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为什么中医大夫都很长寿

为什么中医大夫都很长寿

发布时间:2024-07-25 19:35:21

『壹』 为何有“医不自医”的说法为何很多中医却长寿

有“医不自医”的说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医生并不是全能医生,不可能什么都懂,医生必然也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部分比较厉害罢了,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而当医生自己得的病是自己不能诊断的,自然是不可以自医了。而是因为医学也是有局限性的,这具体来说是指如果这个医生得的病以目前来说是没有治疗办法的,那么即使他自己是个医生,他也不能自医呀。

其实说简单点,中医之所以能够长寿,这和他们的努力是脱离不开的,如果我们也能相中医做到这种地步,我们一样可以长寿。因为中医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注重早睡早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心态放平,坚持锻炼,偶尔还有用药膳来调理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然中医们比普通人会更加容易的长寿。

『贰』 中医:长寿的秘诀在养“身”,做到这5点的人注定长寿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多长寿者。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方术列传》),医典《千金翼方》作者孙思邈百岁高龄还能著书立说等等。

中医之所以多长寿者,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长寿之道,即 养“身”,其中能够做到这5点的人,注定长寿:

1 、少坐、多走动

中医:久坐伤肉!上班的时候,许多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如此,会导致气血不畅、下肢萎缩,甚至引起静脉血栓。

走路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坐了一段时间后,适当站起来走几步,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不多卧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影响人的阳气,当阳气受损时,人体相应的身体机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肠胃的消化功能等。

3 、少生气、少发怒,会转移

情绪是影响身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医的七种情绪中,怒是最强烈的一种情绪,经常发怒的人,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气逆和气滞现象,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长寿者一般都很少发怒,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发怒,而是他们懂得该如何 克制、转移自己的情绪。

『叁』 跟药王孙思邈学养生,他凭什么活到141岁长寿秘诀都写进书里了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林晓洁

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孙思邈的诞辰。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 养生 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有名的寿星。

到底,孙思邈有何长寿秘诀呢?答案其实就在他所著的《 养生 铭》之中。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林晓洁表示,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 健康 长寿,必须重视“惜气”及“安神”。所以,孙思邈在《 养生 铭》中首先提出不能“因怒而伤气”,或是“因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

此外,“畅情志”“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中医 养生 理论也贯彻在《 养生 铭》其中。孙思邈认为,若世人能够参透诗歌中的内容,并逐一认真实践,自然有助于 健康 长寿。


林晓洁指出,从《 养生 铭》中,我们可以得知保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是 养生 的关键。因此,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需要多加留心。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这句话的意思是,精神过度疲劳必然影响人的血液循环,血液是由心脏泵出的,过劳容易引发心脏不适。当人体的正气虚弱,则难以抵挡外来病邪的侵袭,不利于 健康 的维持。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意思是,夜里喝醉会导致人体表面的阳气不能进入身体内部休 养生 息,与阴气交融,造成阴阳不能相生。次日可感到身体疲劳,久而久之,自然身体衰弱。加上早晨是人体的元气生发的时刻,如果在此时生气发怒,导致气机逆乱,容易怒伤肝脏。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意思是,如果想要 健康 无病痛,在饮食中注意节制,少吃“五辛”类的食物。一方面,“辛”可解读为辛辣之物。另一方面,“辛”又通“肾”,因“肾主藏精”,提示人们切忌房劳过度。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意思是,精神安定、保持开朗的心态,是珍惜自己身体中的元气以及调畅情志的好方法,提示要时刻保持遇事乐观的积极态度。



通讯员/金小洣

编辑/黄旭君

『肆』 畅谈长寿心得 为何大师多长寿

对此现象,两名中医大师邓铁涛、周岱翰一致认为:胸襟广阔、品格崇高的人能长寿,要长寿就要效仿这些大师,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起居、饮食规律。 邓铁涛刚刚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出的首届“国医大师”称号,93岁的邓铁涛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68岁的周岱翰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中医学院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首席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会长。两位中医大师日前接受羊城晚报专访,畅谈长寿的心得。 邓铁涛: 养生必先养德,缺德者难长寿 心理素质要过硬 羊城晚报:已经逝世的多名大师均很高寿,如启功93岁、巴金101岁、钱钟书88岁、马寅初101岁……远远超过中国人均期望寿命的70多岁,怎样分析这一现象? 邓铁涛:大师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的胸襟宽广,时常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要做大事业,因此他们不会看重个人一时得失,对苦难、挫折的耐受力特别强,不会对琐碎小事斤斤计较,正如经济学大师马寅初说的“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所谓“名利误了一生”,很多过度追求名利的人,由于劳动太少、纵欲过度,就算名成利就,也会短命。 羊城晚报:这些大师的成长经历,大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济困难时期的饥荒……可谓多灾多难,先天不足,后天也没太多进补的机会。这么看来,营养和生活条件反而不是长寿的主要决定因素? 邓铁涛:不错,心态才是决定长寿的重要因素。这些大师都是以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不追求个人的享乐,不会为个人的得失想不开,不会处心积虑算计他人。在晚年经济条件较好的时候,他们注意个人饮食起居———因为要成就国家、民族的大事业也需要健康的体魄。如马寅初,他的一生算是苦难了,但是他有大智慧,写出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样大气的对联,他的心理素质是相当过硬的。 提倡多开展志愿者活动 羊城晚报:很多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缺乏挫折和艰苦教育,怎样磨练这些年轻人? 邓铁涛:应该提倡多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城市这些生活优越的人下到农村去帮助困难户,接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这样他们就会知道最底层的人民群众是怎样生活的,就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不会因为自己有点钱、读了点书就趾高气扬。我和劳动人群的感情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1951年参加土改,整整两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大城市培养的中医到新会去和农民一起生活,足足生了两年的虱子,我认识的一对夫妇,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白天不敢下田,天黑了晚上才敢出去劳动,为什么他们这么苦?这是我下乡时常想的问题,感情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要下到农村去,才能培养出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 周岱翰: 长寿不一定要天天吃好东西 长寿也有遗传因素 羊城晚报:前日刚刚辞世的季羡林、任继愈分别高寿98岁、93岁,他们的长寿之道有什么共通之处? 周岱翰:两位大师都有崇高的品格、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能承受多种磨难。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和心理都要没有疾病,如果患得患失,整日忧心忡忡,医学上认为这种人容易内分泌失调,身体各系统脏器的功能也会失去平衡状态。当然,长寿还有遗传背景,家族中有长寿的人,自己也有机会长寿。 要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羊城晚报:不少高寿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的大师,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什么营养不良反而没有影响他们的寿命? 周岱翰:其实长寿不一定要天天吃好东西,不一定要吃补品。我常告诉病人,对中医补气、补血要正确认识。我的很多肿瘤病人,生活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家里也有很多滋补的名贵中药,但补多了反而有害。比如人参“补气”,但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有一名病人,用人参炖鸭来补身体,结果火气上攻,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了,后来用生萝卜汁才解掉人参的大补。又如“补血”,中医认为“血过多便滞”,盲目补血的病人反而血管堵塞,所以气血都不是猛补就好的。 现在营养条件好了,很多营养过剩导致的“富贵病”就出现了: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现在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是和生活方式有关的。所以说,要长寿就要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上面提到的这些大师,没有日夜颠倒生活的,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白天睡大觉,晚上做夜猫子,生活紊乱以致很多以前老年人才出现的疾病,在年轻人身上早早就出现,如肥胖、高血压等。 健康长寿没有固定的模式 羊城晚报:季羡林的养生之道,包括不刻意控制饮食,他说自己什么都吃。这和时下不少人倡导的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海鲜、动物内脏的所谓“健康饮食方式”不一样。 周岱翰:季羡林的观点是对的,其实健康长寿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过度偏激地食用所谓的“健康食物”。现在国外有一个新的医学名词———“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就是指一些人过度痴迷维生素,不吃肉,光吃蔬菜、水果汁,蔬菜里又光吃西红柿、胡萝卜,以为健康饮食就是吃粗粮,一点肉都不吃,一点动物内脏都不吃。其实就拿动物内脏来说,由于富含胆固醇,是大脑的必须营养成分,如果小孩摄食的胆固醇过低,会大脑发育不良;老年人胆固醇过低,会导致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所以像季羡林那样,什么都吃,平衡饮食才是真正科学的饮食方式。 羊城晚报:您平日接触大量肿瘤尤其是晚期癌症的病人,您认为患癌症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周岱翰:现在的医学研究发现,乳腺癌和抑郁症是一种“共生病”,因为病人心态异常而产生,这在其他癌症病人如男性的前列腺癌中也同样存在。有的人未病先惊,心理太脆弱,治疗的效果不会好。因此在治疗中,我尝试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心理疏导。(责任编辑:高原)[我来说两句]

『伍』 为什么中医中长寿者多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专强调属“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

如《管子·形势篇》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即《内经》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动、运动是长寿之道。

2、饮食有节,戒除偏嗜

《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说明饮食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物应多样化,应互相搭配。《素问》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则提示人们饮食应清淡,不宜太咸。

『陆』 清代中医李庆远为什么能活256岁

李庆远有一套自己的长寿秘诀,多年来一直坚持,坚持,坚持,活到了256岁。

一、李庆远的长寿秘诀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李庆远是清代中医,他懂得如何保养身体,他更懂得身体内部的机理,依据他的中医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创造出一套长寿秘诀。

李庆远曾公开表示,自己是长期食用素食,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平静的心态 ,达到“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 的状态;最后他还经常食用枸杞、决明子、菊花、罗汉果等泡茶。最重要的一点李庆远不喝酒、不抽烟,按时候打坐。

李庆远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李青云,他是生在1677年(属于康熙年间),死在1933年(民国时期)。清朝的寿命一共300多年,李庆远在清朝活了大半辈子, 他见证了清朝从繁荣走向衰败。

李庆元从事中医,在中医方面也曾创造出杰出的成就,曾到处演讲,还接受很多西方媒体的采访等等。他一辈子娶了24位妻子,后人有180位,用子孙满堂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毕竟活了这么多年,孙子的孙子恐怕也已经出生了。

『柒』 中医是否普遍长寿

看到很多中医,尤其老年的中医,一般比同龄人年轻,看上去精神奕奕,心态平和。我有一个十多年的中医领居,叫张文通,是双城市曾经的名医。他八十多岁的时候,性生活还很正常,可见中医的养生有多厉害。他不找年轻的,找和自己岁数相妨的,用自己的耐力熬死了好几个老伴,后来九十多岁而卒,可见,只要深通中医术,养生,健康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捌』 百岁寿星—名中医多长寿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医养生学发展己趋成熟,所以中医学家中百岁寿星特多。

宋代成都名医谭仁显108岁,当时人们问他长寿之法,他回答说:"淡名轻财,导养得理,可获天年。”。

元代名医贾铭106岁,明初还健在,当朱元璋问他长寿经验时,他将自己著的《饮食须知》一书献给了这位开国皇帝。

相传明代养生学家冷谦150岁,著有《修龄要旨》,是专门介绍养生长寿术的。现在日本流传的“养生十六宜”就见于此书。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针灸学家杨继洲、药物学家兰茂、内科学家孙一奎等,皆年近百岁。

清代四川的百岁中医居全国之冠,据《四川医林人物》记载:雅安的牟太医120岁,武胜名医梁栋、郫县名医陶世尧、隆昌名医曾继昭及其兄曾继旺、合川名医蔡元和、温江名医陈怀斗、三台名医林荣安、南川名医周贵喜、达县名医康道人以及由山东来川行医的管清一、河南来川行医的余来龙等,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好养生术,所以皆享百龄,尽天年。

如此众多的百岁中医,说明沿着中医养生之道确实可以通向百岁寿星之乡,难怪有人说“名中医多长寿"。

与为什么中医大夫都很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保不让退休要到哪个部门申诉 浏览:888
怎么算交几年养老金 浏览:386
与孝敬有关的中学生演讲稿 浏览:927
长寿绿汁有什么好处 浏览:663
既要当个好父亲又是个孝顺儿子 浏览:466
历史有名的孝顺皇帝 浏览:638
招生体检名单说明什么 浏览:276
佛道孝顺父母 浏览:328
梦到下长寿面 浏览:241
老人拉裤子怎么护理 浏览:371
退休人员受撤职处分 浏览:135
体弱老年人感冒怎么办 浏览:884
离婚后如何面对双方父母 浏览:300
深圳社保非调入退休 浏览:700
现在职工几岁退休 浏览:873
50岁女士生日主持词 浏览:925
老人家可以养的鱼 浏览:196
高中生到敬老院献爱心活动 浏览:652
城管退休有工资吗 浏览:559
老年人胀气的原因分析 浏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