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儒家的圣贤是按照什么标准选拔的
看过曲阜孔庙里,围绕孔子这个至圣的四配、十二哲、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排名与塑像就会知道,整个孔庙有如皇帝宫殿一般。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是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界的素王而存在的。这样围绕这个“素王”孔子有着一个等级森严、按照尊贵卑贱序列排位表。比如最靠近孔子素王的是“四配”,有圣人称号。有如帝王左右的左丞右相一般。是“四配”又称“四公”或“四圣”。他们分别是东为复圣颜子(颜回)、述圣子思(孔亻及——字库中竟无此字),西为宗圣曾子(曾参),亚圣孟子(孟轲),是为“四配”或“四圣”。
“圣”以下的级别是“哲”。“哲”有十二哲。地位在“四配”或“四圣”之下。十二哲在大成殿两山下陪侍,亦有塑像。
他们分别是东边是闵子(闵损,字子骞),仲子(仲由,字子路),卜子(卜商,字子夏),有子(有若,字子若),西边是冉子(冉耕,字伯牛),宰子(宰予,字子我),言子(言偃,字子游),颛孙子(颛孙师,字子张),朱子(朱熹,字元晦),是为“十二哲”。十二哲以上级别的人物都有塑像。
“哲”以下的级别是“贤人”。“贤人”以下是“先儒”。先贤先儒在孔庙里都无塑像,只以牌位上书其名,在东西两庑从祀。
地位越尊,人数就越少。至尊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次尊有四个,根据中国人喜双不喜单的传统,还因为,要围绕至圣左右对称的关系,因此,有“四配”,所谓“四配”就是孔子有四个配角,或者四个最得力的亲信与助手。
到“哲”这个层次,人数多又多了。因此有十二个。南宋朱熹有沗列十二哲最末一位。原因不是因为他的学问最小,知名度最低,相反,在十二哲中,甚至包括“四配”中,朱熹是学问是最高的,而且他的知名度也最高,在明清的科举考试中,考试的标准答案就是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五经》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的。但是,因为他毕竟是南宋时期的人,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朱熹也只能够位列十二哲的最末一位。其实,十二哲中的人物,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其生平事迹与思想著述,全然没有。有的只留下一两个问题或者一两句话,如子路、宰予、有子之类。
到了“贤人”层次就多了,人数一多级别就低了起来,地位也卑贱了不少。贤人,曲阜孔庙里有七十九个,为什么到了贤人层次就不讲究双数呢?主要是因为,到了贤人层次变数最大,根据各个不同朝代的帝王将相喜好,可以随意添加与删减。最主要的是贤人没有资格有塑像。他们只能够享受将名字写在牌位上供奉,而牌位是不要求左右数量对称的。因此,“先贤”的数量七十九位,落单。同样的道理,“先儒”的档次又低了一等。这一层次有点像“中央候补委员”的味道,历史帝王将相们一有风吹草动,说拿掉就拿。比如,王安石,北宋崇宁三年配享,靖康元年罢配享,仍从祀,南宋淳佑元年罢祀;王雱北宋政和三年从祀,南宋春熙四年罢祀。被罢享罢祀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短丧”(本条选择性极强,王雱短丧,颜回呢?)有的因为“宗旨老庄”,有的因为“诵神仙方术”,有的因为“家语不载疑史记误书”,还有的因为学说“谬”等等。
但是,不要以为当上先贤与先儒,有什么统一的硬条件。其实是没有的。既没有学问的标准,也没有什么事迹的标准,更没有什么贡献的标准。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究竟是什么人,有什么生平事迹值得后人瞻仰,全然没有记载。有少是根据帝王的喜好,或者其后人向朝廷公关的结果。名字列上了,但是,人们还是不知道他究竟为人类创造了什么。标准有时有,有时无。让你上的时候,是这个标准,让你下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标准。比如,被祭祀,列为先圣、先哲、先贤与先儒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必须“长寿”,因此,王雱就是根据这条标准被拿下的。但是,颜回更加短命,怎么又可以成为“四配”之首呢?那个标准又是另一个了,那就是至圣生前实在太厚爱颜回了。仅《论语》中就有几十处孔子赞美颜回的话。领导生前发话在先岂能够违背?
从孔庙里的摆设就知道,那是为专制皇权而设的,在这里怎么可能会有思想知识的地位?可有正义的声音?有人类的良知?有人性的光辉?有规则意识?可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完全没有。这些圣、哲、贤、儒都只不过是帝王将相手中的统治工具与权力玩物而已。
那么国外又如何?我们可以以法国的先贤祠为例来说明。法国先贤祠现在有70位先贤被祭祀。可以说他们都是法国人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
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只有卢梭与伏尔泰堪称是备极哀荣。这两位思想家葬于最显要的位置,并各自享有一个偌大的墓室。卢梭棺木上镌刻的“自然与真理之人”的谥语,伏尔泰的悼词也很简洁:“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在当时的革命年代,法兰西人对启蒙思想巨匠的尊崇无以复加,因此两人的殊荣并不具有太多的奇怪。但卢梭恰巧与伏尔泰面对面,倒真是历史的一个玩笑:两个生前的对头,死后却不得不长相厮守。置身于这般的场景,想象着左翼、平等、革命与右翼、自由、渐进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面面相对,仿佛触摸到了法兰西民族最深处矛盾又谐和的灵魂。当然、这般神圣的地方、科学家也理当有一席之地。例如居里夫妇,以及数学家拉格朗日等人:俭朴的墓室、简单的介绍、一如他们平实无华的品质。祠里深处,多是二人一室、四人一室。卢、伏二人不远处便安息着维克多·雨果,十九世纪法兰西最负盛名的文人、一个曾因反抗专制而流落他乡的斗士。种种一切均像极了他的室友、恰巧也是一位作家、且曾为德雷福斯鸣冤而流亡英陆的左拉。不知这是否就是法兰西人眼中雨果、左拉与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不同。可以引为佐证的是,先贤祠中还镌刻着很多寂寂无名爱国者的名字,例如一战二战捐躯的烈士。倘佯许久、感触良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长眠于此的伟人,没有华丽的言词、无需传奇的经历、却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赢得了世人的崇敬。而许多当时的权贵富豪、富则富矣、贵则贵矣,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无人听闻。尊重先贤、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品质。法兰西人因这些先贤而光荣,而这些先贤又何尝不庆幸生于这片土地。这些传统、中华民族虽是早已有之,例如孔庙,但是,其标准与法国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圣贤只是帝王家的工具与无物而已。进入地宫,伏尔泰和卢梭安葬在整个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棺木高大、精美。生前,他们两人观点不同,总是争吵不休。生后,两人都被尊为大革命的精神先驱,葬在一处。伏尔泰的棺木前面耸立着他的全身雕像,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 先贤祠,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棺木上镌刻着金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它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精神应该是自由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号召人们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桎梏;正是这样的理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正是这样的理想,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相对而立,是卢梭的棺木。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卢梭是文学家、音乐家、教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但人们今天记住他的主要还是他的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思想,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立国思想。在地宫中有几条巷道,巷道两侧,铁栅栏门紧锁,是一间又一间的墓室。一间墓室约有一间车库大小,正面靠墙长度可以安放一具棺木,左右两侧各有安放三具棺木的长度。由于棺木重叠安放,每间墓室可以安葬好些伟人,有一间墓室竟安葬了十三位伟人。但这些墓室大多都空着,即使有人入住的房间,空位置也还很多。居里夫妇的墓室,由于他们的石棺重叠安放,加上另外一位先贤,整个墓室还是显得空空荡荡。看来,法国人对于入葬者的选择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真正是宁缺勿滥。今天,先贤祠的所有入葬者都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伟人们往往都是逝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迁葬进来。而在大革命中匆匆入葬的革命先贤,往往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又被迁往他处安身。法兰西有着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代表着这样历史文化的伟人自然是群星璀璨,可先贤祠至今入葬的只有先贤祠七十人。
其中真正跟法国大革命有关的伟人只剩下伏尔泰和卢梭了,而他们两人跟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也只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关系,在革命发生前,两人都已去世。法国伟人的标准,不仅仅是有卓越的艺术建树,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民族的思想贡献。雨果和左拉墓室前的文字介绍,主要讲的也是他们反对专制、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建树。巴尔扎克在文学上的建树完全可以同雨果媲美,但他未能入葬先贤祠。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名人,包括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公民,名字也没有镌刻到这里,而一些在文学艺术上建树不算很大的作家艺术家却又入葬这里,只因为他们是思想和精神的巨人。(关于法国先贤祠的资料来源:网络。)
中国儒家的圣人、哲人、贤人与先儒,与法国的先贤祠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别。也许这种差别正中国与西方人的差别。一个民族尊崇的东西,很能够说明这个民族文化品味与精神境界。其产生的标准也说明这个民族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其生存方式。难道从这些对照中,还不能够说明中国的问题所在吗?
② 卜商作为孔子最长寿的学生,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孔子的学生几乎遍布天下,能报上名来的就有上千人,而排在前几位的就是七十二贤和十哲,其中的十哲就包含了卜商,也就是子夏。那么,为何最后这个人总能被后人津津乐道呢?其实他的一生可以称为传奇。
吴起这个人十分聪明,他在卜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有着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还对军事有一丝敏锐,在公元前409奶奶的时候,魏文侯就让吴起担任主将,将秦国打得接连败退,而另一个有名的战役就是阴晋之战。不过吴起最后并没有一直在魏国发展,而是投奔了楚国,在此地开启了吴起变法,由此让儒家文化传播的更加广泛,同时各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门派。
卜商称之为传奇并不是他创造了多大的成就或辉煌,而是他的教育和心血一直被人们传承和发扬,从而有了今日的局面,确实值得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