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养老机构服务老人状况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老人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8 14:56:50

㈠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机构养老的必然性研究

(一)老龄人口的剧增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医疗保障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逐年上升,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 。老龄人口的急速增加则使得老年人的抚养问题日益突出,穆光宗(2012)认为“人口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黎民(2009)表示“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背景下的人口迅速老龄化,使‘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历史的原因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加速还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我国对于沉重养老负担的无力,机构养老都是解决现阶段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主要以联合家庭为主,子代对年老父辈的赡养和承欢膝下被认为是“孝”的表现,父辈主要由儿子和媳妇赡养,主要以家庭养老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家庭结构也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流,家庭的养老功能被弱化,子代对于老年人的赡养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老年人的空巢化趋势导致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面临生活危机和自理困境。机构养老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在满足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三)成本――效益的驱使

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公办和民办的,而各自又包含两种运营方式: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一般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比起与老人同住每天照顾三餐、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和让老人独自居住每天担忧其安危来说,养老机构所能够提供的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更贴近一般人所期望的老年人照料模式,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

二、老年人需求探究

(一)老年人生理需求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伴随着生理上的衰老化、伤病化,导致老年人有时难以自理,产生照料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机能弱化,老年人自身防御能力和康复能力都较之年轻的时候要弱许多,产生护理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当老年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健康的生理需求后就会追求发展性的生理需求,如运动健身获得强壮的体魄、如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料。现阶段养老机构普遍只能够实现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护理需求和一些简单的娱乐需求,但对于有康复需求的老人来说,养老机构一般是让老年人卧床实行全护理的方式取代康复性训练,削弱了老年人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和康复的信心。养老机构中传统的老年社会工作只局限于“老有所养”这一层面,忽视了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与老年人自身潜能的发展,缺乏促进其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动力。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需要支持和关怀以及认可,同时也需要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老年人的支持系统一般由配偶、伴侣、家人和照顾者组成,是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对于了解老年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他的支持系统就会发生改变,家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变远,照顾者变成了养老机构的护工,在养老机构中的社交网络一般是以同一房间的成员所组成的小团体为基础的,同质性群体的聚集能够为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产生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老年人之间能够自主互助。老年人对于死亡会产生恐惧,家属也会不能够接受老年人的离去,由此老年人及其家属所产生的焦虑、畏惧的心理无法排解,对死亡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理解,临终关怀能够让老年人对于死亡和自己走过的人生有新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地肯定自己。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除了需要满足“老有所养”的需求,还应重视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增强老年人增值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互助,减弱“老年人”这一标签所标志着的被照顾、无作为的角色给老年人本身带来的压力和孤单。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实践权的获得的必要性研究

(一)理论框架概述

1、实践权

实践权是指行动者经过他人同意或强行进入后者主导的空间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会工作是实现助人自助的实践过程,而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和技巧在工作的领域和对象中获得接纳和信任的过程。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较为迟缓,还不太成熟,在养老机构中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最大优势的效益必须重视实践权的获得,不单单是介入,还要让案主和相关机构承认社会工作的劳动成果,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获得实践权的过程是与社会工作的进行同步的,在社会工作的开展中不断地争取权利、完善方案、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实践权与社会工作介入的融合。 2、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被弱势化、边缘化,是因为:①个人内在体验到全面性的无力感,以致无法与环境交流;②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的障碍、压迫和限制,使个人无法参与社会,实现自我。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必须要注重增能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他们增强自身的权利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重建自我价值,增强对自身发展的信心。

(二)社会工作介入与实践权获得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的发展性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发展性的专业,在养老机构中有着其特殊而且必不可少的地位。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更新换代中由于年龄的因素被替代、被淘汰,而子女无暇照顾、避免代际冲突、身体不适和生活不便、寂寞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

2、实践权的推动作用

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介入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缺乏实践权,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永远只能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没有影响力和推动力,被边缘化和漠视,社会工作的策划与方案只能被看做是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休闲娱乐项目,无法发挥其治疗性和专业性和效用,社会工作不能获得权威的认可和承认,就难以在工作领域和范围内起主导作用。实践权的获得是组织和成员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和肯定,能够推动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切合老年人的需求,以实现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

3、老年人的增能需求

角色理论认为,当老年人能够从过去一套角色过渡到与年龄规范匹配的角色时,就能有成功的老年,从活跃贡献的社会成员转变为传统观念中无所作为的“老年人”角色,许多老年人心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协助老年人增能,能够将老年人内心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心态转变为拥有自信和自尊,使老年人能够重拾信心去参与社会活动,而不仅仅将步伐局限在养老机构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并且积极地接触社会,同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问题与困境

(一)社会工作的边缘化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的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一直处于边缘化、被忽视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养老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还是有待增强。养老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者一职的仅占少数,而大部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兼职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对老年人进行帮助,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和价值体系,而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会工作者普遍比较陌生,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对社会工作双重漠视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困难重重。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主要扮演辅导者、使能者、咨询者、协调者的角色,在个案工作的进行时运用怀旧和生命回顾的技巧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帮助老人解决现时的困境,在进行小组工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关心每一个组员的感受及行为,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个案工作无法兼顾每个老年人,小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娱乐和交流层面的活动,无法深入地建立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等能够增进老年人能力和自信的更专业的服务。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施的困境

1、移情现象

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容易对老年人产生移情,过度地同情案主或对案主产生超出工作关系以外的感情,影响社会工作的实际实施效用,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现状的判断造成偏差。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局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社工服务的开展被束缚,只能停留在较低层面养老服务,也无法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援助性或发展性的资源。经济支持的局限性使得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速度缓慢。

五、结语

银色浪潮的席卷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年龄结构带来了影响,但更多地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机构养老作为现阶段我国必不可少的一种养老方式,为了能够兼顾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增能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培养老年人的发展动力,促进老年人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对于解决现时的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福娟.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

[3]王思斌.社会工作实践权的获得与发展――以地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的展开为例[J].学海,2012.

[4]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

[5]Erikson,E.(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

;

㈡ 养老行业市场分析是什么

养老行业市场分析:

1、养老服务需求空间较大

据2019年8月国务院部署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常务会议指出,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养老服务,是应对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医疗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需求、家政服务需求。

2、养老服务供给逐年增长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是公办养老机构,据国家民政部公布数据,2010-2019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逐年增长。据民政部在2020年10月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22万个。

3、养老床位缺口较大

2010-2019年我国及养老机构床位整体呈稳步上升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315万张增至775万张。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有790多万张。

面对逐年增长的老年人口数,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增速缓慢,我国仍面临养老床位缺口较大的问题。2010-2016年,我国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4、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将加速发展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5、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等。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将加速发展。

㈢ 对社区养老有何看法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武穴市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粗浅看法。x0dx0a一、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x0dx0a武穴市城区共有14家社区,居民户数33840户,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对象4965户,12368人,其中老年群体低保对象3059人,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万元养老服务费,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区居民户数1326户,5026人,60岁以上老人502人,99户低保户中就有21户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丝旋社区居民户数4078户,人口15069人,低保对象321户,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体,低保对象,空巢老人达45人,以上两社区共同点人员密集,文化素质偏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为进一步摸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以上两社区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x0dx0a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8人,占调查数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占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5人,占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2人。x0dx0a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占1.8%。x0dx0a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如螺丝旋社区孤老吴治国62岁,小儿麻痹症,他宁愿与其兄弟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这也符合世界通行养老方式。x0dx0a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x0dx0a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x0dx0a二、 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x0dx0a1、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x0dx0a2、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x0dx0a3、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x0dx0a4、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x0dx0a5、社区养老服务“简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x0dx0a三、 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x0dx0a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x0dx0a1、抓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首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武穴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9.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以上,且这种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现今,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再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x0dx0a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事业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民政部门可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同时,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阳光家园、文化室、活动室、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x0dx0a3、抓服务,拓展内涵,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x0dx0a4、抓队伍,专兼结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既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x0dx0a5、抓领导,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社区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社区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落实财政、发改、卫生、国土、民政、体育、文化等部门以及社区所在镇处的责任,实现统一协作,全面推进,督促养老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责任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卫生医疗服务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龄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㈣ 养老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根据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2019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2.6%,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8.1%。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㈤ 涓鍥藉吇鑰佺幇鐘跺垎鏋

涓鍥藉吇鑰佺殑鐜扮姸鍒嗘瀽鏄锛氬吇鑰侀噾浣撶郴涓嶅畬鍠勩佽佸勾浜虹殑鍏昏佹湇鍔$煭缂恒佺┖宸㈣佷汉鐨勯棶棰樸佽佸勾浜虹殑鍋ュ悍闂棰樸佸吇鑰佹枃鍖栫殑缂哄け銆

涓銆佸吇鑰侀噾浣撶郴涓嶅畬鍠

鐩鍓嶏紝鎴戝浗鐨勭ぞ淇濅綋绯讳富瑕佸寘鎷鍏昏佷繚闄┿佸尰鐤椾繚闄┿佸け涓氫繚闄┿佸伐浼や繚闄╁拰鐢熻偛淇濋櫓銆傚叾涓锛屽吇鑰佷繚闄╂槸鑰佸勾浜烘渶涓昏佺殑缁忔祹鏉ユ簮銆備絾鏄锛屽吇鑰侀噾缂磋垂姘村钩鍜岄浼戝勾榫勭殑鎻愰珮锛屼互鍙婁汉鍙h侀緞鍖栧帇鍔涗笅鐨勫吇鑰侀庨櫓锛岄兘缁欏吇鑰侀噾浣撶郴甯︽潵浜嗘寫鎴樸

阅读全文

与养老机构服务老人状况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产四级片指什么 浏览:45
广州有哪些老年大学书法班 浏览:129
电影里有叫威杰尔 浏览:104
巴马长寿村的特产 浏览:427
南宁幼儿三个月体检哪个医院好 浏览:407
韩剧电影在线免费 浏览:88
港台真军电影名单 浏览:222
临安医养结合养老院哪个好 浏览:333
长寿白米粉 浏览:9
求一部韩国R电影男主是动漫画家 浏览:295
平时回家买什么东西给父母 浏览:933
军人养老保险哪个档次高 浏览:791
预约了全年体检不去怎么办 浏览:578
老寿星的长寿秘诀 浏览:794
曰祈长寿方 浏览:974
清最长寿的人 浏览:807
李彩谭偷情 浏览:18
吃肉会长寿 浏览:429
重阳节相关英语 浏览:195
印度蛇神的电影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