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社会养老院是什么样的
今天日本社会人群平均中值年龄是46岁,是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现65岁以上老年人有3500万,占人口27.3%,预计不久其老龄人口将超三分之一!由于人口缩减、人力资源紧缺,今天我等去日本各地到处能看到六七十岁老年人在出租车司机、门卫、餐厅小业主、商铺营业员等岗位上工作。而据日本相关法律,这些岗位可雇佣老年人工作到75岁甚至80岁!
那么日本社会的社会养老事业又是如何的状况?下面笔者结合几位朋友刚去日本考察日本社会养老事务,和近日新闻上日本养老院出现的问题,说说笔者对此的印象。
笔者的朋友在参观考察中还看到,有我国台t湾w地d区q的企业在日本养老院包下一层楼面,作为中短期项目为台湾地区的老年人服务。而此类养老院多是根据保险比例来付费的。养老院的介护人员需严格评估,收纳的老年人对社会开放。一般的养老院年自费部分在人民币15万左右,多出来是由社会支付。
还有一类养老院,是设施与服务等级较高,进院需交300万日元(20万人民币)左右,这部分费用是不退还的,每月还根据房间大小、有无厕所等分类付款。当然还有更豪华的老年公寓,如东京都就有家入住金按房型不同分为8750万日元至3亿7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25万元至2220万元),月费约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2),这还含护理费及餐费。
而日本较典型的养老院是:收纳的养护约 70-90之间,年龄多80岁以上。工作人员 55人,老人80人。老人以 10人一单位, 分8个单位,其中 7个单位是长期的;一个单位为短期1-2个月,也有几天的。
在日本,老人如要入住可终生居住的老人公寓通常,还有是先要一次性支付一笔“入住金”,再按月付住宿费。高级养老院的入住金要上千万日元(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每月住宿费20~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2~1万8)。这还不算医疗和护理的费用,如要在此了终身,费用约在5000万日元(人民币300万元)以上。
日本养老院的操作制度严谨,如日常生活护理规定,每周安排两到三次给老人洗澡,等等。而日本老人进养老院,“与其说开心,不如说没有办法。”因为现代日本老人与子女多分开居住,老人的孤独死已成为了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
而日本普通的养老机构收费较平常,如有的养老院,初入住收费105万日元,约6万人民币。每月再支付25万人员的费用,折合人民币约1.5万。还有一种方式,是签约20年,支付1千万日元,约人民币59万元,不论寿命多长,都由签约的养老院照顾到去世为止,并负责临终关怀。这里得特别说明:日本老人入老人院费用是有政府推行的介护保险覆盖的,个人只是承担部分。
日本厚生劳动省称,日本养老护工有30多万个岗位的缺口,养老院人手不足、员工超负荷工作导致频繁辞职等问题困扰日本护理行业已久。
而我国现社会人群中值年龄是37岁,而由于存在地区发展差异,各地城市社会人群平均中值年龄存在较大差别。如上海市现已成为了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除香港外),65岁及以上老人在常住人口占比已达14.3%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升高, 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② 外国的老年公寓和中国的老年公寓有何不同
你好,我就是做老年公寓的,前几天培训还公司还特意邀请了美国马格诺里亚庄园总裁过来讲课,下面说说中国和国外的不同吧,首先是养老方式,国外的养老费用主要是国家提供,医疗什么的也是如此,所以以美国为例,他们都是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进行养老的。再说说不同国家的特色:米国,设计概念就是针对养老需求,所以设施很齐全,怎么方便怎么来。日本,小鬼子是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公寓的细节处理的很好,很值得国内老年公寓学习。法国,极具特色的酒店式老年公寓想住多久住多久。好了基本就这些。
③ 养老建筑形式
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图1)。
通常来讲,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一些较大规模的养老社区会选在城市近郊或郊外。此时可以选择低密度的开发形式,实现与郊外的环境协调。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合理分区,保证各自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开发大规模综合型养老社区时,可考虑分期建设,例如先建设自理型养老住宅和部分服务设施,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用地,等到一段时期后,再建设护理型养老公寓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等。
图1 综合型养老社区中应包括多种类型的养老居住产品,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开发时一方面应注意将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另一方面要控制养老组团的规模,尽量划分为一个个小型居住组团,以营造社区的归属感。
以广东惠州某项目为例,其总用地面积约2万亩,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开发商从中划出150亩地进行养老社区建设,计划建设约18万平方米的养老住宅产品。从规划布局来看,养老社区靠近整体项目的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方便老人到达和使用(图3)。养老住宅楼栋在规划布局时形成多个小型居住组团,分别针对自理老人和半自理老人,其中半护理组团靠近医院和康复中心,并设置连廊连接,以满足老人就近医疗的需求。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图4)。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类型主要有老少户住宅、老人专用住宅等。老少户住宅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老人专用住宅套型是指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设计时应注意根据住户的购买力来控制套型总面积,特别是老年住宅的套型面积不宜过大,建议以50~60平方米的一居室、两居室为主。这样才能满足老人与子女共同购房的诉求。
普通社区中还可以配建养老公寓,其经营方式大致可分为出租或出售两种。养老公寓通常为社区中专门的楼栋,其居住对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护理的老人。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例如救护车)出入近便,另一方面养老公寓底层可设置对外商业或公共设施,兼顾对外经营,同时也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据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存在城区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困难的情况。以北京市为例,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老龄化程度严重,但城六区的养老床位数量却低于远郊区县,由此可见城区对于养老设施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些社区往往年代较久,周边配套设施成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社区周边的用地资源比较紧张。若能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开发者可考虑利用零散地块新建,或通过对既有建筑(如旧的诊疗所、宾馆)的改建等方式进行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投资相对较少,易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此类老年服务设施可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型的设施,其服务范围往往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因此具体的功能可根据周边的社区需求进行确定。通常来讲,除了含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外,还宜配置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医疗站、公共餐厅、小超市等,并考虑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洗浴等服务。
2
与相关设施并设
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依托社区共同建设外,还可以与一些其他设施结合,共同进行建设,例如与医疗机构、商业设施或其他福利设施设置在一起。此类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使养老产品和相关设施实现互惠互利。常见的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医院直接划分出部分闲置床位用于开办养老院,这样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满足一些护理程度较重、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收养的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
以日本六甲老年公寓为例,开发企业将老年公寓与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邻近设置在一起,当老人遇到突发疾病时,医疗机构可以做出迅速反应,令入住其中的老年人感到十分安心。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从规划角度来看,幼儿园在居住区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托设施较为类似,若将这类养老机构与幼儿园设置在一起,则能实现与社区的紧密结合,从而较好满足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
在日本,老年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的情况比较常见,其设计形式可以是在同一栋建筑内的不同楼层,或是分别设在不同楼栋,共用庭院及室外活动场地。以日本幸朋苑老人院为例,其建筑首层设置了一所幼儿园(图7)。老人平日可以与儿童共同开展做手工、唱歌等活动。老人在二层的室外平台休息时,也可以看到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嬉戏。这种设计方式对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很有帮助。
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向高龄化、少子化逐渐发展,一些幼儿园或小学在未来很可能出现空置,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养老设施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见模式15)。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养老项目吸引高知老年群体的亮点,从而促进销售。
美国拉萨尔村养老社区就将老年公寓建在一所大学的旁边,老人可以参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利用大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在这里入住的老人都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他们希望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由此可以看出,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营造,还应从老人的精神和价值需求方面进行考虑,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
3
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结合
养老地产与旅游、商业地产共同开发,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此类项目的用地规模往往较大,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容易较为分散,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养老居住产品相应地集中布置,并注意就近设置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
一些与风景资源结合的项目中,老人可能仅在一年里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或者与家人、同伴前来短暂度假。在设计时应注意对养老居住产品的创新,例如设计新型的养老公寓(图8),既能适合单人、多人入住,又能满足举家外出度假、老人长期疗养的需求,还可以供老人与多位子女聚会庆祝、老人与多位朋友结伴度假等。同时,养老公寓的居室还可转变为宾馆客房,供公司集体开会、培训使用。这种适应性强、灵活可变的产品形式有利于开发管理者实现多种经营。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端养老客户群,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若能在较为繁华的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较高,开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同结合在一栋高层建筑中。以日本东京的豊州老年公寓为例,其选址位于东京湾畔的一处新兴高档生活区内,周边1公里范围内配有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医院、公园、大学等配套设施。老年公寓采取复合居住模式,同一栋楼内集合了普通租赁住宅、酒店式公寓和老年公寓三种居住产品(图9),使出租对象多样化,从而降低运营风险。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不同的居住人群配置独立的出入口,以便单独管理。
4
与国际品牌接轨
这类开发模式指与国际养老专业品牌接轨,引入外资或运营管理团队,共同开发养老产品。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如中国)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带动消费。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一定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国外老人有很大差别,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例如我国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更加重视房间朝向和节能,他们比较喜欢南向,喜欢阳光和自然通风,重视节约用电,不习惯长时间使用空调。诸如这些因素都会对养老项目的规划形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如果对我国国情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5
以其他方式转型
除上述几类开发模式之外,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其他形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图11)。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幼儿园或小学很有可能空置下来,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老年公寓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这种开发模式的重点在于,需要选择便于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建筑。例如注意建筑的开间尺寸、走廊宽度、门洞大小等能否满足老人居住和轮椅通行的要求等等。通常采用框架式结构的建筑可改造性较强,内部墙体移位相对灵活,更有利于进行改建。
养老社区是当前老龄化浪潮下的新兴事物,在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都亟待探索。养老地产的开发并不因市场的缺乏而变得容易,开发者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在项目策划之初,就需要对养老地产的各环节进行整体把握,系统化思考,从而明晰自身适合的开发类型和可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养老居住产品的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我国老年客户群的特征,创造出适应中国国情的产品类型。
④ 东北有日本养老院吗
有。
黑龙江全省首家中日合作大型养老服务综合体,乐活医养家园,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8.5亿人民币,家园共设养老床位5000张,其中居家养老4640张,介护养老360张。
哈尔滨市乐活医养家园老年公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家以从事社会工作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666.67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