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公办敬老院的运行模式

公办敬老院的运行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13 23:48:43

㈠ 颐养年养老院的服务模式

一 颐养年老年公寓提供六种服务模式,包括:
自理、半自理、全护理、病愈康复、瘫痪、临终关怀服务
二 居住形式
居住形式多样化,其中分为:分居式、租住式、颐养式、度假式、候鸟式并探索以房养老式。

㈡ 怎样管理老年公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应该秉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让全天下儿女放心,让所有老人舒心!老年公寓应远离城市的喧嚣,空气新鲜,交通便利,水电,通信条件优越,最好是有空地,可以让一些喜爱种植的老人老有所乐!乡村、效区养老是个不错的好遐想,不远离家庭和亲人,不远离社会,不会让老人产生孤独、隔世的感觉!老人,身体的状况不同,因此,老年公寓无论是在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上都应该考虑周全,以方便老人行动为前提。公寓应配备完善的医疗系统,以满足不同老人的不同需要。了解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制定科学、营养、合理的食谱。对于需要康复的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加追访健康情况;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及养生保健知识;开展合理、科学营养,由营养师制订营养食谱与营养治病;开展功能康复,由康复师制订个体康复计划;中医中药保健,包括老人足疗、中药熏蒸医疗及针灸等;心理指导;由医生、护士负责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对服药者由护士定时集中送药到口,保证按时服药不漏服,对需要注射治疗者,可在院内医务部解决;亚健康预防与控制;开展定期健康检查;

㈢ 养老院的经营模式

十大养老模式有哪些?机构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居家养老、暖巢管家养老等10种养老模式,让辽宁省大连市和来大连市养老的国内外老年人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14日召开的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上,大连市副市长刘俊文介绍了大连市的10种养老模式:
[转帖]十大养老模式有哪些?
(一)机构养老模式。即养老院养老。大连市在养老院中推行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根据设施、条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形成一批以精神卫生、休闲康复、临终关怀、才艺特长等为特色的机构养老院。
(二)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自家闲置住房,将其装修成适合老年居住的场所,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附近的社会老人。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主要由家庭成员为受养老人服务。这种“家门口的养老院”因兴办操作程序简单,资金投入少,家庭气氛浓厚,服务细腻周全受到老人喜爱,目前大连市已有这类养老院20多家。
(三)日托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入托老人“朝至夕归”,被老百姓戏称为“老年人的幼儿园”。室内设置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大学课堂等。目前大连市已建成20多家托老所和8个日间康乐苑。
(四)居家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院,由经过培训的社区下岗失业女工,上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出资购买[转帖]十大养老模式有哪些?公益岗位,用于居家养老养护员补贴。大连市到2005年底已有2687户老年家庭采取这一模式。
(五)货币化养老模式。由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特困老人进行补贴,老人可选择居家养老,也可去机构养老。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可得到政府每月发放的“代币券”,老人可凭券自主选择明码标价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可在全市范围内随意选择养老院,用养老金(低保金、房屋出租金等)作养老费,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和养老院减免。今年,大连市8125名享受低保的特困老人全部实行货币化养老补贴。
(六)暖巢管家养老模式。为空巢老人配“管家”,从老人退休开始,就有养老服务站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监护、生活用品代购和配送、健康指导和咨询、休闲娱乐等承担下来,有专门的配送车辆和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目前大连市已有10个暖巢管家服务站。
(七)异地互动养老模式。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2005年,大连市成立了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开通了互动式异地养老网,为各地老人异地养老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大连市有二十多家养老[转帖]十大养老模式有哪些?机构与外地养老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异地养老服务。
(八)养老助教模式。为国内外高知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利用其教学资源无偿或低偿帮助学校教学。大连交通大学建立的“国际书香怡养院”,吸引了不少日本老人来大连养老

㈣ 国内的养老模式都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现在社会上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分为三大类:

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1、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通常是指入住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进行养老。

敬老院,主要收养对象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也会接受享受退休金的自费长者。

养老院,则分为一般性养老院和“医养结合”养老院。一般性养老院大多是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生活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医养结合”养老院,主要接收失能、半失能、失智、慢病康复、安宁疗护长者,除了满足长者日常饮食、护理、娱乐社交活动外,还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可以保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依托医院优良的医疗条件,提供慢病管理、急诊诊治、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等多项服务,提高长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机构养老的优势:很多长者选择机构养老,是考虑到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护理,尤其是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养老带医护,生活养病两不误,还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

不足:入住养老机构的老者,有部分会感到自己被孩子抛弃,也会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感到孤独。

2、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以家庭为中心,靠子女亲属养老。

《长沙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已经审批通过,且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有明确的定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村)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由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公益服务共同组成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庭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会服务。

《条例》还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

居家养老服务应当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孤寡、失能、重度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人员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这就意味着一般的家庭老者养老,如果条件达不到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的,还是要靠子女子女亲属来照料。

居家养老的优势: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状态,并与家人有更多亲密和互动的时间。

不足:照顾老人是一项消耗体力和精力的任务,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这对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如果老年人独自一人居住,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突发疾病或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服务。

该种模式借鉴的是俄罗斯、美国、日本流行的“托老所”模式,即早上家属把长者送到中心,晚上再把老人接回家里。

国内通俗的叫法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长者在社区照料中心会被安排丰富活动,诸如玩牌、打麻将、卡拉OK、下棋、猜谜、折纸、画画以及学习智能手机的使用等等。这些娱乐休闲活动不仅能让老人们放松身心,也有机会和更多人进行交流互动,对延缓脑力衰退也是有一定的帮助。

社区养老模式优势:这种模式既为长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又满足了长者的心理需求,使长者有稳定的生活,同时又减轻了子女的日常照顾负担。

不足:现在的国情是,大多数身体好的长者其实不太愿意去照料中心,而身体不好的老人虽然想去,可能又不会被照料中心接受,所以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

当然,社会上掀起了其它的养老方式,诸如旅游养老、抱团养老、田园养老等。

像旅游养老,也叫候鸟式养老,在身体和金钱都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了年轻时努力赚钱,退休后到各地旅游度假的梦想。

不管哪种养老,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及家庭的养老方式才是最好的。

㈤ 如何经营管理老年公寓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以及计划生育等基本因素。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养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由于老年公寓的特性决定其区别于一般养老机构和普通房地产的运营模式,因此,中国敬老院网认为,中国养老市场运营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市场定位原则,销售原则以及其它服务原则尤为重要。
一、老年公寓具备的典型特点分析:
特点一:老年公寓能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将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他们认为现在的养老条件,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方面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关注能够满足其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供老人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一般选址在城市周边,有山水相伴,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环境。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类型、等级和服务档次。
由于老年公寓提供给老年人是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因此其住宅形式一般要包括居家式的私人住宅、宿舍式的酒店公寓以及医院式的养老病房,同时由于老年公寓一般兴建在城市周边,还要提供多种生活必备设施(如购物场所、银行、邮局、医院等设施)和娱乐锻炼的配套设施(如体育馆、餐厅、娱乐场所、老年大学等),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物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及社区娱乐服务。

㈥ 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有些医养结合的大型机构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提供延伸服务。
济南大学朱孔来教授做了一份“关于山东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有的十八种模式”的精彩观点。这十八种模式分为三类:“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虽然是以山东省为例,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医养结合、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模式。
一、 “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大养老+小医疗”型
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
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该模式存在明显缺点: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仅医务人员的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
调研发现:许多已经申请办理了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内坚持不下去而“人走楼空”。
2、“医疗、养老并重”型
这种模式多为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护理院,强调医和养并重发展。新建的大型养老机构,同步配套建设综合医院或护理院,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富余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以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或者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中心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型的医护服务。
调研发现:该模式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运营态势,能基本实现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医养共享。
3、“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在医疗机构内部又新建了一个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调研发现:此模式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优点是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好,比较高端,但也存在明显缺点:一方面对现有医院资源的利用不经济甚至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费用较高,经济条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4、“大医疗+小康复”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科室或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多数是在原有的医疗机构新增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照护、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调研发现:该模式多数发展较好,但在“医、康、养一体化”体系中“养”的比重较小。
5、“两院一体”型
该模式多数是将地方政府建设的敬老院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现“一体化”,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以实现医养结合。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资源除照顾好“五保老人”外,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此模式是对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激活医养资源供给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
调研发现: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相比,该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
6、“医康养一体”型
在医院的基础上,新建护理院和养老院,实施医、康、养一体化运营。此模式优点是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许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社会效益极佳;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既得到康复治疗服务,同时又得到养老服务,康复出院后可能还会有一批人在养老机构长期住下,机构的经济效益将大为提高,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医养结合模式。
7、“个体诊所+小型养老”型
此模式一般由个体诊所举办,前面门厅为诊所,后面为家庭式小型养老,诊所的医生、护士提供为老人医疗服务,另聘1-2位护理人员照顾老人。
调研发现:这个模式的优点是收费低、离家近、比较方便,资源利用充分、效果好;但缺点是医疗和护理设施相对简单,护理不规范,同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8、“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型
这种模式是指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多为医疗机构(多为一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养老机构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等分支机构,医疗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为其提供医疗整体外包服务,或称“整体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医养双方责、权、利明确,双方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
调研发现:这是医养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特别适用于100-300人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采用这一模式,医疗机构可能会“赔本”造成服务不可持续,需要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贴)。
9、“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种模式是指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这是我省目前开展医养结合最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缺点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基础是来自双方的信任和利益驱动,双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一旦协议影响到了某一方利益,就很容易出现终止协议的情形,很难保证合作的有效性、持续性。
调研发现:这种模式难以实现医养一体化,基本属于“搞形式”,医养之间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如养老机构有患者需要住院,虽协议要求优先到合作的医疗机构住院,但患者家属并不一定同意,可能会到规模较大、更放心的医院),久而久之,难以长期合作。
10、“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种模式是养老机构自身先建设一个小医疗机构,如卫生室或诊所,同时又另与其他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由其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对一般的医疗问题,养老机构自行解决,当有较重患者立即转入合作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上述十种“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前七种为“一体化”模式,第八、第九种为“嵌入式”,第十种为“混合式”。前八种医与养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九种为松散型的医养结合,第十种为半松半紧。
目前相关部门介绍成绩时所说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到多少多少时,往往以签订协议类的松散型模式居多。
调研发现:我们认为松散型模式基本属于“搞形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难以实质性合作,更难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必须运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 “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型
日间照料中心的设施可以在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得以共享使用,资源配置效率高;一般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人,多数是“一体多病”,这些人更多需要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因而这一模式能更多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同时,只有医务人员承担相应服务,老年人子女才能更放心、才能更多地把老年人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实体性机构,由其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符合“能负责、能问责”的要求,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既解决了由社区居委会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运营带来的体制不顺、权属不清问题,又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产闲置问题,还化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紧张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既能收获“更好保障老年人保健、老年人子女更安心”等的社会效益,又能通过更多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推进养老产业化,真正实现多方共赢,是社区层面实现医养结合的理想方式。
12、“社区医养设施共建共享”型
将养老服务设施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如农村幸福院与卫生室同步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建设。通过同步建设,一步到位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
13、“专业养老运营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型
由大型专业化养老机构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调研发现,此模式由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一般只有10张床位),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有些专业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跟不上,很难做实做优医养结合,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取消,很难维持下去。
14、“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型
这种模式往往是社区建设了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了开展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所开展的服务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较少。
15、“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型
由村卫生室托管运营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但目前典型案例不多。
三、 “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6、“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型
这种模式需要为居家老人配备穿戴式设备,对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况的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实体性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或实体性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子女;实体性服务机构根据对老年人身体监测数据作出服务方案,同时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的相关服务。
调研发现:目前看,许多企业热衷开发此模式,有的设计规模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
17、“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型
这种模式是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推广家庭医生服务,与有需求的老年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契约式服务,签约对象可以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优质诊疗服务、精准预约转诊服务、保健指导、疾病干预、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调研发现:这一模式主要解决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但社会化的生活服务得不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此模式不是实质性的医养结合,仍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18、“居家养老+长护险中的‘家护’服务”型
这种模式是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失能老人平时在家中由自家人提供生活照料,由长护险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护”服务,相关费用主要由医保资金提供。这一居家养老模式目前主要针对享受长护险的城镇职工,虽受居民欢迎,但社会成本很高,且医务人员往返医疗机构和居民家中时间成本也很高,与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院护”相比资源配置效益不佳。
调研发现:另外,调研还发现,有些医养结合的大型机构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提供延伸服务,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个层面同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三个层面融合发展的智慧型”医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好。
阅读全文

与公办敬老院的运行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插茱萸的史载 浏览:627
私营企业为员工交养老保险 浏览:840
脑部肿瘤压迫眼神经和压迫老年痴呆有关系么 浏览:438
如何暗示父母自己一定得配眼镜了 浏览:474
老年人兴趣小组活动照片 浏览:226
物业公司用退休人员做保安 浏览:424
济南儿童医保如何挂在父母名下 浏览:330
工作多少岁可以领养老金 浏览:21
标准的老人床多少钱 浏览:970
60岁的男人还会爱上女人吗 浏览:130
60岁能买平安什么保险 浏览:54
老年人安全带怎么系 浏览:219
70岁老人海上婚纱照 浏览:253
中国官员级别退休年龄 浏览:589
老年节主题党日活动计划 浏览:522
农村养老保险交多少钱农村 浏览:632
父母不喜欢玩游戏怎么办 浏览:425
养生药如何做两用产品 浏览:608
老年人奇葩创业 浏览:568
治疗老年人的药酒方 浏览: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