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家常见的心理危机及调整方法
老人家常见的心理危机及调整方法
老人常见的心理危机
1、老人有忧郁心态。
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此时感到的反差更大,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回顾当年,多愁善感。致老年人忧郁心态的产生和发展。
2、老人有急躁心态。
老年人由于自身社会角色的改变,孤独感、自卑感增长。遇事急躁,易动肝火,将会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3、老人有多疑心态。
这种心态大多产生在一些长期与他人缺乏沟通和来往的老人身上,他们对别人的关怀和帮助,常常会怀疑其是对自己不怀好意的疑病心理。
4、老人有惧死心理。
这类老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5、老人有爱幻想心理。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6、老人有害怕孤单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7、老人有黄昏心理。
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8、老人有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9、老人有无价值的感觉。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老人最担心的问题
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
2、疾病缠身压力大。
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易患各类疾病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很多老人关注健康、注意保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老人过分关注养生保健节目并对号入座,对保健仪器、营养品几乎没有抵抗力,有的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化验结果却正常,甚至出现疑病症现象等。
老年人治疗疾病同时,要接纳自身存在的疾病,抱着与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态。对老年人自诉病症,家人要理解,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否则,会给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3、抑郁情绪难以摆脱。
丧偶是生活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生活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资料表明,老人丧偶导致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如何关怀这些老人,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坐立不安,不想与人交谈,悲观想法强烈,有内疚、负罪感,觉得所作所为对不起孩子,食欲不振,头痛,易疲劳,睡不着,口渴等。
老人应该如何保证心理健康
1、心理准备,分散注意。
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避免反常行为发生。如多和老同学、老邻居走动走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垂钓、种花、养鸟等爱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游,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定期体检,直视死亡。
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3、进行运动,延缓记忆。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
4、勤于学习,科学用脑。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㈡ 老年人人际关系
对于离退休的老人来讲,社会交往更是其获取资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体性
如甲***下级***与乙***上级***相处时,作为客观存在的上下级关系,无论甲是否喜欢乙,根据“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关系,决定甲都要服从乙的领导;但作为个体关系,甲则可以因为自己对乙的好恶,而决定自己是亲近乙或疏远乙。离退休后的老年人,更加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际关系的个体特点表现得就更为突处。
:群体性
如果一个个体不属于任何群体,则该个体是孤独的,缺乏爱、温暖和关怀,各种活动的效率也较低,并且由于被排斥于社会之外,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所以,与群体的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老年人应加强对群体性的认识,要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之中。日常生活实践证明,老年人的人机关系群体性特点中,最为突处的有下述三方面的心理表现:
第一、从众心理。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见解,是受他人或众人的认知、见解影响的。当然,从众心理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易于发生,也有的是意见正确的少数人屈从于群体压力、采纳了多数人的错误意见。
第二、合群心理。不愿意脱离群体孤身一人的心理。有的是喜好交际,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好感。有些老年人的这种合群倾向是从童年时期起,经过青少年、壮年与中年漫长的岁月,对当年竞争物件的嫉妒与敌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经过潜意识的认同与反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与发展成为合群人格。
第三、归属感。个体在感情上有自己归属于一定群体的社会需要,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能和他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络,并进而得到群体的认同、悦纳和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等,这种归属需要的感情即归属感,它是老年人特别需要的。飘零在外的老年人总是希望在晚年能“落叶归根”即是一例证。
:情感性
大部分老年人由于人格成熟、健全,他们的人际关系都有高尚的情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自尊自信、重视友谊、责任心强、受社会制约、遵循群体准则。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普利布拉姆所说的那样,“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起著评价和监督的作用。”
:对应性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中,对各种人和物等物件,都会以一定的形态产生针对性地回应,即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来有往。由于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对应性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对应性总是有规律性的。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复杂程度不同,但都会有适当的对应。例如,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你讨厌我,我也讨厌你。可以依据对应的速度、准确性、难度、次数或机率、大小幅度、强度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效果。
㈢ 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心理目录
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心理目录话题1:老年人的人际交往
话题2:做个受欢迎的“老来宝”
话题3:与老同事相处
话题4:与邻居相处
话题5:社区休闲中的相处
㈣ 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哪些
自主的心理需要,交往的心理需要,恭敬的心理需要,求助的心理需求,依存的心理需要,在年轻人看来,人到老年,在家抱抱孙子、看看电视、享享清福,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么,老人们都会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一是自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大都沉着稳重,老练大方,阅历丰富,处世有方,因此干什么事都希望有自己的主张,这种心理上的自信和自主,是老年人的自主需要。
二是交往的心理需要。多层次的交往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老年人为排除生活中的寂寞感,喜欢在一起聊天;为了切磋某方面的技艺,也爱找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流;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老人们也需要广交朋友。
三是恭敬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在从事养花、练书法、打门球、钓鱼等一切活动并取得进步后,特别希望得到晚辈的肯定、鼓励和恭敬,这样就会增添老人对生活的情趣。
四是求助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和健康状况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产生求助的愿望。如果老年人在有病的时候,晚辈若能自觉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生活无法独立完成的活动,则会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另外,老年人对社会、对群体的依赖也是一种求助心理。
五是依存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对家庭有一种较强烈的依存心理。他们虽然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仍期望得到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的关心、爱护、尊敬和信任。家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关心、体贴老人,家政事务主动征询并尊重老人的意见,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丧偶或离婚后,为了避免孤独,很希望找个能互相照顾的老伴,这需要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老年人不愿呆在家里,在家里,反而爱烦躁、发脾气、易生病,渴望理解和交流,所以希望各位家庭能够多多理解老人,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㈤ 老年人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可能脱离社会或群体而离群所索居。对于离退休的老人来讲,社会交往更是其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愉快,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接近,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反之,则会导致心情压抑,产生无助感,从而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和谐、心情愉快的老人,患病率为1.4%;因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因素,老人患病率高达40%。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三个社交圈,家庭是第一社交圈;同窗同事、亲朋好友是第二社交圈;泛泛之交是第三社交圈。对老年人来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回归社区、家庭,第一社交圈交往频率提高;第二社交圈对象由同事转变为邻里、亲朋好友;第三社交圈则要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活动兴趣喜好的差异而定具体对象、范围。当然并非所以人都按这种模式交往,比如丧偶老人、子女都在国外的“留守”老人。
第一,老年人的家庭关系:首先,家庭的基础和核心是夫妻关系,许多家庭职能是通过夫妻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老年夫妻关系大多数是良好、正常的。具有稳定、休闲、真挚、和谐、深沉的特征。虽然也会因为"空巢"感到些须惆怅,因为琐事而发生些许争执,但有足够的时间来从容地相互沟通,妥善地解决矛盾;虽然会因为“更年期综合症”而产生摩擦和不适应,但更会由于在更年期间的谅解、体谅、宽容和挚爱而珍惜夫妻情份。老年夫妻感情的表达方式不象年轻人那样奔放热烈,但由于多年的共同生活,举手投足不用言表就能知道对方在想着什么,彼此间的理解默契是年轻夫妇无法比拟的。
其次,老年人的代际关系也存在其特点: 代际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子女、孙子女三代人之间一脉相袭的血缘关系,包括公婆、岳父母与媳婿之间因联姻而结成的姻亲关系。 老年人在自我评价晚年生活幸福度时,有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子女对其是否孝顺。大凡子女孝顺,老人幸福感就强,子女对父母不孝敬,即便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条件较优裕的情况下,幸福感也较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家庭观念、代际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当子女长大自立,成家立业时,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这时候就会形成很多“空巢家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些老夫妻顺利地把注意焦点转移到老伴身上,爱孩子的同时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自己也有独立的空间同老伴一起享受晚年生活。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然过着“为孩子而活”的生活,对“孝顺”的定义为时刻围在自己的身边,而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无法像老年人希望的那样顾及到他们,因此产生“空巢寂寞”。第二,老年邻里朋友关系: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活动能力和反映能力都会有所下降,社会交往的范围有所收缩,邻里之间的交往都比在职时要频繁些。而兴趣爱好的一致性、需要的互补性、态度的相似性等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因,又使老年邻里交往的内容更具有内涵。老年人更加愿意跟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交往。老年人更容易以某种共同活动联系起来。比如说跳舞、下棋、钓鱼等等。
从城市老年人与知心朋友的交往频度和交往深度看,城市老年人中能经常与知心朋友见面的比例较低,其中有42.8%的老年人与自己的知心朋友甚至不能够见面,的确只是“海内存知己”了。还有42.3%的老年人与知心朋友不能谈心里话。这些情况表明,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质量不高。呈现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 大多数城市老年人都保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交往的频度与着一个相当规模的朋友社会人际关系网,交往深度受到了限制。
第二, 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不能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支持和生活照料,但附近有没有朋友及与知心朋友能不能谈心里话,成为影响城市老年人孤独感的朋友交往因素,即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对其精神赡养形成了影响。
第三, 决定老年人是不是有近邻朋友交往及与知心朋友交往深度的因素为老年人及老伴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与亲属近邻的交往频度。
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层,接触的人不一样,人生经历、人生观、世界观不同,人际交往方式也因此不同。老年人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就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问题。可以简单总结为一下几点:
第一:自负、浮夸:老年时期是总结人生收获成果的阶段,有些老年人自恃对社会为家庭做出了很多贡献,看不起子女甚至所有年轻人。
第二:自卑、孤僻:这是另一个极端。有些老年人在总结人生的时候妄自菲薄,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不愿意跟人交往,甚至同自己的家人都不愿意多说话。
第三:嫉妒:这常发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常见于“婆媳关系”中。
婆媳关系在家庭中有特殊性,它几非婚姻关系,又非血缘关系,却是以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为中介所组成的特殊人际关系。婆媳相处有时会遇到人际冲突和相互接纳不良,在儿子中介失衡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失调,造成婆媳不和。家庭和睦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婆媳关系交往障碍是老年人人际交往障碍中的重要环节
第四:干涉:主要表现在过多干涉子女生活。极少出现干涉其他人(非亲属)生活。
第五:多疑:由于子女的独立,不再依赖老年人,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多疑。常发生于家庭生活中。
第六:敌视: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老年人交往障碍。敌视可能从某一个人泛化到周围所有的人或者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