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老年大学 > 宿州老年大学

宿州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24-12-12 20:13:22

1. 萧县书画的历史沿革

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萧县书画艺术从孕育、形成、发展到当代的繁荣,一脉相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萧县优越的地理环境,最宜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早在远古时代,县城东南部,两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山峪中,绵延流淌几十里的倒流河两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林木参天,集中居住着人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这个地域的文化。从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堌北泉等新石器晚期遗址的文化层中,出土了许多石斧、石锛、石凿等,还有大量的骨器、玉器和陶器,从这些器物的形制和饰有的绳纹、席纹、篦齿纹、刻划纹以及几何纹饰来看,不仅有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遥远记忆,也显示了萧地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原始绘画的进步,其造型能力,勾线技法已趋于成熟,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堪称萧县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萧县的绘画,溯其渊源,萌芽在新石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萧地隶属于宋。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宋画无冶,甚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也。”刘安所讲“宋画”的“微妙”,从萧县后来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的造型及纹饰、图像上都得到了证实。其间,萧地的绘画注意了“状物”的功能,逐步从器物的工艺中分化出来,线描和造型益发生动,并且走向绘画的独立发展阶段,使绘画也开始有了独立使用的价值。 到了汉代,萧县不仅是高祖刘邦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而且一度成为沛郡(沛国)的郡治之地(在今萧县青龙集附近),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由于汉代统治时间较长,社会逐渐安定,因而,达官贵族在生活上逐渐奢侈起来,享乐厚葬之风日趋炽盛,于是,墓室便有了画像石装饰。从艺术传统来说,汉画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原始艺术,是对以往艺术的总继承和大发展。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述:“汉画不仅上承了原始艺术到先秦艺术,而且加以大融化、大发展、大提高。我认为中国的绘画到了汉代,已经全面确立起绘画的民族传统和构图的基本原理了。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是十分辉煌的一页。”
萧县出土的历代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石,有300余块,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仙人瑞兽、神话传说,又有历史故事、牛耕纺织、向学尚武、车马出行、筵宴飨宾、舞乐百戏等。就艺术上讲,与后来的中国画相比,除表现方式是以刀代笔在石面上刻绘外,其艺术特征也极为相近:第一,都是用线条来表现客体;第二,采取鸟瞰式视角布置景物;第三,部分画上加题记,初开题画之端;第四,重视绘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和动势。鉴于上述萧县汉画像石的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特别是艺术的表现手法已具备了中国画的特征,因而我们认为萧县绘画成熟于汉代。 南朝宋时,祖籍于萧县绥舆里的刘裕,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还是一位精于翰墨的书法家。在他结束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而登上帝位后,笃志研习书法,每日临池不辍,书艺精进,所书擘窠大字,雄健遒劲,气势轩昂,竞摘当时书坛之冠。宋武帝的三子刘义隆(文帝)继承了先帝的传统美德,长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羲之、献之)”,造诣精深,被时人誉为“若大鹏之击空,九天之鹤唳”。宋武帝之孙刘彧也善于行书,既能上溯师承先贤,博采众家之长,又不拘泥于已有藩篱,其书汪洋恣肆,气魄恢宏,独创自家风格。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于宋武帝刘裕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文臣武将,缙绅贤达,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书画同源”。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繁荣昌盛之外,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这一地区土生土长的著名画家有戴逵、戴勃、戴颙等人。他们一反晋代士大夫那种生活放荡、漠视现实、脱离群众、自命清高的风习,力主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反映现实。
其时,有谚语日:“宋绘闻天下。”这是对于“宋绘”的崇高评价。“宋绘”,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宝库,而且对于萧县书画艺术的推动,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本县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镇,有处建于晚唐烧制陶瓷的“萧窑”。据史树青先生主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网络全书·陶瓷·萧窑》中说:“窑址在安徽萧县白土寨。唐代已烧造,到金代成为金人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表,题材以折枝花、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显然是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的绘画题材,既显示了工艺美术对文人画追求的倾向,也从侧面反映了萧县文人画的盛况。
到了宋时,特别是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州后,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晁补之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萧县拱翠堂,为窦墩礼挥笔泼墨画了一张《枯木竹石图》,对萧县书画的影响更不可低估。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工诗文,书法也自成一家,而且善绘画,尤擅墨竹松石。在此之前,他的表兄文与可已是画墨竹高手,标新画坛,自成一派,以致“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苏轼曾就教于文与可,深谙其“成竹于胸”之哲理,终成画墨竹名家。因而,苏轼来到徐州之后,文与可便频频向仰慕自己的“四方之人”推荐,“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独到卓见。他反对因袭模仿,力主变革创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著名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开后来士大夫文人画家强调神韵、不讲形似之风。他又主张加强绘画与文学的联系,要求绘画能体现作者的性格以致精神面貌——自我表现。这些都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深远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士大夫文人从事业余绘画之风气大为高涨,形成了与院画相抗衡的队伍。他的艺术思想也影响到以后画院中一些画家,特别是他“墨竹一派”的创作技法,至今仍为后来形成的“龙城画派”所继承。
明朝洪武末年,萧县新来了一位知县,名叫郑恕。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郑恕,仙居人,字本忠,能赋诗,善书画,好古博雅。家甚贫,一介不妄取。后为昌国训导,知萧县。靖难师破萧,恕死之。福王时谥惠节。”郑恕在任时,在书画方面不仅继承了苏轼文人画的传统风格,而且为当地一些文人画家遮风挡雨,扶植他们成长。在郑恕的身体力行和直接关怀下,萧县先后有许辉祖、王之麟、王国辅等一批青年书画家脱颖而出,在徐淮一带颇有影响,为以后“龙城画派”的形成从理论上和队伍上以及作品题材风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继之而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都给我国旧的文化体系以摧枯拉朽般的冲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广为传播,推动了萧县书画进一步的“平民化”。
民国初年,王子云在第一高等小学任美术教师,先后发现、培养了诸如刘开渠、王肇m民、欧阳南荪、刘梦笔、卢致远、许克书等一大批书画新秀。
30年代,萧县习画、练字之风日盛。县内小学竞相开设了美术、书法课,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及早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后来,王子云去北京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又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先后去外地艺专学画。其间,萧县去杭州、上海、北京、徐州、苏州等地美专学习书画的就有数十人。当时,国立西湖艺术院(杭州美专)共有江北学生6人,除李可染为徐州籍外,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5人均为萧县人。之后,进入该校学习的还有蒋瑞云(女)、朱广明(女)、郑忠方等人;许克书(女),系苏州美专的毕业生,是当时萧县三位女画家之一;罗丹,系萧县在上海艺专最早毕业的学生。
1928年,萧县民众教育馆在欧阳南荪和侯子安的倡导、主持下成立了“美术研究会”。会员有毛羽毛、段庆成、范荣祖、白菊如、郑衍俊、冯雨邨、吴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进行作品观摩,并举办古今画展,相互砥砺,切磋技艺。另外,间或由侯子安讲授山水画的构思技法。那时,欧阳南荪任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利用课余去讲授人物素描和花鸟画创作;冯雨邨则讲授书法的基本要素和品评的技巧。一时间,一个不足万人的萧县城,学书习画,争先恐后,沸沸扬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子云、刘开渠师生二人,在乡亲们的激励、支持下,相继走出萧县,步入徐州、北京、杭州等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们利用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广征博览,尽情地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创造的艺术精华。后来,二人又先后到了法国巴黎深造。先是学习人体素描和西洋油画。未久,因为主观上奋斗目标的转移和客观条件的许可,都改攻雕塑,迅速地取得显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这不仅是他们二人和萧县人的殊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0年代,他们先后返回祖国搞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不论是在古都北平,还是在西子湖畔,或是驻足在巴山蜀水,他们对于家乡总是一往深情,希冀“龙城画派”的重新崛起:而家乡有志致力于书画事业的后生们,也常以他们二人为楷模,鞭策自己在艺术上不懈地进取。
1938年春夏之交,萧县沦入日军之手,“东方画会”这一群众团体不得不停止活动。成员各奔东西,共赴国难。但是,它对于书画传统的赓续,让“龙城画派”世有传人,永为后人所铭记。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文化园地,百花竞艳,万紫千红。使萧县书画创作,日趋繁荣,跨入“黄金时代”。画坛宿将、新秀竞相争辉。
萧县书画,由地主豪绅的厅堂、文人的书斋走进寻常百姓之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萌芽,成熟于汉代,兴盛于刘宋,发展于唐宋元明各朝,盛行于乾嘉,繁荣于20世纪之末。纵观其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萧县是传统文入画成长的沃土,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昭示了她之所以能在萧县产生发展和繁荣,其中对书画的普及是一个关键因素。
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这是一个以书画创作和研究为主的事业单位,同时开展书画展览,对外交流,组织辅导全县书画活动。县书画院还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美术)高中,每年都为高等院校输送一批书画人才,至今学而有成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已超过千人。
此外,全县城乡书画培训班星罗棋布;电视函授大学、宿州市联合大学、县老年大学都开办了国画和书法班;相继成立了“萧县书画学会”等30多个书画社团,县城开办了70多家书画装裱店。1987年,由省投资在萧龙士故乡——萧县刘套镇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书画艺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学习传统文人画的热潮,由城镇、机关向厂矿和农村、家庭延伸。
萧县书画还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展出与交流,逐步提高了画乡在国内外的声誉。建国以来,萧县在县内外举办画展67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以上大型画展7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宁、沪、穗、蓉和北京“萧县书画精品展”,还举办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四届书画艺术节,以及郑正一行台湾高雄书画展、欧阳龙法国巴黎画展和薛志耘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画展等;另外,还有在国内外数十名萧籍画家的作品,通过送往迎来,先后交流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英国、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国、西班牙、瑞士、卢森堡、意大利、巴基斯坦、荷兰、希腊等10多个国家;已出版书画集70多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书画队伍已达3万人之众,涉墨成趣者近3000人,参加县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者200多人。少儿书画活动也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仅实验小学在国内外获大奖者就有200多人次。全县群众性的书画活动促进了书画市场的繁荣,全县书画装裱店发展到近百家,龙城镇形成了书画一条街,促进了萧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0多年前,《中国青年报》曾以“之乡”集锦为题,把“国画之乡——萧县”列为“十大之乡”之一。而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安徽日报》和《朵云》、《书法》、《书与画》、《国画家》、《国画世界》和《中国书画》等报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新闻媒体,或报道萧县书画活动,发表萧县书画家作品和评论,或宣传画乡风采,这些都给萧县人民和书画家以很大鼓舞,提高了萧县在全国的知名度,推动了萧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著名画家王传汤先生

                    文/汪云海

        我和王传汤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2017年9月,当时我随宿州民俗研究中心的马庆洲主席,陪同几位书画大家去夹沟的镇头寺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画家就是王传汤先生,尽管他已70多岁了,看起来就像不到60岁。他个头不高,身板硬朗,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一点儿也看不出文人墨客特有的那种清高、那种自命不凡。通过和他攀谈,觉得他更像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非常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后来又在李海军先生的画室与他偶然邂逅,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才发现王传汤先生不仅画风淳朴,画法广泛,而且颇具人脉,是一位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书画艺术家。

        王传汤,字易人,祖籍安徽涡阳。1945年出生,自幼酷爱美术绘画,每日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奠定了其坚实的艺术功底。1962年风华正茂的王传汤先生在东北大兴安岭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1973年刚从哈尔滨进修归来、踌躇满志的王传汤先生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1986年王传汤先生调回家乡芦岭矿中担任美术教师,实现了他回报桑梓的宿愿。为提高画技,更好地教书育人,从60年代初到90年初的30年间,王传汤先生多次赴哈尔滨师范学院和阜阳美院进修学习,并于1988年从全国美术函授大学毕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王传汤先生的艺术人生就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艺术人生。都说十年磨一剑,王传汤先生的这把艺术之剑一磨就是30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王传汤先生在书画界早已名声鹊起,但为人一向低调的他却不事张扬,始终默默无闻地作画、为人。王传汤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高级画师。他曾拜中央美院的徐湛老师为师,作品既专长于徐湛大师的雏鸡、麻雀等,又对梅花情有独钟,专攻梅花。并师从北京师范大学赵志坚老师。其梅花作品首次参加全国“太原杯”书画联展即获优秀奖,多次参加省、市、区书画联展屡获大奖,多篇绘画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

      “人过七十古来稀”。今年73岁的王传汤先生正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儿时的梦想与追求,时时激励着他,使他坚定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尽管这是一条人生和艺术的苦旅,但一生挚爱绘画艺术的王传汤先生却乐此不疲。他不但擅长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衷于全景式的大幅巨制,其涉猎之广,画无定式,令很多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叹为观止。

        王传汤先生长期从事书画美术的教育教学工作,直到1998年光荣退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他不仅把自己精湛的绘画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退休后又不顾自己年事渐高应邀到芦岭煤矿老年大学任教17年,直到三年前才回到宿州市埇桥区老年大学任教至今。

        王传汤先生喜欢花鸟草藤,动物山水,他才思敏捷,绘画风格独特,作品既有古朴端庄,又不失大气典雅,具有超越常人的心灵感悟。在每幅作品的 画面上都表现出了生动、传神、骨气、飞动的线条美。妙笔生花之下,红、黄、蓝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从其绘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王传汤先生高雅、正直、谦虚的品格,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画品如人品,王传汤先生的作品无不彰显着先生本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绘画艺术千锤百炼般的顽强和坚韧。

        “水不在深,有容乃大”。书画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王传汤先生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搞创作,始终不忘初心,不图虚名,持之以恒的历练自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修炼自己的气度,追求艺术的完美,始终将“艺术服务于大众”当作自己的座佑铭。

        王传汤先生的山水画,也不是简单地画山,画水,画风景,它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气象,抒发的是一种作画者内心的境界和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的集中体现。欣赏王传汤先生的山水画,仿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山水。他在绘画中十分巧妙地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思物,以物传情,笔墨精致微妙。王传汤先生认为画家必须贴近群众,热爱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的脉博。只有将情感融合在自己的画中,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被人理解、产生共鸣。正如王传汤先生笔下的梅花,树干苍劲有力,花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灿若朝霞,美不胜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在画家的人生履历上却是那样的漫长!王传汤先生正是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逐渐走出一条自悟自觉的绘画之路。他学得刻苦、执着、虔诚,他的恩师们也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聪明的王传汤先生更是心领神会,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募。他不但善于揣摩老师们传授的要点,而且研究每位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不断借鉴、扬弃。近年来王传汤先生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期,完成了一大批以梅花、葡萄、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画作,像《孤山林下三千树  耐得严寒是此枝》、《谁不说俺家乡好》、《吉祥如意》、《取之有道》、《江南人家》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从上述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王传汤先生运用粗放之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正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王传汤先生的艺术创作正孕育着一场震惊画坛的突变,我们期待着这场突变早日横空出世!

      随着与王传汤先生的接触越来越多,心中便有了采访王传汤先生的冲动,其实采访王传汤先生的过程也是笔者接受教育的过程,王传汤先生的画里画外,似乎向人传递着一种来自艺术之外的人格魅力!是的,这就是梅花的品格、梅花的魅力!这就是著名画家王传汤先生给人的印象。

       

3. 陈明新的介绍

陈明新 1934年生,安徽萧县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高级书画师,全国书画艺术作品大赛中被授予全国一级书画师。宿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萧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萧县书协副主席,美协副秘书长,龙城印社社长,并担任萧县老年大学书法教师。陈先生幼读私塾,酷爱丹青,几十年来,对翰墨金石如醉如痴,临遍历代名碑名帖,不论寒暑,日临千字,刀笔交用。

阅读全文

与宿州老年大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内蒙古退休职工有供暖补贴吗 浏览:815
女职工50周岁退休的文件 浏览:131
养老保险里有生育险怎么报销 浏览:77
个人养老保险早交还是迟交好 浏览:407
农村养老金补缴政策是怎么回事 浏览:947
机关养老金并轨过渡期多长 浏览:931
老人手机用什么颜色 浏览:993
贵阳白云区老年公寓 浏览:625
湖南农村养老保险交多少钱一年 浏览:328
亚麻养生席怎么洗法 浏览:850
什么样的五谷杂粮养生最好 浏览:997
女方婚后如何赡养父母 浏览:502
退休工资包括哪几项 浏览:105
一个人缴双份养老保险 浏览:769
一次性拿退休金 浏览:671
石家庄平安医院体检多少天出结果 浏览:424
孝顺的女儿带老父亲 浏览:29
养生堂熟普洱什么时候喝 浏览:870
中国父母如何花式催婚 浏览:222
不是孝敬老人的照片 浏览: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