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程凯养生说:肝脾不和怎么办
肝脾不和是临床当中的一个典型或者较常见的证型,很多朋友都会有胃胀、胃痛的情况,到医院来看的时候,医生号号脉,看看舌苔说你这属于肝脾不和。 病人就说怎么肝脾老不和,我肝为什么和脾老打架呢?
要想解释清楚肝脾不和,首先要看看两者的五行属性。
肝属木,脾属土
肝属木,木性是调达顺畅的。肝是主疏泄的,调畅人体的气机,所以人体的气机要正常的疏通。该升的升,该降的降,气血才能够正常的流通,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够正常的发挥。
而脾是属土的,脾就像食物的粮仓。食物进到胃当中来进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之后的营养精微物质又通过脾的转运的能力,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加以利用。所以脾是对胃进行一个管理协调的作用,对人体的整体的消化代谢吸收都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肝和脾一属木,一属土,分别都和两者的属性非常的契合。
但是在五行当中,木克土,换句话说,就是木对土进行管制。正常情况下,肝要对脾进行管理,脾不能自己乱干活,想干嘛就干嘛,得靠肝来管着。那么肝怎么就管着脾,肝的疏泄的能力怎么就对脾的作用起到了一个管理作用呢?在中医学当中,脾主升清,把好的东西升起来,胃是降浊,把不好、垃圾的东西排出去。所以过程当中就有契机的运转了,就需要有升降。因此,肝调畅气机就对它进行了一个管理的作用,能够帮助或者管理脾发挥更好的升清的作用,以及脾搭配的胃,让它更好的能够降浊。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理解,肝主疏泄是指的哪个位置呢?就是身体的横膈。 中医学当中所说的肝藏血,就是肝脏解剖学当中那个肝脏的功能,但同时又主疏泄,疏泄就是调整人体的膈肌,膈一调控,人体的胸腔的压力和腹腔的压力自然而然就能够达到平衡和调节,于是腹腔之内的脏器,特别是以胃肠道为主的脏器的节律就能够正常,就能够正常发挥它的生理的功能了。所以说横膈是非常的重要,而肝脏器解剖学当中有多条韧带,直接连属于横膈。所以中医学当中所说的肝,既有解剖学肝脏的藏血的概念,又有对横膈膈肌的调控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是疏泄的功能。
脾主运化,脾指的就是前腹壁,包括肌肉和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的筋膜层,这一层的结构对人体的内脏的产生保护和挤压的作用,它恰恰是附着在的肋弓的位置,和横膈两者交界共同附着在此。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脾附着在肋弓之外,膈在肋弓之内,两者交界于此,功能就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是通过现代医学解剖的角度,来认识传统医学当中的脾的一部分概念。肝对脾是管理的作用,这一点明确了,那么 如果肝对脾过度管理了会怎么样呢?
在日常生活当中,咱们大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母亲对孩子什么都管,什么都说不行,这不行那不行,你说这孩子还能有自主能力嘛,当然就没有了。所以管孩子都不能够管的太严、太死,老师管学生也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所以在生理的状态下,肝对脾就不能过度的管理,如果过度的管理了,叫肝木乘脾土。什么时候会管的太严格,就是生气的时候,肝气郁结的时候,往往这种肝脾不和的情况出现的胃胀、胃痛、胁痛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人都会有一些情志不舒,而且时间比较长了,长期的抑郁情志不舒。这些情况就导致了一个肝郁的状态,肝郁的状态就 乘 了脾,导致对脾的遏制。
曾经我看过一个接近八十岁的老太太,胃胀,胃疼,胃脘部满满的,有点不舒服,吃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我搭搭她的脉,她脉有个典型的特点。左手叫心肝肾,右手叫肺脾命。按照的寸口脉的诊断方法,我发现她左手的脉非常的亢进,右手的脉很弱,沉弱无力,那么左手脉是弦脉,而且跳的还很明显,弦脉是肝郁的一种典型的特征。然后我就问她,我说您都这么大年龄了,怎么还老生气?这老太太说,这老头的气我,絮絮叨叨说了半天。
然后我就跟老太太说,我说您胃痛,胃胀就是气出来的。您这叫肝郁脾虚,肝木乘脾土。我说您的脏腑已经打架了,您的生活当中只要不打架,脏腑就不打架了,所以心情好一点,把老头叫过来,我说说他,心结解开了,胃痛、胃胀了自然就会缓解。
这是一种情况,你可别以为肝脾不和,只有这一种情况,每隔两三个病人又来了一个六十多岁女性患者,同样胃胀,胃痛,打嗝。然后跟我讲,我胃这样的情况多年了,我说您这怎么出现的,有人气你没有?摸摸脉,我说好像没人气你。她说是我高高兴兴的,家里没什么事。我说,你是不是常年的脾胃功能不好?她说是,幼年开始,脾胃就比较虚寒,怕凉吃什么东西都比较难消化,属于脾胃虚弱的类型。
所以这时候如果把前者那老太太的舌头,和六十多岁的女性患者的舌头,有明显的不同。前者舌苔厚腻,而且是燥的苔。舌头两侧虽然是淡红,但是红色在两侧,这代表肝胆是一个肝阴不足,肝阳偏旺的这么一个状态。总之,是肝郁在侧,然后中间的是脾,脾还出现转运功能下降,痰阻的现象。而后者的舌象舌体比较胖大,舌头比较淡白,这就是一个脾虚舌。
前面是肝郁导致的痰阻,后者是一个脾虚。 病机不一样,虽然都说是肝脾不和,但前者是肝郁脾虚,后者诊断为脾虚而肝郁。后者脾虚是本,肝郁是辅助,换句话说,这两者之间这孩子太弱了,显得母亲比较强势。前者是母亲太亢了,压着这孩子管着它。现在这两者的关系不一样,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采用的方法就明显的不同。前者采用的主要是疏肝解郁的方法,化痰为辅助,而后者当然是要健脾为主,疏肝为辅。
具体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您是符合不同类型的话,那采用的穴位自我保健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前者当然是以疏肝为主,因此刺激的部位就在的胁肋部,别忘了脾就是腹壁附着在的肋弓位置,与肝交界。所以这个区域之内就是非常重要的疏肝解郁的部位,因此就会用你的手掌在这擦摩部位,方法叫做擦胁肋或者叫擦肋弓。
当这样去擦的时候,你就会刺激到部位的几个关键的穴位,比如说有期门穴,日月穴。期门是肝的募穴,日月是胆的募穴。再加上在它的下面,还有一个脾经的穴位叫腹哀,腹哀就是胀满,哀就是让它衰落下去的意思。
所以, 腹哀穴也在肋弓之上,这几个穴位组合在一起 ,你别管是不是能猜到准确的部位,你就是把手掌往这一放,再肋弓的下缘来回擦摩,就一定会刺激到这几个穴位。您的肝脾不和,如果是以肝郁为主,就这样来做。
如果您的肝脾不和,以脾胃虚弱为主,脾虚而肝郁,那你应该怎么做,健脾为主,去看看“最健脾的穴位”的篇章吧!
❷ 程凯养生说:敲胆经的作用 每天坚持做动作,缓解腰腿痛
说一说敲胆经的作用。 上一次讲解了叩击足少阳胆经,在大腿外侧中线这一段,能够提高髂胫束的功能,髂胫束是人体下肢大腿外侧,能够帮助人体支撑和运动的最重要的一块肌肉。这一大块肌肉,或者叫做一个肌肉群,它的功能,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骨质的缺失,慢慢的功能开始下降,出现腰腿痛,出现人体行走支撑障碍的一系列问题。这些功能的下降,都可以 通过叩击足少阳胆经大腿外侧中线 这一段来得以缓解。
但是这不是胆经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虽然在经络病侯当中提到: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而且这条经脉确实和人体的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密切相连,看起来就是和这些关节的运动支撑灵活有关系。但足少阳胆经还隐含着对人体 健康 的另外一大功能,说少阳经少阳为转枢的地方。
什么叫转枢,就像门轴一样。门,开关关键是靠门的那个轴。足少阳经恰恰就是轴。在人体的一条经脉当中,如果你问我哪一条经脉,您觉得学起来理解起来,最困难的,我一定会告诉你,那就是 足少阳胆经。
为什么这么说?别的经脉走行很直很简单,但是胆经曲曲折折,在头上就绕了好几圈,然后在身体躯干的侧面曲折走行。走的都是之字形,没有一条直线,这穴位一会儿蹦到前面,一会儿蹦到侧面,一会儿蹦到后面。所以,看起来很没有规则,也使得我们学习、理解、应用这条经脉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每当我给学生讲解这条经脉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去想象一下旗袍。女性的那个旗袍剪裁得当,穿着得体,玲珑有致。为什么能够穿着这样的漂亮,凹凸有致?关键就是在它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看,那个旗袍的扣的位置,恰恰就是身体在躯干的侧面,你身体当中的一些重要的肌肉,这些肌肉都是斜着走的,这些肌肉附着在的骨骼上的那些关键的点,你把它标出来,那些穴位就是足少阳经的穴位,连成那条线就是足少阳胆经,而这样的一条线,很像玲珑有致的旗袍的缝隙。
说白了,就是身体的前面、身体的后面,躯干的外边包着这层肌肉,它们要想维持一定的稳定,一定是交错接缝的。比如说腋下的前锯肌,腹部的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都是交错斜行,就像搭扣一样,把身体全部跟后部联络在一起。所以足少阳经是联络人体整体的前与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少阳是转枢之所。
而在整条的足少阳经当中,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部位,部位在古代称为叫秒,指的就是的肋骨的下方,肾的外侧一个虚软的地方。就是大家捏一捏你腰两侧皮带在上面地方比较松弛,松软的地方。
如果这个地方很收紧,紧致,那么整体的腹部的压力,腰部肌肉的力量都变得比较正常。如果这个地方变得松弛了,经常看到有一些患者往床上一躺,那肚子哗啦一下就散在床上,看到他的腹部变得没有力量,腹肌是松弛的。腹部甚至都是一字型的,整个肚子是松软的。这样的情况很难保证脏腑的蠕动,胃肠道的蠕动还能保持正常的节律。所以至少代谢紊乱就随之而来,咱们不是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吗,有钱难买老来瘦,并不是老来一定要瘦多少,关键老来的时候,您的腰腹还能够保持一个良性的收缩的状态,要想保持这样的状态,足少阳胆经就非常的重要。
介绍足少阳胆经最为重要的一个穴位,叫带脉。 就是奇经八脉里的那个带脉那两个字。穴位是足少阳胆经,在11肋骨下方,髂骨上方软肉之处的穴位带脉.同时,也是唯一横行的,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也就是说,穴位不仅可以调节足少阳胆经,还可以调节带脉的功能。
带脉是横行一周的,起到约束诸经的作用,少阳经又调节人体的前与后的平衡关系。大家想象一下,纵轴横轴,在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交叉,而且不仅仅是十字交叉,在这侧面的肌肉,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还交错在一起,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米字型的交错中心力点就在这里。所以对这个部位经常的合适的刺激,就有助于调节腹压, 有助于改善腹与腰之间的平衡关系 ,同时让人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内与外达到平衡,这是足少阳胆经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具体怎么来做? 首先要找到十一肋端,直立吸气,摸到肋弓,在那弓的外下方,可以摸到一个可以弹动的软骨头,就是第十一游离肋肋端的章门穴,是脾的募穴,从这个位置垂直向下和肚脐水平线相交,这个地方就是带脉穴,它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同时也是带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找不准穴位,怎么办?就从肚脐水平线划过来肋弓的下缘往下范围之内,把自己的手放在这,四只放在后侧,把你的腰侧软肉提捏起来,就做这样的方法,连续做五到十分钟,做着做着你就开始觉得肚子里面开始发热,甚至有打嗝,就叫嗳气或者排气的现象。这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刺激,来 调节了您的腹部的张力,腹壁的张力。 张力改变了,同时您的腰也会觉得松弛,也会觉得舒服起来,也就是让您的前面的脾,后面的肾,在足少阳这样一个中间转枢的经脉的作用下,保持良性的平衡。
这个方法谁比较适合?就是腹部比较松弛,比较柔软的人,没有力量的人。每天坚持做三到五遍,每次五到十分钟,一段时间后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