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痴呆的症状有哪些
一、老年痴呆的症状分类表现
1.记忆障碍。老年性痴呆发病最初的症状是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的健忘,如同一内容无论向他述说几遍也会立即忘记,刚放置的东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做菜时已放过盐过一会儿又放一次,刚买下的东西就忘记拿走,刚刚被介绍过的朋友,再次见面时就因忘了他的姓名而出现尴尬的场面。而对过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战争、参加过的某种政治活动、失去的亲人等则记忆较好,即所谓远期记忆保持较好。但是,随着疾病发展,远期记忆也会丧失,会出现错构、虚构及妄想。如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说成是现在发生的,把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串在一起,张冠李戴,甚至会从头到尾地述说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记忆障碍最严重时,表现为不认识自已的亲人,甚至连镜子或照片中的自已都不认识。
2.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逐渐丧失。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清楚自已在何地,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家等。
3.计算能力障碍。轻者计算速度明显变慢,不能完成稍复杂的计算,或者经常发生极明显的错误。严重时连简单的加减计算也无法进行,甚至安全丧失数的概念。
4.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正确的理解,直接影响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东西,因此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5.语言障碍。轻者说话?嗦内容重复、杂乱无章,重者答非所问,内容闻题千里,令人无法理解,或经常自言自语,内容支离破碎,或缄默少语,丧失阅读能力。
6.思维情感障碍。思维呈常出现片断性,大事被忽略,琐事却纠缠不清,同时伴有情感迟钝,对人淡漠,逐渐发展为完全茫然而无表情,或小儿样欣快症状很突出。有的则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的出现片断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窃妄想、夸大妄想等。
7.个性和人格改变。多数表现为自私、主观,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虑、多疑。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与发病前相比判若两人。
8.行为障碍。早期表现为以遗忘为主的行为障碍,如好忘事、遗失物品、迷路走失等。中期多表现为与思维判断障碍和个性人格改变相关的行为异常,如不分昼夜,四处游走,吵闹不休;不知冷暖,衣着紊乱,甚至以衣当裤,以帽当袜;不讲卫生,不辨秽洁,甚至玩弄便溺;不识尊卑,不分男女,甚至有性欲亢进的倾向。
9.行动障碍。动作迟缓,走路不稳,偏瘫,甚至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时食,终至死亡。
二、老年痴呆的症状分期表现
第一期:遗忘期。此期表现为特别健忘,并在记忆障碍的同时,渐渐出现计算能力、认识能力和定向力障碍,活动范围减少,但尚能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上不需旁人帮助。此期是本病持续最长的一期。
第二期:精神错乱期。此期痴呆持续加重,病情急转直下,认识功能进一步减退,伴有失认、失语和失用,思维情感障碍及个性人格改变明显,行为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少动、假面具脸和肌张增高,也可见偏瘫痫发作,日常生活已难自理,需他人帮助。
第三期:痴呆期:患者严重痴呆,处于完全缄默,完全卧床,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状态。常伴有恶病质、肌强直和大小便失禁。
首先确定是否痴呆
1.痴呆诊断的标准(DSM一班一R)
(1)有证据表明有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2)至少具备下列一条:
①抽象思维障碍;
②判断力障碍;
③其它皮层高级功能损害,如失语、失用、失认等;
④人格改变。
(3)前①②项障碍,影响工作、日常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
(4)不只是发生在澹妄状态下;
(5)下列中任何一项:
①特异的器质性因素有关连;
②不能由任何非器质性精神疾病所解释。
2.详细采集病史与以往智能和行为等进行对比
3.神经心理学测验
对一个可疑痴呆病人,首先要评定有无认知障碍,障碍累及了哪些功能,以及障碍的严重程度,这就要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它包括注意与集中、定向、记忆、计算、语言、抽象思维、空间知觉、结构能力、运用、认知灵活性和速度等,此外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和生活能力以及个性上的改变即所谓行为评定。心理学测验就是对这些心理现象所表现出的行为样本进行客观的标准测量,它把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的描述,是采取一套严格设计的问题或作业(即标准程序)由被试者回答或完成,然后对回答的情况进行评定。其优点是资料的收集与解释是标准的,使得有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可以比较借鉴,是确定痴呆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每一测验量表不是十全十美,包罗万象,故需多种量表检测并结合临床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常用的量表包括以下几种:
(1)简短精神记忆量表(MMSE):总分为30分。文盲X17分,小学文化程度落20分,中学文化程度簇24分,为认知功能缺损。
(2)长谷川简易智能测量表(HDS):总分32.5分。文盲-15分,小学程度,19分,中学或以上蕊23分为认知功能障碍。
(3)精神认知能力30题(CCSE):总分30分,感20分有认知功能缺损。
(4)常识一记忆一注意测验(1MCT):总分36分。文盲-<;19分,小学蕊23分,中学以上蛋26分,为认知功能缺损。
(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分20分为正常,总分>;加分即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有两项以上功能丧失或总分>;26认为日常生活能力缺损。
(6)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总分范围0一20分,该项活动能力减退评1分,能力丧失评2分。有2项或2项以上活动能力丧失即有社会功能缺损。若以总分计,多5分为社会功能缺损。
(7)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临床上判定抑郁状态最常用量表,大部分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少部分项目按三级评分,根据精神状态检查及临床观察后综合评定,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为轻或中等抑郁,小于8分没有抑郁。
(8)总体衰老量表(GDS):评估痴呆的严重程度,共分七级,每一级的评定均有详细描述性定义。
(9)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评估痴呆的严重程度,只有当损害由于认知功能缺损时才记为CDR0.5(可疑痴呆),CDR1.0(轻度痴呆),CDR2.0(中度痴呆),CDR3.0(重度痴呆)。
(10)哈金斯缺血评分(HIS):用于区分血管性痴呆和非血管性痴呆,总分18分,}7分为血管性痴呆,,4分为非血管性痴呆,主要为AD.
4排除貌似痴呆的疾病
在疾病的早期,要特别注意和假性痴呆相区别。假性痴呆指抑郁症病人,也有人把它做为广义的名词,即包括继发于精神病具有明显认知损害的所有病人,均称假性痴呆。
(I)症性假性痴呆(Ganser综合征):通常突然发生,患者能理解提出的问题,但作出极为荒廖的回答,给人一种好象故意开玩笑的印象,也可出现功能性神经症状,多见于强烈精神创伤或压力下产生,暗示性强。
(2)童样痴呆:充满稚气,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5岁,逢人便喊“叔叔”“阿姨”,见于瘾病。
(3)抑郁症:即假性痴呆,与早期痴呆鉴别困难,特别当痴呆伴有抑郁色彩时尤为困难,基本症状是工作能力下降,兴趣减少和待人冷淡,并有忧郁、后悔和绝望等情绪,但细心倾听病人谈话可以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细节记忆得很清楚,检查过程通过鼓励,可以短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抑郁症特点是迅速发病,病程很少进展,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可通过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测验确定。
(4)澹妄状态:老年人常在躯体性疾病损伤,手术后出现澹妄状态,记忆力和定向障碍貌似痴呆,但澹妄状态突然发生,症状波动,夜间较重,对环境刺激或幻觉的反应快速、强烈,与痴呆的淡漠、呆滞不同。
(5)良性老年性遗忘症或生理性脑老化:是生理性增龄过程,非进行性,对记忆减退和遗忘有自我评价能力,可履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义务和责任,保持职业工作能力,性格没有突出的变化,仍保持原有的特征,精神活动完整,坚守伦理道德观念,能谋求自身与环境完善。
(6)失语症:失语症病人可表现语无伦次,焦虑、抑郁,但通过检查,病人除语言功能障碍外,亦无行为、判断异常,而且多伴有局灶神经体征。
5.判定痴呆的程度
痴呆可分为轻、中、重。可根据总衰老量表(GDS)、临床痴呆评定表(CDR),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诊断标准确定。
2. 上年纪的老人性情大变
在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来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下图即为大五人格的5种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是人格领域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所谓大五人格,即将一个人的人格划分为5种不同的人格特质,每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个具有正、负方向的维度,这样不同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在这5个维度上的不同取值而被标定出来。图片来源:guokr.com
除这五个特质外,研究者还增加了两个额外特质: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和情感强度(affect intensity)。所谓控制感是人们自认为能够掌控所经历事件的体验,而情感强度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程度。这样,研究者就可以用上述7个人格特质,描述老年人的人格。
为探讨老年人的人格发展模式和根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跨度为五年的双生子追踪研究。该研究共选用了410名年龄跨度为64-85岁的被试,其中有134对同卵双生子和63对异卵双生子。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研究者可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老了,人格怎么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研究者用不同量表测量了所有被试的7种人格特质,并利用布莱德本情感平衡量表(Bradlburn`s Affect Balance Scale)测量了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在5年后,也就是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又对被试的这两项指标进行了重新测量。由于死亡或其他原因,只有324名被试参加了第二阶段实验。在整个实验中都需要记录所有双生子的共同经历、非共同经历以及他们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身高、民族、血型等)。
之后,研究者对两个阶段的数据和双生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恰恰和年轻人相反,这主要表现在:
年轻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质水平越来越高;
年轻人的宜人性和责任感水平会逐渐增长,而外向性在人格发展中表现得较为稳定,同时开放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这4个人格特质的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由于身体衰老以及认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必须承认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让一切尽在掌握,因此他们的控制感不如年轻人;
在情感强度上,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和感情管理技能提升这两个相反的作用互相抵消,使得老年人的情感强度稳定不变。
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感的变化和大五人格特质的变化存在联系。具体而言,老年人控制感下降与神经质增加、责任感减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当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认知机能下降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中变得谨慎起来,以躲避危险并保持健康,这就使他们变得比较神经质;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变得挑剔,不再像原来那么外向和易相处;而在文化生活和智力活动上,老年人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积极主动,开放性水平会降低;他们也不再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件事,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感。总之,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神经质上升,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下降——是一种对自身身体状况恶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补偿策略,反映了一种老年生活中的自适应机制。
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忘记重要的约会及许诺的事,记不住新来同事的姓名;学习新事物困难,看书读报后不能回忆其中的内容。常有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计算能力减退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如100减7.再减7的连续运算。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特别是对新的事物表现出茫然难解。早期患者对自己记忆问题有一定的自知力,并力求弥补和掩饰,例如经常作记录,避免因记忆缺陷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妥善的管理钱财和为家人准备膳食。尚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务或常务。患者的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病人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
中度
到此阶段,患者不能独立生活。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碍,用过的物品随手即忘,日常用品丢三落四,甚至贵重物品。刚发生的事情也遗忘。忘记自己的家庭住址及亲友的姓名,但尚能记住自己的名字。有时因记忆减退而出现错构和虚构。远记忆力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除有时间定向障碍外,地点定向也出现障碍,容易迷路走失。甚至不能分辨地点,如学校或医院。言语功能障碍明显,讲话无序,内容空洞,不能列出同类物品的名称;继之,出现命名不能,在命名检测中对少见物品的命名能力丧失,随后对常见物品的命名亦困难。失认以面容认识不能最常见,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甚至不认识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失用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以手势表达,无法作出连续的动作,如刷牙动作。患者已不能工作,难以完成家务劳动,甚至洗漱、穿衣等基础的生活料理也需家人督促或帮助。患者的精神和行为也比较突出,情绪波动不稳;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怀疑被他人偷窃,或因强烈的妒忌心而怀疑配偶不贞可伴有片断的幻觉;睡眠障碍,部分患者白天思睡、夜间不宁。行为紊乱,常捡拾破烂、藏污纳垢;乱拿他人之物;亦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有时出现攻击行为。
重度
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因此受损。忘记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不认识亲人。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退化之患者只有自发言语,内容单调或反复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最终丧失语言功能。患者活动逐渐减少,并逐渐丧失行走能力,甚至不能站立,最终只能终日卧床,大、小便失禁,晚期患者可原始反射等。 最为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是肌张力增高,肌体屈曲。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3. 什么症状会被认为是老年痴呆症所谓的专家诊断肯定有什么依据!
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版管性痴呆、额权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多系统萎缩、正常压力脑积水等疾病。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化,痴呆患病人数大量增加,但以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最为常见.
今天全球有2430万人患痴呆,每年新增痴呆病例460万(每7秒新增1个病例)。临床病理学研究证实,在5~10%65岁及以上痴呆患者中,老年性痴呆超过50%,且女性多于男性。患病人数每20年将会翻一倍,到2040年,将达到8110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基数最大的国家,到2006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4亿。65岁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病率为7.8%,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4.8%,血管性痴呆(VaD)为1.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发病年龄西部高于东部。据此估计,我国的痴呆人数已近800万,其中老年性痴呆近600万。
4. 常见的老年痴呆与退休综合征有哪些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我的记忆真差,东西放到哪里一转眼就忘了。”老年记忆障碍通常是自然衰老的现象。老人对陈年往事能记忆犹新,而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含义或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
生活中,不但有许多失去记忆的老人,还有许多表现人、举止都显得傻乎乎的老人,他们就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小鹏的爷爷今年高龄77,以前他在县里的政府机构上班,现在已退休十几年了。但不管是单位的同志,还是家里的左邻右舍与亲朋好友,都知道他是一位通情达理,和葛可亲的老人。
可是,这两年一场大病过后,却变得不再搭理人,不管是谁一概不理会,还特别的爱占小便宜,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亲戚或是自己儿女家的东西,只要看见就一概的拿到他的房间去,并秘密地藏起来。这样还不算,每到吃饭时,他却不知道吃,可人家一吃完,他就大嚷着要吃东西,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饭,有时却不知一天要吃多少次。
小鹏不解地问爸爸说“爷爷以前那么好,怎么一生病就变得傻乎乎的呢?”
年幼的小鹏却不知道,爷爷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与表现
老年性痴呆又称老年性精神症,大多在老年后期发病,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
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患者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难以完成原已习惯的工作,不能适应新环境;对亲人亦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暴怒、争吵,无故打骂人;病情严重者,甚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常收藏杂物,缺乏道德感和羞耻感,当众裸体,性欲亢进,甚至出现有逆道德和违法的行为。
其次,还表现为痴呆综合征的症状,出现记忆力障碍,对近事记忆表现为“健忘”,病情加重后对远记忆也发生障碍,从而出现虚构及抽象思维障碍,思考问题易偏激,不分主次,固执己见;判断力出现障碍,多疑、妄想。
再次,睡眠障碍也是此病的一常见症状。病情严重时,病人会变得呆滞,完全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连洗澡、洗衣服、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针对兴奋、抑郁、妄想、意识障碍等症状对症治疗。
失眠患者可选用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等作用缓慢而较易耐受者;兴奋及妄想患者可选用抗抑郁剂,但应严密观察;还可根据中医的辩证,来医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此外,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难时应精心护理。
对于老性痴呆症,目前在医学与心理学上都还没有较好的抑制与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也不会有较明显的成效,因此病人的家属对患者,一定要精心照顾,严加看护,以防患者会做出什么意外的举动来。
老年记忆障碍
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脑细胞数量要比20岁健康年轻人减少15%,脑的重量也减轻8%~9%;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视力下降,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忆力。这些自然衰退,使老年人,一方面要为回忆某人、某事、某日期比过去耗费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使他们要记住重要事情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老年人总是表现得那么“健忘”。
老年人记忆的改善
为改善记忆力,老年人一方面要多用脑,勤用脑,使大脑处于一种积极功能状态。
经过不少科学家大量研究证明,通过食物疗法可增强记忆。
卵磷脂是大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智慧之花”。吸收后可释放胆碱,胆碱在血液中转换成乙酰胆碱,能增强人的感觉和记忆功能;它还能控制脑细胞死亡和促使大脑“返老还童”及降低血脂。卵磷脂多含在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中,但由于胆固醇含量也多,故不宜进食过多。鸡蛋、鱼、肉等可以提供乙酰胆碱的食物也较好,老人每天吃1—2个鸡蛋,可改善记忆力。
豆腐等豆类食品及芹菜、莲藕、茄子、黄瓜、牛奶等能使血液呈弱碱性;菠菜、白菜、卷心菜、萝卜类、香蕉、葡萄、苹果等也能使血液呈碱性。多吃这些食品,使身体经常自律地调节成弱碱性,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都是有益的。
供给含镁的食品。核糖核酸是维护大脑记忆的重要角色,而镁这种微量元素能使核糖核酸注入脑内。含镁丰富的食物有麦芽、全麦制品、荞麦、豆类及坚果等。此外,蛋白质对健康也很重要,多吃鸡、黄豆、沙丁鱼等有好处。
老年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退休综合征的心理特征是: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这时候都可能变得情绪消沉。与此同时,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来,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退休综合征的表现及原因
退休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是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同时伴有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难以自控的症状。患者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达到麻木迟钝的状态,看到老朋友、老同学、至亲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便有同病相怜之感。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从而促发多种身心疾病。
导致退休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后,生活模式的改变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应。退休以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悠闲的退休生活;难以适应而产生焦虑、无所适从,使人有一种失落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充沛、壮志未酬,完全能胜任原工作,现在让退下来就会产生失落感;还可能伴有轻度抑郁,认为自己被遗弃,无精打采,悲观,失眠。
特别是沉湎于辉煌的过去,为消逝的美好时光而遗憾,即产生抑郁。退休后体力和脑力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减少,生活单调,易产生心理老化的感受,并加速生理衰老进程,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焦虑、死亡来临的惊恐、疑病心理等问题。
一般而言,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退休综合征。
警惕“空巢”现象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恐惧或害怕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1993年上海市曾对1446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42.2%的老人平时仅在家门口活动,66.7%的老人则全年足不出户。子女远走高飞,年轻人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显得“孤苦伶仃”。
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若老年患病者,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退休后抑郁伤感是导致退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产生了以下这些情绪,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患了退休综合征:
首先是失落感。由于社交圈的缩小、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而产生失落感。
其次是怀旧感。退休后的空闲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及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似箭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最后是恋友感。退休后远离同事,朋友、熟人相继作古,老来失伴,常常会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退休综合征的自我调节
作为即将退休的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好退休后生活安排、充实退休内容等。一般提前一至两年就要着手进行准备。要克服心理的老化感和不爱活动习惯,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尽量继续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己体力和专业的社会活动,要做到“退而不休”,感到自己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平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富有生气和活力。老年人在可能条件下也应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双方关系更亲密、融洽。有明显心理病症的时候应及时接受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
其实,老年人只要心智尚在,是可战胜“空巢”孤独感的。首先,应看到社会的进步,新时代重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去担当,“尊老爱幼”改为“尊幼爱老”也无妨;其次,探寻家门内外各种消闲自娱之道,养花逗鸟、走亲访友等,优哉游哉、身心怡然。
当然,社会对退休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退休的老年人的生活权益,要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5. 家属的风险与困扰 - 新闻报道“老年痴呆症老人将别人打伤”的观察(2)
浙江省某养老机构内“养老院八旬痴呆老人殴打同院老人,并致其残疾”事件最终走上了法庭。法院判定熊姓老人和养老院都有责任,双方按照比例承担赔偿。养老院觉得自己很冤枉,打人的是熊姓老人,为什么养老院要担责任?杨姓老人一家更委屈,好好的住个养老院,落下了十级残疾。打人的熊姓老人自己反倒是很快忘记了这件事,反而是他的家属,非但要承担赔偿责任,更因为养老院和被打老人家的强烈反对,他们不得不从新寻找可以接纳老人的养老机构。
他家的遭遇并不是个案,从行业调查和媒体报道来看,在各类养护机构里生活的过程中,频发的各类伤害事件,不停的将已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的家庭和家人拖进现实。今天我们就主要谈谈住在养护机构中的老年痴呆症老人,主要会从哪些方面带给家庭和亲人的冲击和困扰。
一、法律风险
如熊姓老人的情况,当老年痴呆症老人在养护机构中因为带给他人和环境造成伤害后果时,由于老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他的法定监护人,也就是老人的子女亲属,就要为其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了。从责任的承担程度上说,相对于没有老年痴呆症,具有或部分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所造成的伤害赔偿后果,从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老人本身的赔偿支付能力来说,老年痴呆症老人所造成的后果,则和小朋友一样,由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属全部承担。这往往让家属和亲人们猝不及防,甚至无力承担。
2018年,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华东某市一家养护机构发生的事:一位路易体氏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因为幻觉问题,导致其将同屋居住的一位老人从床上拖拽了下来,令其头部着地脑部受伤,成了植物人。巨额的治疗与赔偿,令家属和养老机构都陷入的困境。伤人奶奶的家属家境一般,实在无力支付,而养老机构也属于老旧、低收费机构,支付能力也有限。所以这件事“闹”了三年多,伴随着伤人奶奶唯一的儿子因为心肌梗塞猝然离世,暂时告一段落。虽然伤人的奶奶并不是主观要伤害人,但客观上,腔如这三年来受害人、受害人的家庭、养护机构,包括伤人奶奶的儿子,都经历了巨大的压力、折磨,乃至于心力交瘁。
二、生活困扰
笔者在2021年的夏天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先生和我们约好到爱卜圆粗知介护中山项目去咨询入住事宜。原本上午见面,但到了傍晚,老先生依然没有到。笔者以为是不是今天不来了,正准备下班的时候,老先生到了。一聊才知道,老先生的母亲在珠海的一家养护机构住了半年多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养老院几乎天天打电话给他,一会说影响别人休息了,一会说拿人东西,还掐其他老人了。总之老先生和养护机构都接近崩溃了。
老奶奶是阿尔茨海默型老年痴呆症的晚期,晨昏颠倒完全不认识人,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就到处找人、喊人。身边的人都不认识了,看谁都是陌生人,总觉得别人要害她。
老先生说这段时间天天提心吊胆,看到养老院的电话心里就发毛,这半个月已经开始失眠,整天人都是懵的,今天迟到也是因为昏头昏脑的胰岛素打多了,结果刚开车出小区,就低血糖了,开着车冲上了公交站台,所幸没有伤到人。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家属与养护机构之间,往往有较多不满、不理解,这多数是因为老人在机构当中频发的异常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避免和正确的处理,使得养护机构和家属之间消磨互信、累积不满所导致的。而这一切,最终又会加到家属的头上,继而导致家属虽然把老人送去了养护机构,但实际上并不省心,也不省力,生活依然是混乱无序。
三、家庭重压
2019年,东莞型镇的一位额颞叶型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在入住养护机构不到十天的时候,因为骚扰护理人员,以及在公共场合出格的表现性行为,令到养护机构坚持要将老人退回其家中。老人的儿子和家人商量,实在不行就先接回来,没想到家庭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老人儿媳妇反对最强烈。这位女士跟我们说:家公性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多少年来,一家人吃着饭,自己就能掏出来,搞三搞四的。家公因为是额颞叶型的老年痴呆症,有性亢进的问题。一家人吃着饭,自己就能掏出来,搞三搞四的。全家人一开始的尴尬和惊慌用她的话说就像掉到粪坑里一样,她作为儿媳妇又是最尴尬的,也不好怎么说,毕竟也要照顾她丈夫的感受,她说最让我恶心的是,老人折腾完了,弄的衣服裤子的乱七八糟,还要他来收拾。原想着好不容易送出去了,这才刚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正常日子,现在又要从新回到暗无天日的世界里。她说:“我都五十几岁的人了,好不好意思,丢人不丢人真的没所谓了。但我就是不能面对这件事了。
我们对此深度理解,很多的家庭的感受和这位儿媳妇是一样的,在经年累月的照料老人,与之朝夕相处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一旦老人离开,家里人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后,面对再次重新再回到从前,他们才真的觉得正常的日子多么珍贵,也真正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过去的生活了。
所以,我们走访和了解的情况是,当老年痴呆症老人在养护机构因为“搞事情”,面临被退回时,很少有家庭会欣然接受老人再次回到家中,并且面临老人有可能回到家中这件事的事情后,家属和亲人的不理解、不接纳、不面对,家庭内的矛盾和压力,都会增加很多。
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额颞叶型、血管型、路易体型、阿尔茨海默型、亨廷顿型、阿尔兹海默型)老人被送到了养护机构,家庭和家属依然得不到放松,甚至风险更大、更困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下一篇文章带大家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