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做才能让老人临终不遭罪,安祥的走
问:祖母已九十多岁,耳聋、体弱,反应迟缓,没有学佛,现在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请问老法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老人临终不受罪,安祥的走? 答:你有这分孝心,这分孝心能够坚持永不退转,帮助老人,我相信你会遇到好的缘分。我们这几天讲经的时候也都提到人口老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非常重视。老化的人愈来愈多怎么办?如何让老人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现在的老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伦理道德的颓丧,几乎没有了,所以年轻人对于老人没有孝顺心。在国外,诸位都知道,儿女不养父母,政府有救济金,由国家来养老。所以他对于基本的物质生活他没有忧虑,但是精神生活非常痛苦。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每到一个国家地区,我头一个去看的就是养老院,外国的老人公寓。 养老,说实在话,在全世界老人居住的环境,澳洲是最好的。澳洲是得天时地利之赐,它地大人少,所以土地非常便宜,一个老人院差不多要像中国来说,都是有几百亩的土地。我在澳洲看的,小的养老院有二十英亩,二十英亩合中国是一百二十亩,这小的。大的有一百多英亩,一百英亩就是六百中国亩,所以里面的布置就是像公园一样,花园,还有人工做的小桥流水。因为它地方多,它不要盖高楼,都是平房,就像住家一样,大家住在一起。有独栋的,它价钱不一样,有独栋的、有双并的,两家一栋,当中没有隔开,当中用墙隔开,两个门,一栋建筑两家住。老人年岁太大身体不好,不能自理的,住在一起,那就像什么?像旅馆一样。一个老人有一个房间,有特别护士来照顾。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其他国家地区都好,照顾很周到,政府养老。所以澳洲的税很重,这里面就有养老金。 但是精神生活没有,我们去看了之后也很难过。老人成天坐在轮椅上,在外面晒太阳,真的是中国谚语所谓的坐吃等死,这个味道多难受!我们去参观,给他招招手,打打招呼,他非常欢喜。你就想到平常没有人跟他招手,没有人跟他打招呼。所以老年人,中国人讲老年享福,中国跟外国的思惟不一样,中国人青少年是在修福,积福、积德,是要好好受教育;年轻人踏进社会是造福,不是讲自己名闻利养,自己个人享受,是服务社会;晚年享福。这是几千年中国人思惟,中国人做到了。现在学外国人,麻烦大了。现在儿童享福,外国人儿童享福,儿童的天堂;是中年人的战场,拼命去争;老年人的坟墓,真的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恰恰相反,享福是晚年。我们如何帮助老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我讲得很多。 理想当中我们建老人院不叫老人院,因为老人看到老人院,对自己身心都有压力,我们的老人院称做山庄、别墅,这是我们的家,家园。用什么方式?用五星级酒店的方式来做,这里面有几百个房间,一个老人一个房间,房间都可以卖的。酒店的管理,老人就好了,你每天自己房间有人给你打扫,跟酒店服务一样,你看你就有很多孝子贤孙天天照顾你。这个山庄是你的别墅,又是老人大学,又是学校,又是多元文化中心,精神上的生活就非常的周到、圆满。所以我们想到中国,中国地方上的文化实在讲非常的美好,就是以戏剧、小调、音乐、歌舞,现在几乎都被淘汰掉。你说唱昆剧的,没有了,平剧大概恐怕也太少了,很悲哀,许多地方戏剧几乎都不能再传下去,它没有舞台表演。将来这个老人公寓、多元文化这么个场所的话,这些戏剧都可以到这个地方去表演,老人非常欢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承传。像一个老人安养院做好了,会带动许多地方都想来做,每个地方都做,那将来是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这些演艺人员他们就忙得不亦乐乎,他表演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说各种娱乐、教学,喜欢读书的,有读书的环境;喜欢听书的,有讲解书的环境。里面甚至有教堂,信仰不同的宗教的,你有诵经、有祈祷都有地方,应有尽有。山庄旁边有医院,另一个,旁边有托儿所,有幼儿园,让老人每天都能看到活活泼泼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那就不一样。我们天天在想这些,希望这个理想能够落实,只要先做一个样子,就像我们在汤池做和谐社会的榜样,先做出一个样子。你看这个样子做出来之后,现在联合国,驻在联合国的这些大使们,一百九十多个国家都想来参观,都想来看看。这个老人中心要是建好了,我相信我也能够介绍联合国,让他们来看,向全世界去推展。老人一生为儿女、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晚年应该老有所终,应该有个幸福的晚年。(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三 2007/7/20) (本站按语:多些关爱,注重精神生活。最好劝其信佛,生前信佛念佛是非常有利的,尤其在临终时,具体可参阅《地藏经》。老人实在不信,子女仍然可以为老人诵经念佛至诚回向,真诚的向佛菩萨祈愿。) 其他相关文章
2. 爷爷太迷信怎么办
我觉得你可以帮助爷爷走出迷信的圈子,因为现在的老年人以前生活的时代,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大,他们把一些常理不能解释的事情依托在神佛或者鬼怪身上,所以才会导致了迷信。如果你的爷爷只是心里很尊敬的话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他有信仰,但是要是已经是生病不去看病,而是去烧香拜佛的话,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帮助他走出迷信。
5、多交际。可以帮助爷爷多交朋友,当爷爷心里产生了一些迷信情绪的时候,让他多和朋友交流,让他的朋友帮忙劝他。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让爷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迷信的错误。因为别的人都不信,只有他一个人相信会感觉很丢脸。
6、不要从众。要让爷爷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因为身边的人的一些迷信行为影响到爷爷,不然的话他还是会再次迷信的。最好就是让周围的人或者亲戚的迷信行为收敛一点,不然爷爷还是会再次效仿的。
3. 学佛,信佛,真的有用吗,为什么不管在哪里都有老年人信佛,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阿弥陀佛
真学佛,真信佛,真修行当然有用,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修行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于成佛,一生成佛。
信佛的并不都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信佛,法会时你去寺院看,大部分是年轻人。
问:想想这辈子也没有做过多少好事,甚至于还造了不少恶业,像我这样一点善根福德都没有的糟老头,阿弥陀佛还肯接纳我吗?
净空法师答:这个放心,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造恶业,只要你能够忏悔,忏除业障,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能去的。善导大师跟我们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那为什么李老师又说「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二、三个人去」?他们两个人讲的话没有违背,是一个意思。修要如理如法的修,那个万修就万人去;现在这些念佛的人不如法,你不如理、不如法,当然他不能去。
所以从前那个念佛人,他真修,现在是假修不是真的。你要真的讲明天你就可以往生了,他就会吓死,这不得了,明天我就要死了,那还得了!如果我们这个念佛堂搭个牌子说明天就会往生,一个人都不会来,没有一个人来了。可见得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从这个地方就会了解。所以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没错,李老师说一万个人只有二、三个人去,也不错,都是说的实话。
4. 家中老人侫佛如何是好
多理复解 多包容老人
对于接触过佛制法和佛理的人来说,他们这样做是在种福田,为自己,为后代
而晚辈如不能理解并一味斥责,不但不能令他们功德圆满,也让自己种下谤佛的怨心,于他们于已都不好
说到这 想到佛与佛教的关系 心中不免悲伤 佛教佛教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宇宙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教人从善去恶 在当今的社会 信佛全然被理解成迷信 感慨末法时代 佛弟子任重道远
就拿我自己来说,没有接触佛法前 一味地追逐财色食名睡 不忌身业 意业 口业,种种贪 嗔 痴三毒纠结着自己,短短的几个月,通过接触金刚经和善知识 虽然还有很多恶习,但慢慢在发心改正的过程中,发现生活起了很大变化,最起码淫邪没有了 心境平和了许多 烦恼少了睡眠好多了 长胖了许多
看到你提的问题,感觉很有缘 罗索这么多 希望您能理解家里的老人 有信仰并不是坏事 老人退休后 要多关心一下他们的内心感受 多交流 多沟通 多理解
5. 为什么许多老年人都迷信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外50%的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在我国农村,妇女80%都迷信神灵,老年妇女的比例达到90%以上。通过以上这些比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共同的悲哀,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望。
一个人风风雨雨地活了几十年,大脑里储存了生活中许多熟悉的景象,其中有自己纯真的童年时代、充满幻想的青年时代、富有建树的中年时代、硕果累累的老年时代;有爱情、有欢笑也有失意,刚刚尝到人生的滋味了,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无奈最悲哀的事情。然而,这又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谁都无法改变这种事实,就连当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老先生都没办法,他去了很多地方,想着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在受到了许多炼丹者的欺骗后,最终还是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当大家知道自己的生命结束后,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烟消云散,似乎是残酷了些而生命不灭的原理,只存在于那些宗教里,如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佛教的六转轮回。至于事实是否与宗教上说的那样,并不是活着的人能够知道的,另一个空间的景象与道理,都是世间的人相传,而世人又是所有谎言的缔造者,至于人死后是否存在另一种生命形式,谁都没有亲眼看到过,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
我们暂且不去论证有没有这种道理。这种道理哪怕是无法实现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对于马上就要从这个世界上离去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环诱人的光辉,毕竟还有个美丽的世界在等着他们,而那个世界是崇尚美德的,只要他们做好事,在另一个空间里就会过得舒服一些,因此,老年人普遍地比年青人要善良。这种信仰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幸福的自慰。自然,年青人似乎离死亡还远一些,他们在信仰的时候,那种心态比老年人复杂得多,很多人是消极的、是对现实憎·限的,是受到伤害的、是忏悔的,他们还没有过多的去想死后的情景,他们之所以信教的目的是自慰。但是,他们也是未来的老人,他们也会从一切虚枉的现实中走到死亡,那么他们信仰的最终目的也会慢慢改变的。
可以说,世界上不变的只有一个道理,就是任何物质都会疲劳,都会死亡,那么,人类也是难逃这种道理的,至于死后怎么样那是另一回事儿,有时候看看宗教方面的书,感到后顾之忧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