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古代,孔子是怎么养生的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直到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多人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可知孔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孔子在晚年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养生,尤其是自己到了五十岁后特别注意饮食,在吃的方面必须讲究新鲜和精细,坚决不吃隔夜菜。对于一些烹饪不得当或者佐料放错了也不吃。
三、孔子的意义孔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样他的一些人生准则也让后世的我们争相学习模仿。尤其是孔子在饮食养生方面的先进性,让人叹为观止。由此可以看出养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悠久。
② 孔子养生之道有几个方面
孔子养生长寿之道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血气方刚时,要防止打架斗殴;老年,身心不可过度劳累,要戒“贪得”。这“三戒”不论对青年、壮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有广泛乐趣,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一生周游列国,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乐观处世。
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所谓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
(3)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过“八个不食”,尽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饮食卫生的,有参考价值。“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
②颜色坏的不食;
③发臭的不食;
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
⑤调料不当的不食;
⑥不合时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语》还提出“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后世孙思邈等据此提出宜屈膝侧卧。所谓“睡不厌,眠作师(狮)子卧”者,即“胜脱靴着地坐脚也”。《老老恒言》道:“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所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睡方,大约就是指这种方法。“寝不言”也被后世所遵守,“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孔子还重视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才能长寿的求教时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这就是说: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就会积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5)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什么样的病。孔夫子此言虽有点主观,但作为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孔子,可能已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来,由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精神卫生和疾病的关系,相对地暴露得更明显。目前,几种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病、肺心病都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他如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糖尿病等,也都与精神卫生密切相连。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还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表示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一种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三种有害健康的事是: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三种有益于健康的事是: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很有规律,精神安乐,心情舒畅。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个不知发愁的好老头儿。
③ 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介绍
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介绍
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圣人”,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典范。他活了72岁,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孔子之所以高寿,自有他的秘诀,现从《论语》中看,孔子传统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
二、心存仁善,慈悲为怀
孔子心地善良,胸怀仁慈,并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兴趣广泛,爱好多多
孔子爱好音乐,并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章,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谓之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爱好山水,他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陶冶性情于山水之中。此外,孔子还常习武,精通射御之术。《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身强体壮,力大过人,是位文武双全的英杰,也为其长寿打下了基础。
四、乐观开朗,豁达大度
一天,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乃尔。”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如此罢了。孔子还经常启发弟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乐观。就是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五、起居有节,遵循规律
孔子讨厌白天睡懒觉的人。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他认为晚上睡觉也应做到“寝不言”;孔子在饮食方面有七不吃,即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得不好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这就避免了因饮食不当引起的多种疾病。
④ 浅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四处奔波,饱受打击和挫折,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之中,但孔子却活了73岁,在春秋时期属于高寿的人了,从孔子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养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能在过去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成为一代伟人,与其坚持一些好的养生方法是分不开的。
以养心促养生
孔子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人内心的修炼,在记叙孔子言论的著作中,经常会见到“不亦乐乎”这样的的字眼,孔子认为平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有助于缓解人的思想压力,促进人体健康。孔子还注重通过欣赏音乐来调节自已的心理,他本身就精通乐理,亲自修改完善了《乐经》,即使在没有吃喝的时候,孔子也经常以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情趣,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其长寿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重锻炼保健康
孔子认为养生要将静与动结合起来,除了对心理的调节,通过运动来增强体魄对也是必不可少的养生方式。在春秋时代,骑射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孔子对这两项技能尤为精通,曾经有过战场射杀敌人的良好战绩,平时孔子还喜欢钓鱼、登山和游泳等活动,即使在周游列国时也坚持锻炼,常年坚持体育运动也是促进孔子健康的重要因素。
讲究饮食营养卫生少疾病
在春秋时期,尽管人们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孔子却认识到科学的饮食对健康有益,他提出食不厌精的说法,并不是说要吃好的东西,而是要讲究营养和卫生,他还提出发臭的肉不吃、不合季节的食物不吃、颜色不好的食物不吃等要求,很符合现代饮食卫生的要求,这一点对于当代人们的养生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⑤ 儒家与佛家的养生思想分别有何特点
儒家养生思想特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一种道德范畴和广义的养生概念。孔子明确指出:“仁者寿。”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萄子也说:“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强调了仁义道德对养生的重要性。
这种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养生观,强调的是精神调摄。儒家养生,讲究以人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行为主的“修身”作为核心。
佛家养生还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介入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寺院多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既能修行,又能养性怡人,有益健康。另外,佛家有很多戒律,如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的节制和约束,使人专心参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些思想被吸收融入中医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的内容。
总结: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佛家勤业的手段多种多样,他们一心礼佛诵经之外,还在思想上修习禅定,生活上厉行戒律。而正是这种诵经礼佛,禅定持戒,在客观上吻合养生的原理。所以佛家虽不以长生不死为修习宗旨,但自古以来,享有天年的高僧却为数不少,可说是比比皆是,其修持方法在客观上有养生延年的作用。
⑥ 放过你的心灵,才能健康你的身体(圣人养生之道)
一、感悟孔子 养生 之道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虽未专工医术,但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处处饱含着 养生 之道。
孔子除了拥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以外,还拥有强健伟岸的3和平和乐观的心态。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品味颇高,堪称为“生活艺术家”。
孔子对衣、食、住、行和情志活动都有一套标准,十分讲究,在这些标准的后面我们足以体会到孔子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饮食方面,孔子提倡“八不食”理论,不但提出了对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的高标准要求,还体现了孔子对饮食的节制、自律和崇尚节约、遵从礼节的饮食文化思想,并与中医 养生 理念高度吻合。这对现代人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对于起居劳作,孔子倡导“食不言、寝不语”、他强调:“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即便是对钓鱼和射箭孔子也有着自己“钓而不纲、弋yi不射宿su”的讲究。意思是不用渔网捕鱼、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有人悟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有人看出了孔子的环保意识、而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到,孔子在从事这些活动时,注重享受过程,而不片面追求结果,这种态度使孔子不仅在运动中增强了体质,还愉悦了精神,达到了身心 健康 的状态。
二、崇尚老子 养生 之德
老子,享年101岁。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为一位不折不扣的 养生 达人,无论在 养生 实践还是在 养生 理论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今天我们来揭秘一下老子的中医 养生 之道。
1、顺乎自然,祛病延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2、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3、静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
由此可见,老子的 养生 观点是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 养生 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 养生 之道”。
三、孙思邈长寿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 养生 家,享年141岁。他认为要 健康 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但,当人生病后或到了中年,身体的 健康 水平逐渐下降,就会体会到身体 健康 的保持,重于身外名利的追逐,从而重视 养生 ,并积极调养自己的心性。
孙思邈是以养性为基础,配以其它辅助 养生 方法。这些辅助 养生 方法有: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身体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生活中的禁忌。
可以说,孙思邈的 养生 之道是一种有主有辅的全面 养生 之道。让我们用孙思邈的 养生 之道来指导自己的 养生 实践,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平和宁静。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运动得当、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得法,这样就可以达到 健康 长寿的 养生 目的了。
四、鬼谷子 养生 之谋略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精通百家学问,不仅谋略、兵法能纵横天下,其 养生 理论也独具匠心,颇为神奇。
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便主要阐述 养生 思想理论。他认为 养生 之首在养德,并且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身体康健;并阐明了调神养心的方法有虚静安己和无为安静两种;并提出仿生导引、动静相宜的 养生 方法。包含了浓厚的道家 养生 理念。
鬼谷子认为,人身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精神是五气的统领,心灵是五气的居处,道德是五气的根本。
鬼谷子主张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核心就是持之以恒修炼能力和修养德行。修行的方法就是:“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故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表明要点就是积累。只有重复积累的力量到了,量变转为质变,自然就达到了滴水穿石的效果。
鬼谷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想足够强大,就必须懂得积累。每天修行一点点,积少成多、积弱成强,这才是鬼谷子最高深的智慧。 养生 也是这个道理。
祖先的大智慧,在时光的隧道里犹如血脉里流动的热血,带着36.5 的恒久温度连接着他们和我们……
嘱咐他们的子孙后裔们敬畏自然感恩生命,活出生命的 健康 与不朽。
⑦ 在养生方面,孔子主张老子主张,子华子主张
1.孔子的养生观
孔子是<<论语>>的作者,春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活到7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的人了,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养生专家.
他的主要养生观是:
仁者寿:开创了我国伦理养生的先河.
不时,不食:强调吃食令菜(四季菜).开创了四季养生的先河.
推出少、壮、老三个阶段的养生准则.
少年养生,戒之在色,因为少年时候气血未定.
壮年养生,戒之在斗,就是不要太拼命.
老年养生,戒之在得,因为气学已衰,就要知足了.
2.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的祖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寿星.
老子长寿秘诀在神养.
他主张静静无为,强调无欲静养;主张知足长乐.
老子尤其主张道发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相融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
3.子华子的养生观
一、全生为上,六欲得宜。子华子将养生所达到的程度,分为"全生"、"亏生""死""迫生"四等。全生是健康长寿之意,因此"全生"是养生的目的,必须做到七情六欲的平衡,如果只有部分的平衡就叫"亏生"。"亏生"就不可能达到长寿的目的。所以要求人们注重六欲七情的调养,尤其不要"愁身伤生以忧之"。保持精神愉快,是达到"全生"的首务。
二、塞流则病,主运主瀹。子华子认为正常生理"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所以,主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并举"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来强调说明保持气血流畅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气血的顺畅,脏腑功能的强健形成良性循环而促进养生。运动可以疏通气血,疏通气血才能达到养正气的作用,他认为"运"、"动"可使生命"长久",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专家。生命在于运动,勤动手、动脚、动脑是名人长寿的原因,也同样是普通人长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