稳健型、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例如配置银行储蓄、互联网P2P理财等。银行储蓄年化率3%左右,利润虽小,但安全系数较高;国债年利率大概为5%。

四、保养好身体,适度消费。

老年人应当改变陈旧的消费观念,不能只考虑如何为子女攒钱。可适度把部分积蓄用于改善生活、参加文体活动、身体保健和疾病治疗等用途,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在关键时刻能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陆』 对老年学概论的认识

老年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按照国家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老年学归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并置身于法学学科门类。老年学是在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等边缘性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上,老年学是对人们衰老的研究,这包括从学科和实际工作领域对衰老过程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进行研究。老年学家包括许多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从业者,这些领域包括生物学、医学、护理、牙医学、复康治疗、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这本书主要集中研究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一词是Clark Tibbitts于195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与衰老有关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老年学研究。

老年学是一门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兴学科。尽管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关注老年人问题,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学到20世纪才初露头角。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老年学标志着老年学学科的最终完成。老年学有学名Gerontology,有国际性和各个国家的学会以及协会,国外著名大学都设有老年学专业并授予相应学位,也有专门的学术杂志、学术著作和教材。老年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的现象、过程、规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一门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老年学由于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是21世纪的朝阳学科。老年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包括:多学科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上,老年学是对人们衰老的研究,这包括从学科和实际工作领域对衰老过程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进行研究。老年学家包括许多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从业者,这些领域包括生物学、医学、护理、牙医学、复康治


疗、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学”一词是Clark Tibbitts于195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与衰老有关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老年学研究。

老年学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老龄问题的演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联,所以老年学包括了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研究老年人问题两大部分。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老年人问题则偏重于探讨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健康长寿、代际关系、精神文化生活、合法权益等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学研究实际上已经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基础学科如老年医学、衰老生物学、社会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等更加成熟,而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如老年护理学、老龄工作管理、社区老年学等也正在兴起。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经济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莘县2018年5月退休人员 浏览:878
不愿意养老父亲怎么办 浏览:677
老年人听说书 浏览:676
去医院看老人送什么好 浏览:704
银行体检合格证明怎么开 浏览:193
重阳节小故事幼儿园 浏览:938
普宁哪里有批发养生茶 浏览:347
乳腺活体体检查什么 浏览:795
哪些生肖最孝顺 浏览:582
英明养老院 浏览:550
失能老人楼层有什么活动 浏览:356
香港老人在哪里办公交卡 浏览:442
长寿方法为什么专家说法不同 浏览:2
中老年人送礼送什么 浏览:44
私企退休退休金谁发 浏览:803
中国以后如何养老保险 浏览:141
退休返聘人员工资算成本吗 浏览:720
垃圾分类中老年人 浏览:268
50岁的男人最重要什么 浏览:887
老年大学唱什么歌 浏览: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