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丧偶老人的遗产怎么分配
根据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袭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由于没有遗嘱,所以,遗产由四个子女依法定继承来分配财产。
二儿子先于其父母去世,但不能剥夺其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一条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二儿子的子女可依法代位继承其父亲有权继承的份额。
同时,三儿子无子女,随父母居住,如果其对父母尽了主要扶养义务,可根据《继承法》第十三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2. 丧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共同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老年夫妻,无论年轻时是甜蜜恩爱还是吵吵闹闹,到了老年都是对方心中最大的依托。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说人到老年,必须要有爱人的陪伴才会过的幸福满足。但两个人当然不能够“同年同月同日死”,总有一方要先于另一方谢世,那么剩下的一方就会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并派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孤独绝望从前同进同出的爱人离世,突然只剩下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巨大的孤独寂寞感使老年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和悲凉,尤其再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共度晚年,心里就更加的不是滋味,甚至感到继续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只是一种痛苦。从而造成他们身体上心理上的严重创伤。
2.性情古怪从工作岗位走下来,老年人已经感到寂寞孤独,如果再丧失爱人,他的生活就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心理、性格、行为方式也会有所改变。通常会变得怀旧、伤感、孤独、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从而显得性情大变,行为怪异,古怪而不容易接近。
3.面对死亡老伴走了以后,老年人会经常想自己也许马上也要走向死亡,加上身体各器官衰退给他们做出的“警告和提醒”,比如失眠,食欲下降,免疫功能减退,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更容易使他们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和生存的目标,从而更加消极,衰老,心情沮丧。在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将受到极大危害。
3. 丧偶老年人的再婚有哪些问题
双方老人丧偶再婚女方到男方家去以后的生活起居谁来担当。
4. 老年人丧偶后心理调适该如何进行
在中国,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这种消极心态常见的有: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怀念逝者并不妨碍寻找新的人生伴侣,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组织家庭。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所以老年丧偶后一定要及时的调整心态。(编辑:樊雪娇)
5. 怎样劝慰丧偶老人
由于配偶失去来,旧的依恋关系已不源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6. 丧偶老人如何进行心理调整
暮年丧偶,可谓老年人的一大不幸。虽然人们都明白“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是,当相依为命数十载的老伴撒手而去的时候,生者的悲痛之情依然难以自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姐刚刚退休,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老大姐的精神当即崩溃了,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她原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企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自责。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怀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恢复。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7. 现在很多丧偶的老人不找老伴了有哪些原因
目前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是日本,男人平均寿命大约77岁,女人平均寿命大约83岁。我国的情况也是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几岁。而且我国的传统婚姻习惯是男的比女的结婚时大几岁,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老年夫妇最后大部分都是男的先去世,留下丧偶的女人。当然,其中肯定也有因病等原因一方六七十岁就死亡的。
城市里的老年人相对就自由一点,下午去广场跳个舞,和别的老朋友聊一聊,子女都成家独立了,自己完全可以再找一个老伴共同生活。总之,丧偶老年人找不找老伴,自己要有主见,儿女也要支持老人。
8. 丧偶老人该怎么生活
要看开复一些,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制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里面。可以陪邻居跳跳广场舞,打打牌,下下棋,让自己有事情可以做,情感可以寄托。子女要多抽时间陪父母,疏导父母的情绪,也可以经常带自己的孩子与父母一起出去走走。
9. 丧偶老人怎样养老
1、失去伴侣的单身老人如果有机会和条件,可以考虑找个老伴。常言道“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儿女再孝顺也有自己的事业、家庭,不会老在你身边。上了年纪最怕孤独,需要有个伴儿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2、随着养老机构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老人进老年公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那里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顾,还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玩牌、聊天、下棋、看电视。别说没有子女的,就是有子女的,今后住老年公寓也是个方向。岁数大了就进老年公寓,逢年过节、定期不定期地和孩子们聚聚,孩子们也能安心工作。
3、经济条件差,没条件进老年公寓,且无子女又不愿意再婚的老人,不妨试试找一个或几个年岁差不多、兴趣爱好一致、脾气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共度晚年。可以让“老年报”或亲友帮着找,有自己认识的更好。住到一起相互有个伴儿,可以互相照应,还可以把腾出来的房子租出去,作为生活补贴,或用这部分钱合请一个保姆。但这种养老方式需要各方有包容的心,既然住到一起就要多为对方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4、如果社区养老搞得好,有专门人员为孤寡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为老人安装呼叫系统,那么社区养老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反应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承认
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后,都会表现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鸡。这种麻木不仁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现。麻木不仁可以看做是对噩耗的排斥,也是对自己无力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星期。
2、内疚
在接受了老伴亡故的消息后,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内疚、自责的现象。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内疚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强烈,这一阶段最终会度过的。
3、怀念
居丧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年。
4、恢复
当居丧的老年人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也就能逐渐恢复常态。
1、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
2、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3、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4、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10. 高龄丧偶老人怎样克服孤独和寂寞
中老年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说说高龄丧偶老人应该怎样克服孤独和寂寞。我认为对老伴等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也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表现。 第一,要面对孤独和寂寞。人生本来是孤独的。记得10几年前,一位旅美的朋友给我寄来一张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孤身一人背着行李、拄着木杖出走在小路上的照片。托尔斯泰的目光是孤独的,当他感受到世人无法感受的世界时,他才称为一个大师。我们凡人自己没有托尔斯泰这种高级孤独,真正的艺术都是孤独的产物。我认为孤独永远是人生的伴侣。每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人间,最后又孤独地离开了人间。多么了不起的伟人在他的晚年也是孤独的。人到老年,孤独感会随着年龄日增,只是不同境域的人感受有所不同。我有时翻翻老的电话本,好几位好友都离我而去了,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个人晚年感受最孤独的有两次。一次是1992年春节除夕,我从美国一位朋友家吃了晚饭回来,独自走进大学的宾馆,静极了,一个人也没有见到。那个地方天气很暖和,院内有个小游泳池,我回到房间换上游泳裤下水游了两圈,也是一个人没有。回到房间,月光已经照到我的床前,想起李白的诗句……第二次是1997年,我应邀到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教授。校方给我个人安排了一间办公室,那里的习惯是有事都在办公室谈,等晚上回住宿的房间从来没有人找过我,因为是属于你的私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而我在学校的公寓里几乎没有见过人。每天我孤独地走到办公室,又孤独地走回宿舍,感受很深。我曾在天津日报上以“孤独走一回”为题发表过一篇散文。夫妻两人,总有一个先走,留下来的哪能没有孤独感。我在电话里曾请教过王金铭老人,他也这样说,说我们总得面对客观现实,不能和自己过不去。人们都希望长寿,可是百岁老人眼看亲人纷纷离去,怎能没有孤独和寂寞?除非他脑痴呆。 第二,就是老同学、老同事讲的要“动”。这里我建议要五个“常”。一是常坚持晨练。晨练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联系老朋友和结交新朋友,排除孤独和寂寞。二是常出去转转。有一首歌儿叫“常回家看看”,那是让青年人唱的。老年人天天在家里,则需要常出去转转。这要因人而异,有条件的可以外出旅游,没有条件的就在街头巷尾。三是常参加活动。老同学聚会、老同事聚会、亲朋好友聚会,社区居民活动,原工作单位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这是排除与社会隔绝的一种办法。四是常找人聊聊。心里有什么话儿,不要一个人憋在肚子里,向知心朋友说说。其实,不仅是知心朋友,要善于向大家敞开心扉,让心灵对外开放。五是常打打电话。我有好多朋友就是靠平时电话联系。 第三,要知道时间是消除怀念亲人的淡化剂。一般的情况是,初期怀念亲人十分悲痛,随着时间的延长,人的悲痛感会逐渐降低,这是毫无疑问的。谁也不会忘掉亲人,但是时间久远了,人们怀念故人,不仅不那么悲痛,而会产生一丝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