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生之源是什么

养生之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3 01:53:24

『壹』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在哪朝开始代表人物是谁

具体时间不知道,但是编成的《黄帝内经》是最早最系统的养生介绍,结合了秦汉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应该是张景岳、李诞和李时珍,这三位比较出名。 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 如 《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黄帝内经》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对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O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黄帝内经》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明清两代,中国的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因此得以显著提高。仅以《中国医学人名志》中所列医学家的寿命进行统计,其中80岁以上高龄的医学家共107人,而明代就占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时期的养生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清两代在养生学术理论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张景岳。张氏在《类经》的“摄生”类中汇集了《黄帝内经》的论述,并加以阐发。他自己的创见则集中体现在 《治形论》中。 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消极人生观,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体与生命的内在联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并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张景岳之前的养生家大多重视养神,从未如此响亮地提出过“养形”,可见他的养生理论确实很有创见。
明代重要的养生理论家除了张景岳之外,尚有李诞和李时珍。李诞在他的《保养说》中提出《黄帝内经》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 “精神内守” 是养生正宗,并据此而创立了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薄滋味、寡言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则丰富和发展了饮食调养的理论,在养生学领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减少,很多养生学家都开始注重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大众化。此时的内丹气功一改以往“奥雅难通”的旧貌,开始变得简洁明了。针对修炼内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及五脏功能作了明晰的阐述,尤其提出了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在于三丹田和三关,并指明其要点,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达通俗化,还突出地表现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方面。象《医先》、《遵生八笺》、《食色绅言》、《呻吟语》、《类修要诀》、《老老恒言》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包含了自古以来丰富多彩养生文化内容,而又雅俗共赏的优秀养生读物。其中明代王文禄所撰的《医先》,就用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深奥养生理论,如论形神关系:“形譬灯缸盛油,神譬灯油燃火,摇翻灯缸则灯油泻,炙干灯油则灯缸裂,必形与神俱,即魂魄足,营卫调。”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则以警句和格言形式,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方法,如其中的《养心要语》谈及情志调摄的养生作用时写到:“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不仅语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泼,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养生读物的通俗化,不但促进了养生文化的普及。养生对象偏重老人,中国的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的重点便开始逐渐转向老年人。但这种观点真正达到普及的程度,则是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最高统治者的上述举动客观上促进了重视老人颐养保健风气的形成。这一时期出现的养生著作,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联系到老人的健康和长寿问题。明清两代养生对象重老人,还显著地表现出当时出现的大批老年医学专著中,如《寿世保元》、《老老余编》、《老老恒言》等书,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龚廷贤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此外,当时的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健与长寿问题。养生方法多元并存,较之前代,明清时期的养生方法并无重大改进只是对各种已有的养生之道加以兼收并蓄,从而显示出了一种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多元趋势。这一时期的静态养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着重提醒人们,保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却病延年。与静态养生重心神的特点相对应,明清时的动态养生则重视导引法。所谓“导引”,实际上是一种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健法。它起源于战国时代,与气功、按摩共同构成了我国动态养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后,由于《道藏》的刊行和武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导引术的普及与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间状元罗洪先所撰的《仙传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详尽地收藏了华佗的“五禽图”,并指出:“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点明了导引方法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综合调理也是明清两代最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贰』 中医养生:湿气乃万病之源 如何排湿

现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长期这样,伤害脾胃。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一、湿气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是万病之源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二、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1、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3、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三、中医教你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1)薏米红小豆粥: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2)薏米红小豆粥+桂圆、大枣:适合体质偏寒的人,有温补效果;同时也适合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的人。 (3)薏米红小豆粥+莲子、百合:适合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感觉的人。 (4)红小豆粥+姜片、大枣、红糖:适合痛经的女性朋友,把薏米去掉,熬的赤小豆汤,暖小腹、缓解疼痛。 (5)薏米红小豆粥+生白芍、生甘草:适合关节疼痛的朋友,化阴养血除痹。 (6)薏米赤小豆汤洗脸:适合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的年轻人,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 (7)薏米红小豆粥+生姜:适合着凉感冒,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的人。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 (8)薏米红小豆粥+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效果也不错。 (9)薏米红小豆粥+生梨去皮去核切块:适合咳嗽的人,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忌讳:切忌加入大米一同熬煮,容易抵消掉去湿功效。 2、拔罐去湿很方便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对操作方便,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祛除湿气。 提醒: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减少吹空调的时间。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叁』 街头中医养生会所商家所说的“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这句话有道理吗

“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
这自然是有点道理的,但讲法不是很科学。
西医看病重验血,血液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但说成源,不科学,源头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等造成血液身体病变;
中医讲气,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气对人体很重要,但也不是源。

『肆』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 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 :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网络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 ,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饮食养生,就是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繁杂,饮食文化和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解饮食养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和预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怎么讲呢?

《阴阳应象大论》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学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说肠胃就像大海一样蕴蓄着丰富的物质,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那么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有时从哪里来的呢?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来源也就是人们吃的五谷杂粮。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或濡润脏腑,或滋养四肢百骸,身体得养,所以脏腑安宁,身体轻健,精神充沛。

饮食不仅仅提供给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养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疗法

在治疗的方面,中医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后,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疗,饮食疗法治疗不愈者,再采用药物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减轻缓解以后,也应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老年病学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疗老年或者虚人感冒喜用的一个小方“神仙汤”就是这样的例子,药取七片生姜、七个葱头、一把粳米,米熟汤成后加醋兑服,确实有解表散寒而又不伤正气的特点。

可见,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样重要的。

五字总原则——杂、少、淡、温、忌。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饮食养生的五字总原则,那就是:一“杂”、二“少”、三“淡”、四“温”、五“忌”。

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法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手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头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

有些人喝凉水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书籍、养生节目却让人头昏眼花,失去方向。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痰湿、血瘀、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症下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只有从体质着手,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

阅读全文

与养生之源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家脚肿眼肿 浏览:27
老人家鼻子出血是什么原因 浏览:530
血压低的100高的160正常吗老人家 浏览:199
老人坐飞机怎么托运行李 浏览:366
晋江市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浏览:805
体检什么医院最好 浏览:485
长寿北到桃花新城 浏览:341
体检不准吃什么东西 浏览:140
大学体检口腔科门齿是什么意思 浏览:744
北京房山个人社保退休办理 浏览:241
什么时候最想父母每逢佳节倍亲 浏览:175
退休人员指纹采集顺利完成 浏览:377
老年人房价大约多少钱 浏览:168
文水县农村养老保险交多少 浏览:340
50岁女人喜欢的男人 浏览:859
西安市下岗职工退休丧葬费新标准 浏览:785
现在老年人讨厌 浏览:383
老人贲门松弛吃什么汤药可缓解 浏览:965
养老保险年发 浏览:830
中风老人为什么长疮 浏览: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