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神清静才能健康长寿
——《道德经》养生智慧之五
□ 湖 山
“守静”是老子提倡的一种养生方式,万物产生于“静”,又回归于“静”,不断地循环往复,复归原来的本性。使心灵达到“虚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心静才能涵养心性,蓄养心神,使人健康长寿。“守静”先要“心净”,要不断地涤除内心的污垢,节制过分的欲望,清虚过多的杂念。其次要心态平和,大度包容,神情恬淡,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地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静”是万物根本
《道德经》16章说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 意思是:心虚无欲达到了极点,守住清静做到了坚定。万物都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虽然纷繁多样,但都会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根本。返归到根本就叫做“静”,这就是复归到原有的本性。万物回归原有的本性叫做和“常道”,认识“常道”就是明白事理。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是“各复于其根”,“道”在静态中产生万物,万物在动态中生长变化,最后又回归本根就的静态。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永远是循环往复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永远是循环往复的;一活了一辈子,最后入土为安,回归于无。这种静——动——静地循环往复,就是万物产生于“道”,又回归于“道”的过程。这个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虽然纷繁复杂,但万物的本根、本性是虚静的。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道”是万物万物的总根源。所以修身养性应当恢复到生命的静根,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二、要静心先摄心
中医也认为, “ 养静为摄生首务 ”, 人长寿的关键是养神,养神的关键又在于养静。养静十分重要,人如果心烦意乱,什么病都可能产生;人如果心境清静,许多病都可以调养好。因为清静能够平衡人的心态,减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的荷尔蒙水平,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使人健康长寿。
心静才能涵养心性,蓄养心神。“欲静心先摄心”,将心灵摄持凝聚,使之不向外驰纵,才能静心。如果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你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帮助你长寿。
“摄心”就是要“虚其心”,“虚”就是心中空虚无物,而且要“虚极”,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杂念,不为外界的刺激所诱惑,使头脑处于空白宁静的状态。还要“守静笃”,保持住高度入静、意识清静的状态。那么人怎样才能保持清静呢?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说 :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玄览,镜子。古人常把心灵比喻为镜子。如果心镜沾染了世间的种种红尘,就会心神不安。因此,要摄持心性,就必须不断洗汰、清除内心的污垢,使心镜能够洁净,只有心净,才能心静。“涤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如果一心追求功名利禄,贪恋声色犬马,心就“实”了、“满”了,就被污染了,心也就无法平静了。
唐代盛行的《刘子· 清神第一》所说: “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本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 “ 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人的形体,是生命的器物。心,是身体的根本。神,是心的宝藏。所以心神宁静才能心情平和,心情平和才能身体健康。如果神情躁动不安就会心灵动荡不安,心灵不安就会伤害到身体。要达到身体健康,首先要清理心神。所以恬淡平和的养神,必须要自己的内心安详。清静虚空心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神情恬淡,心境清静,身体就不会感到劳累。人们的心室能清虚没有杂念,道心自然就会产生,吉祥也就会来临。
三、虚极静笃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一般的“虚静”并不难做到,但要“虚极”、“静笃”却很难做到,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要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三个阶段之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张其成先生认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人的潜意识占到了95%到97%,人的意识只占到3%到5%,潜意识储存着潜能,潜意识能为你释放出让你难以置信的潜能,所以说人的潜能可能有90%以上一辈子都没有开发出来呢。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机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虚静要达到顶点,才能开发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
四、心性清静才能健康长寿
老子所说的“虚静”,是得道之士的境界,一般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涤除玄览”,耐得住寂寞,坐下来守静养心呢?
其实,老子讲的是一种修道的功夫,并不是苛求人们去达到这种境界。老子的基本观点就是 “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合乎“道”。人的天性也是一种自然,如果压抑人性,就是违背了自然,也就与“道”不相符了。老子讲的“虚静”,主要还是要人们保持一种清静、平和的心态,心态平静平和,就是自然地守静养神。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又说 :“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认识常道,就会轻举妄动,难免招致凶险。了解常道,才能包容万物。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能治理天下,治理天下才会效法自然,效法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治久安,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然规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乱来,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顺其自然就是要经常清除心灵的污垢,保持心情的平和宁静,宽容大度,节制欲望,看淡名利,无需刻意地追求那种不现实的人生目标,这就是最自然、最科学的养生之道。世界上那些长寿的老人,都没有刻意地追求养生,而是过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这些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态平和,心情清静,没有过多的欲望。
Ⅱ 心灵也要好好养,记住长寿养生之道四句精髓,老少均适用
文/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养生 ,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大多数人对 养生 的理解,只是追求好身体。其实,体魄康健只是 健康 的一个层面,精神层面的 健康 也是 养生 之道的精髓。
追求 健康 长寿,也要追求生存质量。
人的生命境界里不只是有 健康 、长寿,还有快乐和智慧。
一个完整的人生命应当既考虑生命的长度——这是对 健康 长寿的需求,也要考虑生命的高度——这是生存质量的需求。
没有 健康 ,再多的财富、理想、目标都将毫无意义。
健康 的含义是丰富的,它指的不仅是没有患上什么疾病,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整体 健康 状况。它不仅旅橘是体检表上各项指标正常的体现,更是自己内心感受良好、心态平和。
如果因为暂时的挫折就郁郁寡欢,则很有可能陷入可悲的恶性循环。
追求快乐的人生、享受生活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品尝 美食 、欣赏艺术、享受运动、维护完整美满的家庭生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在精神上变得更加富足等。 无论目前处于怎样的境况,都不应该放弃快乐的权利。
因为处于快乐状态的人,更有改变现状的能力,而如果因为暂时的挫折就郁郁寡欢,则很销滑有可能陷入一种可悲的恶性循环中。
身体有时候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来等等灵魂。
很多长寿的国医大师,他们在 养生 的某些方面比如饮食、运动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差异,但有一条是必须的,那就是心态好。
换个说法,就是懂得“养神”。若要“拆斗团养神”,就要具备生活的智慧。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调适好自己,这样就能达到“养神”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 时刻遵循“和”的宗旨,尽自己之所能,爱护自然环境,尊重帮助身边人,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融入群体的快乐与幸福之中,时常以分享、感恩的心待人处事, 如此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人生。
Ⅲ 怎么调理精气神
病情分析:,您好,您这种情况还是主要以自身调节为主。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运动,调节一下神经系统。,意见建议:,食疗的建议如下:,多吃些富含脂类、蛋白质、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PP(烟酸与烟酷胺)和维生素E的食物。这些都对神经衰弱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希望能够帮到您。
Ⅳ 如何预测一个人的寿命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一种预测、判断寿命的方法:
先观“使道”是不是深长。“使道”就是人中。人长不长寿,首先要看人中。如果人中比较深、比较长,那么这个人就会长寿。
为什么从人中穴位置能看出寿命?因为这里是人体两条重 要经脉———任脉和督脉的交汇点。反映出的是人体气血流动的盛衰状况,它的深浅和长短,直接体现出人的健康状况,当然 也就可以据此判断人的长寿与否。深长反映出的就是气血的强盛,人就能长寿。这个穴位不但可以判断人的寿命,而且还是一个急救穴。就是因为它是人体两条重要经脉阴阳之气的交汇点。
判断一个人长寿与否,还需要看“基墙”是不是饱满有力。“基墙”就是耳朵下方的肌肉。有一句话:“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里的地阁就是指“基墙”,“地阁方圆”就是指 “基墙”的肌肉饱满,不是皮包骨,说明这个人的五脏气血强 盛,营卫气血运行通畅。加上面部的“三部三里”,就是三停———从额到眉毛为上停,从眉毛到鼻下为中停,从鼻下到下巴为下停,高起而不下陷,肌肉饱满,骨骼高起,说明身体健康,能长寿,活到一百岁。
有的人认为,这是在看面相,是迷信,不科学。实际上,我们要看的不是人的相貌长得怎么样,而是看精气神是否充足。望相主要是望神,一个人如果有了神,说明他的精气足,身体自然就健康,也就可以推测出他能长寿。
Ⅳ 养生不对反伤身,如何才能正确养生
养生不对反伤身,如何才能正确养生?
养生不对反伤身,所以要做到正确养生,如何才能顺时养生呢?
顺时养生,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炎夏的消耗,身体也进入了一个脆弱期。而干燥的秋天,又加剧了身体的损耗,旧病复发,新病上门。如何才能预防未病、治愈旧疾?顺应天时也!
秋季要养“收”,如果肺脏养护得不好,就容易影响下一个季节——冬季,导致冬天容易患上一种叫“飧泄”的病,也就是吃进去的东西是完好的,但就是不消化。不消化之后就容易发生泄病,使人适应冬天潜藏的能力降低了。“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养生更要顺应天时。