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为什么消沉者不利于养生

为什么消沉者不利于养生

发布时间:2024-10-19 21:56:52

㈠ 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由浅入深让你真正懂得养生) 一、什么是真正的养生?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吗?还是吃饱、吃好养形态?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也就是说,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是要涵养我们的生命,是要性命双修,身心俱康。二、如何养生?(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当下的社会紧张忙碌,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礼记》称百岁为“期颐”。《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顺应自然。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其实自然就再我们的周围。方方面面。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所以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像动物学习。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而现在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你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简单的说,就是“跟着太阳走”。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太阳是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太阳就是万物的阳气。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人体的阳气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长寿了。道家的修炼,不也是要做到纯阳吗?对于普通人,不要求纯阳,只要阳气充盈,尽享天年就是没有问题的。而如何让自身的阳气充盈,则来源于大宇宙中的这个大火球--太阳。顺则昌,逆则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请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药王孙思邈曾说“人过四十讲养生”40岁,是人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车跑了40万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则再跑下去就难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我们知道,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最致命的一条就是“当失去了之后才会觉得宝贵”。40岁,恰恰是健康已经失去了的时候,所以这时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才开始养生,才开始惜命。其实“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养生了。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我们应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做到防微杜渐。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上边我们说了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首先,我们说说四季如何养生。(二)四季养生(1)四季养生要领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步,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步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因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同时温煦阳气。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2)生命在于动静之间最后要注意两个问题。《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忧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3)二十四节气养生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这里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内容如下: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雨水惊蛰,根基不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风郁内生。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小满芒种,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冬至小寒,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解释起来就是: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炖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以上就是我们的一年二十四节气应该如何养生的方法。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我们说了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顺应自然,天然合一。还讲了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但这些还只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三、地利与人合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北方这几年年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为什么呢?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馆有关。川菜讲究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忘记了节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体湿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肠胃就吃坏了。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还有北方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为什么冬天要吃萝卜?是因为北方以面食为主,而面属热,需要萝卜来解其热毒。还能顺气开胃。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萝卜白菜加土豆了。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现在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前那些只吃萝卜白菜的人相比,有过之吗?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差。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没有顺应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体制,就要顺应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学南方人整天吃海鲜。那么疾病就离你不远了。所谓“地利”就是顺应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习惯,北方人也不要学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养生。天时地利,还需人合。如何人合?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和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那前面说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都说学习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说让心动,而是说让心静。只有静中求动,方能达到心神饱和。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在用心写字。不用心,做出来的事都是没有生机的。用了心,再难的事都容易完成。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可贵。用心的创造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这里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计。而是指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东西。你真心对人,人必然也会真心对你。你把以上说的养生方法认真用心的去做。坚持,循序渐进。收获自然就会随之而来。不仅是健康,还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长寿。上晓天,下晓地,中通人事。天时、地利、人和。可得长生久视。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应当看到,道家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有一条短信很有意思,说:人生啊,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基本定向,40岁拼命打闯,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生的伟大,死得凄凉,所以啊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洗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这样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么从现在起,了解中华文化,学习道家养生观和方法,为自己添油续命,尽享天年。祈愿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快乐。

㈡ 在养生学方面儒家有哪些学术思想和观点

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从儒家许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如强调精神调摄方面,《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

注意身体护养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另外孔子还指出:“居无求安”。意即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则,容易使人变懒,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身体衰弱,对健康不利。他按照四时节令气候变化调节居处和增减衣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㈢ 老年病人怎样抵制抵制“情绪消沉”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健康安全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回归健康安全。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影响健康安全。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是提高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证,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健康安全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提高健康安全心理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安全健康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步步高》、《喜相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边塞舞曲》、《春节序曲》、《花伞舞曲》、《采花灯》、《苗岭欢歌》、《春天来了》。

情绪焦躁不安、易怒: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约翰斯特劳斯的园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调奏鸣曲》,肖邦的《A小调》,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费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忧愁:西柳贝丝的《悲怆园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待忧愁的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心灵感到空虚:贝多芬的《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心绪不好,情绪不定: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园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园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调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平沙落雁》。

促进食欲,加强消化:《花好月园》,《欢乐舞曲》。

运用音乐调节情绪,不是仅仅听,还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识地、肌肉放松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别的带旋律的曲调,久而久之,会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比如当你产生了怒气、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若你能有意识地哼上几句歌曲,则会使心情逐渐平和下来。哼唱还有利于解除疲劳,不论这种疲劳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还有利于气的运行和血的流通,因为哼唱的音乐有固定节奏,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起到了调节气息的作用。

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在医学中正显示出神奇的医疗魔力,给患者带来福音可以早日到达健康安全的彼岸。

㈣ 情志养生的情志致病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喜,指狂喜。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可见过喜对人体健康不利。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机理
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地说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如思虑过度可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悲忧太过亦能影响于脾,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又如大喜伤心,但《黄帝内经》又提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于心,而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
(2)影响气机。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的上下,说明气机升降失常;这里的结,说明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此外,消、缓、乱,亦是气的运行障碍。可见,七情太过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说“百病生于气”,即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皆与七情刺激,引起气机失常有关。
(3)精血亏损。《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黄帝内经》又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
情志养生
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此外,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黄帝内经》又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阳破散,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中医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
(5)先伤神,后伤形。《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这里的魂魄都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魄是一种本能的,非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和动作,包括听、触、视、痛觉,以及肢体某些动作,与精关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果离了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便表现为梦游、幻觉等。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如《黄帝内经》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里的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从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
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致病的认识
国外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国外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国某医院对就诊病人统计,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有人调查发现,在遭遇强烈刺激、感情急剧波动后,短时间内死亡的170例中,59%死于个人不幸与巨大损失消息传来之后;34%死于面临危险或威胁的处境;7%死于暴喜之时。前苏联外科学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说明了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及代谢的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其他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
情绪与心血管疾病。情绪持续紧张和精神过度疲劳是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于暴怒、恐惧、紧张或过于激动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导致死亡。有学者观察到医务人员一句不慎的话,甚至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压波动。我国有医学工作者曾对323例高血压病人研究发现,发病前不良的个性情绪在高血压的病因中占74.5%。实验研究证明,在愤怒的情绪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导致舒张压的显著增高。在恐惧的情绪下,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缩压的上升。说明情绪对机体的作用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七情太过,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极为严重的,还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所谓反应性精神病大都是这样引起的。它是由强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范进屡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后突然考中,暴喜之际,突然昏倒,继则到处乱跑,狂呼乱叫,所以众人都说:“新贵人欢喜疯了!” 《儒林外史》中的这个故事,再生动不过地说明了七情太过引起精神错乱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相当敏感。据研究统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因情绪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诸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等。早在上一个世纪,有位名叫奥尔夫的医生,就发现几乎每一分钟胃的机能都能受到情绪的影响。他报告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9岁的孩子,因食管严重烫伤,疤痕收缩闭塞了食道,于是被迫在腹壁开口,将食物经漏斗进入胃中。医生借助仪器观察其情绪对胃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病人发怒时,胃粘膜就充血发红,胃的运动加强,胃酸的分泌增多;当他忧伤悲痛时,胃粘膜变得苍白,胃的运动减弱,胃的分泌也减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响,当受到较大的打击,心理失去平衡时,可引起胸闷、气急、心率改变、面色苍白、头额冒汗、哮喘等。当换气过度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则可出现手指发麻、肌肉颤抖、头晕,甚至昏厥。
对于内分泌系统来说,强烈的刺激可导致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有记者报道,如果您到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了解一下,在就诊人群中有半数左右患了甲状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内分泌科白教授告诫人们:“过度紧张、长期焦虑等精神负担,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从甲亢病人就诊时的主诉可得知,升学、出国、晋级、提职等,可导致情绪波动,而工作、学习过度劳累引起精神持续紧张,与发病更有密切关系,农村的“甲亢”病人就较少。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起,号称“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种癌症的病人高达两千余万,每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尽管很多,但近年来大量科学实验证实,不良的心理一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这一点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将狗分成两组,一组使它们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状态,另一组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结果前组六条狗中有三条狗死于癌症,而后组四条狗安然无恙。现代心身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郁悲伤可以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诱发癌症。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现代医学也好,祖国医学也好,对于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消沉者不利于养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人得老年痴呆症 浏览:272
退休工资能申请线上贷款吗 浏览:299
孝顺小品剧本 浏览:537
我的养老保险怎么查不到 浏览:844
长寿草一天可以吃多少 浏览:505
公婆把退休工资都给了小叔子 浏览:676
明年能否给退休人员再涨工资吗 浏览:927
献血多久能体检 浏览:212
现在57岁的农民怎么交养老保险 浏览:400
老年人肚皮上有白斑 浏览:57
爸妈适合买什么养老保险 浏览:885
请问新乡金秋养老院有什么项目 浏览:622
美颜养生的名字有哪些 浏览:785
退休后企业年金大概能提取多少钱 浏览:939
子女特别孝顺 浏览:99
老年人晚上口干 浏览:237
纺织女工养老保险交多少钱 浏览:971
2016年深圳退休人员上调工资方案 浏览:472
想去画画父母不支持我该怎么办 浏览:584
治未病中医养生馆如何运营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