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的快乐又充实
5个方法,调节心理,快乐晚年
01
童趣法
要想自己不感觉到老,首先要想方设法保持年轻心态。比如多和年轻人交际往来,多和儿孙嬉笑打闹,做个“老顽童”;或者和发小回忆童年,从而对生活充满强烈的追求、憧憬和向往。
02
寄托法
可以发展自己因工作而无暇顾及的兴趣爱好,比如摄影、绘画、书法、游览观光大好河山;也可以著书立说,写回忆录,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不仅可以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也有益自己的健康。
03
怡情法
老年人在阳台、庭院中养养花儿,到郊外公园溜溜鸟儿,到湖畔河边持竿垂钓,加入公园老年合唱团或抚琴弄弦“ 歌舞升平”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对排遣心中忧闷十分重要且有效。当然疫情期间,要做好防护,听从当地防疫安排。
04
宣泄法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与人发生争执、晚辈对自己不那么孝顺,耳闻目睹世态炎凉等等,但凡此时,人最易产生愤怒的心绪。若遇此事,要学会宣泄,如找一两知己倾诉一番,到外边走走,宣泄能使人顿觉心中爽气、坦然。
05
转移法
转移包括情绪转移和环境转移。情绪转移是指心有不顺或忧愁时不钻“ 牛角尖”,而应当通过探亲访友、参加文娱活动、收看或收听幽默喜剧、相声、画报等,使自己不好的情绪得以转移。环境转移是指脱离忧郁的处境、场所。通过改变环境氛围,减轻心理压力或心理负担。
希望这五个方法能帮助老年人维持心理健康,
让晚年也充满欢笑与快乐~
② 老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老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年心理学及研究内容
老年心理学,又称为老人心理学和衰老心理学。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缓衰老,首先要认识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点,进行自我调节,提高生活质量。帮助老年朋友们做到这一点,也正是我们老年大学开设老年心理保健知识课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走过人生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饱经沧桑的老人既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深刻的失败教训,这些就形成了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征。根据心理专家观察研究发现,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脑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交织。易兴奋主要表现为联想与回忆增多,思维内容杂乱无意义,感到苦恼;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对外界的声光等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易激动。精神疲劳是脑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躯体疲劳。如烦恼、紧张,甚至苦闷、压抑,休息不好,看书就打呵欠,脑子里杂乱无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思维缺乏创造性,但是对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影响较小。
(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经常被负面情绪控制。易激怒,动不动便大发雷霆,或易哭泣,经常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自闭和对死亡和恐惧等心理。(案例略)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易被环境激发热情,还经常出现消极言行。
(3)趋向保守,固执已见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习惯不断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常常沉湎于旧事,悔恨无法挽回的美好的过去。稍有成就者则变得高傲自大,拒听逆耳良言。还有部分人变成“老顽童”,言语、行为幼稚。但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己见,服从真理。(案例略)
(4)感觉敏锐,判断准确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觉敏锐,他们能够运用一生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经过周密考虑,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5)喜安静、惧孤独,不耐寂寞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多数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故不喜欢嘈杂、喧闹的环境,愿意在安静、清闲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些老年人当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时,往往若有所失,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愿 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又对持续喧闹的环境,感到心烦意乱。(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长寿
能够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蓬勃发展,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儿孙们的茁壮成长,是老年人的共同心愿。因些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旦生了病则希望尽快痊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达到延年益寿,能够看到自己愿望的实现。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大致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角色转换阶段、适应阶段、重新计划人生阶段和稳定阶段。老年人在经历这四个阶段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难以适应和逐渐老化,便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首先,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心理的不适。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需要四个阶段才能稳定下来。
第一个阶段是期待期(也就是退休前期,大概半年的时间)。自愿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待退休,他们大多已经在工作中充分获得了满足,实现了自我价值或是厌倦了工作因而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退休;而对那些不愿意退休者的心理则十分矛盾了,他们往往担心因丧失工作导致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失去现有的一切。(案例略)
第二个阶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无所事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啊”;有的老人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想着“终于可以出门转转了,是先去云南还是先去内蒙?”开始筹划旅游线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个阶段是适应期。(大概一年左右)。从一个熟悉的工作环境中退到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里,生活内容和生活的节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时,老年人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产生了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应期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容易调整,有人难以调整,对于那些事业心强,兴趣爱好比较窄,退休后又整天待在家里,很少和人沟通联系的人,适应性就差些。对那些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爱活动坐不住的人就很容易适应了,所以在适应期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接受现实,敢于面对,敢于承认,平稳地“软着陆”,要适当地降低期望值,要走出去,多交朋友,了解社会,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层面上。总之,快乐和开心没有人送给你,只能靠自己去找。
第四个阶段是稳定期。“即退之,则安之”,老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心理挣扎后,认识到了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目前的状况已不可能改变了,于是渐渐习惯下来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里,或是寻找人生的第二个别样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关系导致的心理不适。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影响。
一是夫妻关系。老年人夫妇间的恩爱程度如何、丧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后的夫妻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与子女间的关系。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年人与其子女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值得关注。很多老年人为子女操心劳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丧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为争财产而不顾骨肉手足之情等都会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还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关系紧张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与孙辈人之间的关系。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但由于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上很容易与孙辈们发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惯孙辈们的娇生惯养,看不惯孙辈们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应
首先,衰老与老年人的心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听觉迟钝、动作反应缓慢、与社会接触减少。所有这些衰老变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绪上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二是,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有的疾病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如患脑动脉硬化症,由于脑组织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记忆力减退,严重的甚至造成痴呆。有些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现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于长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觉得成为家人的累赘,感觉到前途无望、心情焦虑、抑郁等。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年龄增长,体质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随之出现一些变化,据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生衰老感。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老年朋友发这样的感慨:“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啊!”这是老年人主观上产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识到自己老了。老年人产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如,头发由青丝变成花白,健步如飞变成步履蹒跚,精神饱满变成气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赋闲,与子女分居,亲人朋友的离世等。
还有就是周围的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处处被当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 老师傅”、“老先生”的叫声中产生。
衰老感的产生是一个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积极性的开始。因为衰老感无形中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绪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现新的疾病。
(2)孤独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案例略)
(3)空虚无聊。
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以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撞撞,他们经常感到时间过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但会加速衰老,有时还可能使老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案例略)
(4)情绪多变。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事物,怀念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的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现。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也叫近事遗忘。也就是说老年人遗忘的主要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事物或是学习的知识,特别是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定义或是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都忘得特别快。但是,对于那些陈年旧事却往往记忆犹新,说起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而对这些远事记忆的影响只有在发生大脑器质性疾病时,才会发生,即出现远事遗忘。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规律。
(6)人老话多。
人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就会变得喜欢唠叨,总爱怀旧,而且还更加“立场坚定”。老年人由于精力有限,对许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们只好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听他人之言;老人们岁数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边,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借助于唠叨;老年人总是喜欢谈论陈年旧事,炫耀以往的辉煌,也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补现实生活的空虚;还有就是老年人虽然都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们还是在不停地唠叨以向死神证明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老年人的这种唠叨、言语混乱是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混乱的表现。作为老年人应尽量控制自己,当然年轻人更应该予以谅解。
(7)睡眠不调。
老年人的睡眠不调是老年人脑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我们经常听到老年朋友们说:“我总是夜里两点就起床看书”、“我一晚上得醒好几次,不能有一点动静”、“我晚上总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着”、“睡眠不好干什么都没精神”、“年轻的时候就没觉得困过,现在可好,一天睡十几个小时,还是发困”……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不调的状况:睡眠少,睡眠浅,易惊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没精神,或者是黑白颠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调是老年人脑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当然老年人睡眠不调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处于空巢的生活状态。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来看一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甚至成人、工作后还享受着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积蓄“奉献”出来,为孩子买房、买车,然而,对孩子如此的关爱,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时,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会因此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怜等。
“家里静悄悄,没有一点生气,空巢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到孤独、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悲观厌世。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症。
2、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空巢综合症
空巢综合症不是单一的焦虑、抑郁强迫、疑病,而是焦虑、抑郁、孤独、寂寞、行为退缩等多组症状。空巢综合症的核心原因是缺乏爱。爱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乏爱,使空巢老人心身健康受到了影响,生命质量低下 。空巢综合征表现出抑郁、惆怅、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欲、无望、无助、无趣的状态,严重的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甚至会引发老年痴呆。
二、关注老年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老年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烦躁、焦虑不安、精神不振、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总觉得睡眠不够、反应迟缓、敏感多疑、老觉得身体不舒服等等。
由于老年抑郁症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从而错失了治疗时机。要想发现老年抑郁症的“蛛丝马迹”,就要留意以下“危险信号”。
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大罪”其实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此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2、老觉得身体这里或那里不舒服
老觉得身体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而经过各种检查,往往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地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倾向。
4、觉得自己脑力减退、精力下降
患者会觉得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能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能能够逐渐恢复。
除了感觉脑力减退外,患者常常还会觉得精力不足、疲乏无力,严重者终日卧床不起,事事都要人服侍。他们不仅将自身的情况想像得严重化,还会出现旁人无法理解的荒谬想法,例如认为自己的肠子腐烂了,已经病入膏肓了,或者自己变成了穷光蛋等。
其实,空巢老人最渴望的就是子女的关心和陪伴,我建议,不妨多抽空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母亲,没有父母亲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独居老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1.1、较重的失落感
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1.2、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
1.3、“怀旧心理”
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1.4、变得孤僻
缺乏交流沟通使得性格病态,处事认真的变成固执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变得不爱交际。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此状态多在疾病发作缓解后出现,别人低声说话,会认为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等。这种情况约占30%。
1.6、心理行为偏离
缺乏交流沟通使得性格病态:处事认真的变成固执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变得不爱交际;性格随和的发展成任性粗野等。
2、独居老人心理问题易引发哪些疾病
2.1、引发慢性疾病
独居中老年群体缺乏与人甚至是与子女的沟通,易与他人或者子女产生矛盾,进而导致生理机能丧失,更让老人觉得无助、无力,容易产生对自己和生活厌倦的情绪,不能及时调节排解,就容易导致抑郁,进入恶性循环。
2.2、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
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约占60%。
2.3、讳疾忌医
老年人心理、身体健康问题被忽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也排斥“看病”。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严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
3、如何调节独居老人心理问题
3.11、培养新的爱好
丰富的退休生活能让老人增寿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爱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培养新的爱好。健康的爱好能延缓智力衰退,增强人际交往。
3.2、养小动物
独居老人可以养宠物,可爱的小花猫、通人性的小狗,一举一动,使人唤起生机,宠物的陪伴让人不感到寂寞。但应注意宠物的卫生,要防“猫抓热”“狂犬病”等传染病。
3.3、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看你怎样对待。有些事只要想得开,就能放得下,不要钻牛角尖,应该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豁达大度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独居老人怎样预防心理疾病
1、独居老人要多结交朋友
社会角色在退休后逐渐隐退,朋友和亲人对老人至关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让人际关系存折满满的。平时多跟邻居交流,参加社区活动,笑一笑或简单的问候都能拉近关系。
2、独居老人要学会情感转向
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3、独居老人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爱好习惯,人们虽各有不同,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则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多地嗜好烟酒,鏖战玩牌,不讲究卫生,生活无序等等必须克服。
子女怎样照顾独居老人
1、做子女的应多尽赡养义务
“常回家看看”就是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与老人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让其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一旦老人身体某一部位有不适,应尽早动员其到正规医院检查。有些老人会通过干预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欲望。因此,一旦父母有类似情况,子女首先要多忍让,找机会跟父母聊聊。
2、子女尽孝首先做到顺
“孝顺”的落脚点是“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谁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起冲突要赶紧说好话,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宽心,记住“儿孙自有儿孙福”。非原则性的小事不妨由他们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持和照料独居老年人
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是单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抛弃害怕家产外流等狭隘的顾虑,和老人认真谈谈,并帮着介绍。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为相伴也要子女尽一份心。
;③ 老人活动中心,求三字横幅比喻说:夕阳红,老来乐,孝敬园,等等……
仙鹤室,不老松,余辉园,霜叶红,老顽童
④ 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什么意思?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因此,国内现在新兴起了以安徽盛东科技为首的“居家养老行业”,主要是通过呼叫中心系统和终端设备来实现居家养老这一政策。
希望能帮到你。
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哪些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籍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社区日托和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服务。1.生活照料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 *** 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各区(县)可自行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资金折算成各类服务伐间,供老人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在民政部门确认的服务机构中自行选择服务机构。如发生纠纷,当事人可自行选择解决方式,如双方协调解决、向辖区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居家养老是什么意思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一般是三无”老人。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5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严重超过老龄化标准,我国早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 *** 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但如果长期采用大龄下岗女职工作为服务者,不引进年轻化的专业人才,居家养老将会很难发展到新的高度。现在全国各地高校已经陆续开办与养老相关的专业, 相关产业更应该及时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我国养老模式。
2015年5月1日起,《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居家养老 子女带薪护理政策2016年年内出台。
现存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乐等方面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也涌现出一系列如只为父母设计的桔豆电视盒子等高科技产品,是中国式养老的新形式。
什么是居家养老?
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居家养老一般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
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 *** 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只要是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居家养老是相对机构养老而言的,目前,我国整个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占1.16%,近99%的老人还住不进去,这就需要居家养老。过去单靠子女、家庭成员照顾帮忙肯定是做不到,那么就需要社区将老人的服务更多地担负起来。
居家养老的基本内容
凡是老年人的需求都应成为其内容。具体说有几类:首先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用;第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娱乐、保健、医疗卫生等;第三是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心灵沟通。老人也有为社会发挥余热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这也是心理慰藉的一个方式。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养和医是老人两个最基本的需求。我们要求所有的城市社区必须建立起给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的各种设施。眼下,医疗在社区中也在加快发展,特别是卫生部门已经把社区医疗作为今后医疗体制改革和解决百姓医疗保健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在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是医疗资源最大的需求对象。现在我们也要求各地社区在医疗发展过程当中,一定给这些急需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建立起医疗卫生档案,让社区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能及时预防和治疗。
“居家养老”是什么意思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因此,国内现在新兴起了以安徽盛东科技为首的“居家养老行业”,主要是通过呼叫中心系统和终端设备来实现居家养老这一政策。
希望能帮到你。
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哪些
1.生活照料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 *** 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各区(县)可自行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资金折算成各类服务时间,供老人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在民政部门确认的服务机构中自行选择服务机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都可以通过社村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进行设置服务项目,统一管理,以便搭建起“互联网+养老”的信息化养老模式。
1、生活照料类:为老人提供托老、购物、送餐、代购物品、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顾的服务。
2、医疗保健类: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陪护、陪伴看病、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服务。
3、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服务。
4、法律 *** 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等服务。
7、应急救援服务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有需要的独居、有突发疾病的老年人安装“一键通”电话,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疾病和意外生活事
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是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包含什么服务内容?
应该是需要很多
居家养老有什么好处?
几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和比较:
1、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主要适合于孤寡老人或丧偶等情况的老年人,养老的舒适度与养老院的级别息息相关,且养老院的自由度不高,难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状况和健康状况。
2、社区型养老,是对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模式的加强与升级,社区提供专业的陪护人员,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养老,与保姆服务有点类似。
3、智能居家养老模式,适合绝大多数家庭和老人,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是全国老龄办一直推崇的家庭养老模式,兼并了上述两种养老模式的优点,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中的老顽童手表设备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带来各种亚健康隐患时,智智能居家养老设备的服务中心也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医疗服务中心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 最重要的是,“智能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继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
⑤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哪个更适合工薪阶层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更适合工薪阶层当然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还是老人们的心愿。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