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嵇康的养生思想和贡献
1、养生思想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2、贡献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
嵇康善丹青,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后已佚失。
(1)嵇康为什么要写养生论扩展阅读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可与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合读。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
2.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哪些养生理论措施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养生的论述。
嵇康首先论述了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他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身体的影响,与君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一个道理。
因此,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
嵇康提出的“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义;他还叙述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的养生方法,说明他既重视心理的调养,也重视身体的养护,这样的养生理念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嵇康主张,善于养生的人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无,精神专著而舒畅,要减少私情欲望,淡泊名利,还要避免饮食中的滋腻厚味。比如他“甘为市井一铁匠”,而且有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提出的具体的养生方法,是排除对于世间名利、饮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内心淳朴恬静,精神饱满,远离忧愁和思虑。他说:“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嵇康又提出服食滋补的良药,饮用甘美的泉水,沐浴温煦的朝阳,聆听优雅的音乐,这样就能达到心境超脱、身体轻健、欢愉而满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很有利于健康长寿。
嵇康警醒人们注意滋腻厚味和过激情志对于人体的内外夹击:“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许多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让人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珍惜身体。
嵇康还强调,养生者要自觉自愿地养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或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于养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对于精神的伤害,因而自觉自愿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内心充满对于名利的欲望,却勉强压抑自己的欲望。他说:“善养生者,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
淡泊名利带来的是心理愉悦,强压欲望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显然,前者比后者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滋腻厚味的饮食,嵇康主张“识厚味之害性,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这是倡导人们让健康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常态,远离滋腻厚味饮食的诱惑,而不是面对丰盛厚味的饮食却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欲。
3. 养生论嵇康的养生论原文
世人或认为神仙可以修炼得来,长生不老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也有人认为人的寿命上限是百二十岁,古今相同,超过这个期限就是荒诞不经。然而,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实情,让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虽然神仙无法直接看见,但古籍和历史记载表明,他们的存在并非无稽之谈。有些人似乎天生异禀,得益于自然赋予的特殊体质,而非通过学习可以获取。至于养生得法,遵循生命规律,可以活得长久,上至千年,下至百年,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由于世人对此理解不深,所以鲜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为何这么说呢?如服用药物寻求出汗,未必每次都能如愿;一旦情绪波动,身体反应立即不同。即使一整天未进食,也会感到饥饿;而孔子悲痛七天,竟然不觉得饿。夜晚静坐,困倦思睡;内心忧虑,彻夜难眠。精心梳理头发,醇酒润肤,也只是部分人能达到的状态;愤怒的壮士,怒气勃发,令人震撼。这说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就像国家需要君主一样,精神内乱,形体必衰败。
在商汤时代耕作的人,即使只浇灌一次,作物最终也会枯萎。但即使如此,一次灌溉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常认为怒气和哀伤不足以伤害本性,轻率地放纵情绪,就像不懂得灌溉的重要性,期待干旱土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因此,有识之士明白形体依赖精神而立,精神需形体而存。他们懂得保养身心,不被喜怒哀乐所左右,保持心境平和。同时,通过呼吸吐纳和合理饮食,使身心和谐,内外兼修。
田地耕作,一亩地能产十斛,被认为是良田,这是共识。但若精细耕作,产量可以高达百斛。同样的土地,因养护方式不同,收获差距悬殊。商业和农业都有可能取得丰厚回报,只是人们常常固守常规。比如豆子使人增重,榆树助眠,合欢能消解愤怒,萱草能忘却忧虑,这些常识人人皆知。然而,薰香可能伤眼,豚鱼不宜食用,这些也是人们常见的认识。人的饮食气息会对性情和身体产生影响,所以选择食物要慎重。神农氏提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正是对生命道理的深刻理解,通过调养使之和谐。但世人往往只关注五谷和声色,忽视养生之道。
脆弱的身体面对各种挑战,如饮食不节、色欲无度,容易受到伤害。世人往往在病入膏肓时才后悔,认为生活处理不当。实际上,从日常生活的失当开始,逐渐积累成损,最终导致衰老。养生之事,需要深思熟虑,不可轻信表面现象,也不宜盲目追求。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药物或极端手段求寿的人,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身心受损。真正的养生之道,是清静淡泊,少欲知足,不被外物牵累,内心平和,遵循自然法则,以此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因此,只有具备理性和耐心,遵循养生之道,才能如羡门、王乔那样长寿,而非空想。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实践和内心的修炼来实现的。
养生论文名。三国·嵇康作。本文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现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选》等书中。
4. 嵇康的养生思想和贡献
1、养生思想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2、贡献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
嵇康善丹青,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后已佚失。
(4)嵇康为什么要写养生论扩展阅读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可与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合读。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